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課程。在“雙減”背景下,教師要優化設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作業。分析了典型性、層次性、實踐性和科技性初中道德與法治作業的設計思路,旨在讓初中道德與法治作業具有效度、梯度、深度和溫度,充分發揮道德與法治學科作業的育人功能,彰顯道德與法治學科作業的育人價值,從而提升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力,發展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作業優化;“雙減”
作者簡介:呂藝雯(1992—),女,江蘇省蘇州高新區實驗初級中學。
“雙減”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要自覺地精簡、優化作業,要通過科學、合理的作業設計,提升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效能,讓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走向優質、優態、優效。優化道德與法治課程作業,不僅能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要通過對作業的優化設計來提升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促進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習力的提升。道德與法治學科是一門思想性、政治性、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優化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作業設計,能更好地發揮道德與法治學科課程的立德樹人功能,更好地彰顯道德與法治學科課程的立德樹人價值。
一、設計典型性作業,讓學生的作業具有效度
當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作業內容單一、形式單一,機械性、重復性較高的問題依然存在,因此,優化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作業是重要問題。教師應當提升作業效度,讓作業具有典型性。設計典型性作業就是凸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核心素養導向,即以培育學生政治認同、法治觀念、道德修養、健全人格、責任意識等為核心目標,體現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的綜合性、活動性、實踐性。基于此,教師不僅要研究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相關內容,還要了解、把握學生的具體學情,積極尋找道德與法治作業設計的基點。
以“走進社會生活”這一單元的教學為例,該單元分為兩個部分:其一是“豐富的社會生活”,其二是“網絡生活新空間”。一個著眼于學生的現實生活,一個著眼于學生的網絡生活。其中,“豐富的社會生活”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認識、理解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培養學生親社會的行為習慣,讓學生以積極的態度投身社會生活。基于這樣的教學目標以及教材中的相關內容,筆者在教學中設計了三個板塊的典型性作業:其一是課前作業,其二是課中作業,其三是課后作業。課前作業為讓學生當社區調查員,深入社區去調查、了解生活垃圾的分類處理情況,之后撰寫調查報告,為課堂學習奠基。課中作業是讓學生分析調查報告,圍繞“垃圾分類”主題,撰寫演講稿,創作公益宣傳漫畫,設計宣傳標語,創作宣傳短劇等。課后作業為讓學生爭當“綠色小能人”,在家庭中做一個垃圾分類達人、能人,深入社區做好小小議事員和宣傳員等。這樣的作業能有效引導學生整合相關的道德與法治知識解決問題,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素養。
設計典型性作業,要求作業緊緊圍繞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展開。相較于其他作業,典型性作業具有明顯的道德與法治學科課程的學科素養指向性。典型性作業是一種“走心”的作業,是促進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持續生長的關鍵因子。總之,典型性的道德與法治課程作業不僅能促進學生深入認識、理解道德與法治學科課程知識,還能提升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實踐能力,讓學生內化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提升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1]。
二、設計層次性作業,讓學生的作業具有梯度
道德與法治課程作業不僅要具有典型性,還要具有層次性。在道德與法治學科課程教學中,針對不同的學生,教師應當設計不同的作業。一方面,教師要讓道德與法治課程作業豐富起來,以便不同學生進行選擇;另一方面,要讓道德與法治課程作業具有針對性,以激發、解決不同學生道德與法治認知沖突。“雙減”背景下,道德與法治課程作業越來越重視對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科認知力、思維力、分析力、想象力、應用力等的考查。教師要設計有層次、有挑戰性、有彈性、有選擇性的作業,以促進不同層次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的發展。
以“建設美麗中國”一課為例,其主要包括“正視發展挑戰”和“共筑生命家園”兩部分的內容,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認識到我國面臨的發展挑戰,認識到人類文明已經進入了生態發展的新階段。針對不同學生對生態文明理念認識的差異,對人口、資源、環境等方面的認知差異,筆者在教學中設計了層次性的作業。對于基礎較弱的學生,筆者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讓學生通讀教材并進行簡單的匯報,講述相關重點內容。這樣的作業是一種理解型的作業,考查學生的認知、理解和記憶能力。對于有一定知識基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筆者要求他們在研讀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繪制“建設美麗中國”的思維導圖,并能根據自己繪制的思維導圖,對我國的人口問題、資源環境、人與自然的關系做評述,以及對我國在人口、環境等方面的危機進行分析。這樣的作業是具有挑戰性的作業,不僅考查學生的認知、理解能力,同時考查學生的分析、應用能力。分層作業能充分激發不同層次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興趣,能調動不同層次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習的積極性。在相關實踐性作業中,筆者沒有對學生提出標準化、統一化的要求,而是鼓勵學生用自己擅長的方式來完成作業。如“你是如何看待教材圖片中的人物的觀點的?談談你的看法”“如果你正在面對家鄉小河顯性或隱性的變化,你認為政府、企業和村民應當承擔怎樣的責任”“為家鄉起草一份環保倡議書”。這樣的作業不僅考查學生的認知、記憶等能力,還考查學生的分析、評價能力。相較于認知、理解等能力,分析、評價等能力更為高階。
設計層次性作業能讓學生的作業具有梯度。層次性作業能滿足不同學生的作業需求,也能讓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符合學生的學習特征。此外,層次性的作業不斷切入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因而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教師要鼓勵學生用適合自己的方式來完成具有挑戰性的作業,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總之,層次性作業能提升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習的自信心,提升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效能感。教師還要對學生的層次性作業完成情況進行分層評價,讓學生獲得個性化、獨特的作業實踐體驗[2]。
三、設計實踐性作業,讓學生的作業具有深度
當下,部分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設計的課程作業比較突出認知性、理論性特點,而忽視了實踐性特點。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說到底不應當是“聞知”“說知”,而應當是“實踐之知”。道德與法治教學不僅要引導學生認識、思辨,還要引導學生探究、實踐。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作業設計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設計實踐性作業,提升作業深度,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展道德與法治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進行道德踐履、法治踐履。
例如,在教學“積極奉獻社會”這一課時,筆者設計了實踐性作業,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身公益活動,促進學生在活動、實踐中感悟、理解相關道德與法治知識。為了提升實踐作業效能,筆者以學生小組為單位,結合各個小組共同關心的社會問題以及社會需求等確定實踐性作業的具體內容。如讓有的小組宣傳美化城市,讓有的小組參加關愛空巢老年人活動,讓有的小組去孤兒院義務輔導孩子功課,讓有的小組去小區宣傳垃圾分類知識等。這樣的實踐性作業不僅能讓學生積極投身社會生活、奉獻社會,還能讓學生更好地認識、了解社會,發現社會上存在的種種問題,了解到社會的種種需求。在引導學生完成綜合性、實踐性作業的過程中,教師要重點引導學生把握實踐性作業的主題、目的,引導學生預測作業的目標、效果等。在各個小組完成實踐性作業后,教師要讓各個小組自評、互評,從而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進階、發展。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小組之間互相指導,展示實踐性作業成果等。這樣能提升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力,發展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
一方面,實踐性作業可以將課內外、校內外的相關知識進行整合,讓學生跳出學科看學科;另一方面,實踐性作業能將道德與法治知識與學生的實踐活動結合起來,避免了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的“空對空”說教問題。同時,實踐性作業能讓學生突破學科、時空等的限制,將道德與法治學習向生活世界拓展、延伸。實踐性作業還具有跨學科、跨界的特質,具有綜合性的特質。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整合多學科知識展開實踐,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交流展示等活動,增強觀察能力、操作實踐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總之,道德與法治實踐性作業能深化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的感知、認知和體驗,能培育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等。
四、設計科技性作業,讓學生的作業具有溫度
從道德與法治學科特點來看,作業設計應當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情感認同、價值判斷等。設計科技性作業,就是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作業中融入一些科技性、數字化、網絡化的內容,凸顯作業的溫度。科技性是信息化、數字化時代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特征。教師要充分應用信息科技、推廣信息科技,給學生打造更大的作業時空,創造更多的作業機會。
例如,“責任與角色同在”一課主要是要讓學生認識、理解責任的內涵,引導學生掌握服務、貢獻、幫助等精神的內涵。由于課程內容較多,因此,部分教師在設計該課的作業時,往往簡單地列出一些提綱,讓學生回答相關知識性問題,或者簡單地引導學生圍繞著責任、角色等回答相關問題。這不利于學生深化對課程內容的理解,以及發展學科核心素養。在教學中,筆者呈現了一些相關視頻,讓學生觀看視頻并結合視頻回答相關問題。基于視頻具體化、形象化、直觀化的內容,學生就能結合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深入分析具體事件。這樣借助多媒體設計的具體事件分析作業,不僅能激發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興趣,還能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地應用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事求是的品格。借助信息科技,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學科學習的自我評價,進而提升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
設計科技性作業,就是將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鑲嵌在具體的情境事件之中。這種情境事件不是通過教師的語言表述展示出來的,而是一個直觀、生動、形象的視頻場景。多媒體的聲色光影效果,還能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讓學生獲得真切的感受與體驗。此外,網絡的應用能讓道德與法治學科作業凸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泛在性,讓作業具有一定的溫度。
結語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課程。初中階段是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在“雙減”背景下,教師要優化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課程作業,通過設計典型性、層次性、實踐性、科技性作業,讓學生的作業具有效度、梯度、深度和溫度。這樣的道德與法治學科作業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啟發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思維,引領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探究。在多樣化、創造性的道德與法治作業實踐中,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力能獲得提升,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能得到發展。
[參考文獻]
林秀丹.“雙減”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作業設計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2024(15):24-26.
韋江毅.“雙減”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優化作業設計的策略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23(增刊1):19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