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紅色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增強中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主要探討了紅色文化在中學校本課程中的融入和實踐,以及如何通過這一課程培育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綜合素質。為此,需要教師圍繞紅色文化設計跨學科的教學活動、創新教學方法、加強運用和實踐。同時,文章還分析了紅色文化校本課程的評價機制,主張通過多維度的評價方法,全面評估教學效果,以實現課程的系統化和深度融合。
關鍵詞:紅色文化;校本課程;愛國主義精神;中學生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5)03-0145-04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新中國革命建設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優秀文化,是具有價值導向的精神文化。習近平總書記也在講話中多次強調紅色文化的重要性,要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1]教育階段的校本課程,作為國家課程校本化和本土化的重要載體,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基于國家、地方要求以及根據學校實際情況進行的整體校本課程的綜合開發,有利于激發學校課程改革的動力和活力,也為促進學生成長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對紅色文化中所蘊含的教育價值進行深入的發掘與運用,可以進一步擴充校本課程中的課程資源,以達到政治育人的目的,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一、靈活運用中學校本課程,拓寬紅色文化傳播渠道
校本課程作為一種主要由學校開發并實施的課程,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課程在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延伸與有益補充。2016年,隨著中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框架的正式提出,研究焦點逐步轉移到核心素養課程的整合和構建上來,而校本課程的實施正積極響應了國家課程改革的要求。[2]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為了國際經濟競爭與區域內部社會整合之需,提出了以培育共同核心素養為取向的課程改革。課程發展目標由注重學生差異、個性發展逐步轉向每一個學生普遍具有的必備知識、能力與情感態度。學校的育人目標和辦學理念是一切課程建設的出發點。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為紅色文化提供了系統性的融入路徑,并從中體現出學校的辦學理念和特色。
課程是學生不斷成長進步的軌道,其價值主要在于育人。校本課程通常涵蓋了多個領域或學科,以適應學生的實際需求和興趣愛好,并提供更加個性化和全面的教育滋養。我國校本課程開發總體上經歷了引進國外理念、與國內課程開發實踐相結合,以及本土實踐發展三個階段。校本課程開發政策出臺的理想與假設是:學校擁有課程開發的動力與能力,并通過課程權利的釋放來實現提高學校課程質量與推進學校特色發展的目的。[3]國家賦予了學校足夠的課程發展空間,校本課程開發就是在執行國家和地方規定課程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某種意義上,這也是文化價值觀的體現。表面上看,似乎是課程決策者下放決策權的過程,但實際上是日益豐富的人類文化在促進著課程改革。
學校以校本課程為紐帶,把課程建設的重點放在了促進學生全面個性發展。將紅色文化融入中學校本課程,并不是簡單的對德育校本課程的補充,更是一個全面提升學生紅色素養和綜合素質的過程。其課程目標必須符合國家課程的總目標和方針政策,遵循學科標準和課程體系。通過校本課程來傳播紅色文化,其首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和文化自信。學生在學習紅色文化相關的歷史背景與理論知識的過程中,能夠不斷豐富自身文化內涵,并且通過弘揚紅色文化來體現紅色文化育人價值。從文化的視角來看,校本課程不僅是紅色文化的一種傳承工具,同時也是文化選擇的一種方式,不斷建構自己的文化品味,塑造自己的文化個性,其目的就在于推動紅色文化的創新和發展。
學校特色發展和教師專業發展是實施課程育人的基礎。目前,我國中學校本課程開發大致劃分為“本土”和“域外”兩種類型。其中,本土原創的課程是指整合學校所在地區中的有效資源融合進學校自主開發的課程,主要包括歷史上積累下來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民俗民間文化等。學校要充分利用地域優勢,挖掘當地的紅色文化資源。紅色文化作為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的重要內容,在中學各個學科教學中均得到了廣泛應用。將紅色文化這一重要的思政元素融入校本課程當中,能夠有效地增加中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愛國主義情感。可見,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背景下,中學校本課程不僅能促進紅色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也為學生的成長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二、遵循校本課程建設規律,提升紅色文化教育價值
新課程改革自啟動以來,始終在推進和完成由“學科本位”向“知識本位”,再到“以人為本”的根本轉變。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就必須跳出單個學科的視域,加強綜合性學習。當前,我國中學校本課程開發還面臨著許多現實問題,比如:校本課程數量增長和質量提升的同時,存在忽略學生的主體性、體系不夠健全,以及區域、城鄉、校際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同時,還伴隨著教師的校本課程意識不足、部分學校校本課程特色不夠突出等問題。一些資源豐富的學校會根據教師的專業特長、當地的資源狀況,以及學生的興趣愛好來定制相應的課程,以滿足上級主管部門的考核與評估需求。因為學校的特色和學生的興趣并不是考核中的必需,這就造成了一些學校缺乏對課程開發的積極性,從而導致校際課程發展失衡。
我國本土紅色文化資源分布廣泛,豐富多樣。但是在很多學校,除了國家規定的課程之外,并沒有開設真正意義上的校本課程,也就造成了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缺少反思性的調整和規劃。另一方面,由于學校特色優勢與課程育人目標的銜接不夠緊密,使得很多學校開發的課程與國家、地方的課程缺少,難以真正發揮課程的育人效能。在新課程政策的驅動下,學校開始意識到,校本課程的開發需要立足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將學科知識的拓展應用和綜合實踐整合起來。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當代教育工作者們也必須從課程改革甚至是整個學校教育改革的總體發展戰略出發,不斷地進行多層次、分階段的深入研究與改進,以此來激發學校校本課程的創新潛能。
校本課程的開發不僅應考慮什么樣的教學內容最有價值,更應該注意到學生所處的生活環境和學生的文化需求。[4]在學科層面上,在語文教材、思想政治教材和歷史教材中,都能反映豐富的紅色文化課程資源。因此,紅色文化可以與各個學科進行交叉融合,構建出紅色文化的課程體系。這樣既能打通各個學科之間的聯系,又能豐富校本課程的教學內容。所以,要想靈活地運用好紅色文化校本課程,就要與當地豐富的文化資源相結合來編制校本課程,讓本土紅色文化進課堂、進教室、進學生的頭腦。與此同時,還要遵循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找到符合學生思想實際和全面發展需求最好的結合點,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學習規律對校本課程進行改進,使之與理論教學有機地聯系起來,延伸和拓展理論課程的內容。
紅色文化的選擇不能只看它對考試是否有益,它能否促進學生的全面個性發展。從邏輯上講,重視資源的“本土化”是破解本土教育問題的重要路徑,它有利于實現教育生活化,從而形成國家課程與地方文化的互動,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學習。許多學校在成功開發出自己的特色課程后,會進一步從中提煉出更具普適性和文化價值的思想,將課程特色上升為學校特色。[5]由于紅色文化自身所具有的豐富的人文價值,它與當地的文化交融在一起,使其具有了鮮明的地域特色。學校遵循課程建設的基本規律,在校本課程中引入紅色文化,可以讓學生真切感受到紅色文化的精神魅力,提升和完善自己的思想品德素質,從而有效提升紅色文化的教育價值。
三、加強校本課程教學實踐,增強紅色文化育人實效
紅色文化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它是深藏于中學生愛國主義情感深處的精神支柱。在黨中央的引領下,全國各地開展了多種多樣的紅色文化傳承活動,紅色文化已然成為大眾主流文化的重要部分。推動紅色文化融入中學校本課程的建設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價值導向,有利于落實紅色文化育人的系統性與實效性要求,提升其層次性與精準性效果。實踐是深刻理解紅色文化內涵、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途徑。校本課程作為現代化教育的重要發展趨勢,充分結合了學校的特色資源,是學校特色化發展的現實路徑。教師可以通過這種實踐方式來引導學生體驗和探究紅色文化的奧秘,理解紅色文化的含義,并把學生主動參與和學習的過程作為評價的重要標準。
紅色文化資源為校本課程實踐教學提供了豐富素材。學校可以開拓具有紅色文化特色的各種活動,比如,在課程初步推廣階段,可以組織學生到紅色文化場館進行參觀,讓學生在現場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以東北抗聯紅色文化資源為例,東北抗聯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一部分,蘊含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是校本課程中不可多得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東北地區的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東北抗聯紀念館,再通過校本課程對學生進行具體的史實介紹與理論解析,促使學生在這種個體感悟下更能夠深刻認識到國家發展與個人前途的辯證關系,進而迸發出強烈的愛國情懷和報國意愿。[6]
紅色文化校本課程內容綜合性強,涉及多門學科的學習。各學科教師應該圍繞紅色文化有關的專題來進行活動設計,可進行跨學科的主題教學,使學生在關注特定問題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在夯實學習政治理論知識的同時,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文化熏陶。校際還可以整合多方資源,建立紅色文化資源庫,不同地區的學校可以從中選取所需要的資源,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學校在校本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可以將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結合起來,形成多渠道的紅色文化校本課程實施形態。[7]寓紅色文化于中學校本課程之中,積極打造以紅色文化為核心的課程場景,凸顯“紅色記憶”“不朽信仰”“中國紅”等主題,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體悟到紅色文化的強大力量。[8]
紅色文化融入中學校本課程的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既要圍繞縱向銜接與橫向聯動進行機制創新,同時也要以教學方式為重要抓手來推進教材編寫、內容轉化、師資培訓和方法銜接。學校可以在已有的實踐基礎上,根據學校的發展目標,對紅色文化校本課程進行系統構建。紅色文化校本課程要想真正發揮其育人功能,關鍵是要運用與實踐。這就需要新時代教育工作者們從根本上將紅色文化與校本課程有機地結合起來,以紅色文化校本課程開發為主題,選取紅色文化中具有鮮明特點的內容,以主題課程的方式對教師展開培訓。通過校本課程講好紅色故事,深挖紅色文化具體內容。以校本課程為依托,以紅色文化為著眼點,引導學生從中汲取營養,賡續紅色血脈。
四、構建多維評價體系,培育學生愛國主義精神
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情感和價值觀的塑造。將紅色文化融入校本課程,其主要目的是在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培育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課程評價是校本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紅色文化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的指揮棒。中學生正處于“三觀”發展形成的關鍵階段,其認知還存在著不穩定性,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響。無論是從評價內容還是評價主體上看,課程評價都不應只是單一的衡量標準。因此,有效的課程評價機制應該是多維度的,涵蓋知識掌握、情感體驗以及行為改變這三個關鍵方面,以全面評估紅色文化校本課程教學的效果。同時,在開展紅色文化校本課程評價時,必須進行全過程整體性、多元主體評價,綜合評估學生是否能將課程中學到的內容和行為標準應用于實際生活。
首先,從知識掌握的角度來看,評價機制應當確保學生能夠理解和吸收紅色文化校本課程中的理念和知識點。這包括一些歷史事件的時間線、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跡,以及重大歷史事件的意義。評價可以通過書面考試、口頭報告等形式進行,以確保學生能夠準確記憶這些基礎知識。其次,情感體驗的評價是紅色文化校本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紅色文化校本課程不只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深刻的情感和精神的體驗。教師可以通過課后詢問的方式,來了解這節課對學生所產生的啟發。最后,行為改變是評價紅色文化校本課程效果的最終目標。通過課程學習,學生不僅應在知識和情感上有所收獲,更應體現在行為轉變上,這種行為轉變可以是日常生活中所展現出的責任感、團隊精神,以及公民意識等。
學校在具體實施評價時,可以采用多種方法來確保評價的全面性和準確性。校本課程的評價應當以教師為主,并結合不同層面、不同群體的人員,可以邀請課程專家、學生、教師、家長以及社區成員共同參與到評價過程中。教師作為課程的主導者和實施者,應分別對學生課前、課中、課后的表現進行綜合評價,通過多方面、多層次的反饋,可以更充分地了解學生在知識、情感和行為三個維度上的進步。此外,在課程評價的過程中還應該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每個學生的學習方式、情感反應和行為表現都有所不同,因此評價方法和標準也應當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適應性。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調整課程評價的重點和方法,確保評價的公平性、針對性,以促進紅色文化校本課程的實施更加科學有效。
綜上所述,紅色文化與中學校本課程進行深度融合,不僅是對現有教育實踐的一種有益補充,更是激勵學生探索的重要驅動力。通過整合紅色文化資源,校本課程得以豐富其內容和形式,促進學生全面均衡的發展。因此,紅色文化校本課程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將紅色文化融入中學生校本課程的過程,本質上就是把紅色文化轉化為愛國主義情感的過程。在國家高度重視文化自信這一現實語境下,挖掘并利用好紅色文化中的優秀資源,是培育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關鍵要素。隨著這一教育模式的不斷開展和深入,學生能夠深刻體會到中國革命歷史的精神實質和文化價值,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推動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更有利于激發中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 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 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J]. 求是,2021(10):4-18.
[2]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發布 [J]. 上海教育科研,2016(10):85.
[3] 趙蓓茁,孟曉東. 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的路徑研究[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4(02):69-72.
[4] 韓玉璞. 紅色基因融入青年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價值意蘊與路徑探賾[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43(12):29-32.
[5] 楊小微,夏海萍. 共創與融通:中小學校本課程開發的新路向[J]. 上海教育科研,2022(08):5-11.
[6] 李洪修,劉博囡. 校本課程開發中傳統文化融入的問題透視與實現路徑[J]. 課程·教材·教法,2021,41(01):10-15.
[7] 胡定榮. 論校本課程開發政策的未來走向[J]. 課程·教材·教法,2020,40(09),26-33.
[8] 陳婷. 基于優秀民族文化傳承的校本課程開發實踐探索:以拉薩市實驗小學藏文化特色校本課程為例[J]. 民族教育研究,2020,31(01):148-153.
(薦稿人:姜大云,吉林外國語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牛雪璐)
作者簡介:黃文慧(2001—),女,碩士在讀,吉林外國語大學,研究方向為中學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