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出生率大幅下降且持續走低的沖擊下,幼兒園的生存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在“優勝劣汰”的競爭面前,公辦幼兒園積極加強與社區之間的聯系,開展公益活動;民辦幼兒園致力滿足固定受眾的需求,提供個性化服務和特色課程;普惠幼兒園率先積極轉型,探索服務范圍。在幼兒園生源不足和托育服務供給不足的雙重矛盾下,學前教育必將走向普惠、整合、多方協同的“托幼一體化”發展道路。
關鍵詞:低生育率;學前教育;托幼一體化
在中國正式實施全面兩孩政策后,預想中的生育潮并沒有到來,反而在之后的幾年里生育率持續走低。根據相關預測,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生育率很可能持續下跌,隨之而來的老齡化、少子化在給國家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帶來極大風險的同時,勢必會對教育行業的發展造成沖擊。學前教育作為國民教育體系的起始階段,已身處生源危機的“最前線”。幼兒園究竟該如何提高自身競爭力,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一、中國幼兒園生存現狀
隨著生育率持續走低,幼兒園的生源開始短缺,運營負擔持續加重,幼兒園面臨減員、合并甚至關停的生存危機。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幼兒園毛入園率高達91.1%,但因幼兒數量的減少,在學前教育服務供大于求的局面下,幼兒園關停危機日益嚴重。當前中國共有幼兒園27.44萬所,比上年減少1.48萬所,同比下降5.1%;在園幼兒共4092.98萬人,比上年減少534.57萬人,同比下降11.6%。由此可見,隨著在園幼兒數量的大幅減少,幼兒園開始出現規劃錯位、資源溢出、生均成本加大等問題,直接挑戰著它們的風險承擔和自我調整能力。
學位空余,意味著家長選擇的空間變大,標準也隨之提高。不復從前的“一園難求”,現在擺在幼兒園面前的是“一孩難求”的窘境。那些在學前教育擴張階段建立的質量欠佳的幼兒園,在接下來行業供需總量回歸平衡的過程中將被逐步淘汰,而幸存的幼兒園則會走向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幼兒園必須認識到這場生存危機中孕育的新機遇,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積極采取應對措施。
二、不同類型幼兒園應對“生存危機”的策略
(一)公辦幼兒園進一步加強與社區的聯系
公辦幼兒園因政府在政策和經濟上的支持,其低價優質的優勢廣受家長認可。盡管如今生源數量有所減少,部分公辦幼兒園陸續出現了學位空余的現象,但總體上并未面臨生存的危機。部分公辦幼兒園考慮到未來可能面臨的招生困境,開始未雨綢繆,通過多種方式加強與社區聯系。
公益早教是公辦幼兒園近年來為保障生源采取的一種積極嘗試,是由幼兒園自行組織,面向社區2—3歲幼兒家庭定期開放的免費早教課程。家長可以通過幼兒園微信公眾號自愿報名,內容除了五大領域常規課程外,還包括入園適應、習慣養成、自主游戲等。公益早教不僅是一項惠民工作,還是一種讓幼兒園提前與家庭建立聯系,幫助家長了解幼兒園的宣傳活動。幼兒園借助早教活動側面向家長傳達自身辦園理念,打造良好的園所形象,有效鞏固潛在生源。
社區開放活動是公辦幼兒園近年來十分重視的一種招生策略。與從前的限時開放不同,如今部分有能力的公辦幼兒園開始接受社區內家長隨時發出的參觀請求。通過社區開放活動,家長可以走進幼兒園,直觀感受幼兒園的真實樣貌。與家長間接了解、被動接受的傳統招生模式相比,這種直觀、主動的新模式更受家長的青睞。
(二)民辦幼兒園致力提供個性化服務與特色課程
民辦幼兒園雖然獲得政府補貼較少,但因其以營利為目的的營收模式,只要保證招生順利,就能憑借較高的收費自給自足。一直以來,民辦幼兒園憑借著服務個性化、課程特色化和教育品質化的特點,滿足了對幼兒教育持有不同價值取向的家長的需要。
與公辦幼兒園相比,民辦幼兒園通過更小的班額、更低的師生比,保證教師對幼兒個體的充分關注,為幼兒提供更細致、更個性化的照顧與教育。這種個性化服務對于家長來說有著兩重吸引力:首先,教師能更好地關注幼兒的個人需要,通過高頻率的師幼互動與幼兒建立起更為親密的關系;其次,在班級人數少的前提下,教師會更加照顧每名家長的感受,甚至根據家長的意愿調整幼兒園的服務,盡力滿足家長對幼兒教育的需求。
特色課程是民辦幼兒園的核心競爭力所在。與公辦幼兒園相比,民辦幼兒園在課程選擇方面受限較小,且更關注家長的需求,例如,有基于國際化理念的雙語幼兒園,滿足家長特定教育觀念的蒙氏幼兒園、華德福幼兒園,將培養幼兒特長作為主要辦學特色的民辦幼兒園等。以蒙氏幼兒園為例,全園混齡編班的辦學方式與主流公辦幼兒園的辦學方式有著明顯的差異。基于此,優質民辦幼兒園以開放參觀、免費體驗的方式為主,通過幼兒的真實體驗向家長宣傳幼兒園的特色,以此吸引生源。
(三)普惠性幼兒園積極轉型
在學前教育的普及工作中,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曾為解決“入園難、入園貴”作出了重大貢獻。然而在學前教育實現普及的當下,普惠性幼兒園卻因收費標準低、獲得政府補貼難等問題,生存狀況不容樂觀。普惠性幼兒園是受到“關停潮”影響最為嚴重的一類幼兒園,同時也是應對態度最為積極的一類幼兒園。
當前,普惠性幼兒園通過“小小班”“寶寶班”,為2歲左右的幼兒提供托育服務,開始對2歲以下嬰幼兒照護的探索。“托幼一體化”不僅可以增加營收,解決幼兒園溢出的空間和資源問題,對3—6歲幼兒生源的保障也有著積極作用。通過將0—6歲嬰幼兒作為一個整合體系,間接提高了普惠性幼兒園的競爭力。但0—3歲嬰幼兒照護和3—6歲學前教育分屬兩個學科,且當前從業人員的培養多偏重于后者,如何實現0—6歲嬰幼兒教育的有機整合,促進幼兒的連續性發展,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與幼兒數量大幅下降相對的是,近年來中國老年人口數量不斷增加。截至2020年,中國60歲以上人口占比18.7%,65歲以上老人達到13.5%。與此同時,隨著家庭規模的縮小,家庭養老功能逐漸弱化,機構養老勢必會成為未來主流的養老方式之一。然而,機構養老偏重于保障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對老年人心理上的情感需求關注較少。在此背景之下,“老幼同養”模式進入大眾視野,給普惠性幼兒園的轉型帶來了啟發。這種模式既解決了普惠性幼兒園空置的問題,順應了“一老一小”服務供應不足的社會需要,又能在同時需要養老服務和育幼服務的家庭之中形成一定的優勢。但因為起步較晚,當前國內的“老幼同養”模式極不成熟,且缺少政府的支持和其他部門的協助,哪怕是作為優秀典范的武漢市“童心苑”也僅能勉強維持收支平衡,其他如南京市玄武區鎖金村第一幼兒園等,都因水土不服而退回幼兒園模式。如何在一個機構內處理好老年人與幼兒生理、心理上的差異,是“老幼同養”模式發展的重要課題。
三、“托幼一體化”發展的方向
(一)立足現實情況,開展普惠的“托幼一體化”服務
截至2022年,中國嬰幼兒入托率僅為5.5%,遠不能滿足家庭的實際需要,有著巨大的發展前景。在幼兒園生源短缺和托育服務市場嚴重供給不足的雙重矛盾下,加強“托幼一體化”服務體系建設,不僅能緩解幼兒園的生存危機,還能滿足當下家庭對托育服務的迫切需要。
民辦托育機構經過多年自由競爭,存在數量不足、分布不均、收費偏高等問題,導致如今嬰幼兒入托困難。2021年,國務院提出要大力發展方便可及、價格可接受、質量有保障的普惠性托育服務。推動托育服務從“商業”轉向“普惠”,充分發揮小區配套幼兒園的優勢,為周邊3歲以下嬰幼兒提供普惠的、高質量的托育服務,是“托幼一體化”發展的現實需要。
幼兒園要正確認識當下自身提供托育服務的能力。“托幼一體化”并不僅是對3歲以下嬰幼兒的基礎看護,還要為嬰幼兒提供適宜的早期教育,這需要專門的從業人員和適合嬰幼兒生活的環境。幼兒園應結合自身能力,從2—3歲幼兒開始,謹慎拓寬服務范圍。
(二)統籌多方資源,協同構建“托幼一體化”服務體系
當前,“托幼一體化”尚處于起步階段,配套服務機制尚未健全,需要政府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從宏觀上進行調控,引導政府各部門和社會各界力量參與“托幼一體化”建設中。
首先,政府應通過實際行動鼓勵未開設托班的公辦幼兒園和有條件的民辦幼兒園開設托班。結合本地區幼兒園開展“托育一體化”的需要,為幼兒園提供場地支持、財政補貼、費用減免等配套政策。
其次,調整人才培養方向和從業標準,提高從業人員專業性。教育部門應加強嬰幼兒教育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保障“托幼一體化”可持續發展。幼兒園也應運用國內外優秀資源和經驗,提高已有教職工的嬰幼兒照護與教育能力。政府應制定“托幼一體化”的實施評價標準,加強從業人員的資格審查,推進“托幼一體化”的專業化。
最后,多主體參與,滿足多元需求。當前大多數幼兒園不具備開展0—6歲“托幼一體化”的條件,因此,教育部門要重視民辦、社區、企業托兒所和家庭托育點的補充作用,構建靈活多元的托育服務體系。
(三)學前教育結構整合,促進“托幼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托幼一體化”并不是將托育與學前教育在幼兒園中平行展開,而是將二者進行有機結合,重新定義學前教育的范圍。將0—6歲嬰幼兒發展作為一個連續的過程整合看待,是幼兒園實現高質量“托幼一體化”的重要前提。
首先,將0—3歲托育與3—6歲學前教育的課程設計與實施進行整合。在課程設計時兼顧教育目標、內容和方法的循序漸進,結合幼兒身心發展的階段性和連續性,將0—6歲嬰幼兒的發展進行整合,避免托育與學前教育的割裂。
其次,將0—3歲托育與3—6學前教育管理進行整合。托育和幼兒園教育由教育部門統一領導,更有利于幼兒發展規劃的整合。當前,中國的托育服務主要由衛生健康部門主導,而學前教育則由教育部門主導,不利于“托幼一體化”的發展。
四、結語
面對低生育率帶來的生存危機,不同類型的幼兒園結合自身情況和受影響的程度,采取了不同的應對措施。隨著生育率的持續走低,幼兒園的生源短缺問題在未來幾年里將會進一步加重,學前教育行業將會有大量的資源溢出,與0—3歲托育服務的嚴重供給不足形成鮮明對比。因此,大力推進“托幼一體化”,促進0—6歲嬰幼兒教育的整合是學前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羅佳,邵小佩.為家庭賦權增能:我國兒童家庭照護面臨的挑戰與政策支持體系的構建[J].中華家教,2023,(3):40-48.
(作者單位:青島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