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采用文獻研究法、比較分析法等在高中地理起始課教學中引入學習進階理論,探索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在此基礎上,開展基于學習進階理論的高中地理起始課設計,實施教學實踐活動,總結教學實踐意義,以期為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和高中地理起始課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新路徑。
[關鍵詞] 高中地理;學習進階;初高中銜接;高中起始課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完善了培養目標,優化了課程內容結構,細化了實施要求,強化了課程育人導向,研制了學業質量標準,體現了時代特色,在學習方式上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要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與《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的要求是一致的,有利于初高中教學的自然過渡,為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提供了課標支持。同一知識在不同學段的具體教學要求不同,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能力也不相同,為了探尋更有效的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策略,基于學習進階理論的相關研究應運而生。
一、地理學科初高中銜接的研究背景
我國的中學地理教育包括初中地理教育和高中地理教育,初中地理課程是高中地理課程的基礎。其中,六三制的初一、初二年級學習地理,初三年級有一年“空窗期”;五四制的初一、初二年級學習地理,初三、初四年級有兩年“空窗期”,這樣地理學習就出現了“斷層”現象,不利于學生的系統學習。實際上,學生從初中進入高中,在高一、高二年級的地理學習中,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存在一定的“沖突”。這種“沖突”的具體表現是教師認為學生應該會的、極簡單的地理內容,學生卻不會;學生認為教師應該詳細講授的內容,教師卻一帶而過,導致學生感覺教師授課的起點有點高。基于以上的教學實踐現狀和問題,催生了地理初高中銜接研究。
目前,國內關于地理初高中銜接的研究中,有初高中自然地理教學內容解析及其銜接策略的研究,主要關注自然地理教學的銜接;還有基于學習進階理論的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問題研究,主要關注學習進階理論的宏觀應用。初高中銜接背景下基于學習進階理論的高中地理起始課的研究仍是空白。本文旨在以學習進階為抓手,將學生的認知過程分成一個個不同的“階”,以“階”的突破來完善高中地理起始課的設計,實現初高中教學的有效銜接。
二、基于初高中銜接的高中地理起始課學習進階設計
(一)學習進階理論的內涵
不同學者對學習進階的理解有一定的差異,筆者比較認同的學習進階理論是描述學習者在不同年齡段、不同學段學習同一主題或同一核心概念時,所遵循的具有連續性、典型性和逐漸復雜性的學習路徑。一般認為,學習進階由五個要素組成:明確的學習目標、進階變量、成就水平、學習表現、成就評價。明確的學習目標是學習進階框架要達到的最高層次;進階變量,是用于測量學生關于核心概念的認知發展情況;成就水平是反映學生思維發展過程的階段;學生的學習表現是處于某一水平的學生應具有的認知表現;成就評價是檢測學生的認知發展是否按照預設的進階路線發展。
(二)初高中銜接的高中地理起始課設計模型
結合學習進階理論和具體教學實踐,我們探索形成了基于學習進階理論初高中銜接的高中地理起始課的設計流程(見圖1)。
1.確定核心概念,選定進階變量
核心概念一般指學科核心內容或原理,核心概念的選定可以滲透學科關鍵能力。進階變量常常采用兩種形式:以知識內容為進階變量、以認知發展為進階變量。
2.創建進階假設
進階假設一般包括進階起點、中間節點、進階終點,由進階變量將三者串聯起來。起點一般選定“學生初中時的概念知識和認知水平”,終點一般選定“高中地理教材的課標要求”,中間節點是描述學生認識發展的過程,旨在用一個個的“階”將起點與終點連接起來。
3.開展進階評價
進階評價要注重過程性評價,過程性評價能有效診斷學生對知識掌握的詳細情況。教師在教學中既要對課堂學習進行觀測評價,以便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同時,還要注重課堂測試的評價,高效利用課堂測試,分析學生學習所處的進階等級、進階現狀,以便更好地把握“階”的提升與突破。
三、基于初高中銜接的高中地理起始課學習進階案例
下面,選取魯教版高中選擇性必修一《自然地理基礎》第三單元中的“氣候和分析判定氣候類型”教學內容,通過銜接魯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二節有關氣候的初中地理教學內容,設計氣候和分析判定氣候類型的高中地理起始課(見圖2)。
(一)創建進階假設
1.進階起點
初中地理對氣候的認知以簡單的知識記憶和初步讀圖識圖為主,主要包括明晰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而夏季普遍高溫、溫度帶和干濕區的劃分結果、我國主要氣候區的分布和特征、影響我國氣候成因的主要因素等知識,對學生的認知要求以識記結果為主,主要是簡單分析成因,對學生地理思維要求不高,這也與初中學生地理思維發展水平的現實狀況相適應。
在課堂教學中,首先,教師要讓學生回憶理順初中教材中氣候相關知識,并在筆記本上寫下自己所能記憶和理解的內容和地理原理。然后,教師向學生推送電子版初中教材內容,無平板教學設施的班級,可以印刷出來分發給學生。最后,教師選取與高中教材關聯性比較強的知識進行進階起點的課堂教學銜接,即影響我國氣候成因的主要因素有地形、緯度、季風、地理位置。我國地形分為三級階梯,需要明晰一、二級階梯和二、三級階梯的分界線;影響我國的季風主要有東亞季風和南亞季風;東亞和南亞季風中的夏季風風向都有一定的特征。
2.中間節點
【中間節點1】這是需要提升的第一“階”。引導學生運用氣壓帶、風帶、季風環流相關地理原理,分析氣候的成因,描述氣候特點,此“階”是由簡單識記向運用學科思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跨越,是初中和高中學習方式轉變的關鍵環節,是初高中知識進階和認知銜接最重要的一環。
在此基礎上,教師聚焦下圖3,引導學生從氣壓帶、風帶、洋流、季風環流、太陽輻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方面綜合分析每一種氣候類型的形成原因,以及形成的氣候特征。通過這種分析,改變學生死記硬背的學習習慣,轉變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進階模式。同時,采用對比研究法,對三種季風氣候、四種熱帶氣候進行對比研究,進一步提升學生學科思辨的關鍵能力,通過聚焦一幅地理圖片,將地理知識和地理原理統整形成網絡化和模塊化,進而更加有效地實現第一“階”質的提升。
【中間節點2】這是需要提升的第二“階”,即運用地理原理判定氣候類型。第二“階”是在第一“階”的基礎上,開展逆向思維的訓練,氣候類型的判定同氣候類型的成因、特征描述互為逆向思維。因此,第二“階”的提升過程,知識提升是一方面,逆向思維的提升是更重要的方面。
氣候類型判定三部曲:以溫定球、以溫定帶、以水定型。(1)以溫定球。判斷依據是南北半球的季節相反。七月份左右陸地氣溫高,則為北半球;一月左右陸地氣溫高,則為南半球。(2)以溫定帶。根據最冷月均溫來判讀溫度帶(見表1)。(3)以水定型。根據降水的季節分配,判定所屬的氣候類型(見表2)。
3.進階終點
進階終點體現在:(1)提高讀圖、識圖的能力;(2)熟練運用地理綜合思維和逆向思維,分析氣候類型的成因,描述氣候類型的特點,判定氣候類型;(3)靈活運用氣候相關知識和地理原理,解決實際問題。
在課堂教學中,進階終點的落實主要從兩個方面來進行,一是運用空白世界氣候地圖,要求學生能準確判定主要地域的氣候類型、氣候成因、氣候特征,并對非地帶性氣候有一定思考;二是構建氣候對其他圈層地理要素影響的整體性思維。如圖4所示,構建四大圈層、五大地理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模型。
(二)開展進階評價
1.課堂學習測量評價
課堂學習測量評價主要測量學生對于初高中知識的掌握情況和認知的銜接狀態,根據師生課堂互動表現即可測量銜接狀態的優劣,測量課堂學習中“階”的提升效果。這種測量除了課堂互動之外,最好能輔以提問和測試題目的形式。進階終點的測評主要以課堂檢測的形式進行,輔以高考真題和高質量的典型試題,以期實現進階終點的高質量測評。
2.課堂檢測測量評價
氣候章節的課堂檢測題目不僅要有地理圖像圖表,用于考查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還要有綜合試題的書面表達,用于考查學生的綜合思維水平。選擇題可以采用先進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獲取精準得分率,將錯誤選項分布可視化呈現,綜合試題可以采用SOLO評價體系對學生的思維過程進行評價,從而精準獲取學生的學習進階水平,把握各“階”的提升情況。
3.測量評價案例
我們選取高考真題作為測量評價案例,引入SOLO評價體系,對學生的思維過程進行評價,進而精準發現學生進“階”過程的障礙所在。在此基礎上,設法引導學生跨越障礙,實現“階”的跨越式提升。
【2022年高考全國甲卷(節選)】2002年4—10月,澳大利亞大部分地區氣候嚴重異常。同年10月22—23日,一場沙塵量創紀錄的沙塵暴襲擊了澳大利亞部分地區。下圖為澳大利亞及周邊區域當地時間10月23日4時的海平面氣壓分布(圖略)。請讀圖回答:推測當年4—10月澳大利亞氣候異常的表現,并分析其在沙塵暴形成中的作用。
【測量評價】結合SOLO分類評價體系,對學生的作答情況進行思維過程的賦分評價,以便更好地診斷學生在進“階”時遇到的思維障礙。當然,對于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來說,難度可能稍微有點大,需要反復練習,才能達到進階終點目標。
綜上所述,將初中地理融入高中地理教學的起始課,能調用學生過往的知識儲備,實現初高中地理學習內容的銜接和融合,加快認知發展進度,為初高中有效銜接提供新路徑。概念學習是一個“過程”,學生對概念從碎片化、松散化的認知到科學化、系統化認知的轉變過程就是學習進階過程,這個“過程”是學生認知不斷提升的過程,也是逐“階”提升的過程。與此同時,傳統教學過程側重知識的傳授,整個教學過程往往容易缺乏主線統攝,課堂教學和學習往往都比較松散。基于學習進階的教學設計重視教學過程的整體性和系統性,明確學生從起點到終點的進階路徑、該路徑上必要的“階”、如何讓學生“進階”。基于學習進階的課堂教學評測和課堂檢測評測,教師能準確掌握學生知識和認知發展狀況,能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策略,實現初高中教學的有效銜接。以“階”為錨點的評測試題,能準確評價學生逐“階”提升效果。總之,在高中地理起始課教學中引入學習進階理論,實現初高中地理有效融合,通過“階”的選定,讓學生逐“階”提升,可以說為初高中有效銜接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徑。
[參考文獻]
[1]黃藝鴻.初高中自然地理教學內容解析及其銜接策略探討[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1.
[2]王禹佳,劉文新,閆俊杰.基于學習進階理論的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問題研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3(11):60-63.
[3]丁子陽.基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20.
[4]陳晏琦,尹發能.新高考背景下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問題研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7(06):19-20.
鞏 琳" "煙臺萊山實驗中學。
林偉偉" "山東省蓬萊第二中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