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核心素養背景下,大單元教學作為強調知識整合的綜合性教學方法,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既能夠加強學生對學科知識與技能的掌握,也可以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素養的發展。為適應當前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要求,初中生物教師應通過開展大單元教學,全面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首先分析大單元教學的特點,其次指出開展初中生物學大單元教學的意義,最后基于核心素養培養視角,提出初中生物學大單元教學設計的具體建議,旨在推動初中生物學科的育人轉型發展。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生物;大單元;教學設計
作者簡介:童小娜(1982—),女,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昭平縣樟木林中學。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要求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以核心素養為宗旨,充分發揮學科育人價值,以學習主題為框架,內容聚焦大概念,注重實踐教學,以評價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大單元教學契合《標準》各項要求,是培養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必然選擇。教師應圍繞在初中生物學大單元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這一主題展開深入探討,完善教學設計,發揮大單元教學的實質價值。
一、大單元教學的特點
(一)整體性
大單元教學的整體性體現在教學內容、教學設計和學生認知等方面的整體性上。教師應立足單元整體,把握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將碎片化知識融入整體框架;從整體視角出發布置學習任務;引領學生探索單元知識點的內在聯系,建立整體性認識,形成系統化的學習思維。
(二)遞進性
大單元教學內容繁多、類型復雜,需要教師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循序漸進地引領學生學習單元內容,幫助學生建構完善的單元知識體系,在深度學習中實現學習能力與思維水平的提升。這體現了大單元教學的遞進性特點。
(三)多元性
大單元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以及教學評價的多元性,能夠給予學生豐富的學習體驗,為他們提供多樣化的能力鍛煉機會,有助于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推動核心素養的落實。
二、初中生物學大單元教學的意義
(一)提高學科認知
相較于“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傳統教學模式,大單元教學的優勢在于“既見樹木,又見森林”,能夠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性[1]。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師對單元知識的深層次統籌性安排,有助于學生建立系統性的知識體系,使他們的學習方式趨于結構化和組織化,這對于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二)培養科學思維
生物教學是落實科學教育的有效途徑[2]。大單元教學能為學生提供應用生物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讓學生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經歷分析、推理、總結、歸納等思維過程,通過自主探究解決生物問題,進一步提升思維品質。
(三)發展核心素養
開展初中生物學大單元教學,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既是重點,也是目標。大單元教學不僅可以引導學生深入完善自身的學科知識體系,也能夠培養其良好的學習意識和學習習慣[3]。學習行為的改善與學習能力的提升,能有效助力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三、核心素養下的初中生物學大單元教學設計策略
(一)分析教材,提煉概念
《標準》指出,生物學課程的設計和實施追求“少而精”的原則,教師要優化課程內容體系,提煉大概念,精選學習內容,突出重點,使教學切合初中生的認知特點。鑒于此,在核心素養下的初中生物學大單元教學設計中,教師應立足教材整體,全面、細致、深刻地解讀單元內容,綜合分析各個課時的重點概念,提煉單元核心大概念,明確大單元教學的基本要求和具體方向,確保大單元教學思路的合理性。
以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本單元內容分為“認識生物”“認識細胞”和“從細胞到生物體”三章,每章又設多節課程,在知識排布方面呈現明顯的結構分層特點。第一章“認識生物”分為“觀察周邊環境中的生物”和“生物的特征”兩節課,設計意圖在于使學生從宏觀角度了解生物,為學習第二章“認識細胞”打好基礎。在“認識細胞”中,教材分別設置了“學習使用顯微鏡”“植物細胞”“動物細胞”和“細胞的生活”四節內容,介紹使用顯微鏡觀察細胞的方法,使學生認識到細胞是組成生物體的最小單位,也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基礎。第三章“從細胞到生物體”對動植物細胞以及單細胞等生命存在形式展開分析。從單元整體角度來看,本單元重在引導學生理解生物體結構的層次性,教學方向為引導學生從宏觀向微觀研究多細胞生物體,聯系前后知識,總結“細胞—組織—器官—個體”的結構層次。因此,大單元教學思路為從生物和細胞兩個維度出發,始終圍繞探尋生物體的結構層次進行知識講解,從中提煉單元大概念:生物體具有一定的結構層次,能夠完成各項生命活動。
在大單元教學設計中,教師應把握教材編寫意圖,分析單元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探索各章節共同指向的教學核心點,提煉大概念,確定教學方向。
(二)細化內容,明確目標
大單元教學是一項系統性教學工作,其教學設計應具有明確的目標導向性,以確保教學活動的順利實施,有序推進各項教學環節。關于大單元教學設計中的目標制訂,教師需以單元知識點為研究對象,基于核心大概念對單元內容進行重組、調整、規劃,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遵循由淺入深的基本原則,合理編排單元教學內容;同時,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適當補充教學資料,對單元知識點進行細化處理、精心打磨。依據對單元整體教學內容的了解,教師應明確教學側重點,合理制訂大單元教學目標,體現單元教學價值[4]。
以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為例,教材圍繞“多種多樣的生物”這一主題,在前三章分別介紹了植物、動物和微生物三大生物種類,在第四章介紹了生物分類的方法。在解讀教材內容框架的基礎上,教師應深入各個章節,細化各節知識點,建立知識聯系,明確教學重點,制訂教學目標。第一章分為“藻類、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兩節,教學重點在于引導學生掌握區分綠色植物的方法,了解各種植物獨特的生理結構和生態意義。第二章根據“有無脊椎”對動物做出分類,下設“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兩節內容,學生需要了解兩種類別在生理特征、形態習性等方面的區別。第三章在介紹微生物分布情況的基礎上,引領學生細致了解細菌、真菌、病毒三種微生物的區別,研究它們對自然界的影響。第四章作為本單元的總結,要求學生掌握生物分類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建構生物分類的宏觀框架。綜上,教師對接核心素養,可以將大單元教學目標設置為:(1)理解生物多樣性的內涵與重要性,能夠識別不同生物類群的主要特征,形成生命觀念;(2)運用歸納與分類的科學方法對生物進行分類,具備科學思維;(3)能夠設計并實施簡單的生物實驗,完成單元中“微生物發酵食品制作”的實踐活動,鍛煉探究實踐能力;(4)形成尊重生命、愛護自然的科學態度,培養態度責任素養。基于整體視角的教學目標,能為學生的大單元學習提供指引,助力其高效完成學習任務,培養核心素養。
(三)創設情境,激活思維
核心素養背景下,任何形式的學科教學活動都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要圍繞學生的能力發展需要進行教學設計,保證教學活動的科學性,促進學生能力素養的綜合性發展。教師還要挖掘單元知識所對應的核心素養內涵,通過創設情境,利用問題或對話激活學生的科學思維,引發其主動思考,建立知識學習與素養發展之間的聯系,從而打造靈活多變的生物課堂。
以人教版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為例,本單元知識涵蓋范圍較廣,既涉及動物的主要類群、運動和行為,以及動物在生物圈的作用,又對細菌、真菌和病毒進行精細化研究。由于單元知識跨度較大,教師在講解特定知識點時,可以選擇合適的教學情境作為載體,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巧妙啟發其科學思維。譬如,在教學“細菌和真菌”這一節時,教師可以創設生活化情境,聯系現實生活,提出具有生活導向性的問題:你在生活中了解或者聽說過哪些細菌和真菌?學生聯系生活經歷,一般能夠舉出大腸桿菌、幽門螺旋桿菌等細菌,以及酵母菌等真菌。依托情境,教師可以繼續用生活化問題引導學生對細菌與真菌的結構特點、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展開思考和探究,如詢問學生是從哪些途徑或渠道認識這些細菌和真菌的,是否了解它們有什么作用,并鼓勵學生舉例說明,從生物學的角度運用辯證法研究自然界中的細菌和真菌,形成正確的生命觀念與科學思維。例如,學生可能會舉出“水果腐爛發霉”“人因感染細菌而生病”等實例,教師可以運用這些案例,講解細菌和真菌的類型和作用,使學生了解有些細菌和真菌對人體有益,有些則有害,讓他們學會辯證地看待自然界中的細菌和真菌,形成良好的態度責任素養。
(四)任務驅動,探究實踐
生物學的實踐性特點決定了教師在生物教學中應注重開展實踐活動,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解決實際問題,助力其核心素養發展。圍繞大單元教學主題和目標,教師可以設計具有實踐性的學習任務,利用任務激發學生的實踐探究熱情,有效銜接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引導學生將生物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在實踐探究中培養核心素養[5]。
以人教版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為例,通過學習本單元,學生應掌握對生物進行科學分類的方法,明白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為深化學生的知識理解,強化他們對單元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教師可以結合特定課題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譬如,在“嘗試對生物進行分類”一課中,教師可以布置學習任務:理解生物分類的意義、依據和基本方法。依據任務要求,教師可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自由分組,合作調查特定區域內的生物種類,并嘗試對其進行分類。在任務驅動下的戶外實踐活動中,學生可親身體驗生物分類的過程,自主總結生物分類的依據和方法,理解生物分類的意義。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踐學習成果,了解其對生物分類法的掌握程度,進而有側重地講解課程知識內容。
結合大單元教學主題,采用任務驅動的實踐學習策略,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探究實踐環境,使他們在實踐中接觸生命、了解生命、研究生命、熱愛生命,從而實現生命觀念、科學思維與態度責任素養的培養目標。
(五)全面評價,綜合反饋
以《標準》為指導,生物教學應重視以評價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大單元教學作為一種系統性的教學活動,應將教學與評價融為一體,發揮評價的診斷、激勵與促進作用。教師應遵循“評價全面性,方法多樣性”的原則,在大單元教學的各個環節與活動中,采用與實際情況相適應的評價方式,實施精準、具體、真實的評價反饋工作,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與存在的問題,及時給予指導和建議,并靈活調整教學計劃,助力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以人教版生物學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為例,為了對照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內涵實施精準性評價,教師可采取以下策略:圍繞單元核心知識點,提出“生物生殖器官的結構與功能如何影響生物的繁衍過程?”“生物進化的原因是什么?”“生物進化對生物多樣性有何影響?”等問題,了解學生的生命觀念;開展課堂小測驗,要求學生利用模型和圖表描述生物生殖、遺傳和進化的過程,分析其科學思維水平;觀察學生在設計和實施遺傳物質傳遞與變異實驗過程中的表現,結合學生實驗成果和結論,評價他們的探究實踐能力;通過課堂對話,詢問學生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建議和看法,關注其態度責任素養的培養。根據評價反饋信息,教師可以明確教學設計的優缺點,進一步優化教學方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生物學課程是學生了解生物學知識,走進科學世界的大門,開展大單元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引領其掌握高效、科學的生物學習方法,系統梳理和整合學科知識,形成整體意識和綜合能力。教師應基于核心素養要求進行大單元教學設計,把握教材內容,提取核心概念,細化單元教學目標,采用創新教學法培養學生的能力,運用多元化評價促進學生自我完善,打造初中生物教學新樣態,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匡姣娣.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初中生物單元教學研究[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3(35):143-145.
邱華金.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初中生物大單元教學設計思路[J].新課程導學,2023(34):63-66.
黃瑞婷.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大單元教學設計思路:以初中生物教學為例[J].天津教育,2023(20):74-76.
吳益.大概念引領下的初中生物學大單元教學初探[J].中學生物學,2023,39(7):86-87.
王小英.基于生命觀念的初中生物大單元教學分析[J].試題與研究,2023(17):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