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探討新農村建設與風景園林植物應用協同促進鄉村經濟發展路徑,本文深度研究了二者協同作用對鄉村經濟、生態環境及社會文化的影響。文章分析了新農村建設對鄉村經濟結構轉型、鄉村環境改善、產業融合的推動作用,以及風景園林植物在提升生態環境質量、促進鄉村旅游業發展中的價值。研究發現,新農村建設與風景園林植物的協同發展能夠促進鄉村經濟的可持續增長。通過實施依托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目標,構建區域化園林植物種植基地;結合鄉村旅游需求,打造特色園林景觀產業鏈;引入科技創新手段,促進園林植物與智慧農業融合發展;優化農村環境治理,提升園林綠化與生態修復經濟效益;建設生態農業示范區,開展風景園林設計與農業景觀融合項目等策略,可以促進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升鄉村的整體競爭力和吸引力。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風景園林;鄉村經濟結構;文化旅游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城鄉差距逐漸凸顯,鄉村地區經濟發展面臨諸多挑戰,如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結構單一、生態環境惡化等。為破解這些難題,我國提出了新農村建設戰略目標,旨在通過優化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鄉村經濟轉型升級。風景園林植物在農村環境治理、生態修復中的作用日益凸顯,不僅有助于改善生態環境,還能通過美化鄉村景觀來促進旅游業發展,從而帶動鄉村經濟的多元化增長。因此,探索將新農村建設與風景園林植物的應用有機結合,協同促進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新農村建設與風景園林植物應用協同內涵
新農村建設與風景園林植物應用協同發展,是指通過在新農村建設中合理規劃、利用風景園林植物資源,發揮其在生態修復、環境美化、經濟發展中的多重作用,從而實現鄉村經濟、生態環境和社會文化的全面提升。協同內涵主要包含兩個層面:一方面,新農村建設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優化人居環境、促進農業現代化,通過產業結構調整推動鄉村經濟發展;另一方面,風景園林植物作為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重要手段,能夠提升鄉村的生態功能、景觀價值以及文化魅力,從而為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興產業開發提供支持。因此,將風景園林植物應用融入新農村建設,可以形成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良性互動,充分發揮農村自然資源及文化資源的潛力,推動鄉村產業多元化發展。
二、新農村建設與風景園林植物應用協同對鄉村經濟的影響
(一)新農村建設有利于推動鄉村經濟結構轉型
新農村建設通過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優化農業生產條件、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為鄉村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提供基礎。傳統鄉村經濟以農業為主,產業結構相對單一,面臨著生產效率低下、資源利用不合理等問題。新農村建設不僅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還推動了現代農業技術的應用,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和產業附加值。新農村建設注重產業多樣化發展,鼓勵鄉村旅游、休閑農業、農村電商等新興產業興起,從而逐步實現農業與其他產業的深度融合。多元化經濟模式不僅有助于拓寬農村的經濟來源渠道,還能吸引外部資本及人才的進入,為鄉村經濟注入新活力。[1]可見,新農村建設通過優化經濟結構,能夠推動鄉村經濟從傳統農業主導型向現代化、產業融合型轉變,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風景園林植物有利于提升鄉村生態環境價值
風景園林植物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著修復生態、美化環境的作用,能夠提升鄉村生態環境的整體價值。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壓力日益加大,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問題嚴重影響著鄉村的可持續發展。風景園林植物作為重要的生態資源,不僅具有防風固沙、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還能通過改善土壤條件、調節氣候、吸附空氣污染物等方式,來提升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質量。此外,風景園林植物的景觀價值同樣不容忽視,在美化鄉村環境、提升鄉村視覺吸引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合理規劃、應用風景園林植物,不僅能夠打造宜居的鄉村人居環境,還可以為鄉村生態旅游及綠色產業的發展奠定良好的自然基礎,從而推動鄉村經濟的綠色發展。
(三)鄉村產業融合中的景觀資源開發效益
在鄉村經濟發展中,產業融合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關鍵舉措,景觀資源開發則為產業融合提供了新契機。通過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合理利用、開發風景園林植物資源,可以推動農業、旅游業、服務業的協同發展。風景園林植物不僅能夠為生態農業提供良好的環境支持,還能通過景觀設計與農業生產的結合,形成獨具觀賞價值的農業景觀,吸引更多游客前來體驗農耕文化和生態旅游。鄉村中的景觀資源開發還可以帶動與其相關的服務業發展,如鄉村民宿、農家樂、生態體驗等,形成鄉村經濟的多元化收入來源。景觀資源開發產生的經濟效益不僅包括旅游業和服務業帶來的直接收益,還體現在農業附加值提升、品牌價值觀塑造、區域知名度提高對整個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促進作用。
(四)風景園林與鄉村文化旅游的協同效應
風景園林植物與鄉村文化旅游協同發展,能夠提升鄉村的文化吸引力和旅游競爭力,成為鄉村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風景園林植物通過景觀設計與鄉村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的有機結合,能夠營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景觀,增強鄉村文化底蘊及旅游吸引力。鄉村旅游不僅依賴于自然資源的開發,更需要借助文化元素的挖掘與傳承來增強游客的體驗感及文化歸屬感。將風景園林植物的巧妙布局與鄉村特色建筑、傳統文化活動等相結合,可以打造鮮明的地方特色,吸引更多游客。此外,風景園林植物在鄉村節慶活動、文化展示、生態教育中的應用,能夠為鄉村文化旅游增添更多內涵,形成獨具特色的旅游品牌。鄉村文化旅游與風景園林的協同效應不僅有助于提升鄉村經濟效益,還能增強鄉村居民的文化認同感與幸福感。
三、新農村建設與風景園林植物應用協同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創新路徑
(一)依托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目標,構建區域化園林植物種植基地
為實現鄉村多元化經濟效益,鄉村地區需依托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目標,構建區域化園林植物種植基地,促進鄉村經濟發展。首先,地方政府可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氣候特點及市場需求,科學規劃園林植物種植區域,選擇適宜的植物品種進行大規模種植。通過引進高效種植技術和現代化農業設備,來提高園林植物的生產效率,增強抗風險能力;其次,園林植物種植產業企業需建立集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推動園林植物從初級生產向精細化加工轉型,從而提升其經濟附加值。例如,可開發以園林植物為原材料的產品,如中草藥、花卉、觀賞植物等,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再次,通過區域化種植基地的建設,帶動鄉村就業,吸引當地勞動力回流,解決農村勞動力外流問題。例如,鄉村地區可積極發展與園林植物相關的旅游業,將種植基地打造成集生態觀光、休閑體驗、文化展示于一體的生態旅游景區,吸引游客前來觀光消費,從而拓寬鄉村經濟收入來源;最后,鄉村地區可通過與科研機構和高校的合作,加強園林植物的種植技術與品種創新,提高種植的效率和品質,以增強市場競爭力,實現區域化園林植物種植基地的長期可持續發展,為鄉村經濟注入新動力。
(二)結合鄉村旅游需求,打造特色園林景觀產業鏈
結合鄉村旅游需求,打造特色園林景觀產業鏈,可通過以下具體措施來推動鄉村經濟發展。首先,鄉村地區可根據當地的地理環境及文化特色,科學規劃、設計園林景觀,選擇適合當地氣候、土壤條件的植物品種,突出地域性和生態性,打造獨具特色的景觀主題。例如,鄉村地區可結合當地的歷史文化或民俗特色,建設具有文化底蘊的園林景觀,如古村落風貌園、田園風光園等,以此來增強鄉村旅游的吸引力;其次,可通過發展 “農業+旅游”模式,將園林景觀融入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中,如設置花卉種植觀賞區、果園采摘體驗區等,吸引游客參與農業生產活動,增強其旅游體驗感。例如,產業企業可圍繞園林景觀產業鏈上下游開展特色農產品銷售、鄉村手工藝品、生態餐飲、民宿等配套服務,形成一體化的鄉村旅游服務鏈條,增加鄉村經濟收入。還可以舉辦季節性花卉節、農耕體驗活動、文化展覽等,打造旅游亮點和品牌,延長游客的停留時間,帶動相關服務業經濟效益顯著增長;[2]最后,鄉村地區產業企業可加強與旅游公司及互聯網平臺的合作,利用數字化手段進行宣傳和營銷,以此來提升鄉村園林景觀旅游的知名度,吸引更多外來游客,從而促進鄉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
(三)引入科技創新手段,促進園林植物與智慧農業融合發展
為促進園林植物與智慧農業融合發展,鄉村地區產業企業可引入科技創新手段。首先,產業企業可利用大數據、物聯網、智能感應技術對園林植物的種植過程進行全面監控與管理,通過智能監測系統實時收集土壤濕度、溫度、光照等數據,精準控制灌溉、施肥等環節,提升植物生長效率,減少資源浪費。精準農業技術能夠提高園林植物的產量和品質,從而提升其市場競爭力;其次,產業企業可借助無人機、自動化設備完成園林植物的種植、施肥、病蟲害防治等日常作業,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例如,可建立智慧農業平臺,整合園林植物種植、管理、銷售的各個環節,實現全流程信息化管理。農戶、合作社通過移動終端即可實時了解植物生長狀況和市場行情,以便及時調整生產策略,降低風險。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銷售模式,通過電商平臺直接對接消費者,擴大產品銷售范圍,增加經濟收益;[3]最后,鄉村地區可與高校及科研機構開展合作,研發適應本地氣候和環境的新品種園林植物,通過技術輸出提高產業附加值。例如,通過智慧農業系統數據積累,優化生產管理流程,形成標準化種植模式,實現規模化發展,助推園林植物產業與鄉村經濟的可持續融合,增加鄉村收入來源。
(四)優化農村環境治理,提升園林綠化與生態修復經濟效益
優化農村環境治理,提升園林綠化與生態修復的經濟效益,需要通過一系列措施來推動鄉村經濟的發展。首先,可建立完善的農村環境治理體系,結合鄉村實際,科學規劃村莊環境整治、園林綠化布局。通過種植適合本地生態條件的園林植物,開展大規模植被覆蓋與生態修復工程,改善農村地區的土壤、水質、空氣質量,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其次,在園林綠化中,可開發經濟林木、藥用植物等具有經濟價值的園林植物,既能美化環境,又能帶來直接經濟收益;再次,在農村環境治理過程中引入生態農業理念,將園林綠化與生態農業結合起來,通過發展生態農業示范園區、觀光農業項目等,吸引游客參觀體驗,以此來提升鄉村旅游收入;[4]最后,地方政府部門需鼓勵村民積極參與生態修復及園林綠化工作,通過提供就業機會和技術培訓,來提升農村勞動力就業水平,增加村民收入來源。
(五)建設生態農業示范區,開展風景園林設計與農業景觀融合項目
為充分發揮新農村建設與風景園林植物應用協同的促進作用,地方政府部門需建設生態農業示范區,開展風景園林設計與農業景觀融合項目,從而為鄉村經濟發展注入經濟活力。首先,鄉村地區可結合自然資源,規劃建設符合生態原則的農業示范區,優先選用兼具生態和經濟雙重價值的作物,如經濟林木、觀賞植物、藥用植物等,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同時,融入風景園林設計理念,將農業生產功能與景觀美化功能結合起來,打造具有觀賞價值的農業景觀。例如,采用梯田式種植設計,結合花卉、果樹等多種作物,形成四季有景的農業生態系統,吸引游客前來參觀體驗;[5]其次,可結合休閑農業、觀光農業需求,建設配套設施,如農家樂、生態民宿、游客體驗區等,形成 “生產+旅游”的綜合產業鏈,通過觀光農業、生態旅游帶動鄉村經濟增長。例如,可通過舉辦農業文化節、生態產品展銷會等活動,提升示范區的知名度和品牌效應,從而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資者;最后,生態農業示范區建設還需注重農業科技的應用,推廣綠色生產技術,減少農藥、化肥等化學品的使用,提升農產品品質。通過示范區的成功經驗,可以帶動周邊區域的農業生產轉型升級,形成示范效應,促進全區域農業與園林景觀的深度融合,為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新動力。
四、結束語
新農村建設與風景園林植物協同發展為鄉村經濟多元化與可持續增長提供了新路徑。通過優化鄉村環境治理、推動生態農業示范區建設、結合鄉村旅游需求打造特色園林景觀產業鏈、引入科技創新手段促進園林植物與智慧農業融合,鄉村地區能夠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協同效應不僅可以改善鄉村生態環境,還能夠通過提升園林植物的附加值以及多元化經濟收益,推動鄉村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力。
參考文獻:
[1] 唐倩,申明達.生態農業與風景園林設計協同促進鄉村經濟發展的路徑研究[J].山西農經,2024(19):116-118+186.
[2] 同[1].
[3] 余婉姻.淺析風景園林助推鄉村振興發展策略[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24(25):226-228.
[4] 付翔宇.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中鄉村景觀的融入策略[J].大觀,2021(01):39-40.
[5] 胡艷.鄉村振興戰略下園林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園藝,2024,47(14):131-13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