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審計具有社會責任和公眾利益兩個專有職業屬性。審計學課程作為高校審計人才培養的基礎單元,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義。文章以審計學課程思政為視角,分析審計學課程在教學中面臨的思政痛點問題,提出基于價值認同的審計學課程思政建設設想并充分論證其可行性;以濰坊科技學院審計學課程為例,設計并實踐基于價值認同的審計學課程思政“價值理想確立—知識技能訓練—過程方法養成—價值觀念融入”總體方案,以供參考。
關鍵詞:審計學;課程思政;價值認同
中圖分類號:G648.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5)03-0121-04
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蓬勃發展,市場上財務舞弊事件時有發生,并且引發了社會公眾對審計職業的信任危機。注冊會計師作為資本市場的看門人,責任重大。審計學課程是我國高校會計類本科專業(會計學、財務管理和審計學三個本科專業的統稱)的專業核心課,[1]是審計人才培養的基礎單元?;诖肆⒆憬虒W實踐,積極探索適合審計職業發展、審計人才培養需求、審計學課程特色,并且有利于學生樹立審計價值認同的課程思政教育模式,是任課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審計學課程思政的痛點分析
(一)課程思政
2017年12月,教育部在印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明確要求“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課程思政成為被“官方認證”的教育理念和行動。根據課程特點、教學活動特點,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積極挖掘并融入包含黨的理論方針、理想信念、精神素養等方面思政元素,實現知識育人與文化育人同向同行逐步成為高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共識。經過近十年研究與實踐,課程思政領域現已積累豐碩成果。
(二)審計學課程思政的“三大痛點”
1. 思政育人導向性不足,課程思政目標有待明確
總體而言,課程思政是一種將思政教育元素植入除思政課程以外的其他各類課程,以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之目的的課程觀或教育模式。[2]但每一門課程、每一類課程對人才培養的意義和作用是不同的。在審計學課程教學中,很多教師雖然認可思政育人的重要性,但仍然存在課程思政目標導向性不足的問題,尚未設計出體現審計學課程特點和價值的素養或情感目標,導致課堂教學方向性不足。
2. 思政元素過于雜糅,思政設計缺少“靈魂”主線
審計職業具有社會責任和公眾利益兩個專有職業屬性,[3]這一職業特點決定了審計學課程中的思政元素眾多且宏觀。當前,審計學課程教學存在兩種極端現象。一種是先講授課程知識內容,然后在每一節設置一段“思政內容”;另一種是處處講思政,各種思政元素充斥整個教學過程,嚴重影響了知識內容的連貫性和邏輯性。這些現象的存在,究其原因在于教師對思政內涵的理解過于狹隘,思政設計缺少“靈魂”主線,沒有將眾多思政元素進行解構和融合。
3. 課程思政缺乏頂層設計,保障機制不健全
課程思政是“三全育人”整體格局下的一項系統工程,不是一項孤立活動。然而,包括審計學在內的很多專業課課程思政實踐,普遍存在任課教師各自為戰的情況。這種缺乏學校層面的頂層設計、缺乏學科間融合協作的制度安排、缺乏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理念會限制課程思政走深走實,影響思政育人效果的提升。
經過對課程思政痛點的分析,本研究認為基于價值認同開展審計學課程思政是突破現有思政建設困境、提升課程育人實效的有益嘗試,也是為資本市場健康持續運行提供高素質人才支撐的主動作為。
二、基于價值認同開展審計學課程思政的理論邏輯
(一)價值認同
“價值認同”概念的可解釋性較強,很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其作出界定。如賈英健從哲學反思角度分析,認為主體之間通過變化著的對話、交往等活動重新定位和調整自身價值觀念(結構)的過程就是價值認同。[4]劉志山從實踐應用角度,認為“價值”即“對未來理想的一種期盼和追求”,“認同”是個體潛意識地認可某種或某些規范、觀念,進而影響自己的行為模式,價值認同是“人對某種價值規范、價值觀念、價值理想的認可和同化,進而達成價值取向一致,獲得價值共識”。[5]雖然兩位學者對價值認同概念詮釋的角度不同、定義有別,但又存在明顯相通之處,價值認同是自覺的、無形的,它對人形成并踐行崇高理想信念至關重要;價值認同是動態的、實踐的,強調個體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基于此,在課程思政視域下,價值認同可理解為人們為了達成價值理想,對某種或某些價值規范、價值觀念的自覺認可和主動同化,以形成價值共識并外化為一定價值行動的過程。
(二)價值認同與審計學課程思政的內在契合
價值認同與審計學課程思政的內在契合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將價值理想與課程思政目標結合,引導學生圍繞審計職業理想進行知識學習、能力培養,增強課程思政的育人導向性;以價值理想為主線,深入挖掘與審計職業相匹配的價值觀念,設計思政元素供給體系,為課程思政設計注入“靈魂”;將審計準則、職業道德規范等價值規范作為重要的教學素材,為審計學課程思政資源建設提供支撐。因此,基于價值認同開展審計學課程思政建設,本質上是將價值認同過程與課程思政過程有機融合,引導學生達成審計價值認同并最終外化為自身行動。
1. 價值理想是審計學課程思政的目標方向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充分肯定了價值引導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作用。回答“審計學課程思政需要引導學生樹立什么樣的價值理想?”這個問題的回答是課程思政目標確立的關鍵,它能夠為審計學課程思政明確目標與方向。
2. 價值觀念是審計學課程思政的核心內容
課程思政建設要明確內容重點,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的特色和優勢,緊緊圍繞課程目標,深度挖掘提煉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課程是為培養人才而設置的,而人才在實踐中才能發揮其價值??梢姡Y合審計職業、審計實踐挖掘提煉出的思想價值才更深入。因此,審計職業發展中所凝聚出來的價值觀念是為這份職業培養人才的課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
3. 價值規范為審計學課程思政提供支撐
價值規范是為了實現價值理想而制訂的,供諸位成員共同遵守的一系列約束條件。在實踐中,審計職業道德守則、審計業務準則和會計師事務所質量控制準則等共同構成了審計執業準則體系,是審計人員應該遵守的價值規范。因此,將審計價值規范作為重要的審計教學資源,不僅能夠為審計學課程思政提供素材支撐,而且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審計知識,養成遵守準則、踐行規范的職業意識,并學以致用。
三、基于價值認同的審計學課程思政實踐探索——以濰坊科技學院為例
(一)基于價值認同的審計學課程思政總體設計
本著“育德、育才、育能”相融合的原則,教學團隊通過創新設計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審計學課程,遵循“價值理想確立—知識技能訓練—過程方法養成—價值觀念融入—價值認同達成”的基本邏輯進行課程思政總體設計(如圖1)。
1. 樹立價值理想,明確課程思政目標
審計在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和服務國家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獨立審計是資本市場獲取信心與信任的基石,每一位審計人都應該將自身價值的實現融入促進國家發展、社會穩定之中。在審計學課程思政建設中,教師將立德樹人作為課程教學的重中之重,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信念和社會責任意識,以涵蓋個人、職業、社會、國家四個維度的“提升個人修養、培育職業精神、涵養社會公德、秉承家國情懷”作為審計學課程思政目標。
2. 融入價值規范,整合教材資源
在知識模塊整合上,充分考慮學生認知規律,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中國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守則》為依據,參考多本審計學教材,模塊化整合教學內容,將需要審計人遵循的價值規范融入課堂學習之中,真正引導學生認可審計行為的剛性約束。此外,將整合后的教學內容具體劃分為審計概述、基本原理、循環審計、終結審計四個模塊。
3. 整合價值觀念,體系化思政元素供給
審計職業道德、法律責任等知識內容與“客觀公正、實事求是、嚴謹執業、敬畏準則”等價值觀念明顯契合;同時,審計行業監管動向、資本市場熱點事件、審計執業困境中蘊藏著“大國擔當、社會責任、 批判思維”等豐富的隱性價值觀念。堅持顯隱協同整合價值觀念,全面考慮審計職業自身特點及外部環境,挖掘與凝練27個思政元素,以形成涵蓋“個人-職業-社會-國家”四個維度的、與課程思政目標相呼應的思政元素供給體系。
4. 合理運用教學方法,思政活動動靜結合
教學方法的運用是實現知識原理與價值觀念有機契合的途徑和手段。在教學中,重點引入“案例行動教學法”,以高水平的審計職業判斷和決策案例為載體、以對案例所提供事實進行深入分析為前提,將專業知識點帶入案例情境進行仿真問題研究,提升學生分析、決策和解決審計問題的能力,實現思政元素在高度情境化下的認同與應用,達到靜態思考與行動學習效果的疊加。例如,在講解“控制測試”知識點時,引入“廣東正中珠江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康美藥業”案例,首先,讓學生獨立思考控制測試的重要性及測試流程;然后采用情景模擬法,由教師設定風險點,不同小組的學生分別扮演康美藥業管理者和注冊會計師,“管理者”列舉控制風險的措施,“注冊會計師”則根據“管理者”的控制措施,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控制測試,引導捍衛資本市場公平正義、守法守規。
5. 達成價值認同,外化為行動自覺
在課程思政目標引領下,通過整合教學內容,并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將審計知識技能與審計價值觀念有效融合,最終引導學生自覺感知“為國而審、為民而計”的時代使命并培養學生的行動自覺。但必須清晰認識到,審計學課程僅是審計人才培養中的一個點,只有把眾多的點連成線、形成面,學生對審計價值的認同才會更加堅定和穩固。
(二)基于價值認同的審計學課程思政的推進策略
1. 健全立體化課程考核評價機制
以提高人才培養效果為標準,科學確定評價主體、內容和權重,健全立體化課程考核評價機制,即以任課教師、學生、企業導師為評價主體,通過評價課堂表現、期末考試、案例展示、主題演講、研學報告等項目,全面評價學生的素質、知識和能力(如表1所示)。
2. 打造育人實踐共同體
發揮任課教師、企業實踐導師、輔導員、導師等多元主體作用,明確任課教師站穩講臺,企業實踐導師關注職業規劃,輔導員關注學生成長,導師做好學業指導等主體責任,通過凝聚內外主體合力,打造育人實踐共同體,將思政育人工作延伸到學生學習生活各個方面。
3. 搭建思政教育資源庫
結合課程特點,圍繞價值導向,以文字、圖片、動畫、短視頻等形式生動呈現課程教育資源,經團隊整合匯總,現已形成包括“講好故事”“熱點事件”“典型人物”“規范文件”等四部分的思政資源庫。
參考文獻:
[1] 莊飛鵬. 高校審計學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探析[J]. 對外經貿,2023(09):157-160.
[2] 沙占華. 課程思政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及深化拓展路徑[J]. 保定學院學報,2020,33(05):101-106.
[3] 黃世忠. 回歸本源守住底線:審計失敗的倫理學解釋[J]. 新會計,2019(10):6-11.
[4] 賈英健. 認同的哲學意蘊與價值認同的本質[J]. 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01):10-16.
[5] 劉志山,黃杉. 城市新移民價值認同的內涵意蘊[N]. 深圳特區報數字報,2023-08-08(B04).
(責任編輯:楊毅恒)
基金項目:本文系濰坊科技學院課程思政教學研究課題“審計學課程思政示范課程”(課題編號:2023KCSZKC04)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侯倩(1988—),女,碩士,濰坊科技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社會審計、鄉村治理;費聿珉(1967—),男,博士,濰坊科技學院審計委員會教授,研究方向為審計理論與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