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面深化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大戰略舉措,也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材料學科是對國民經濟至關重要的基礎學科,在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建設中存在育人體系設計不完善、育人資源挖掘不全面、育人力量發揮不充分等問題。文章以北京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材料學科課程思政實踐為例,從體系設計創新、內容供給優化、育人隊伍強化三方面入手,探索材料學科課程思政體系建設與教育教學、人才培養和管理體系融合的有效路徑,為國家材料領域的人才培養提供有力支撐。
關鍵詞:材料學科;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5)03-0117-04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這為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部2020年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課程思政建設要圍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在全國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解決好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問題”“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要“結合學科專業建設特點,對課程思政教學體系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2]材料學科是典型的工科專業和重要的基礎學科,探索構建材料學科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實現專業知識、專業能力的傳授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浸潤相統一是以立德樹人為中心,深化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
一、推進材料學科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建設的重要意義
當前是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也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階段,對又紅又專、德才兼備的材料學科高素質人才需求迫切,加強材料學科課程思政建設,實現課程知識教學與價值引導有機統一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對其他學科的課程思政教學培養體系建設具有一定的參考借鑒意義。
(一)筑牢學生思想根基、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舉措
課程思政既是一種教育理念,又是一種教育手段,它給高校教育提供了一種潛移默化的育人價值引領作用。建設好課程思政,從本質上就要求高校扎根中華大地辦教育,廣泛凝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3]高校通過這種本源性的教育方式,引導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學生起到正確的理論指引和實踐導向作用。材料的生產、發展、應用,正經歷著一個不斷探索、螺旋上升的實踐過程,在學科的不斷演進過程中,積淀了一代代中外科研人員嚴謹治學、腳踏實地的科研態度,蘊含著豐富的、可供挖掘的思政育人資源。扎實穩步推進材料學科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建設,是為高校培育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的必然選擇,是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機地融入專業課教學,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的必然要求,[4]對強化學生理想信念,幫助學生樹立報國之志具有重要意義。
(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育“時代新人”的重要舉措
在培養時代新人的過程中,課程思政建設意義重大。課程思政與時代新人的天然特質內在契合,課程思政促進二者雙向融合、協同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培育時代新人為旨歸,落實時代新人的新內涵、新規定,積極構建“課程共同體”“育人共同體”“使命共同體”,培養出把個人意志與國家命運同心同向、把個人能力與社會進步緊密相連、把個人擔責任與時代步伐同頻共振的時代新人。在開展課程思政的過程中,授課教師通過將科學家精神、工匠精神等思政內容巧妙融入學科教學和具體實踐中,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主流價值觀念的熏陶,形成各類學科教學與思想政治課程同向同行的協同效應,這種“潤物無聲”的專業思政教育和學生形成的聯結更加緊密,產生的影響也更加持久。推進材料學科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建設是打破思政課與專業課壁壘的重要方式,[5]是促進學生全面的重要舉措,為培養“聽黨話、跟黨走”的時代新人提供了有力支撐。
(三)構建協同育人格局、深化“三全育人”的有效途徑
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思政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和外延,是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載體,是擴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重要支持,是深入探索高校育人模式的創新實踐,是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辦學宗旨的實踐探索,又是針對“全員、全過程和全方位”育人要求的具體策略。[6]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新的課程觀,基本意蘊是“課程承載思政”與“思政寓于課程”,是“三全育人”、協同育人理念的具身化形態。推進材料學科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建設有利于推進工科學科與課程思政深度融合,突破以往思政課程的單點教學模式,形成多點教學新生態,推動全鏈條、全流程的育人平臺建設,構建協同育人“大思政”格局。
二、材料學科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建設現狀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以來,各高校更加注重課程思政建設,始終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提升課堂教育教學質量、緊抓教師隊伍素質提升建設、構建學生主體參與機制,[6]但在具體建設過程中,仍存在問題和挑戰。以材料學科為例,受到科技工具主義和學科特點的影響,重知識技能、弱思想引領的模式一直影響著工科學科的教學形式。因此,教師如何將學科課程中客觀具象的理論知識與主觀能動的思維意識相結合,通過將德育融入教育的基本環節引導學生,將外在的知識傳授轉化為內在的素養德行,在不斷的實踐探索中使學生產生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方法論,成為當前教育的難點和重點,在教學體系建設設計中如何設計好育人體系、挖掘育人資源、發揮育人力量,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
(一)育人體系頂層設計不完善
落實課程思政體系必須建設完善育人體系。課程思政并不是一個獨立的課程教學活動,而是在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個環節都滲透進思政教育的一種有機的、多方面的思政模式。目前部分高校學科協同育人的體制機制尚處于“缺位”狀態,協同育人平臺建設缺乏設計,協同育人主體參與不足,專業課教師、思政課教師與其他各類專業課教師之間的協同機制尚不通暢,交流合作的機制尚不健全,對課程思政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績效考核和評估系統尚不完善,無法有效評估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以及學生在人文素質和社會責任感方面的提升情況。
(二)育人資源內容供給不全面
不同學科課程的特性不同,其中蘊含的課程思政資源和思政元素挖掘重點也不同,只有通過系統性地總結和提煉多種不同類別課程的教育資源,分析和研究教育體系架構,才能形成全面、生動的思想教育資源庫。構建材料學科的課程思政體系要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汲取力量,挖掘與材料學科有關的生動故事,特別要重視挖掘材料報國、科技制造等貼近師生日常學習生活的接地氣的現實資源,以及探索和整合具有時代特色的校史資源等,并將其有機融入課堂教學中。目前現有的材料課程中育人資源存在內容單薄老舊和時代脫鉤等現象,“硬融入”和“表面化”現象屢見不鮮,使得學生對思政課程缺乏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
(三)課程教學育人力量不充分
專業課教師是課程思政的主要實施者,在社會分工和專業細化的背景下,部分專業課教師誤把“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割裂,過于強調基本知識和學科素養的訓練,忽視了思想價值的指引。部分高校在思政課程教學體系建設中對思想引領重視不足,專業教學大綱對“育才”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的培養的目標明確,而對“育德”的教學目標和任務要求模糊。部分高校缺乏對專業課教師“立德”能力的培訓,導致專業課教師缺乏課程思政的相關經驗,思政育人基礎較為薄弱,在課程實施過程將“課程+思政”簡單拼接,存在“兩層皮”現象,課程思政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三、材料學科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建設的實踐策略——以北京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為例
北京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作為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是國家材料專業本科生培養的重要基地,為國家培養了大量全方面發展的本科專業人才。學校堅持樹立價值觀、傳授知識和訓練能力的協同培養,將思政教育與教學、科研、人才培養和管理體系進行融合,開展多維度、多要素相結合的課程思政,促進育人資源的優化整合和育人方式的體制創新,實現育人效果的顯著提升,為國家材料領域高精尖急缺人才培養和戰略領軍人才供給提供保障。
(一)優化教育過程頂層設計,強化體系創新
課程思政要優化教育過程的組織設計,發揮課堂主渠道、課程主陣地作用,持續改進教學方法,完善課程設置,優化教學內容,創新培養體系。一是構建“課程+論壇”模式,用好精品課程。一方面,要用好材料應用案例、名師講壇等精品課程的模范作用,在優質課程中融合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元素;建設工程人文結合的交叉課程,出版《材料名師傳記》等合輯專著,拍攝學科宣傳片,突出展現材料學科矢志報國、服務人民的文化精神。另一方面,要用好名師課堂、學術論壇的輻射效應,通過舉辦材料名師講壇、材料名師課堂、梯隊學術論壇、青年科學家論壇等方式,講授材料科學與工程在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地位和突出貢獻,培養學生的自豪感和榮譽感,提升學生科技報國的意識和情懷,強化學生人文精神和行動自覺。二是創新“內容+方式”設計,夯實課堂陣地。以學生為本創新設計教學內容和授課方式,促進學生在知識、情感、能力和價值上的提升。一方面,要創新內容設計,將中國夢、科學素質、創新思維和品德育人等融入專業知識教學過程,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本土資源優勢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相結合,探索創新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專業課教師還可以將科研中的優秀事例和自身感悟與教學相融合,激勵學生刻苦學習,鼓勵學生投身到祖國需要的科研領域。另一方面,要創新方式設計,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引入實例,綜合視頻化、圖形化公式概念、交流提問和互動討論等多種形式,采用隱形滲透式、專題嵌入式等創新性方法將課程思政融入專業知識教育,實現育德于教和寓教于樂的效果,展現科技之道,樹立科研之德。
三是實行“試點+貫通”培養,創新培養體系。以服務國家需求為導向,創新構建人才培養體系,匯聚科學研究平臺和優質教育資源,嘗試以“大材料”試驗班、試點國際班和本碩博貫通制“高精尖”班等逐步創建學科創新型本科人才培養體系,通過讓學生深度參與國家重大項目以及前沿探索研究,更好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創新意識培養,不斷適應國家發展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強化我國材料專業的國際化人才隊伍。
(二)挖掘學科專業思政元素,強化內容供給
課程思政建設的內容要緊緊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在政治認同、家國情懷、道德修養等方面,進一步挖掘各個專業領域思政工作的不同要求,從而做好課程思政的內容供給。一是推進學科案例進課堂教學,講好專業故事。學科案例是高校寶貴的思政財富,以材料領域大師的事跡講述為藍本,以高校參與的國家重大項目為補充,以高校包括院士專家在內的一批卓越教師自身求學經歷、科研道路、報國情懷為依托,充分挖掘思政資源,以互動式、沉浸式的觀感講好材料學科的“世界故事”“中國故事”和“校園故事”,從而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和榮譽感,引導學生學習老一輩科學家心系國家、關注社會的愛國情懷,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是推進現場學習進實踐教學,強化知行合一。實踐教學可以更好地發揮學生自主性、創新性,幫助學生深刻認識行業發展現狀,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科專業教學可以依托科技服務與掛職鍛煉活動,組織學生深入企業一線了解生產難題,深入基層一線了解現實問題,通過在實際場景下的學習鍛煉,進一步豐富并深化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在活學善用理論知識過程中守初心,治學問。三是推進創新活動進培養方案,促進綜合發展。創新創業教育可以改變純理論的枯燥學習方式,打造體驗式和交互式創新學習活動。高校可以依托創新創業孵化平臺,輻射帶動學生參與創新創業過程,把課程學習成果轉化為孵化產出,增強學生用專業知識報效國家服務社會的責任擔當和為民情懷。高校可以依托學科競賽平臺,將課程思政延伸到創新培養過程,強化學生拼搏精神、動手能力和合作意識,提升創新人才的培養質量。
(三)提升專業教師育人本領,強化育人力量
教師是實施課程思政的主體,需要充分發揮教師參與課程思政的積極性,構建長效激勵制度,培育更多具備良好的專業能力和思政能力的示范教師。一是促進理論聯系實際,推進示范培訓。搭建教師經驗交流、示范推廣體系,促進理論聯系實際。打造一批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和具有出色能力的示范教師,通過定期舉辦青年科學家論壇、學術梯隊論壇課程實現思政成果交流和共建共享。加強對教師的培養培訓,引導專業課教師在完成專業課教學任務的同時,深入挖掘專業知識背后的精神、價值、意義等思政教育元素,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成長成才的需求深度融合,切實提升培育學生時代先鋒和國家棟梁的意識。二是構建全面育人格局,強化協同育人。一方面,充分發揮學院黨委、教師隊伍、青年教師團工委、研究生梯隊、基層黨支部、本科生班團等組織力量,著力構建“大思政”育人體系,明確從一線專業教師、輔導員、黨務工作干部,教輔人員、本科生導師、班主任、引航學長各類人群的思政育人職責。另一方面,大力推進“本科生導師制”,發揮好導師與學生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做到同心、同向、同行,共同推進導師制工作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三是優化管理服務模式,完善保障機制。高校要從經費投入、激勵獎勵等方面,持續完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建設保障體系。健全經費保障機制,設立專項經費,以項目形式對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建設提供支持,并根據年度考核結果實施動態管理,確保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改革穩步推進并取得實效。另外,完善課程思政建設激勵機制,把教師參與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狀況和工作績效作為教職工培養考察、評優表彰、考核培訓的重要依據,在教學成果獎等各類表彰、獎勵中突出課程思政要求,以獎促建,充分激發廣大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的主觀能動性,進一步推動課程思政建設提質增效。
參考文獻:
[1]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 人民日報,2016-12-09(01).
[2] 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 (2020-06-01)[2024-03-0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 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 于成文. 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 中國高等教育,2021(23):23-25.
[4] 趙麗,沈曦,董兵海,等. 材料類專業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以《材料科學基礎》為例[J]. 教育進展,2022(02):453-457.
[5] 孫宇博,路學成,丁坤英. 材料專業核心課程群課程思政建設研究[J]. 教育教學論壇,2024(01):125-128.
[6] 吳慶,黃大慶. 千方百計推進“課程思政”建設[EB/OL]. (2020-11-26)[2024-03-08]. https://m.gmw.cn/baijia/2020-11/26 /34405716.html.
(薦稿人:王旭,北京科技大學文法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副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
作者簡介:施振蓮(1983—),女,碩士,北京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黨委副書記,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