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為提高職業本科課程“航空概論”教學效果,在職業教育培養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根本任務的指引下,遵循無邊界教學理念進行教學創新實踐。針對三個教學痛點問題,在教學內容、課程思政、教學方法、評價方式四個方面打破傳統教學邊界,完成情景化教學。通過教學改革,幫助學生樹立職業自信、增加了學生參與度、提高了教學目標達成度,形成了教學相長的師生成長共同體。
關鍵詞:職業教育;無邊界教學;教學創新實踐;航空概論
無邊界教學由斯圖亞特·坎寧安于1998年首次提出,其核心主張是打破傳統教育的局限性,消除學校、家庭、社會、學科、時間和空間等邊界限制。通過整合各類教育資源,確保學生隨時可學,隨處能學,最終達成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伴隨著教育信息化的進程不斷發展,教育資源得到了極大的豐富,教學手段也逐漸增多,為無邊界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因此,該教學模式在我國得到了較多的實踐應用[13]。
對于職業教育而言,根本任務是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4]。因此,職業本科與傳統本科教育的一個顯著區別是實踐教學環節占比。職業本科在滿足一定理論深度的基礎上,更強調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傳統的以理論教室為單一教學場景的授課模式往往無法滿足教學需求。為滿足理論和實踐教學需求,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是借助多種教學手段,擴展教學場景和教學環節[56],而無邊界教學可有效達成上述目標。
無邊界教學可有效拓寬教學框架、豐富教學內涵,在實施時需遵循教學主線,在多種場景有機融入合適的教學資源,合理編排教學過程,避免簡單堆砌。特別是職業本科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往往涉及跨學科知識,且面臨的學情各異,因此,采用無邊界教學時,應由實際教學過程中存在的真實問題出發,制定教學策略。本文以職業本科課程“航空概論”為例,遵循無邊界教學理念完成教學創新實踐,分析無邊界教學的實踐方法和有益效果。
1"課程簡介
1.1"課程概況
“航空概論”是飛行器維修工程技術專業的核心必修課程,也是職業本科教育的探索性課程,開設于大一第一學期,共48學時。該課程是學生的第一門專業課,后續課程包括“飛機結構與系統”“飛機維護技術基礎”等。因此,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習興趣和建立專業認知的雙重任務,既是專業知識的領路者,又是后續課程的奠基石。
1.2"課程目標
從職業本科培養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的根本任務出發,結合飛行器維修職業特色,依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結合飛行器維修專業職業能力和畢業要求,圍繞素質、知識、能力三個維度,培養有情懷、重作風、懂原理、會分析、能實作、善溝通的航空工匠。
(1)在素質目標方面,增強對飛行器和從業環境的全面認知,厚植航空報國情懷,養成嚴謹細致、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
(2)在知識目標方面,既掌握航空器分類、組成、發展現狀等基礎知識,又能分析飛行原理、關鍵系統工作原理、民航運營特點等進階知識。
(3)在能力目標方面,能夠根據人物特點和工作場景完成協同分工,準確識別出航空器參數、典型系統運行情況,分析任務可達性,并精準完成上下游溝通。
1.3"課程建設歷程
課程于2017年開始建設,初始課程名為“空氣動力學基礎與飛行原理”,在2019年建設了在線開放課程,于2020年開始“思政資源庫”建設。隨后經過課程改革,于2022年重新組建由專任教師和企業導師共同組成的課程團隊,形成職業本科課程“航空概論”,并在2024年立項成為“課程思政”示范課程。
2"教學面臨的痛點問題
課程開設在大一第一學期,該階段學生剛剛升入大學,對專業發展方向和授課模式均較為陌生。借助課程云平臺、學生個人成長手冊對學生知識技能基礎及學習習慣進行評估分析,完成整體分析和個體畫像,結合教學經驗,總結出如下痛點問題。
(1)航空系統復雜性帶來的教學內容設置難題。航空系統包含航空器、飛行環境、運營方式、航空法規等多個模塊。傳統概論類課程通常作為基礎課程進行航空知識的初步介紹,或根據不同培養方向選擇某部分內容重點描述??紤]到職業本科的層次特點和本課程的專業核心課程定位,如何平衡技能需求和知識需求,合理設置知識點的廣度和深度是一個重要問題。
(2)航空高端性和職業技能性造成的心理落差。以飛機為代表的航空器意味著高新技術和高端制造,而傳統觀念里,職業技能則通常與低端畫等號。因此,飛行器維修工程技術專業的學生,在進入第一門專業課程的學習時,往往處于兩種觀念的拉扯中,并產生一定的心理落差,進而影響職業認知和學習態度。
(3)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時不同場景構建問題。在傳統教學方式中往往根據教學中理論內容或實踐內容占比選擇某一教學場景展開教學。但對于項目式教學,往往理論內容和實踐內容交錯進行,在固定場景教學時,難以避免某一部分教學達不到效果。特別是對于航空器這種需要特定存放環境的大型工具,該問題尤為明顯。
3"無邊界教學實施方式
從教學目標和教學痛點問題出發,在教學內容、課程思政、教學方法和評價方法四個方面構建無邊界教學體系,形成圖1所示的無邊界教學課堂,具體來看:(1)在教學內容上,根據職業教育導向和學歷教育要求重構教學內容,跨越教學與職業的邊界,實現定向培養;(2)在課程思政上,將航空特色思政元素融入教學環節,教師和學生共同成長,消除專業教學和思政育人的界限,擴展了教學內涵;(3)在教學方法上,采用情境化教學方法提升學習體驗,教學過程中運用信息化手段實現線上、線下多場景融合,打破空間和時間限制,縱橫延展;(4)在評價方式上,按照職業和學歷考核標準,對教學全程涉及的多種定量、定性指標進行評價,擴展評價元素,完成全周期綜合評價。
圖1"無邊界教學構建
3.1"教學內容
按照崗位職業能力要求,對接職業本科專業標準和民用航空器維修人員執照考核要點,強化理論知識的深度和技術技能的方向。采用知識圖譜提煉知識點,并進一步完成教學內容的項目化重構。依據職業特色和崗位需求,抽象出概念分類、總體布局、空氣動力、飛行性能、飛行操縱、動力裝置、航空儀表、機載設備、民航運輸和通用航空等10個知識要點,并由此形成4個主要模塊,如圖2所示。以“模塊二飛行原理”為例,考慮到人才培養特點,后續課程不再設置如“空氣動力學”“飛行力學”等課程,而職業本科又強調對原理深度的認知。因此,在不偏離技能培養主線的前提下,課程對升阻特性、平衡與穩定、飛行性能等教學內容包含的概念、原理、應用等知識做出取舍,并進一步完成項目化重構,培養學生按照崗位要求完成項目實踐的能力,跨越了教學與職業的邊界,最終實現“由職業需求中來,到崗位實踐中去”的教學閉環。
圖2"教學內容重構
3.2"課程思政
航空工業是國家科技實力的綜合體現,教學過程中除了傳播知識以外,更需樹立航空人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教師承擔專業教學和思政培育雙重任務,從“航空報國、科學思維、責任意識”等維度構建航空特色思政體系。在每個教學環節自然融入不同崗位、不同側重的思政案例,例如,在航空進展環節,以C919成功研制離不開以吳光輝院士為首的研發團隊對整體和分系統的統籌把控——科學思維;在飛行性能環節,軍用飛機飛行性能數據的采集離不開李國恩等一批“英雄試飛員”長空逐夢——航空報國;在民航運營環節,民航客機的安全飛行也離不開“川航工匠張慶余”等一批機務人的勇毅堅守——責任意識。多種思政元素幫助學生理解崗位價值,樹立航空工匠的理想信念。教師通過關注行業動態、設計思政內容,形成“先修己,再育人”的良好風尚。課程消除了專業教學和思政育人的界限,擴展了教學內涵。思政育人線融入教師成長線和學生成才線,三線共進,打造師生成長共同體。
3.3"教學方法
在國家級虛擬維修基地等高層次建設平臺基礎上,巧妙利用虛擬與現實、線上與線下多種教學資源,構建無邊界課堂。根據實際教學內容搭設教學情境,按照任務進程,在不同教學階段利用現場實操視頻錄制、直播連線等方式將大飛機、直升機、發動機、起落架等多種大型設備引入理論課堂,有效突破空間限制;對于飛行性能、姿態變換等難以引入課堂實踐的內容,利用仿真實驗的方式營造虛擬教學情境,多種信息化教學手段共同助力跨場景多情境教學。此外,利用視頻、動畫、微課、題庫等教學資源建設線上平臺,引導學生掌握利用線上資源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突破時間限制,確保學生隨時可學。
3.4"評價方式
遵循“學歷+CCAR147執照”雙考核標準,由教師、學生和云平臺等不同評價主體,在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除了進行客觀得分的絕對值評價外,還需考量學生的相對進步情況,完成成長性評價,形成多維評價機制。課前,通過知識測評掌握學生基礎;課中,通過教學平臺小組任務、項目化實踐日志獲取學生各任務目標的達成情況;課后,跟蹤小組成果應用,反思課堂教學效果。由云平臺和學生個人成長手冊匯集學生出勤率、學習時長、作業成績、匯報得分、考試成績等定量指標得分,同時,利用打分評價的方式將協作能力、自主能力、職業素養和創新思維等定性指標增加到評價結果中,借助技術手段和人為考量,形成對教學全周期的綜合評價。
4"總結與反思
在職業教育培養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根本任務的指引下,遵循無邊界教學理念,以“航空概論”課程為載體,進行了教學創新實踐,并獲得了如下有益效果。
(1)打下航空烙印,提高了專業認可度。作為第一門專業課,本課程塑造航空背景,為學生打下航空烙印。通過對航空工業全面介紹,帶領學生沉浸式感受從業環境。航空特色思政體系的建立顯著提高學生的職業認可度和專業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樹立航空工匠的職業自豪感,消除傳統觀念里“維修=低端”的刻板印象。
(2)創設多種情境,提高了學生參與度。秉持“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利用虛擬與現實、線上與線下的多種教學情境和豐富教學資源,構建無邊界課堂,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有效提高學生的參與感,形成教師與學生、線上與線下、虛擬與現實的良性互動。
(3)增強師生能力,提高了目標達成度。多維考核評價機制精準地把握學習情況,并出具個性化診斷意見。借助云平臺豐富資源實現可反復試錯的基礎知識練習;通過協同任務分析不同角色分工下項目達成度;利用真機情境和實訓資源模擬真實業態,有效地突破了教學重難點,助力三維教學目標達成。
(4)該教學創新實踐獲第四屆江蘇省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一等獎。
除上述有益效果外,教學實踐過程中,還發現了一些尚需改進的地方,總結如下。
(1)標準教學與個性需求的協調矛盾。根據職業需求和培養計劃制定了標準化教學內容,項目化教學初見成效,但基于不同學生個人規劃的個性化需求覆蓋較少,后續教學中擬采用如下改進措施:從學生的職業成長周期著眼,一方面,關注最新技術發展,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另一方面,加強對學生性格、情感、技術偏好的考量,設置多種子任務或并行任務供學生選擇,鼓勵完成拓展性嘗試。
(2)團結協作與獨立自主的培養矛盾。項目化教學時學生分組協同完成教學任務,組員間的能力差異可能造成任務分工失衡,不利于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后續教學中擬采用如下改進措施:根據教學內容,進一步設置有區分度的獨立任務與分組任務,健全溝通和反饋渠道,完善分類評價標準,根據評價結果和學生特點動態調整組內角色或重新分組。
參考文獻:
[1]胡晶,何澤恒,耿文莉.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無邊界教學改革探索[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4(2):157160.
[2]胡晶,李春林.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無邊界”教學模式的學習型組織構建[J].經濟研究導刊,2014(8):8384.
[3]余沛,李堂,高素芹.基于無邊界學習生涯的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23(03):2528.
[4]劉鑫珂,陳嵩.職業本科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現實意義、挑戰與優化策略[J].上海教育評估研究,2023,12(4):1419.
[5]徐平利.場景時代:職業教育的“場景教學”革命[J].江蘇高職教育,2021,21(03):17.
[6]許振騰,徐滕州,劉龍龍,等.基于OBE理念的職業本科課程“航空發動機結構與系統”的多環節課堂教學設計[J].科技風,2024(25):8991.
作者簡介:索欣詩(1990—"),男,漢族,江蘇宿遷人,博士,講師,主要從事飛行器維修工程專業的教學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