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業當中生豬養殖尤為關鍵,能夠促進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提升。而隨著健康與綠色養殖理念的深入人心,使得生豬生態養殖技術成為核心,這一技術主要以科學的管理養殖模式幫助生豬得以健康生長,從而減少對周圍環境帶來的影響。因此,本文主要從生豬生態養殖技術的核心要點出發,深入探討其在實際養殖中的應用,并分析不同養殖模式的優劣,以期為生豬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生豬;生態養殖技術;養殖模式;探討
現如今,生活品質的不斷提升讓消費者對豬肉產品品質的要求也在提升,基于此,各地區生豬養殖產業正歷經重要升級改造。生態豬養殖技術與模式作為產業升級重要方式,逐漸成為主流發展核心。生態豬養殖強調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創新運用可持續發展和無污染的養殖技術與方法,以確保生豬的健康生長,有助于提升豬肉品質,更對環境保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生豬生態養殖技術
隨著養豬業的不斷發展,生態豬養殖模式也已經逐漸替代傳統的養殖模式,成為當前我國生豬養殖的最常見的模式之一,該養殖模式具有綠色、安全和無公害等優勢,而且生產出的產品品質較高,符合人們的需求。因此,生態豬養殖技術需要不斷發展,更符合未來養豬業的需求。
1.1 選種技術
當前,生豬養殖中所關注的主要問題是提升效益,而這在每位養殖人員中也成為關注的焦點。想要確保這一目標得以順利達成,就應進行篩選,這不僅是生態豬養殖的關鍵,同樣也是保證養殖效益得以提升的關鍵。傳統情況下,大部分生豬養殖工作人員注重選擇本地品質極優的品種進行養殖,主要因為環境適應能力較強,在不同環境下均可保持良好生長狀態。但隨著養殖技術的不斷更新與市場環境的變化,顯然依賴本地品種進行養殖并不能滿足高收益需求,為更好地實現生態化養殖,需要養殖人員進行擇優選擇,盡可能選擇瘦肉率較高的品種,這樣即可有效改善當前養殖場內部生豬品種實際結構[1]。通過瘦肉型品種的引進,一方面可以提升豬肉的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還能夠為養殖場帶來更可觀的經濟效益。當然在實施這一過程中,養殖人員需要深入分析當前生豬品種與生態養殖技術的適應性,確保所選品種能夠在生態養殖環境下發揮出最佳的生長性能。
1.2 飼料配置技術
飼料搭配與生豬養殖緊密聯系,直接關系到生豬的生長環境以及整體養殖效益,因此在注重高效生態綠色的養殖理念下需要做好飼料的合理搭配,這樣才可以確保生豬生態養殖得以順利開展。
首先,飼料搭配的科學性可以提升生豬自身的抵抗能力,要求養殖人員對原料進行精心選擇,確保選擇的飼料無污染無添加劑,對于不同階段的生豬生長均可以實現營養的科學比例分配,這樣即可滿足生長發育的需求。在幼豬時期,需要做好蛋白質與維生素的補充,從而提升生豬的健康生長;在育肥時期,需要做好飼料比例的提升,由此即可保證生豬的豬肉品質與產量[2]。其次,養殖環境中應設置專門的診療室和科學的飼料加工區,這樣即可保證疾病得以及時診斷,讓飼料更加衛生與安全。不僅如此,還需要進行定時定量的喂養,應避免喂養不當造成生豬生長受阻,從而造成疾病。最后,作為養殖人員應按照規定合理使用獸藥,避免使用高層流藥劑,反之就會對生豬的健康造成威脅。
1.3 生態放養技術
在現代化模式中,生態放養技術成為當前的關鍵,并且以獨特的優勢與潛力得到更多養殖人員的青睞。該技術主要結合養殖周圍的實際環境,如荒地、荒山等未充分利用的土地資源,從而將生豬從傳統的密集飼養環境中釋放出來,確保為他們提供更為寬廣與自由的生態空間。在這種模式下,生豬的活動范圍與空間得到了擴大,并且運動量也在不斷提升,有助于生豬自身情況更加健康,從根本上提升瘦肉率,讓豬肉的肉質更加鮮美。同時,生豬在自然環境活動期間,自身的排泄物也能夠回歸到大自然土壤,進一步為周圍的植被提供充分養分,形成了良好的生態循環,不僅減少化肥與農藥的使用量,同時還能夠改善土壤本身的土質,實現生態平衡[3]。但需要明確的是,生態放養技術的應用也會伴隨一些挑戰,因部分放牧區域規劃不得當,導致生豬的活動會對植被帶來破壞,嚴重情況還會引發水土流失等問題。所以,工作人員需要提前做好合理劃分區域的準備工作,將生豬放入指定的放牧區域,降低生豬活動對周圍環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與此同時,生態放養技術還需要嘗試與飼養管理相結合,雖然生豬可以在山野當中覓食,但是為保證營養的均衡與健康生長,也需要適當地補充飼料,定期進行疾病的監測,由此方可提升生豬的健康與養殖效益。
1.4 糞污處理技術
想要確保生態豬養殖產業的綠色環保發展機制得以持續,那么就應當從源頭上進行治理,這一理念可以為養殖污染防范提供幫助。主要強調從養殖初始階段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環境造成污染資源產生浪費。豬舍內部可以特別設置糞便收集裝置,裝置主要采取自動化手段,實現對糞便的預先分離。具體而言,將糞便按照20%的干糞和80%的濕糞進行分類,這樣即可為后續的精細化處理,提升效率、實現資源利用。對于干糞部分,應進行直接堆肥處理,堆肥處理期間添加適當的生物發酵劑,確保其中的有機物得以迅速分解和轉化。經過發酵,干糞可以被制成優質的有機肥,而有機肥可根據不同的成分和用途進一步分為沼氣、沼液和沼渣三類[4]。沼氣能夠用于發電,為養殖場提供清潔能源;沼液和沼渣大部分用于農業灌溉和澆灌,可以滿足農作物的養分需求,進而降低化肥的使用量。對于濕糞部分,應進行更為復雜的程序處理,可以通過固液分離技術,將濕糞劃分為固態和液態兩部分。固態糞便同樣進行堆肥處理,而液態部分需要送入預處理裝置和沼氣池內,當液態處于沼氣時,微生物即可將有機物轉化用于發電或供暖。
日本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提出了“畜產公害”問題,并在本國大力推行“發酵床零排放養豬技術”,豬糞尿經有益微生物菌的發酵后,得到充分的分解和轉化,達到無臭、無味、無害化的目的。與傳統的糞污填埋方式相比,這種方法不僅大大減少處理工作量,還充分發揮微生物的利用價值。同時,由于堆肥過程中采用生物發酵技術,肥料的發酵周期得到顯著縮短,有機肥的制作成本也相應降低。更為重要的是,能夠防止臭味、有害物質及細菌的擴散,保護養殖場的周邊環境,改善土壤板結問題,減少化肥對土壤和環境的污染。
2 生豬生態養殖模式
2.1 種養一體化
養殖一體化是一種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模式,主要以使用者的需求作為核心,從而實現對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該模式通常選擇特定的農用地、果樹種植地等,通過收集自然植物資源來為生態養殖提供充分的養料。在養殖期間,種植一體化更為注重生豬的排泄物處理,大部分采取天然無污染的處理技術,能夠將對環境帶來的污染排泄物化解成為高效的有機肥料,肥料當中不僅養分極高,同時還能夠提升農作物的生產質量,進而達成對資源的良性循環,降低飼養成本。不僅如此,種養一體化模式還可以降低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沖擊,確保農業向更為綠色環保的方向發展。
2.2 立體養殖
這種將食物鏈原則與結構特性巧妙融合形成的封閉循環培養系統,代表高效、可持續的生態資源利用模式,其核心在于通過構建多層次的生態鏈,實現各類資源的最大化開發和利用,同時促進不同生產方式之間的協同與互
補[5]。以“雞-豬-蚯蚓”立體養殖模式為例,該模式充分利用生態生豬的排泄物,通過沼氣發酵處理,產生清潔能源沼氣,剩余可用于喂養蚯蚓的殘渣。蚯蚓作為下一環節的生物,其體內富含的營養物質被雞所吸收,而雞的糞便則與其他天然食物混合,形成特殊的復合餌料,再次用于喂養生豬。這樣一個閉環式的養豬模式便得以構建,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此外,“豬-沼氣-果樹”和“豬-沼氣-菜”等立體種養方式也是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豬糞經過堆肥發酵后,轉化為沼氣、沼液和沼渣。這些產物在農業生產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沼液和沼渣與肥料和水混合后,可以為果樹提供充足的養分,促進果樹的生長和果實的豐收。而果渣等副產品則可以作為豬的飼料,進一步延長生態鏈,實現真正的封閉循環飼養。
結語
總而言之,生態豬的養殖已經逐漸成為養豬業的一個發展方向,這樣生產出的豬肉產品品質優良,符合人們的需求,提高生豬產品質量、保障食品安全。未來,應繼續加大科研力度,完善生豬生態養殖技術體系,推動養殖模式的創新與實踐。同時,加強行業監管,確保各項技術和模式的有效實施,共同推動生豬養殖業向更加綠色、健康、高效的方向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豬肉產品。
參考文獻:
[1] 史曉晴,王小蘭,徐應英,管宇,余金龍,張揚,王紅亮.規模化生豬養殖場碳氮排放特征與減排潛力分析[J].家畜生態學報,
2024,45(10):77-85.
[2] 王文靜,梁愉婷,趙梓楠.規模化生豬養殖場動物福利實施意愿及影響因素研究[J].養豬,2024,(05):7-12.
[3] 黃琴,陶元秋,徐雪冬,覃光毅.生豬生態養殖技術分析——以中渡鎮為例[J].中國畜牧業,2024,(14):78-79.
[4] 侯璐璐.生態養殖技術在畜牧生產中的實踐應用[J].畜牧業環境,2024,(04):143-144.
[5] 鄒志強.微生物發酵床技術生豬養殖模式的生態環境效益研究[J].環境與發展,2019,31(08):84-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