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當下學校管理中以制度約束為重,采取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提出生物學領域中“末梢生長”的概念,并將其遷移運用到學校管理中。它基于師生真實成長,將育人立于學校辦學的中央,激發執行層的潛在智慧和創新意識,在多維互動的生態管理體系中達成學校文化認同,實現“教育重管理”“管理即教育”的臻善境界。
【關鍵詞】末梢生長;學校文化;活力管理
【中圖分類號】G62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5)06-0057-04
【作者簡介】1.王學其,南京市成賢街小學(南京,210018)黨支部書記、校長,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2.曹靜芳,南京市成賢街小學(南京,210018)教科室主任,高級教師。
學校管理文化是一個群體區別于另一個群體的集體思維,它體現了學校的核心追求,適應社會的主流發展,形成一定的文化品位。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的改革。”可見更新學校管理體制,提升學校管理品質,激發學校辦學活力已成為當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學校管理文化唯有實現從“我”到“我們”的末梢喚醒,激發每一個師生的幸福因子,才能全盤激發學校的辦學活力。
一、“末梢生長”的基本內涵
當下較普遍的學校管理文化強調的是學校中以校長為首的管理人員在管理學校的過程中形成統一的管理思想、價值觀念、基本信念等,這是一種自上而下式的管理方式。而指向“末梢生長”的學校管理文化是作為學校的全體人員結合在一起的行為方式、價值取向,讓大家具有認同感并自覺執行的一種管理形態,最終形成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通過管理互動的行為文化。
(一)“末梢生長”的理論緣起
“末梢生長”這一概念源于生物學領域,是指神經末梢為傳遞信息,主動分泌神經遞質,神經中樞在接收信息后予以反饋,從而激發神經活性,生成神經系統,織密神經網絡,自下而上注入生長活力。
我們將這一概念遷移應用于學校管理中,以“末梢生長”為隱喻,觀照學校管理文化,將學校管理層類比成“神經中樞”,學校執行層類比成“神經末梢”,具體指在以人為本的前提下,師生不僅僅是學校已有管理制度下的執行者,同時也是管理者,這就要求每名師生都要具有管理意識和省察能力,發現細枝末節中較難察覺、易被忽視的問題現象,自主能動地參與管理,并在總結出一定經驗后,被學校管理層吸納優化,充盈完善學校管理體系,讓學校執行層彰顯管理文化的靈動與活力。
(二)“末梢生長”指向下的學校活力管理文化基本樣態
學校活力管理是指管理者倡導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采取可行措施,建立完善有序的、讓學校管理與師生發展互相促進的學校管理機制。在這種機制下,形成尊重師生個性發展、激發師生創新意識、挖掘師生內在潛力的學校文化精神,以期讓全校師生的行為與學校的整體目標協調一致,努力培育學校的共同價值觀,最終實現以學校的發展助力人的成長、以人的成長促進學校的發展。它基于師生真實成長,將育人立于學校辦學的正中央,激發執行層的潛在智慧和創造意識,在多維互動的動態管理體系中,達成學校文化認同,實現“教育重管理”“管理即教育”的臻善境界。
二、“末梢生長”賦能小學活力管理文化
(一)激活師生自主個性成長,增強“內生力”
激發學校辦學活力是一場硬仗,只有喚醒師生的自覺意識,讓師生激發內驅動力,突顯發展活力,才能讓學校的辦學活力不斷增強,發展后勁越來越足。學校唯有基于師生真實成長,通過讓每一個師生參與管理,激發師生的內驅動力,傳承發揚以人為本的理念,提升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才能最終促進學校管理的現代化發展。
(二)創新學校長效治理機制,提升“保障力”
讓管理回歸育人初心,以科學、民主、法治精神涵養每一個教育人的主人翁意識,讓師生、家長突顯“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發展活力,共同成就學生、成全同事、發展學校、成長自己。能夠讓教育回歸育人初心,涵養生命發展。通過不斷深化課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協同育人,在新的實踐路徑中創新現代學校的長效治理機制。
(三)推動現代教育管理轉型,彰顯“落實力”
“末梢生長”指向下的活力管理聚焦對學校行為與人的成長更科學的探究,推動學校管理行為、師生教與學行為等人與人之間的交互,讓系統賦能人的優勢、環境激活人的動機、關系推動人的行為,探索出整體協調、目標一致的管理序列和規范體系,共同推動現代教育管理的成功轉型。
三、“末梢生長”指向下的學校活力管理文化建設實踐
(一)灰度哲學:在規范與創新間賦能“末梢生長”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認為,“合理地掌握合適的灰度,可使各種影響發展的要素在一段時間里和諧,這種和諧的過程叫妥協,這種和諧的結果叫灰度。”灰度哲學并非“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也非“白加黑”的并存共生,而是“白黑融合”的和合思維,作為一種管理藝術,它追求一種妥協、寬容與開放的臻善境界。
1.合適的管理“溫度”
在學校管理的過程中,要把握好合適的管理“溫度”。一所學校的管理者,要把教師的職業幸福感作為重要的課題加以研究。如校長為學校教師撰寫一條評語;婦女節之際,校長在食堂為女教師服務;等等。短短的文字、熱騰騰的面條,都彰顯了學校對教師教育教學各項工作的肯定、欣賞、鼓勵與激勵。
2.適當的管理“坡度”
基層學校大多希望擁有一支德才兼備、學識扎實的教師團隊,但又苦于缺乏教師培養的良策,導致教師成長不夠均衡,難以適應教育創新發展的需要。在面對棘手的管理問題時,與其“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如適時觀察,多方了解,找出問題的根源,鋪筑改善問題的緩坡。
學校把全體教師分成幾類,分類制定培訓計劃。把參加工作1—3年的教師確定為新手教師,培養重點是強化規范;對于教齡3—10年的教師,把他們劃入熟手范疇,培養重點是提高技能;針對教齡10—15年的教師,可以將其劃入能手級教師的范疇,重點是要讓他們學會反思,在反思中探究規律、釋放潛能、精益求精,進而獲得成長。對于教齡15年及以上的教師,他們當中的一部分已經成為專家型教師,對他們的培養,重點應該定位在“研究”層面上,鼓勵他們進行深入研究,獲得二次成長。
3.協同的管理“深度”
有序的學校管理是個系統工程,在這一過程中,學校需要始終堅持“以管理為基,協調聯動”的理念,努力鍛造出一支優秀的管理團隊,充分發揮整體效應,形成管理合力。學校實施了“1—4—8”條塊協同管理工作模式。這一模式以校長為核心,全面負責學校的各項工作,同時劃分了教學研究中心、教師發展中心、學生成長中心、后勤保障中心等四大體系,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設立八個條塊合一的部門,如教導處、德育處、大隊部等,以確保各項工作的有效落實。
同時,學校還深挖社會教育資源,形成管理合力。不僅成立了班級、年級、校級三級家長委員會,還成立家長志愿服務團隊。此外,學校還與交警隊、科協、關工委等結成對口單位,借助社會力量實施管理。這些社會力量的參與,不僅為學校的管理帶來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增強了學校與社會的聯系和互動。
(二)極簡主義:在勾勒與留白間涵養“末梢生長”
1.理念表述簡練
學校辦學理念的提煉和表述應緊湊合體、言簡意賅,它既起到線索作用,將散落在學校各個角落的珍珠串成一條美麗的文化項鏈,又為學校文化體系的構建提供一個邏輯起點。學校提煉后的文化體系以“成賢教育”為邏輯起點展開,聯結了辦學理念及其實踐體系的邏輯關系,邏輯簡單明了,關系自洽。
2.制度執行簡易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易知易行”應該成為學校文化管理和建設的準則。學校制度和行為要容易執行和落實。最終以淺持博,以少持多,降低管理成本和提高管理效率,解放學校管理者和教師。我們把學校的常規和重復性事務設計成規定格式,拿來就用,節省管理成本,如教師申報課題和結題模版、教研組活動記錄模版、說課模版等。同時,以流程圖的形式形象地描述一個工作過程的具體步驟,以便教師直觀地跟蹤和圖解學校管理方式,如溝通流程圖、儀器采買流程圖、教研活動流程圖、課例研究管理流程圖等。
3.教育管理簡化
如果學校的規章制度過于煩瑣,會讓學生和教師感到壓抑和束縛,教育管理要簡單精致,學會“做減法”。減少程式化且低效的教師培訓,取而代之的是依托學校云智庫為教師提供用于解決問題的模型、方案、工具和案例,探尋基于數據分析的循證研修之路。如學校數學青年教師執教的一節《神奇的數》課例中,通過智能研修平臺的AI數據,基于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的客觀診斷與分析,聚焦教師問題類型、提問方式、對話深度、師生互動模式等課堂教學的關鍵要素,對教學行為提出優化建議,形成課堂數據畫像,推進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改進。
(三)“發現”智慧:在激發與自驅間織密“末梢生長”
在學校管理中,問題的出現是一種常態,能否用心發現解決則體現管理的“發現”智慧,以此破除制約學校發展的主要問題、關鍵問題,可以為學校的持續優質發展找到生長點和著力點。
1.塑造“發現”意識,讓學校管理有章可循
我們始終以人的需要為管理的出發點,以人的持續發展和生命價值實現為管理的最終目標,以尊重、關心、激勵、培養為管理的中心,通過科研課題打造學習型的學校管理文化,這也讓每一個教師都有綻放自己、發現自己的可能。學校利用校本研修時間,挖掘身邊的“閃光教師”,利用校本研修時間開展成長“賢”聊,從德育智慧到班級管理,從教育心得到智囊行動,無不透露著立德樹人、愛心育人、科學用人和文化勵人的“融合”思想,讓每位教師都能找到自我,激勵其成長。
2.提升“發現”能力,讓學校管理有章有法
學校管理要傾聽真聲音、發現真問題、落實真研究,讓教師在自覺中研究、在習慣中成長。讓每位教師都在結伴同行中彼此關照、彼此促進、彼此碰撞,成長為有愛心、有水平、有個性的“明明白白”的“明師”。學校體育教師孫業遠開設了武術課程,打造“賢武團”;語文教師曹靜芳擅長習作,開創“微文課程”;等等。每一位成賢教師均借助特色品牌打造“亮”名片,師有其賢,人人成賢。
3.創建“發現”群體,讓學校管理有的放矢
在塑造“發現”意識和提升“發現”能力的基礎上,學校管理者還要進一步將“發現”智慧滲透到學校教職工中,使干部、教師、學生能夠共同體會“發現”智慧的魅力,形成“發現”共同體,進而構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貫通式育人體系。
學校已堅持四年,每天讓一名行政領導帶領一名青年教師參與學校管理,開啟“每日三巡”:巡課堂、巡就餐、巡保潔。每一名青年教師都站在“高處”俯瞰學校的管理,也在細節中品評班級間、教師間的管理藝術。每日的巡視反饋,在檢查的同時亦是對這群“孩子”的內化學習,幫助他們“見賢思齊,日有所進”。每周巡課后,教師之間對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相互討論,共同商議并確立一個研討主題,每位教師圍繞主題各抒己見,產生思維的碰撞,尋求靈感的火花。這對教師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大有裨益,同時也能促進青年教師教育教學管理水平的穩步提升。
綜上所述,在文化立校的背景下,“末梢生長”指向下的學校活力管理文化其真諦在于凸顯人的價值。它是文化引領,從集權到分權的創新;是規約認同,從人治到法治的表達;是團隊卷入,從自治到共治的約定。從管理到治理,為的是生命的舒展與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