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人工智能技術正在深刻改變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在智能時代,高校思政課程作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人才的主陣地,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如何更好地借助智能技術,推動高校思政課程的創新性發展,成為當前高等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通過對思政課程創新的背景進行分析,探討智能技術在思政課程中的應用,以及如何有效融合智能元素,提升思政課程的質量和影響力,為高校教育提供創新思路,推動思政課程在智能時代發揮其育人功能。
關鍵詞:智能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創新
中圖分類號:G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5)03-0041-04
智能時代的到來標志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迅速普及和廣泛應用,對社會結構和人類生活方式帶來了深刻的變革。在這一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程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社會的智能化趨勢要求學生具備更高的科技素養和創新能力,而傳統的思政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難以滿足這些需求。知識的更新速度加快,學生需要更具前瞻性和適應性的教育,以應對未來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1]因此,高校應充分利用智能技術,提升思政課程的實效性和吸引力,把握時代脈搏,制訂符合實際需要的創新策略,推動高校思政課程適應智能時代的發展要求。
一、智能時代下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機遇
(一)教學資源多樣化
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為思政課程的教學內容提供了豐富多樣的資源,使教師和學生能便捷獲取并分享全球各地的海量教學資源。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在線課程和數字化教材,為學生提供更為生動、直觀的學習材料,使思政課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興趣和實際生活,教師也能更靈活地設計和組織教學,滿足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需求,相較于傳統教學模式,課程資源更加豐富。[2]另外,通過智能技術支撐的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將實地景觀數字化,給學生提供豐富的虛擬資源,結合思政課主題呈現身臨其境的參觀體驗。[3]例如,通過建設VR紅色資源庫,學生可以在虛擬環境中參觀紅色文化景觀,重新體驗紅色資源的歷史場景,從而深刻感受歷史的滄桑和先輩們的艱辛。
(二)教學方法多元化
在人工智能技術的推動下,高校思政課程的教學方法越來越多元化。通過大數據、云計算、智能算法等技術的應用,教師可以準確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特點,進而針對學生差異開展個性化教學。借助智能學習系統、識別系統和信息傳輸工具,教師能精準識別學生的學習狀態和行為,為個性化教學提供數據支持,使得思政課程的教學方法更具針對性,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定制化智能服務不僅提供了精準的學習計劃,還能根據學生的反饋靈活調整教學策略。教師可以借助智慧助手和智慧伴學的輔助,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態,為教學方法的個性化調整提供支持,使思政課程更富有創意,更具吸引力,激發學生對思政內容的濃厚興趣。
此外,智能時代為思政課程的實踐教學提供了更為多樣化的手段。借助VR、AR、MR等虛擬仿真技術,思政課教師可以在課堂實踐教學中進行情景構建,創建多元學習場景。通過視覺、聽覺等感官相結合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拓展實踐教學的可能性。
(三)教學評價智能化
在智能時代,教學評價變得更加智能化、個性化,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提供了新的機遇。傳統的評價方式主要以考試、論文等形式存在,而在智能時代,新興技術的應用為教學評價帶來了更多可能性。首先,智能化的學習管理系統可以實時監測學生的學習進度和表現。通過分析學生在思政課程中的在線活動、互動參與等數據,系統可以生成個性化的學習報告,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態和需求,并根據學生的特點調整教學策略,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指導。其次,智能評價工具可以采用先進的技術,如機器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對學生的表現進行更加深入的分析,發現學生的潛在問題和優勢,為教師提供更具針對性的反饋,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的學習。[4]此外,通過引入虛擬現實技術,教學評價可以更加貼近實際場景,評估學生在復雜情境下的思維和應變能力。
二、智能時代高校思政課程創新面臨的困境
(一)思政課教師話語權弱化
隨著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教學模式逐漸向數字化、在線化轉變,這給思政課程的傳統教學模式帶來了深刻的變革。首先,數字化和在線化的思政教育平臺使得教學資源更加容易獲取,學生可以通過各種途徑獲取大量的信息。一些學生更傾向于依賴自主學習,而對于思政課教師的指導和引導需求較弱。教師在線上平臺上發布的教學內容可能被學生忽視,導致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話語未能得到充分傳達,進而影響了引導學生深刻思考的效果。其次,一些智能化的學習管理系統更注重對學生學習數據的分析,而對教師的教學貢獻的全面評價。導致教師的教學方法和風格受到較少關注,而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效果。這種情況下,教師的教學創新和實踐經驗可能得不到應有的認可,使得教師在思政課程設計和實施中的話語權受到削弱。另外,一些智能化工具注重客觀的數據反饋,而對于主觀性和情感性的因素缺乏充分考慮。思政課程涉及倫理、價值觀等主觀性較強的內容,而這些內容難以通過數字化工具完全量化和客觀化,教師在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方面的發言權減弱,無法完全展現出思政課程的深層次內涵。
(二)智能技術應用仍存不足
雖然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教育工具不斷涌現,但在將其有效融入思政課程,以培養學生全面素養的過程中,卻面臨一些困境。首先,盡管智能技術的應用在一些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但在思政課程中,如何巧妙地結合技術與人文關懷,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仍然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思政課程強調的是人文關懷、倫理觀念等主觀性較強的內容,而智能技術更偏向于客觀性的數據分析和算法運算。其次,一些現有的智能教育平臺過于注重對學生學習行為的監測和評估,而忽略了對學生思想觀念、價值觀念等方面的深入挖掘。思政課程的核心任務之一是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這些觀念難以通過數字化工具全面而深刻地展現。另外,一些高校在引入智能技術時,過于關注技術本身,忽略了對師資隊伍的培養和支持。智能化思政課程需要教師具備更多的跨學科知識,能夠熟練運用智能技術進行教學設計和實施。然而,目前一些教師在智能技術方面的培訓和支持不足,對于智能技術的應用并未充分釋放其潛力。
(三)提升學生學習能力效果欠佳
目前已有很多高校將智能技術融入思政課教學,從教學形式和內容方面都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但對其學習能力提升的效果不佳。首先,雖然采用多樣的教學形式能夠吸引學生參與互動,但并不能確保學生真正提升學習能力。很多智能技術的運用更側重于提供吸引人的形式和操作性的體驗,如點擊、點贊等,但并不一定對學生的認知和深度學習產生積極影響。學生可能在形式上參與了課堂活動,但卻未必在思想深度上有所提高,缺乏對思政課程內容的深刻理解。其次,在運用內容激發過程中,雖然通過提出引人深思的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但在實際操作中,很多問題可能仍然停留在表面,難以真正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智能技術在這一方面尚未充分發揮其潛力,未能創造更具深度和挑戰性的學習環境,以促使學生主動思考、發問和解決問題,從而提升學習能力。例如,傳統的思政課程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深刻的思考和探討,而在智能時代,一些互動形式可能更注重短時的、表面的互動,難以達到真正促進學生思辨和開拓其批判性思維的效果。
三、智能時代高校思政課程創新策略
(一)創新話語表達形式,提高教師媒介素養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傳統的教學話語模式已經難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傳統的精英式話語往往過于抽象晦澀,難以引起學生的濃厚興趣。因此,教師應該著手創新話語表達形式,使之更符合學生在智能時代的閱讀和學習習慣。在創新話語表達形式方面,首先,可以使用多媒體技術,如圖像、視頻等形式生動直觀地呈現抽象的理論知識。借助人工智能的語義分析技術,將課程內容以更具體、更生動的方式呈現給學生,提高他們的理解和接受程度。[5]例如,通過制作知識圖譜,將復雜的理論關系以圖形化的形式展示,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記憶。其次,引入網絡流行話語和智能技術相結合,增強話語表達的吸引力。通過對學生關注的網絡流行話題進行深度挖掘,將熱點話題與思政課程內容相結合,形成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內容。例如,結合社會熱點,運用智能技術分析學生在社交媒體上的討論和互動,引導學生對思政課程內容進行思考和表達。創新的表達方式可以使教學更富有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提高教師媒介素養方面,需要教師具備基本的數字技術操作能力。智能時代,數字技術已經成為教學的重要工具,而教師需要熟練掌握這些技術,靈活將其運用于思政課程的教學中。例如,掌握智能教學平臺的使用,善于利用大數據分析學生學習行為和興趣,更好地進行個性化教學。同時,還需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在互聯網環境下,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發生了變化,教師需要適應這一變化,通過更富有創意和感染力的語言表達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還應該注重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在教學中引入多樣化的互動方式,通過智能技術提供的互動平臺,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另外,教師應該不斷拓展自己的學科知識,保持對社會熱點和前沿科技的關注,以更好地指導學生理解和思考。并結合智能技術,將新興科技與思政課程的核心內容相融合,使課程更具前瞻性和實用性。[6]在創新話語表達形式和提高教師媒介素養的過程中,高校可以通過開設相關的培訓課程,為教師提供學習和提升的機會。還可以鼓勵教師參與教育技術研究和應用,積極推動數字技術在思政課程中的創新和應用。
(二)構建智能化教學場景,實現場景建設與價值建構相統一
為了更好地適應當代學生的需求,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需要在教學場景的構建和智能技術的應用上不斷探索創新。通過建立多樣化的交流平臺,提升教學應用的軟硬件環境,為思政課程教師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持,從而打破傳統學科間的壁壘,形成跨學科的創新合作,使思政課程更富有前瞻性。在利用虛擬技術的同時,構建更為立體化和可視化的智能場景是創新的關鍵。這種場景設計要使課堂更加生動有趣,能調動學生各種感官,激發他們對思政課程的學習興趣。通過引入虛擬現實技術,讓學生在模擬的場景中參與實踐,感受到社會互動的真實性,從而深入理解和應用思政理論,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互動性,使課堂不再是傳統的灌輸式,而是真正成為學生思考和交流的平臺。
關鍵問題在于如何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智能場景深度融合,使其成為思政課程的特色。在場景創設和運用中,教師應有意識地進行思想引導與價值建構,為學生提供更深層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場景,使學生潛移默化地理解這些價值觀,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讓思政課程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成為引領學生價值觀塑造和思想引導的重要平臺。
在實施過程中,學校、思政課程教師以及互聯網公司等相關方需加強協作,以更有創意和更具多樣性的方式開發智能教學場景。通過共同的研究和項目合作,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行為特點,從而針對性地開發符合學生需求的智能教學場景,將前沿技術引入思政教學,提供更廣泛的資源支持,創新和優化智能場景。此外,教學場景的開發要具有創意和多樣性,引入道德體驗和角色認知等元素,讓學生能在場景中深刻體悟到思政理論的內涵。例如,通過虛擬場景中的道德選擇或角色扮演,學生可以在情境中體驗到思政理論的實際應用,從而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在這一過程中,應注重虛實結合。即便在運用虛擬場景進行教學時,也不能忽視對實踐教學的重要性。通過各種實踐體驗,包括實地考察、社會服務等,鞏固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彌補虛擬場景的局限性,使學生在真實環境中應用所學知識,培養其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注重學生主體地位,增強教學互動
高校思政課程需要更加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當考慮學生的興趣、需求和背景,通過智能技術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支持,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更加自主和舒適。例如,可以借助各種數字化的在線工具,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路徑和內容,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科興趣和需求。通過為學生提供選擇權,使其能夠更靈活地安排學習進度,進而培養他們的學習自覺性和自主性。
注重學生主體地位也需倡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思考。在智能時代,學生更容易獲取各種信息,但如何對這些信息進行有效整合和思辨,需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在利用智能技術進行教學互動時,應該深刻理解“主體”和“認知”的內涵,善用各類智能媒體技術,并結合思政課程的特點,通過深度思辨的問題設計和引導,激活學生的高階思維,推動他們對復雜問題的深入思考。雖然智能技術能夠為教學提供更多可能性,但并非完全適用課堂教學。在關注智能技術的同時,教師需要保持對學生主體地位的關注,將智能技術作為手段而非目的,教師應深入理解學生的需求,設計貼近實際的教學場景,使技術真正為學生服務。教師在對各類數據資源的統籌規劃時,需要將關注焦點從技術轉向學生主體,深入了解學生的學情,根據其個性化需求進行教學設計,實現對學生的精準引導。
四、結語
智能技術是推動思政課程實現深度創新的有力引擎。在應用智能技術過程中,要充分挖掘智能技術在思政課程中的多層次應用,同時要深思熟慮,確保其真正為學生服務,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綜上所述,要從創新話語表達形式、構建智能化教學場景、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等方面實施,運用智能技術為思想政治課程注入新的生命力,使之在潛移默化中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從而更好地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周立春. 智能時代高校廣告學前沿課程教學實踐與課程思政建設[J]. 大學教育,2023(16):137-139.
[2] 隋靈靈,徐銘澤. 智能思政:內在邏輯、矛盾境遇及實施策略[J]. 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21(04):26-34.
[3] 宮曉虹,戴雙月. 人工智能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困境及其對策[J]. 湖北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39(06):53-60.
[4] 李彬彬. 人工智能時代高校“精準思政”創新路徑研究[J]. 中國新通信,2021,23(22):241-242.
[5] 雷錚. 人工智能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嬗變與重構[J]. 高校輔導員學刊,2021,13(03):68-74.
[6] 袁爾純. 人工智能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定位的審視:以習近平的相關論述為科學指南[J].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0,38(04):171-175.
(責任編輯:牛雪璐)
基金項目:中國消防救援學院校級課題“人工智能賦能應用型高校‘精準思政’的育人圖景和實踐策略”(課題編號:2023SZH03)。
作者簡介:原源(1987—),女,碩士,中國消防救援學院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黨史、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