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課程標準強調,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在體驗探索中學習,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所學知識,學有所得。“說題”是一種創新型教學方式,主張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使學生通過口頭解釋問題和闡述解題思路的方式,實現深度理解和主動思考。此教學法符合課程標準要求,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有積極的應用價值。從“說題”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入手,闡述具體應用策略。
關鍵詞:“說題”教學法;初中數學;數學教學
作者簡介:馬天虎(1970—),男,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泉湖初級中學。
目前,部分初中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經常出現被動學習狀態,而教師只能通過作業、課堂測試等途徑了解學生的學習程度,“教”與“學”難以同步,教學效果欠佳。“說題”教學法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鼓勵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由學生“說題”、解題,能促進學生理解與掌握所學知識,對于改變當前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被動學習的現狀有積極意義。
一、“說題”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一)助力學生高效掌握數學知識
“說題”要求學生認真閱讀題目中給出的已知條件、提出的問題以及隱藏條件,理清解題思路,并運用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這對學生深刻理解所學知識能起到較大的幫助。同時,學生在“說題”過程中也會暴露出對某些知識的理解偏差或錯誤,教師及時發現并給予正確指導,可以助力學生提高知識掌握的準確度。此外,“說題”通常涉及多方面知識,學生在有效完成“說題”任務過程中將拓寬學習視野,提高學習效果。
(二)順勢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習慣
“說題”教學法是一種突出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教學方式,此種教學方式會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成就感和滿足感,從而更加積極地投入數學知識學習中。在“說題”過程中,學生不斷從已經構建的知識體系中提取知識、活用知識,重新整理和拓展知識體系,這能有效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增強主動學習意識,為后續學習打下扎實基礎。此外,“說題”中要有“說”的主體,同時也要有“聽”的客體,因此“說題”教學法通常可與小組合作學習法融合,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不僅鍛煉了個人“說題”能力,同時也培養了溝通交流與合作能力,開闊了解題思路。
(三)引導學生養成良好反思意識
“說題”是一個過程,學生不僅要將自己的解題思路、解題中運用的知識說給他人聽,同時在說的過程中也要反思,分析解題方法的優缺點,判斷知識運用正誤。這樣的反思活動利于學生解題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簡單而言,“說題”教學法能為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搭建溝通橋梁。此教學法也鼓勵學生自評和互評,學生在評價中質疑,在質疑中形成批判性思維,從而更加理性地看待和分析數學問題,養成良好的反思意識。
二、“說題”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一)劃分小組,做好“說題”準備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說題”教學法時,教師應重視提前劃分小組,做好“說題”準備。通過組建合作小組,不僅可以為教學創造“聽說”條件,還可以促進學生思維碰撞,拓展解題思路,并在得到同伴認可和支持的基礎上增強學習自信,提升表達能力。鑒于此,教師應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原則,合理劃分小組,讓學生在小組內做好“說題”準備。
教師依據班級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能力、數學知識掌握程度等多項因素合理劃分小組,確保每個小組均能成功開展“說題”合作學習,發揮“說題”教學法的應用價值[1]。為保障“說題”教學法的應用效果,培養學生說題能力,教師應將善于表達、表達能力一般和不善于表達的學生安排到一個小組。一個小組內善于表達學生、表達能力一般學生和不善于表達學生的人數比例應為1∶2∶2,這樣的小組結構安排有助于學生在小組合作中“說”得有效,“聽”得明了。同時,教師應以巡視的方式時刻關注學生的合作學習情況,避免一人“說題”,其他人“不說”的情況出現。成功劃分小組后,教師應指導學生做好“說題”準備,即小組成員應先自主閱讀并熟悉題目,理清解題思路;應在大腦中反復演練“說題”思路和經過,逐步完善“說題”內容,做好“說題”流程的知識和能力準備。此外,教師也應基于學生合作學習效果,適時調整各小組內學生數量和具體成員,以便所有學生均能因適合的小組劃分而提高“說題”能力。
(二)精選題目,明確“說題”目的
在應用“說題”教學法時,教師應先明確“說題”教學的目的,即通過“說題”教學助力學生深入理解數學概念和原理,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提升學生解題能力、表達能力和合作能力。接著,教師應基于典型性原則、啟發性原則和層次性原則精選題目,以便學生可以通過精選的題目提高解題能力和思維水平[2]。通常情況下,精選的題目應能涵蓋重要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能促進學生主動深度思考,同時還能滿足不同學習能力學生的學習需求。
例如,在“一次函數的圖像和性質”的教學中,教師精選如下題目:已知某一次函數y=kx+b的圖像經過點A(2,4)和點B(-1,-2),求這個一次函數的解析式。此題目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一次函數的圖像和性質,同時此題目難度一般,適合班級中大部分學生。教師可以此題為基礎,鍛煉學生“說題”的能力,而后再提高難度,鍛煉學生活學活用知識的能力。
又如,在“幾何圖形的面積”的習題課教學中,教師可以精選以下題目:已知某矩形ABCD的兩條邊AB=8 cm,AD=6 cm,E是AD的中點,連接BE,求△ABE的面積。此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幾何題中求三角形面積方法的掌握程度,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然后,教師基于小組“說題”效果適時給出拓展題,可以引導學生在前一題的解題思路下分析解答,基于前一題“說題”時產生的解題思路拓展思維,找出更多解題方法,提高解題速度和正確率。學生可從“說題”練習而提高“說題”積極性,意識到“說題”對解題思路、解題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有促進作用,明白“說題”要有邏輯和依據,進而在明確“說題”目的的基礎上培養主動學習習慣,形成良好反思意識。
(三)組織“說題”,培養多項能力
在應用“說題”教學法時,組織“說題”是非常關鍵的一環。雖然教師已經成功劃分小組,并為學生精選適量的“說題”題目,但若學生對“說題”不感興趣,或不了解“說題”的重要性,參與度不夠,那么不僅“說題”教學將變得形式化,而且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表達能力、解題能力等多項能力都將難以得到有效培養[3]。
例如,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的教學中,教師先采取小組合作的教學策略組織學生“說題”,學生在小組內討論題目的解題思路和方法,并在討論過程中成功“說題”。如題目:已知在△ABC和△DEF中,AB與DE相等,BC與EF相等,∠B與∠E相等,證明△ABC≌△DEF。學生在小組內討論并“說題”,學生1:“證明兩個三角形全等,首先應知道證明三角形全等的定理有哪些,可以利用‘邊角邊’‘角邊角’等三角形全等定理證明。”學生2:“此題中給出了兩條邊相等、一個角相等的信息,畫圖后發現,可以運用‘邊角邊(SAS)’定理證明△ABC和△DEF全等。”學生在小組內討論時逐步理清解題思路,找到解題方法。此時,教師可以順勢要求每個小組選出一個代表,整理小組“說題”的過程,重新組織語言后進行“說題”:“此題給出了兩個三角形中兩條邊相等,一個角相等的已知條件,依據三角形全等的判斷定理‘邊角邊(SAS)’,可以證明這兩個三角形全等。”此后,教師對學生代表的“說題”過程給予肯定,接著提出新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幫助學生將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進行整體梳理,深刻理解與掌握這部分知識,為后續幾何知識學習奠定扎實基礎。學生在小組“說題”、代表“說題”、變形“說題”等學習過程中,培養了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小組合作與交流能力等多項能力,為數學素養的發展做好了鋪墊。
(四)展示成果,突出“說題”價值
在應用“說題”教學法時,教師應重視組織學生將小組“說題”成果在班級中展示,其目的是增強學生“說題”自信,同時便于教師更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而針對性調整教學策略,在將來的教學活動中更靈活地運用“說題”教學[4]。同時,教師通過組織學生展示“說題”成果,能進一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表達能力,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在實踐教學中,教師還需創新成果展示形式,既可以小組全體成員合作“說題”,也可以選出一名代表“說題”。
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相關的習題課教學中,教師開展“說題”教學活動,同時在班級中組織學生展示“說題”成果。為達到更理想的“說題”教學效果,教師為每個小組布置不一樣的題目,每個小組選擇合作“說題”或代表“說題”的方式展示成果。如某小組選擇合作“說題”,學生1:“我們的‘說題’題目是解方程:x2-6x+8=0,我們采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求解。”學生2:“首先觀察方程特點,發現可以將其因式分解為(x-2)(x-4)=0,按照‘兩個乘數相乘,至少有一個乘數為0’的原則,可以將以上兩個式子分別按照等于0計算。”學生3:“將x-2=0,得出x=2;將x-4=0,得出x=4。此方程有兩個解,分別是2和4。”學生4:“在一元二次方程的題目中,應先分析方程的形式,盡可能簡化算式,將一元二次方程變成一元一次方程,發現可以用因式分解法分解,接著按照常規算法計算即可求出答案。”
如某小組選擇代表“說題”:“我們的‘說題’題目是求解方程中未知數的值,已知方程x2+- 2(x+ )-1=0,求解x的值。觀察題目發現此題較為復雜,含有分數,因此,解題的第一步應是化簡,換掉方程中的分數。觀察方程式特點,發現可以將方程式變形,得到(x+)2-2(x+)-3=0。再看方程式,變得相對簡單了,但題目中還是包含分數,繼續求解還是會很復雜,于是我們小組想到了換元法,用一個新的未知數m換掉x+,此時方程式變為m2-2m-3=0,應用因式分解方法,得到(m-3)(m+1)=0,計算出m=3或-1,將其代入x+中,求出x有兩個值,分別是和。換元法在求解一元二次方程中的應用價值很高,可以化繁為簡,提高解題速度。”通過以上兩組學生分別“說題”展示成果可以發現,學生的合作能力、表達能力、總結能力等均得到了明顯的培養,同時也拓寬了解題思路,“說題”教學價值突出。
(五)實施評價,增強“說題”效果
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實施過程性評價,讓學生知曉自己在“說題”中的表現,明確自己的“說題”優勢和不足之處,從而在以后的學習中繼續發揚優勢,改進不足,逐步提升“說題”能力。同時,合理且積極的評價還能增強學生的數學學習自信,激發學習動機,使學生對“說題”產生熱情和興趣,愿意主動參與到每次的“說題”活動中,主動申請代表小組“說題”[5]。
首先,教師為增強“說題”效果,制定明確的評價標準,具體包括“說題”內容的邏輯性、完整性和表達清晰性等方面;評價中采取多元主體評價方式,即教師和學生均參與到評價中,學生以自評及互評的方式反思“說題”表現;教師將評價結果及時反饋給學生,使學生基于評價反饋做出“說題”改進。教師先鼓勵學生自我評價,接著倡導其他同學對他的“說題”進行評價。學生通過自我評價重新梳理“說題”思路,整理出自己在“說題”中的優勢和不足;通過同伴評價,明確自己在“說題”過程中忽視的信息,以及表述不清的地方,從而針對性改進不足。最后教師做總體評價,肯定學生“說題”表現,給予個性化評價,可有效增強“說題”教學效果。
三、總結
初中數學是一門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有較高要求的學科,通過采用“說題”教學法開展數學教學活動,不僅可以助力學生高效掌握數學知識,還能順勢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習慣,引導學生養成良好反思意識。因此,教師應基于班級學生實際學情與“說題”教學法的應用價值,采取劃分小組、精選題目、組織“說題”、展示成果、實施評價等教學策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實現學生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王強民.“說題”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4(25):51-53.
馮琳琳.“說題”:初中數學試卷講評的實踐探索[J].試題與研究,2024(22):97-99.
周國升.核心素養導向的初中數學說題實踐研究:以“平行四邊形”為例[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4(20):36-39.
蘇文娟.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說題”能力的策略[J].知識文庫,2024,40(12):53-56.
劉國輝.增強中學數學習題講評課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3(33):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