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勞動教育作為全面發展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通過對核心素養與勞動課程關系的剖析,結合當前初中勞動課程實施現狀,從明確課程目標設定、豐富課程內容、校園文化融合、拓寬實踐渠道、實時動態評估以及加強家校合作等策略出發,促進學生勞動核心素養的提升,實現勞動課程的校本化特色發展,為培養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人才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勞動課程;校本化特色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核心素養已成為教育領域的關注重點。勞動教育作為全面發展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初中階段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實施具有校本化特色的勞動課程,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提高勞動教育的實效性。
一、勞動課程對初中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重要作用
核心素養是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涵蓋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個方面。初中階段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勞動課程在這一階段的實施狀況直接影響著學生勞動觀念的形成、勞動技能的掌握以及核心素養的提升。
(一)提升人文底蘊,追求工匠品質
勞動能提升學生的人文底蘊,助力他們追求工匠品質。在勞動過程中,學生有機會充分感受到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創造力,進而豐富自身的人文底蘊。例如,傳統手工藝制作這類勞動項目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教師邀請民間藝人來到學校,向學生傳授剪紙、刺繡等傳統技藝。學生在積極參與和學習的過程中不僅掌握了傳統技藝,還深切體會到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和無窮創造力,在提升人文底蘊的同時,傳承和弘揚工匠精神。
(二)培養實踐創新能力,形成科學精神
勞動課程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通過各種勞動項目和任務,促使學生親身參與和體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創新思維。例如,在“家居用品再創作”手工制作課上,教師布置利用廢舊物品制作創意擺件的任務,學生踴躍收集塑料瓶、舊衣物、易拉罐等廢舊材料。有的學生將塑料瓶裁剪成花瓶模樣,再用彩色卡紙精心裝飾,打造成漂亮的花瓶;有的學生把舊衣物改造成環保購物袋,還畫上獨特的圖案;還有的學生把易拉罐制作成小型機器人。在動手過程中,學生不斷探索新方法、解決新問題,動手能力顯著提升,創新思維也得到了鍛煉。此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參觀工廠,讓他們了解自動化生產線的運作原理。學生親眼看見科學技術在現代勞動中的應用,切身感受到科學技術在現代勞動中的重要性,促使他們形成求真務實、無畏創新的科學精神。
(三)養成健康生活方式,助力心理成長
在勞動過程中,學生付出體力和精力,既能鍛煉身體素質,又能在合理安排勞動時間、完成勞動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勞動習慣和自律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生活習慣,進而促進健康生活方式的養成,為自身的成長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以學校組織的農業實踐活動為例,學生參與農作物的種植,進行翻土、播種、澆水、施肥等體力勞動,不僅鍛煉了身體素質,還能深刻體會勞動的辛苦與收獲的喜悅。
(四)增強責任擔當意識,引導職業規劃
勞動教育能讓學生深刻領會勞動的價值與意義,明確自己在勞動中的責任和義務。例如,在班級值日活動中,學生被分成不同的小組,每個小組都有明確的任務分工。學生在完成自身任務的同時,還會互相幫助、互相監督。在校園綠化活動中,學生積極參與植樹、澆水、除草等工作,為美化校園環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勞動課程還可以讓學生接觸到不同類型的勞動活動,從而對各種職業有了更加直觀的了解。例如,學校組織學生參觀不同的職業場所,如醫院、工廠、科技館等。參觀結束后,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對自己未來的職業方向形成初步的思考和規劃。同時,一些實踐項目也可以與職業規劃相結合。例如,學校可組織模擬職業體驗活動,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職業角色,如廚師、工程師、教師等。在體驗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鍛煉勞動技能,還可以深入了解不同職業的工作內容和要求,為未來的職業選擇做好準備。
二、指向核心素養的初中勞動課程校本化特色實施策略
(一)結合學校實際,明確課程目標
一是分析學校資源。教師應對學校的師資、場地、設施等資源進行全面分析,找出學校在勞動教育方面的優勢和不足。如果學校有農業實踐基地,可以將農業勞動作為特色課程內容;如果學校有科技實驗室,可以開展科技創新勞動實踐活動。二是確定課程目標。教師應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學習需求,確定具體的勞動課程目標。課程目標應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評價性,能夠切實指導教學實踐。
(二)開發校本課程,豐富課程內容
一是整合學科資源。教師可以將勞動教育與其他學科進行有機整合。例如,將勞動教育與語文、歷史、地理等學科結合,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勞動實踐活動;將勞動教育與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結合,開展科技創新勞動實踐活動。二是挖掘地方特色。教師可以結合當地的地域文化和產業特色,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課程。例如,在農村地區可以開展農業勞動實踐課程,讓學生了解當地的農業生產方式和傳統農耕文化;在工業發達地區可以開展工業勞動實踐課程,讓學生了解當地的工業發展歷程和現代工業技術;在漁業發達地區可以開展捕撈和加工銷售等勞動實踐課程,讓學生了解當地的海洋文化。三是關注社會熱點。教師可以結合社會熱點問題,開發具有時代特色的校本課程。例如,圍繞節能、環保、科技創新等主題,開展勞動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創新能力。四是基于興趣愛好。教師可以通過問卷調查、學生訪談等方式,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實際需求,開發個性化的勞動課程內容,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
(三)校園文化建設與勞動實踐融合
一是打造勞動文化氛圍。教師在校園內設置勞動文化展示區,展示勞動模范事跡、傳統勞動工具、學生優秀的勞動作品等,營造濃厚的勞動氛圍;利用校園廣播、宣傳欄、電子屏等宣傳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定期播報學校勞動實踐活動的成果和先進事跡;開展以勞動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如以勞動為主題的演講比賽、征文比賽、手抄報比賽等,激發學生對勞動的熱愛和參與勞動實踐的積極性。二是班級勞動文化建設。每個班級設立勞動角,擺放勞動工具和學生自制的勞動作品,展示班級勞動風采;開展班級勞動之星評選活動,樹立班級勞動榜樣,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勞動;制定班級勞動公約,明確班級勞動任務和要求,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和責任感。
(四)加強與社區、企業的合作,拓寬實踐渠道
一是社區勞動實踐。學校可與社區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組織學生參與社區活動,如關愛孤寡老人、環保宣傳、社區清潔、文藝演出、體育比賽等,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二是企業勞動實踐。學校可與當地企業合作,建立校外勞動實踐基地,組織學生參觀企業生產車間,了解現代企業的生產流程和勞動管理模式;開展企業實習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企業勞動,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實踐能力;邀請企業技術人員走進校園,為學生舉辦勞動技能講座和培訓,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五)實施多元評價,實時動態評估
動態評估要求評價過程貫穿整個學習過程。一是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時應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家長評價等多主體評價。教師評價主要從學生的勞動技能掌握程度、勞動態度、作品質量等方面出發;學生自評主要讓學生對自己勞動過程中的表現進行反思和評價,培養學生的自我認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學生互評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互相學習和交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合作能力;家長評價則可以讓家長監督學生在家庭勞動中的表現,加強家校合作,共同促進學生成長。二是評價內容全面化。評價內容應涵蓋勞動知識與技能、勞動過程與方法、勞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勞動成果,還要重視學生在勞動過程中的參與度、創新能力、合作精神、勞動習慣等表現。三是評價方式多樣化。教師要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如作品評價、過程性評價、表現性評價等。作品評價重點關注學生的勞動成果,如手工作品、種植成果等;過程性評價重點關注學生在勞動過程中的表現,包括勞動態度、操作規范、參與度等;表現性評價則通過學生在實際勞動過程中的表現來評價學生的勞動能力和素養,如勞動技能展示、項目匯報等。四是評價結果應用合理化。教師可以將勞動課程的評價結果與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掛鉤,作為學生評優評先、升學推薦的重要依據。
(六)加強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一是引導家長重視勞動教育。學校可以通過家長會、家長學校等方式,向家長宣傳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引導家長重視勞動教育。二是鼓勵家長參與勞動教育。學校鼓勵家長與學生一起參與家務勞動、社會實踐等活動,通過家庭勞動打卡、親子勞動實踐活動等方式,促進家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三是建立家校合作機制。學校應加強與家庭之間的溝通和協調,定期向家長反饋學生的勞動表現和進步情況,家長也可以向學校提出意見和建議,共同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指向核心素養的初中勞動課程校本化特色實施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學校、教師、學生、家長以及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教師應不斷探索和完善勞動課程校本化特色實施策略,使其更好地適應新時代教育發展的要求,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黃如艷,李曉華.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本質、價值及推進路徑[J].教學與管理,2020(33).
[2]陳玉玲,左曉媛.中小學校本課程深化開發的問題、特點及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9(18).
(責任編輯:趙靜璇)
作者簡介:胡曉華,大連教育學院高級教師。
課題項目:本文系大連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4年度重大課題“基于‘五育融合’的中小學校課程構建與教學實踐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ZD20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