摘要:當前課程改革的背景,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系統化設計提出了要求。分析了“主題化”構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必要性,并從確立課程目標、建構教學內容、實施教學過程、評價課程效果四個方面剖析了在構建、實施主題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核心內容,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實踐性建議。
關鍵詞:主題教學;課程改革;課程評價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5)05-0033-03
近年來,大單元教學作為更系統、更便捷的教學方式,成為一線教學中的熱點。盡管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設計中不強調“大單元”的概念,但是“大概念”“大單元”“大任務”這些概念的提出讓我們思考,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也需要更加系統化。“主題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構建是心理健康教育系統化的重要方式。
一、“主題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必要性
(一)學生心理健康素養的培養需要主題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在傳統教學中,一般學科往往會強調“知識”的記憶、理解與應用。隨著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對學生的教育目標從知識目標轉移到了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培養上。而對于心理學科來說,一直強調的是“去知識化”,強調通過活動讓學生去體驗與反思,強調學生的自我生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學科特征與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心理學科需要以培養學生心理健康素養為學科的核心目標。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提高站位,從關注單一“知識”轉向關注系統“知識”,主題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可以為心理健康素養的培養提供支撐。
(二)聚焦主題教學,改變散點式、碎片化趨向
當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呈現出散點式、碎片化的特點,很多心理課都是針對一個“知識點”去設計教學,缺乏整體性、系統化的教學設計思路。通過主題化課程的建構,能有效改變當前心理課散點式、碎片化的特征,同時能夠讓心理教學具備提升學生心理素養的長期效果,而不僅僅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例如,對“認識自我”這一主題,我們熟悉的課程內容為“認識自身的優點”,較少有教師通過多節課程讓學生對自我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和探索,包括“認識自身的生理、心理、社會特點”“認識自我的獨特性”“正確看待自己的缺點”等。但所有這些內容都是“認識自我”這一主題下的重要內容,也只有全面地掌握這些內容,學生才能真正具備理解自我、接納自我、有效提升自我的心理素養。
(三)主題化課程有利于學生通過真實情境解決真實問題
有學者指出,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表現程度,需要通過在真實情境中運用所學的知識并能完成某種任務來衡量。主題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實施能給予學生一個更加全面的視角,對問題有更全方位的思考,更有利于學生解決其真實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總之,主題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直接指向學生心理健康素養的培養,與學科教學的本質特征相契合,更有利于學生面對生活中的問題和挑戰。
二、主題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構建
與傳統課程論中的基本要素類似,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構也涵蓋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等要素。下面將結合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特征,簡要分析主題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構建策略。
(一)確定課程目標:期待學生學會什么
課程目標的確定是進行教學的首要要素,只有確定了教學目標,才能進一步分析教什么、怎么教的問題。課程目標的確立,主要包括如下三個步驟。
1.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需要
在確定主題目標前,需要做好學生學情分析,了解清楚學生在當前年齡、年級、班級下的實際心理需求,這樣課程才能夠幫助學生,為學生的身心發展服務。
例如,針對一年級的學生,與其年齡、年級特征匹配的心理需要是做好入學適應;針對小學高年級學生,解決青春期的困惑是其重要的心理任務。因此,在確立主題目標之前,需要理清學生的實際需要。
2.依據實際需要,確定整體教學目標
在把握學生實際需求后,會形成一個比較籠統的目標,如“入學適應”“青春期教育”。在此基礎上,還需要進一步從籠統的目標中梳理出具體的整體教學目標。
例如,在“入學適應”這一主題下,我們可以從實際教學經驗出發,引導學生認識校園環境,熟悉授課教師,了解班級同學,認識班集體的意義等。又如,在“青春期教育”這一主題下,學生們需要了解青春期的生理變化、心理變化、異性交往等問題。所以整體教學目標是通過主題式的學習了解青春期的身心變化,并幫助其解決因為身心變化所帶來的親子溝通、異性交往等問題。
3.對整體目標進行分解和梳理,確定分課時目標
在確定整體目標后,要依據教學計劃梳理出課時目標。在具體課時目標構建上,需要整合好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基于經驗的構建,二是基于理論的構建。
例如,對一年級“入學適應”這一單元,雖然沒有較為完善、系統的理論支撐,但教師可以結合自身教育教學經驗確定課時目標。再如,針對學生“情緒管理”這一主題,可以結合情緒智力的相關理論,通過“覺察情緒、管理自身情緒、管理他人情緒、運用情緒”四個模塊的內容統籌教學,確定課時目標。大框架下的目標確定后,對具體、完善的課時目標,就可以再按照常規的認知、情感、行為目標來進行具體的梳理和分析。
(二)構建課程內容:如何設計系統化、關聯性的教學內容
在確定好主題目標后,就需要依據整體目標、課時目標去構建具體的教學內容。
1.各個課時的教學內容服務于整體目標,體現出教學內容的整體性
這一特性與前文所述依據整體目標梳理課時目標是一致的。每個課時中的教學內容服務于課時目標,同時從整體而言,每個課程的教學內容也是服務于整體目標的。
例如,在“入學適應”這一主題教學中,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為帶領學生參觀校園,了解在未來學習過程中,可以在校園的不同地方做什么事情;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為帶領學生熟悉班級的各個區域,了解在未來學習中,班級各個區域與自己的關系,個體能夠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建設班級。從內容上看,了解校園和了解班級都是為入學適應服務的,兩者構成一個整體。
2.不同課時之間的教學情境相關聯,體現出教學內容的關聯性
教學情境、內容高度關聯,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探究,深化學習內容,促進知識的掌握、行為的轉化,有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
例如,在區“積極樂觀”課程中,創建了“30天實現一個目標”的情境,在這個情境下,教師講解目標的制定與分解、實現目標的方法與需要的支持等。通過這個主題的學習,學生在30天的時間中制定了一個短期目標,并堅持在30天內不斷完成小任務,解決實現目標的一個個困難,最終實現了這個小目標。
3.教學活動要最終落腳到現實問題的解決上,體現出教學內容的實踐性
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要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促進學習內容直接運用到實際問題解決中,以檢驗并促進學生真正掌握所學內容,并可以在生活中靈活應用。
比如,在“情緒管理”主題教學中,每節課的內容都會讓學生聯系自身遇到的情緒困擾進行思考,利用所學內容去解決當前遇到的情緒問題。
(三)實施教學過程:如何有效開展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的開展包括教學過程中的策略、方法等。教學過程的設計與實施是實現教學成效的最直接因素。
1.分課時教學活動前的準備
在主題教學之前,需要在課堂上明確本次主題教學的目標及任務,大概闡述主題教學的內容框架,讓學生形成關于該主題的基本認知。例如,在“入學適應”主題教學中,在上課之前會用一些時間簡單講述入學適應的重要性,以及在入學適應這一主題教學中包括哪些內容。
2.分課時教學活動的實施
在分課時的教學中,教學過程與傳統心理課一致。同時,因為分課時需要服務于主題教學目標,因此教師在課后小結過程中要強調本課時與主題的關聯,加深學生的印象。
3.分課時教學活動后的復習與總結
在完成所有分課時教學后,為進一步鞏固效果,可以設計復習環節或者單獨的一節復習課,幫助學生復習該主題下的內容,加深印象,同時可通過這一過程檢驗學習效果。
(四)評估課程效果:如何評估課程效果
主題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核心價值在于更好地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素養,因此評估課程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
1.課程前測:評估基線水平
在教學開展前,可以先進行課程前測,評估當前學生與該主題相關的一些心理要素,為檢驗課程效果提供基線水平。例如,在“入學適應”主題教學前,可以在課前讓學生評價當前對學校的熟悉程度,是否喜歡來學校等。
2.課堂評估:加強過程管理
與常規心理課堂的評估一致,可以在課堂中引入評價,核心目標是保障本節分課時目標的達成,為實現整體目標奠定良好的基礎。
3.課程后測:檢驗課程效果
與前測相匹配,課程結束后可開展后測。通過比較前后測的結果可以簡要評估課程效果。
在心理課教學中,評價主體和方式可以多樣化,評價主體可包括教師和學生,通過教師評價、生生互評、學生自評等多種方式體現教學評價。評價工具可以是“學案”“簡單量化評估”等。在每個過程中,教師們可以根據自身需要,對評價主體、評價方式等要素進行組合使用。
三、主題式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構建的實踐建議
近年來,我開展了大量關于主題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實踐與探索,形成了一些經驗。
(一)選題適宜,小切口推進
在剛開始嘗試進行主題課程建構時,須選好主題。主題要聚焦,不宜過大、過空,以免設計難度過大,且實施效果不佳。在一個主題下,以2~4節分課時為宜。
(二)系統性設計,行動式研究
在進行主題課程建構過程中,要結合經驗、理論進行系統地設計,理清課程框架和課程結構。但在實際實施過程中,會發現僅有前期的系統性的設計和構建也許達不到理想的效果,需要不斷改進教學設計,通過行動研究促進課程優化。
(三)積小成大,構建課程體系
在構建課程體系的過程中,學校可以先在某一個小主題下進行主題化構建,從而形成若干個小主題課程。在小主題的基礎上,結合心理學理論將若干個小主題串聯一起,最終形成課程體系。
參考文獻
[1]榮維東. 大單元教學的基本要素與實施路徑[J]. 語文建設,2021(23):24-28,41.
[2]崔允漷. 如何開展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大單元設計[J]. 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2):11-15.
編輯/張國憲 終校/黃瀟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