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黨的二十大提出,強化特殊教育普惠發展。特殊教育學校發展職業教育,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特殊教育普惠發展落地落實的具體舉措。要以高水平普及夯實發展職業教育的基礎,以層級式定位明晰發展職業教育的方向,以差異化路徑提升發展職業教育的成效,使特殊教育學校真正成為特需學生職業生涯的“啟蒙地”、職業教育的“主戰場”和未來職場的“孵化園”。
【關鍵詞】 特殊教育;特需學生;職業教育;定位;路徑
【中圖分類號】 G760
【作者簡介】 包云,教授,江蘇省常州市中吳實驗學校(江蘇常州,213004)。
殘疾人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殘疾人就業的重要路徑?!吨腥A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明確指出,“公民有依法接受職業教育的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明確要求,“著重發展職業教育”。《“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明確提出,“著力發展以職業教育為主的高中階段特殊教育”。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特殊教育,從“支持特殊教育”,到“辦好特殊教育”,再到“強化特殊教育普惠發展”,特殊教育普及水平、保障條件和教育質量得到顯著提升。強化特殊教育普惠發展,是黨的二十大關于新時代我國特殊教育性質、內涵和發展目標的最新論述,在特殊教育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1]。
特殊教育學校發展職業教育是“建立從幼兒園到高中全學段銜接的十五年一貫制特殊教育學?!保?]的重要路徑,是全面提升特殊教育辦學內涵的重要舉措,是切實增強特需兒童青少年家庭福祉的重要保障,更是維護特需兒童青少年基本權益、促進其享有教育公平、實現其最大限度發展的應有之義。特殊教育學校發展職業教育,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特殊教育普惠發展落地落實的具體舉措,它不是“自主選擇”的“盡力而為”,而是“必然選擇”的“全力以赴”。
一、以高水平普及,夯實特殊教育學校發展職業教育的基礎
強化特殊教育普惠發展,基礎在普及。只有大力提高特殊教育普及水平,才可能最大限度地使教育普遍惠及全體特殊兒童,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共享美好生活。
根據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統計數據》分析,我國特殊教育仍面臨“非義務教育階段就讀人數過少”的問題。特需學生在校生人數在高中階段出現斷崖式下降,高中階段教育入學率僅在10%左右,相較于普通學生接受高中階段教育的機會存在巨大差距。《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規定,“殘疾人職業教育除由殘疾人教育機構實施外,各級各類職業學校和職業培訓機構及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接納殘疾學生”。因此,殘疾人教育機構,即各級各類特殊教育學校,是實施殘疾人職業教育的主要機構,在滿足特需學生對于接受高中階段教育需求和高水平普及職業教育中勢必將發揮“主力軍”和“頂梁柱”作用。
結合“拓展學段服務,加快健全特殊教育體系”的目標任務,“十四五”期間,各地將進一步推動特殊教育學校設置或增設職教部(班),讓完成義務教育且有意愿的特需學生都能接受適合的中等職業教育。因此,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內,各級各類特殊教育學校需結合校情,既要考慮職業教育“數量”的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又要兼顧“結構”的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多元,更要瞄準“質量”的從劣到優、從低到高,實現“數量”“結構”“質量”的協同推進,以高水平普及推動特殊教育高質量普惠發展。
二、以層級式定位,明晰特殊教育學校發展職業教育的方向
綜合殘疾人單考單招、“支持普通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中接收殘疾學生隨班就讀”[3]等政策實施,在推進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育普及的過程中,特需學生的學情將越來越復雜,障礙類別將越來越多,障礙程度也將越來越重。進一步厘清特殊教育學校發展職業教育的定位,將助力于推動建立高質量的職業教育普惠體系,促進特需學生全面、適合、充分發展。同時,特殊教育學校發展職業教育的定位不僅需要在學校教育的視域內進行系統設計,更需要立足于特需學生人生發展的全過程進行整體考量,著重培養特需學生掌握參與社會生活、從事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素養等,從而解決特需學生畢業后自食其力、就業創業、融入社會等現實問題。
(一)生活技能是發展職業教育的首要目標
現代職業教育既是實現“個體人生價值”的一種重要教育類型,也是一種“職業和升學的預備性教育”,還是一種“新視域下的生存教育”[4]。
特殊教育學校發展職業教育,不能局限于對某一技術技能的單一追求,而是要達成特需學生能有效地發揮主觀能動性,系統掌握和熟練運用生活技能,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目標。生活技能不僅指生活自理能力或獨立生存技能,更是指一個人的心理社會能力。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將個體所應具有的十種基本的心理社會能力稱為“生活技能”,主要包括自我認識能力、同理能力、有效的交流能力、人際關系能力、處理情緒問題能力、緩解壓力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決策能力、解決問題能力。
由于生源結構的復雜性和障礙類別的多樣性,特需學生的生活技能基礎或多或少、或輕或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通過在職業教育中融入生活技能教育,努力培養特需學生自食其力意識,全面提升獨立生活技能,持續強化社會適應能力,有效促進其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為將來的充分就業和高質量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就業創業是發展職業教育的直接目標
中國近代職業教育的創始人和奠基人黃炎培提出,職業教育的目的是“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特殊教育學校發展職業教育同樣如此,其辦學目標直接指向“職業”。從實用性的角度,職業教育既要培養特需學生知識、技能、習慣、素養的習得等,也要培育其服務社會、體現價值、追求美好生活意識的養成,實現個體成長與職業發展的充分融合,為“人人皆可出彩”提供更多可能。
在未來職業生涯的規劃過程中,根據特需學生評估與教學的實際情況,可分層分類開展就業教育。比如:結合地方產業布局特點,與企業主動合作,積極創建“訂單班”“冠名班”;與輔助性就業機構主動對接,共同建立校內實訓基地;與家庭教育主動融合,探尋自主就業的實施路徑。通過多措并舉,堅持立足服務學生全面成長和經濟社會發展,努力滿足特需學生未來就業多樣化發展的需要,積極爭取更多職業教育與培訓的機會,變特需學生就業的“被動安置”為“主動選擇”,努力搭建高質量對口就業、按比例就業、輔助性就業、靈活就業、自主創業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就業體系。
(三)融入社會是發展職業教育的終極目標
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成為一個能夠與社會和諧相處的人,能夠積極適應社會的人。教育也是為了讓人更加完善,個體通過接受教育而不斷地改變自己,完善自己。教育的核心在于促使人不斷地發展和轉變,不斷地成“人”[5]。
職業教育的本質具有社會性,其功能是使個體更好地社會化,并在社會中找到屬于其自身的坐標[6]。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育開展的終極目標就是通過教育教學,促進特需學生的學習、生活、工作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使他們具備參與社會生產的能力,享有平等參與勞動的權利,建立可持續發展的信心,與健全人士一樣真正融入社會。
基于普惠發展的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育,不是慈善教育、補償教育,而是公平教育、權益教育。到2035年,我國職業教育整體水平進入世界前列,技能型社會基本建成。技術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大幅提升,職業教育供給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高度匹配,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的作用顯著增強[7]。特需學生不應僅僅是技能型社會的見證者、經歷者,更要成為技能型社會的參與者、奉獻者。
三、以差異化路徑,提升特殊教育學校發展職業教育的成效
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育既是特殊教育的深化,又是職業教育的拓展,必須緊扣“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指導思想,既要遵循職業教育的一般規律,又要考慮特殊教育學校的具體情況,立足特需學生的客觀現實與多樣需求,努力做到揚長避短、取長補短。
接受差異、尊重差異,才能在差異的基礎上開展教育教學。沒有對差異的尊重和接納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公平,沒有合理的特殊支持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公正[8]。在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育開展過程中,既要考慮特需學生與普通學生之間的差異,也要兼顧特需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更要放眼特殊教育學校與普通職業學校之間的差異,在差異化教育教學中另辟蹊徑、尋求特色、發展內涵。
(一)專業設置是基礎,主動發揮自身優勢
專業建設是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和內涵建設的核心要素,也是職業教育辦學水平和特色的集中體現。合理設置專業是專業建設的基礎條件。
在專業設置過程中,首先要規范,符合教育部《職業教育專業目錄》中有關中等職業教育的相關要求。專業目錄是職業教育教學的基礎性指導文件,是專業設置、招生、統計以及用人單位選用畢業生的基本依據。其次要合理,既不能固守傳統、因循守舊,成為校園圍墻內的“自娛自樂”,也不能貪大求全、盲目創新、脫離實際、好高騖遠,而是要充分考慮傳統專業與現代專業之間的關系,統籌兼顧系統培養和終身學習之間的關系等。再次要據實,圍繞地方產業、就業渠道、政策扶持、自身實際等因素綜合謀劃,實現特需學生功能補償、環境耐受、就業穩定等目標。對于特需學生而言,適合的往往才是最好的。
同時,積極與殘聯等部門合作,結合不同類型特需學生的實際開展職業培訓,實現專業教育和職業培訓相互促進、互為補充。
(二)課程教學是核心,積極吸納多方資源
殘疾人職業教育是職業教育和特殊教育的交叉地帶,殘疾人就業又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因此提高辦學質量、提升就業率需要多部門的協調統籌[9]。在課程建設過程中,既要牢固樹立課程在學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又要不斷增強課程對學校和學生的適應性,更要積極探索課程資源的“眾籌”,實現學校課程的“眾建”。
一要積極開發“理實一體,以實為主”的課程模式和“以能力提升為中心”的教學內容體系,增強課程的職業性、適用性和實踐性,使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緊密結合。統籌規劃實訓課程和基地建設,將實訓與學校功能教室相結合,與職業學校實訓基地相結合。同時,積極“引企入校”,建立校內真實就業環境的實訓基地,形成特需學生就業的“緩沖帶”和“適應區”。二要充分利用國家給予殘疾人就業創業的優惠政策,積極主動與接納殘疾人就業的企業掛鉤聯系,通過校企合作對學生進行相關專業的職業技能培訓、實習培訓、崗前培訓,實現職業教育和就業創業的提前銜接。三要積極開發校本教材,提高教材的針對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三)個別支持是關鍵,“量身定制”成長路徑
特殊教育的核心是個別化教育,它始于每一名學生的醫學診斷和教育評估,以生涯規劃和職業支持為旨歸,其間要不斷尋找每一名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確定和調整長短期教育目標,更新課程方案,選擇教學方式,靈活采用各類教學策略,提供有效的作業與反饋。
開展個別化教育,教師首先要樹立并踐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關注每一名特需學生的身心狀況、興趣特點、學習能力等,重視特需學生的潛能開發、潛在特長、最近發展區等,有效促進其全面發展和個性化成長協調共進。其次要在教學過程中全面、客觀、準確地評估每一名特需學生的差異,推動從職業匹配要求、職業路徑選擇,到職業教育支持體系、課程教學體系的建構,實現特需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一生一案”和“量身定制”。再次要根據就業需求和崗位要求,運用結果導向思維,尋找到每一名特需學生的最適切的職業成長路徑,并在過程中給予優化調整,形成職業成長的階段性評價反饋,以充分保障特需學生獲得對口、穩定的就業渠道。
特殊職業教育從解放初期到改革開放前以盲童、聾童的“職業勞動教育”“職業技術訓練”為主,到改革開放之后至上世紀末以全面的勞動教育和初期的“職業技術教育”“職業技能教育”并行,直至初步建立特殊職業教育體系,再到本世紀初至今,特殊職業教育體系日趨完善,保障逐步強化,質量日益提升。
在黨的二十大“強化特殊教育普惠發展”戰略的引領下,各級各類特殊教育學校要乘勢而為、蓄勢而發,積極貫徹落實國家《“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高度重視職業教育高水平普及和高質量普惠,努力實現“數量”“結構”“質量”的協同推進,使特殊教育學校真正成為特需學生職業生涯的“啟蒙地”、職業教育的“主戰場”和未來職場的“孵化園”。
【參考文獻】
[1]丁勇.強化特殊教育普惠發展,讓每一個特殊兒童煥發生命精彩[J].中國特殊教育,2022(11):8-13.
[2][3]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教育部等部門“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的通知[EB/OL].(2022-01-25)[2025-01-06]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1/25/content_5670341.htm.
[4][6]王世鐸.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的特質及當代價值[J].教育科學,2023(5):75-81.
[5]沈綺云.高職生活技能教育的價值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20(3):94-97.
[7]新華社.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EB/OL].(2021-10-12)[2025-01-06]https://www.gov.cn/zhengce/2021-10/12/content_5642120.htm.
[8]殷雅竹.多樣差異發展: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共同愿景[J].江蘇教育(教育管理版),2022(12):31-35.
[9]陳桂林.殘疾人職業教育亟待加強[N].中國青年報,2022-5-5.
(責任編輯:于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