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生活教育理論強調將教育與生活緊密相連,以“做”為核心實現教與學、學與用的統一,對當今聾校職業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聾校職業教育專業課教學中,教師可通過關注聾生生活經驗、創設生活化情境、引領問題探究、進行發展性評價等舉措踐行生活教育理論,推動專業課教學改革,以提升聾生職業素養,為他們未來可持續發展筑牢根基。
【關鍵詞】 生活教育理論;職業教育;聾校;專業課;服裝專業
【中圖分類號】 G762
【作者簡介】 李福梅,中學一級教師,江蘇省揚州市特殊教育學校(江蘇揚州,225125)。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涵蓋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重要內容[1],著重凸顯教育與生活的深度交融,可以為聾校職業教育專業課教學提供極具價值的指引。教師在專業課教學中運用生活教育理論,能有效激發聾生的學習興趣,喚醒他們主動學習與探究的意識,使聾生真正掌握生活實踐所需的知識。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聾生的“學”,皆應以“做”為中心。教師借助“做”助力聾生初步理解知識,聾生則憑借自身的“做”掌握專業技能。對于教師而言,“做”便是教;對于聾生而言,“做”便是學。只有在“做”的過程中,才能真正體現教與學的有機統一,以及學與用的完美契合[2]。江蘇省揚州市特殊教育學校以生活教育理論為指導,把“做”作為服裝專業課程設計與實施的出發點,一切從聾生的“做”出發,促進聾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有效提升。
一、關注生活經驗,加強實踐引導
生活教育理論主張教育應該緊密聯系生活,將生活經驗作為教育資源,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學習知識,提高學習能力。聾校教師在基于生活教育理論開展專業課教學時,應從實際出發,通過開展形式多樣、富有創新性的“做”的活動,調動聾生的學習興趣,構建以聾生為本的專業課課堂,有針對性地引導聾生積極參與到“做”的活動中,提升聾生的實踐能力。
在設計“做”的內容時,教師需要綜合考量聾生現有的專業能力、最近發展區、已有的生活經驗以及職業規劃,合理選擇內容素材,并據此確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以激發聾生的學習熱情,培養他們的職業素養。在“做”的實踐過程中,教師可鼓勵聾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多元化方式去探究“做”的方法。對于具有一定難度的“做”,教師不宜將方法強行灌輸給聾生,而應引導聾生以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石開展實踐探索。如果教師直接呈現結論,極易導致聾生養成遇難而退、不愿動腦、盲目跟從的不良習慣。在教學過程中,要讓聾生主動參與到“做”中來,實現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的轉變,使專業課課堂煥發出蓬勃生機與活力。
例如,在貼袋工藝縫制教學中,教師先不進行示范操作,而是引導聾生依據課前收集的幾款不同形狀的貼袋,運用此前所學的口袋縫制方法,在做中學,在小組討論中不斷改進。聾生在實踐過程中深入思考,踴躍表達各自的想法并展開交流討論。經過一堂課的努力,聾生能夠制作出眾多款式新穎美觀的貼袋。在課堂總結環節,聾生紛紛表示,自己通過共同探索掌握了多種貼袋工藝縫制方法,且由于是自主探究所得,印象格外深刻,學習效果顯著優于傳統先看教師示范的模式。
在“做”的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針對“做”的具體內容,適時給予聾生恰當的點撥與指導,師生共同分析與探討,總結出正確的“做”的方法,從而提升聾生的專業技能水平,增強聾生的團隊協作和溝通能力。
二、創設生活化情境,深化認知體驗
在聾校專業課教學中,教師要關注聾生的生活世界,創設生活化情境,引導聾生從生活中挖掘素材,將生活中的素材與聾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結合起來,以便更好地發揮生活素材的作用,調動聾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積極參與學習實踐活動,更多地接觸生活實際,了解社會需求,并在實踐中主動去探索知識技能,從而提升他們的職業素養,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融入社會。教師在創設生活化情境時,要考慮到聾生主要依賴視覺獲取信息的特點,以可視化情境為依托,運用直觀形象的圖片、視頻等素材進行教學導入,豐富聾生的視覺體驗[3],激發他們的學習主動性。
以泡泡袖結構設計教學為例,教師首先展示泡泡袖衣服和平袖衣服的實物,引導聾生進行細致的比較觀察。聾生能夠直觀發現,平袖的袖山弧線與衣片袖窿弧線長度一致,而泡泡袖的袖山弧線長度大于衣片袖窿弧線長度,從而產生疑問:“泡泡袖的袖山弧線應如何處理呢?”此時,教師借助動畫視頻展示泡泡袖的袖山弧線收裥的詳細過程,引導聾生邊觀看演示邊進行實踐操作。聾生在此過程中真切感受到袖山弧線的變化,逐步領悟知識與技能的核心要點,理解通過收裥方法縮短袖山弧線長度的原理,并在設計款式圖時準確繪制裥,從而使款式圖更加精準規范。
創設生活化情境有助于節省教師的授課時間,當聾生融入創設的情境后,他們能全身心沉浸于實踐活動中,充分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進行構思設計,深化認知體驗。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為聾生的“做”提供精準指導,培養聾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以問題為載體,進行探究思考
聾校教師在專業課教學中,應著力引導聾生在“做”中深入探究與思考,在思考過程中敏銳發現問題、大膽提出問題,并積極與教師或同學展開討論交流,充分表達自身的不同見解,促使不同思維相互碰撞。這樣有助于聾生活躍思維,促進他們對專業課知識與技能的深度學習,進一步培養聾生的合作能力、溝通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等,實現課堂教學質的飛躍。
以西褲制版教學為例,在“做”的過程中,有聾生提出了極具價值的問題:“西褲腰部處的省換成裥的效果好嗎?省的大小是如何設計的?”這些問題精準地捕捉到省和裥在西褲中的作用與區別。教師緊密結合制版操作實踐,引導聾生通過深入思考與交流討論,尋求問題的答案。事實上,省的大小并非固定不變,而是可以依據腰圍的實際大小靈活確定。當腰圍較小時,省相對較大;當腰圍較大時,省則相對較小[4]。教師引導聾生從實踐中深刻領會服裝樣板制作的準確性要求,培養聾生的思維能力。服裝專業不僅與服裝理論知識緊密相連,更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基于生活教育理論,在服裝制版實踐操作過程中,巧妙地將“學”與“做”有機融合,以服裝制圖的理論知識為基礎,聯系實際生活開展制版教學,引導聾生秉持敢于質疑的科學態度,挖掘制版與實際生活緊密關聯且具有研究價值的關鍵問題,讓他們明晰問題無處不在。
引導聾生在“做”中深度思考,努力解決問題,才能實現創新突破,開發聾生的智力潛能,提高聾生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理解與掌握水平,提升聾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注重發展性評價,反饋學習效果
學習評價是對聾生“做”的過程進行的評價,是教師了解聾生學習成效的有效途徑,教師應給予充分的重視。評價方式應以聾生參與“做”的過程性評價為主,成果評價為輔。不僅要評價聾生的作品完成情況,還要對聾生在整個“做”的過程中的職業素養發展情況進行綜合性評價。評價主體不應局限于教師,還應鼓勵聾生積極開展自我評價與相互評價。全體同學都積極主動地參與評價才能更好地促進聾生自主發展與成長進步。
例如,在裙子紙樣制作的評價環節,教師組織聾生對裙子紙樣作品的制作過程以及成品進行檢驗與考核,并給予公正合理的評價。聾生首先向師生詳細介紹裙子紙樣設計效果圖、裙子紙樣部件制作實施流程以及紙樣設計的具體步驟,隨后師生共同對聾生完成的裙子紙樣設計效果圖及制作情況展開點評。教師從中挑選出制作最為精良的裙子紙樣成品予以表揚,以此幫助聾生樹立自信心,讓他們以更為飽滿的熱情主動參與到知識與技能的學習中,從而提升專業課課堂教學效果。
教師需要對聾生“做”的過程及其作品進行客觀公正、科學合理的評價,恰當的評價能夠有效激發聾生的學習熱情,為聾生帶來持續穩定的學習動力。在聾生完成作品后,教師應及時進行考核評價,以實時掌握聾生的學習狀況,深入了解聾生對專業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及時發現并彌補教學中的不足與漏洞,優化教學內容與方法,促進聾生職業素養發展。
聾校職業教育專業課具有鮮明的實踐性特征,著重強調聾生通過“做”來學習專業技能,提升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在專業課教學中,教師要深入貫徹生活教育理論,緊密結合聾生的實際情況,正確處理好教、學、做三者之間的關系,將教、學、做有機融合,以聾生為主體,引導聾生在專業課學習中積極地參與實踐活動,通過不斷地實踐與探索,掌握專業知識與技能,并將專業技能更好地融入實際生活之中,從而為聾生今后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穩固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426-429.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284-286.
[3]范麗齡.在“生活教育”理論引領下實現聾生有效數學學習策略[J].生活教育,2019(6):87-89.
[4]覃炳產.中職服裝結構制圖創新教學策略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0(51):158-159.
(責任編輯:黃春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