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材作為教學內容的重要載體,其建設對于提高院校教學水平、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文章針對《飛機飛行動力學》教材更新與裝備發展不同步、教材內容與學員任職崗位能力需求不匹配、教材建設與課程思政不協同等問題,從明確教材定位、組建教材編寫團隊、重構教材內容體系、發揮教材思政功能、配套開發信息資源和規范教材過程管理等方面給出了教材建設的方法與路徑。教材建設成果有力支撐了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的內涵建設,實現了與專業、課程建設的良性協同互促和相長共贏。
[關鍵詞]“鑄魂為戰”;飛機飛行動力學;一流本科課程;教材建設;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5)04-0015-05
教材是依據課程標準編制并將其具體化的教學用書,主要由內容提要、前言、目錄、正文、習題和參考文獻等部分構成,是教學中知識傳授和價值塑造的重要內容載體,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核心依據,是學生學習課程內容和科學思想的主要工具,其質量直接地影響課程教學效果和人才培養質量,在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1]。近年來,上到國家,下到各高等院校課程組,都十分重視教材編修工作。高校教材建設工作應逐步科學化、規范化、系統化,要充分體現科學性和先進性,逐步形成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教材體系[2]。教材建設要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緊盯高等教育發展的動態和熱點,要大力提升教材編修水平,使其充分發揮立德樹人的育人功能。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大中小學教材建設的意見》;2017年,多個教材建設工作機構先后成立,形成了決策、研究、實施三位一體的教材建設工作格局;2019年,教育部發布《普通高等學校教材管理辦法》,規定了教材建設工作的具體管理模式和方法等;2021年,全國教材工作會議暨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表彰會在北京召開,明確了要以全面提高教材質量為重點,創新建設理念、增強育人功能,打造更多適應時代要求的精品教材;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了要加強教材建設和管理[3]。這些都為開展教材建設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發展方向。
教材承載著教育思想、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是教育的基礎,在課程建設中起到至關重要的支撐作用。國防工業出版社出版的《飛機飛行動力學》教材作為其同名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的配套教材,2022年獲空軍航空機務系統優秀教材一等獎,在2023年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評估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飛機飛行動力學課程是空軍工程大學(以下簡稱我校)飛行器動力工程專業的一門核心專業基礎必修課程,在全周期人才培養體系中起著對接部隊崗位、面向戰場的橋梁和紐帶作用。課程主要研究固定翼飛機受力后的運動特性和規律,涉及空氣動力學、飛行器總體設計、飛行控制理論、航空發動機等專業領域,貫穿飛機設計、試飛與使用的全過程,具有非常強的綜合性、理論性、應用性和實踐性等特點。課程內容主要包括飛行性能服務作戰運用、飛行品質保證飛行安全、飛行控制提升總體效能等基本理論與原理,是學員認識飛機、走進飛機和熟悉飛機的橋梁[4]。本文以《飛機飛行動力學》教材建設為例,深入分析原教材建設存在的問題,給出有針對性的建設策略。
一、原教材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教材更新與裝備發展不同步
隨著現代飛機的快速發展,空戰動力學、過失速空戰機動和主動控制、推力矢量技術等新理論與新技術被大量應用于制造先進戰斗機,原教材中含有許多比較陳舊的“二代機”內容,沒有根據現有裝備技術的發展及時更新,特別是新型作戰力量和先進武器裝備的新原理和新技術未能及時融入教材,教材內容更新緩慢,不再適應當前實戰化教學與訓練要求。因此,亟須聚焦為戰向戰,對原“舊、淺、虛、缺”的教材內容進行系統的編修和動態更新,使其能充分反映航空工程學科專業領域的發展前沿和趨勢,保證其與裝備發展同步、與備戰打仗相適應。
(二)教材內容與學員任職崗位能力需求不匹配
國內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地方院校的同類課程主要培養飛行器設計人員,其內容理論性強且從設計角度組織,而我校主要培養飛機的使用維護和安全評估人員。部隊實戰化訓練的深入推進和新型戰機的大批量列裝,對部隊戰訓保障模式和人員能力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原有教材內容體系理論性較強、公式推導偏多,與實際裝備及工程實踐聯系不夠緊密,實戰化特色不夠鮮明,與航空維修保障崗位能力需求不相匹配。對學員的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原教材內容理論抽象、深奧難懂,學員對基礎理論知識如何應用于工作崗位感到困惑茫然。因此,需加強教材建設與改革實踐,堅持打仗需要什么,課堂就教授什么,編寫一本“必需、夠用”的精品教材,使其與備戰打仗的任職崗位能力需求匹配。
(三)教材建設與課程思政不協同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教材是學員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基本途徑。加快建設教育強國,是當前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主要任務。在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思政育人格局和改革實踐中,教材作為實施“三全育人”的重要載體,其建設目標不僅包括幫助學員學習和掌握特定的學科知識與技能,還包括幫助學員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即實現育才和育人相統一[5]。然而,原課程教材內容總體上重視對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學習,很少將學科專業文化、理工科特有的邏輯思維方法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有機融入,造成課程思政“表面化”“硬融入”“兩張皮”等現象。因此,面對時代之需,應轉變教材編寫理念、調整結構設計、加強建構具有新形態新特色的教材內容體系。
二、教材建設思路
針對專業基礎課程內容具有普適性、理論性強,與實戰化訓練和任職崗位能力需求聯系不夠緊密的顯著特點,前瞻裝備發展,強化作戰適用,緊盯航空維修保障崗位能力培養需求,秉承“鑄魂為戰”理念,立足“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作風養成”人才培養要求和學員任職崗位能力需求,貫徹“突出專業基礎、體現機務特色、強化實踐能力、加強思政教育”教學思想,教材建設以夯實專業基礎、搭建理實橋梁為目標,以“性能服務作戰、品質保證安全、控制提升效能”三大知識模塊為主線,采取“保、刪、合、增、擴”方法優化教材內容體系,使教材內容充分展現基礎理論與工程實踐應用的內在聯系和規律。吸納學科發展和教育改革的實踐成果,推進新裝備、新技術、典型飛行案例、英模人物事跡等進教材,構建“理論精練、緊貼裝備、戰技融合”協調統一的實戰化教材內容體系,保證課程教學內容與裝備發展同步、與備戰打仗要求相匹配、與航空維修保障崗位能力需求相適應,并在潛移默化中弘揚大國工匠精神、培育工程倫理意識、激發強國興軍的愛國情懷和使命擔當等[6]。讓學員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學以致用”的意義,通過學習一門課程接觸一個領域、了解一門學科,進而激發學習熱情。
三、教材建設方法與路徑
(一)明確教材定位
《飛機飛行動力學》教材是對飛機飛行動力學國家級線上一流本科課程、軍隊級精品課程和陜西省“雙料”一流本科課程幾十年來的教學經驗的科學總結,2023年被教育部高等學校航空航天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確定為推薦教材。該教材主要供全軍院校航空機械技術與指揮(飛行器動力工程)專業本科生使用,其建設既要滿足“懂技術、通裝備、善運用、會管理”的新型高素質航空機務軍官培養要求,使其達到甚至超過航空航天類本科專業國家質量標準,又要支撐飛行器動力工程陜西省一流本科專業和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內涵建設,實現與專業、課程建設的良性協同互促和相長共贏。教材內容體系建設注重科學性、適用性與前瞻性,緊盯裝備發展和使用,重點放在第三代飛機技術相關內容建設,適當增加第四代飛機的相關知識。教材編寫注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注重基本理論,又引入部分應用實例和優秀飛行器設計專家簡介等拓展閱讀內容,力求使基礎理論與工程實踐統一、技能培養與任職能力培養統一、專業教學與思政教育統一。
(二)組建教材編寫團隊
教材建設是一項政治性、專業性非常強的工作,必須由一支政治立場堅定、技術業務精湛、學識淵博、經驗豐富、認真負責的教學團隊來完成[7]。結合本學科專業發展實際和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建設要求,組建了由6人組成的力量雄厚、結構合理的《飛機飛行動力學》教材編寫團隊。團隊由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的主要完成人組成,是一支以中青年教員為主體、政治可靠、思想穩定、梯次結構合理、教研能力強、示范作用大、指導水平高的教員隊伍。編寫團隊成員長期工作在教學一線,有著深厚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教學經驗,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較強的邏輯思維、文稿撰寫和圖表制作能力。編寫團隊經常性開展學習培訓、理論研究、研討交流、集體備課、代職鍛煉、跟飛跟訓、教學競賽、教學觀摩等活動,不斷夯實教學功底和提升育人水平。近年來,編寫團隊共編修教材10本,其中3本公開出版,1本被確定為教育部高等學校航空航天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推薦教材、被納入空軍航空機務教材體系并獲空軍航空機務系統優秀教材一等獎,2本獲校級優秀教材一等獎。
(三)重構教材內容體系
遵循認知規律,加強邏輯遞進。根據課程內涵,遵循由淺入深、從簡單到復雜的認知規律,將飛行性能、飛行品質和飛行控制三大知識模塊,按照由質點動力學到剛體(質點系)動力學、由靜態操穩特性到動態操穩特性、由開環控制到閉環控制的邏輯遞進關系,進行內容的編排和優化設置。與此同時,弱化抽象理論和公式推導,突出理論知識的工程應用,使其更加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與學員任職崗位能力需求相適應[8]。
突出空戰特色,加強技戰融合。根據現代戰斗機在近距空戰時具有的高機動、協同編隊飛行靈活等特點,教材編修時增加空戰動力學、戰術綜合機動等內容。在原經典內容基礎上,補充基本飛行性能指導作戰任務規劃、機動性能服務戰術動作選擇、起飛著陸性能決定環境適應性等戰訓內容,構建“理論精練、緊貼裝備、戰技融合”協調統一的內容體系。
緊盯裝備發展,推動內容更新。教材編修時采取“保、刪、合、增、擴”方法優化教材內容體系,保留經典通用基礎理論,刪減較為陳舊的內容,整合重疊知識點,增加有關學科專業發展/教學科研實踐研究成果,擴充部隊作戰訓練案例,吸納學科發展和教育改革的實踐成果,積極推進新裝備發展、新技術應用等內容進教材,保證教材內容與裝備發展同步。
融入思政元素,彰顯課程思政。教材內容和飛行、空戰相關,拓展飛機飛行性能與品質評估的參數計算方法及算例等內容,在每章后以科普故事的形式增加優秀飛行器設計專家簡介、飛行事故案例分析、機務工作者先進事例、典型空戰等拓展閱讀內容,以此提高學員飛行安全風險評估能力、激發學員的愛國情懷和戰斗精神等[9]。
(四)發揮教材思政功能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就教材建設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教材建設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建設什么樣的教材體系,核心教材傳授什么內容、倡導什么價值,體現國家意志,是國家事權”[10]。軍隊院校教材作為落實“立德樹人、為戰育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承擔著“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使命任務。要突出強化教材的政治立場和價值導向,堅持價值塑造和知識傳授相統一、專業技術的顯性教育和思想政治的隱性滲透相統一,發揮教材的思政育人功能[11]。本教材建設時在內容體系中融入思政元素、最新科研成果和拓展閱讀內容,加強新型戰機飛行事故案例和作戰效能分析,通過研究諸如駕駛員誘發振蕩、著陸偏差、失速螺旋等飛行疑難問題,分析使用維護不當可能導致重大飛行事故等問題助推課程思政,潛移默化地培養學員“極端負責、精心維修”的航空機務職業道德和責任擔當意識,使其在學習教材專業知識的同時,陶冶道德情操、磨煉意志品質、樹立科技報國和航空強國的奮斗目標。
(五)配套開發信息資源
建立課程資源共建共享共長機制,突出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加強數字化、信息化資源建設,搭建多種資源平臺,為信息化教學提供豐富資源。以主講教材為核心,以輔助教材為拓展,加強戰例庫、案例庫、想定庫“三庫”建設,通過編修主講教材、輔助教材、可視化教材、課程思政案例集、拓展閱讀資料和建設“三庫”等,構建層次分明的教材體系。基于互聯網,融合現代信息技術,按照“信息主導、立體多元”的建設思路,配套開發課程慕課和微課視頻、二維/三維動畫、課件PPT、虛擬仿真實驗系統、飛機與發動機數字化資源、課程題庫、典型飛行案例庫、課程思政案例庫等集“圖、文、聲、影”于一體的網絡資源,形成豐富多樣、立體多元的數字化資源[12]。此外,依托航模俱樂部、機械工程坊等學員自主創新活動平臺和拓展部隊/企業等校外實訓實習基地,增強學員創新意識和工程實踐能力。利用軍用航空科技博物館開展專業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促進教學效果和人才培養質量提升。
(六)規范編修過程管理
教材建設嚴格貫徹落實相關教材工作規定,按照學校《教材建設和使用管理辦法》《自編教材書稿版式規范》等教材滾動更新編修機制,細化教材編修工作管理規定,明確責任分工,從教材調研、編寫、排版、印刷入手,統一規格、統一版式、統一標準。編寫過程按照“編寫計劃—立項評審—綱目評審—試編章評審—中期檢查—終稿單位初審—外審”等工作流程嚴密組織。根據立項、編寫、審定、印刷、出版、選用、評價、獎懲等環節,組織編寫團隊專題議教,召開任務部署會、任務推進會、專題研究會,組織中期檢查,著力加強建設過程監督;依托學院教材辦加強教材編修過程監控管理,確保教材建設進度、編修效果和質量。
四、教材特色
《飛機飛行動力學》教材根據使用人員任職崗位能力需求,圍繞專業基礎理論教材服務航空機務軍官的要求和解決“為什么”等機理問題,緊扣裝備發展和使用,突出“整機特性和作戰運用”特色和“鑄魂為戰”效果,重點關注現代作戰飛機的飛行性能、飛行品質/操穩特性、飛行控制等理論及其如何應用等內容,還拓展了飛機作戰運用和效能評估等方面知識,構建了具有鮮明軍事航空特色的教材內容體系。教材遵循認知規律,加強邏輯遞進,內容設置由質點動力學到質點系動力學、由靜態操穩特性到動態操穩特性、由開環控制到閉環控制等轉變,以適應學習者的認知需求。編寫時注重基礎理論與工程實踐相結合,適當增加不少應用實例和部分優秀飛行器設計專家簡介等拓展閱讀內容,潛移默化地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堅定學習者強國興軍的理想信念,實現專業教學與思政教育的有機統一,以達成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目標。
五、結語
軍隊院校教材是“鑄魂為戰”的重要載體。高質量教材不僅為學員提供學習的核心內容、基本框架和“初始能量”,而且為學科專業和國家一流本科課程的內涵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同時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保障和基礎,是教學改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實現育人目標的重要依托[13]。本文在剖析《飛機飛行動力學》原教材內容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教材建設策略,有力支撐了學科專業和國家一流本科課程的內涵建設,實現了與專業、課程建設的良性協同互促和相長共贏。在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時代,教材建設是個久久為功、不斷創新的戰略性系統工程,需要我們不斷增強數字賦能意識、數字服務意識,錨定高質量教材的價值定位,不斷改革創新,以高質量的教材建設推動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培養新型高素質航空機務軍官和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推進國防教育現代化作出應有的貢獻。
[ 參 考 文 獻 ]
[1] 吳永和,顏歡,陳宇晴.教育數字化轉型視域下的新型教材建設及其標準研制[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3,35(5):3-11.
[2] 王湛,顧海良,韓震.我國大中小學教材建設步入新的歷史階段[N].中國教育報,2017-07-14(7).
[3] 孫笑琰,郭雅靜,袁寶華,等.新時代地方高校教材建設與管理的現實問題及對策分析:以某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為例[J].嘉興學院學報,2023,35(6):137-140.
[4] 蘇新兵.飛機飛行動力學[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22:2-4.
[5] 董國俊.課程思政背景下大學英語教材建設探究:以《新時代明德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為例[J].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23,44(12):31-36.
[6] 蘇新兵,張登成,張艷華,等.立足崗位需求的飛機飛行動力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高教學刊,2023,9(16):126-129.
[7] 韓宏文.高校自編教材使用真實素材的政治保障探析[M]//張華春.外語教育與應用.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23:10-17.
[8] 蘇新兵,張艷華,王超哲.立足為戰育人的專業基礎課程改革與實踐:以“飛機飛行動力學”課程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2(52):62-65.
[9] 蘇新兵,趙罡,張曉露,等.立足“鑄魂·為戰”的飛行器動力工程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探索與實踐[C]//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宇航學會,教育部高等學校航空航天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第四屆全國航空航天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論壇論文集.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24:293-297.
[10] 羅生全.教材建設國家事權運行系統初見成效[EB/OL].(2023-10-18)[2024-07-2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0073985514280736amp;wfr=spideramp;for=pc.
[11] 馮穎.新工科背景下高等數學教材建設研究[J].林區教學,2023(10):33-36.
[12] 覃如瓊.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的活頁式教材開發與設計:以《安裝工程施工組織與管理》教材為例[J].科教導刊,2023(36):76-79.
[13] 曾祥遠,溫童歌,李俊峰.成果導向教育的教材建設初探:以《最優控制》為例[J].力學與實踐,2023,45(6):1385-1392.
[責任編輯: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