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媒體的迅猛發展,高職《新媒體營銷》課程不僅承載著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傳授,更肩負著立德樹人的教育使命。本文旨在探討在新媒體營銷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徑,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以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觀塑造的有機統一。
關鍵詞:立德樹人;《新媒體營銷》;課程思政;高職教育;教學改革
引言
隨著數字化、信息化浪潮的蓬勃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新媒體營銷已上升為企業營銷戰略的核心要素。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它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前沿的營銷理念和技術,還強調在專業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期培養出具備優秀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立德樹人。在新時代的中國,這一理念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和要求。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1]。如何在傳授新媒體營銷專業知識的同時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實現價值觀引導與知識傳授的無縫對接,依然是一個亟待深入研究和探討的課題。
一、高職《新媒體營銷》課程思政的建設路徑
《新媒體營銷》作為電子商務專業的核心課程,專注于研究和解決新媒體營銷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其教學目標在于培養價值導向正確,具有優秀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的新媒體運營人才。這需要將思政元素融入每一教學環節,使之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因此,應不斷挖掘和提煉新媒體營銷領域的最新課程思政元素體系。
(一)課程內容的思政融合策略
在高職《新媒體營銷》課程思政的建設路徑中,課程內容的思政融合策略是關鍵一環。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實施:
1.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
(1)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課程思政元素設置中,著重強調誠信、責任、公正等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并通過新媒體營銷案例的深入分析與實際操作活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并實踐這些價值觀。
(2)職業素養與道德規范:新媒體營銷涉及信息傳播和公眾形象塑造,因此,職業操守和道德規范尤為重要。課程思政元素設置融入對新媒體從業者的職業道德要求,強調信息真實性、保護用戶隱私等職業責任。
(3)法律意識與信息安全:新媒體營銷必須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尊重知識產權,維護市場秩序。通過課程思政元素設置,可以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同時培養他們保護個人信息和企業機密的能力。
(4)社會責任與公共利益:新媒體營銷不僅是為了商業利益,還應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在課程思政元素中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通過新媒體平臺傳遞正能量,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5)創新創業精神:鼓勵學生在新媒體營銷領域中發揮創新精神,探索新的營銷策略和手段。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為他們未來在新媒體行業的發展奠定基礎。
2.設計思政主題的教學活動
結合課程內容和教學目標,設計一系列具有思政主題的教學活動。比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農產品新媒體營銷”項目策劃,鼓勵學生關注本地特色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現狀,引導他們思考如何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有效的營銷推廣。在策劃過程中,學生需要深入研究農產品的市場定位、目標消費群體以及潛在的競爭對手,從而制定出具有創新性和可行性的營銷方案。
3.引入行業楷模和時代楷模的案例
在課程中引入行業楷模和時代楷模的案例,用他們的事跡和精神激勵學生。比如,介紹那些在新媒體營銷領域取得卓越成就,同時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傳遞正能量的企業家或團隊,讓學生在學習他們成功經驗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他們身上所體現出的高尚品德和家國情懷,從而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價值觀。
(二)教學方法創新與教學資源建設
在高職《新媒體營銷》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創新是提升教學質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實現課程思政目標的重要途徑。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創新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積極性,提升課程效果[2]。
1.互動式教學模式
采用互動式教學法,突破傳統“填鴨式”教學的局限。通過小組討論、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互動環節,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提升其解決問題和團隊合作的能力。例如,在講授社交媒體營銷策略時,可以策劃一場模擬營銷競賽,讓學生分組扮演不同品牌,通過策劃營銷策略、發布內容、互動回復等手段,親身體驗真實的營銷環境。在此過程中,教師適時地進行引導,并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如強調誠信營銷、尊重用戶等核心價值觀。
2.數字化教學資源
充分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如在線課程平臺、虛擬仿真軟件、大數據分析工具等,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和實戰演練機會。通過數字化手段,學生能夠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并接觸到更多前沿的新媒體營銷案例和技術。教師可以運用大數據分析工具,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深入分析,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以實現個性化教學。同時,數字化教學資源也為課程思政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例如,通過虛擬仿真軟件模擬真實商業環境,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并內化誠信、責任等價值觀。
3.校企合作與實戰演練
強化學校與企業的合作,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實際操作機會。通過與企業的合作,學生得以參與真實的新媒體營銷項目,從而洞悉行業趨勢并掌握實用技能。此外,企業導師的介入亦能為學生帶來寶貴的職業指導和經驗交流。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項目的社會效應及倫理議題,以培養其職業操守和道德理念。
(三)師資隊伍的培養與專業發展
為確保高職《新媒體營銷》課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與教學品質的深度融合和持續提高,教師隊伍的培育與專業成長乃關鍵環節,不容忽視。教師的專業能力、教育觀念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對課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執行成效及學生全面成長具有直接影響。
1.思政教育與專業融合培訓
定期為教師安排專題培訓,尤其是關于如何將思政教育與新媒體營銷專業知識有機結合的講座與研討會。邀請思政教育專家與行業領袖共同授課,協助教師深入理解課程思政的深層含義,并掌握將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融合的方法與技巧[3]。
2.實踐能力提升計劃
激勵教師參與企業實踐、行業交流及項目合作,持續增強其實踐經驗和行業洞察力。通過深入企業一線,教師能更直觀地掌握市場需求、行業趨勢以及新媒體營銷的最新發展,從而在教學中引入更多生動案例和實戰經驗,提升課程的實用性和吸引力。
3.教學研究與改革
支持教師開展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探索適合高職《新媒體營銷》課程的思政教育模式。鼓勵教師結合教學實際,創新教學方法,設計具有思政特色的教學案例和實踐活動,不斷提高課程思政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4.構建學習共同體
鼓勵教師之間建立學習共同體,實現相互學習、共同進步。通過定期的教學研討、經驗分享及學術交流活動,促進教師之間的思想交流和智慧融合,為課程思政的深入實施提供持續的動力和支持。
二、高職《新媒體營銷》課程思政的評價體系設計
(一)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在高等職業教育《新媒體營銷》課程中,思政評價體系的構建對于確保課程思政目標的有效實現至關重要。該評價指標體系需全面涵蓋知識傳授、技能培養、思政元素的融入以及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等多個維度,以科學和客觀的方法評估課程思政實施的效果[4]。
1.知識掌握與技能應用評價
首先,應評估學生對新媒體營銷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包括但不限于社交媒體平臺操作、營銷策略制定、數據分析與解讀等。通過作業、考試、項目報告等形式,檢驗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關注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是否能夠將所學知識與思政教育相結合,如誠信原則在市場調研中的應用、社會責任感在營銷策劃中的體現等。
2.思政元素融入度評價
評價體系中應明確思政元素在課程中的融入程度和效果。通過課堂觀察、學生反饋、案例分析報告等方式,評估教師是否在教學過程中有效融入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職業道德、法律意識等思政內容。重點考查學生在面對新媒體營銷中的倫理問題時,是否能夠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做出負責任的決策。
3.學生綜合素質提升評價
除了專業知識和技能外,還應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包括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通過項目合作、團隊競賽、社會實踐等活動,觀察學生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現,評估其綜合素質是否得到全面提升。同時,關注學生在參與這些活動時的態度、積極性和貢獻度,以此作為評價其綜合素質的重要依據。
4.多元化評價主體參與
鼓勵多元化評價主體的參與,包括教師、學生、企業導師等。教師作為教學的主要實施者,應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成果進行全面評價;學生之間可以通過互評、小組評價等方式,增進相互了解和交流;企業導師則可以基于學生的實習或項目表現,提供更為客觀和實際的評價。這種多元化評價主體的參與,有助于形成更為全面和準確的評價結果。
(二)評價體系的實施與反饋機制
為了確保評價體系的順利實施和持續改進,需要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首先,教師應及時向學生反饋評價結果,指出其在學習過程中的優點和不足,并提出具體的改進建議。同時,鼓勵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和總結,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其次,學校應定期組織教學評估活動,邀請專家、同行和學生代表對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進行評價和反饋。通過收集和分析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不斷調整和優化評價體系和教學內容;最后,建立長期的跟蹤反饋機制,關注學生在畢業后的發展情況和社會貢獻度,以此作為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的重要參考依據[5]。
(三)教學過程與教學效果的反饋機制
為了構建一個全面且有效的思政評價體系,需要在《新媒體營銷》課程中引入一套精細的反饋機制,以確保教學過程與思政目標的緊密對接,并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以優化教學效果。這一反饋機制應涵蓋以下幾個關鍵方面:
1.學生反饋
(1)周期性問卷調研:通過電子或紙質問卷形式,定期搜集學生對課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理解深度、接受情況及改進建議。此舉便于教師掌握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吸收狀況,并適時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
(2)小組研討與成果展示:安排學生參與小組研討,深入探討課程內的思想政治議題,并在課堂上進行成果展示。教師通過觀察學生的研討內容和展示表現,評估其思想政治素養的增進情況。
(3)個人反思性報告:指導學生撰寫個人反思報告,特別關注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何塑造其學習態度和職業發展規劃。這不僅促進學生自我反思與成長,也為教師提供了洞察學生內心世界的途徑。
2.同行評審與專家指導
(1)同行聽課與評價:邀請校內外的同行教師參與聽課,并從思政教育融入的角度對課程進行評價。同行評審有助于發現教學中的亮點與不足,促進教師之間的經驗交流和學習。
(2)專家咨詢與指導:定期邀請思政教育領域的專家進行課程咨詢和指導,對課程思政目標的設定、教學方法的選擇以及評價體系的完善提出專業意見。專家的參與將大幅提升課程思政的專業性和科學性。
3.教學效果評估與調整
(1)過程性評價: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作業、測試、項目等形式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及時評估,特別是針對思政元素的掌握情況進行重點考察。過程性評價有助于教師及時發現問題并調整教學策略。
(2)總結性評價:在課程結束后,通過期末考試、項目展示等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全面評估。總結性評價不僅關注學生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更重視其思政素養的提升和綜合素質的發展。
(3)增值性評價:通過校企合作企業對學生進行實習和實踐能力、職業素養的評估,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在實際工作中的表現。企業可以根據學生的實習表現,提供具體的反饋意見,幫助學生發現自身的不足之處,并在今后的學習中加以改進[6]。
(4)學校可以通過與企業的合作,了解行業需求和最新技術動態,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使課程更加貼近實際工作需求。
(5)反饋與調整:基于上述評估結果,教師需及時對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進行總結和反思,并根據反饋意見對教學內容、方法和評價體系進行調整和優化。這一過程是持續且循環的,旨在不斷提升課程思政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結語
在高職教育體系中,《新媒體營銷》課程的思政建設路徑及其效果評估構成了一個持續優化與完善的過程。本研究旨在通過不斷精細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以及完善評價機制,致力于培育具備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與專業技能的新媒體營銷專業人才,以期為社會培養并輸送更多具有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
本文系2024年廣東南華工商職業學院校級科研項目《課程思政背景下〈新媒體營銷〉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探究》(項目編號:2024DS05)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陳萌夢,曹婷.新商科背景下新媒體營銷課程思政建設與實踐[J].荊楚理工學院學報,2023,38(01):50-56.
[2]趙玲莉,余曉勤,李潤發.“三教”改革視域下面向實踐的“新媒體營銷”課程思政建設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22,8(21):65-70.
[3]白華艷,尹冬梅.“新媒體營銷”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路徑研究[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1(02):184-187.
[4]譚名鈞,賴紅清.基于OBE-CDIO模式的《新媒體營銷》課程思政建設實踐與探索[J].才智,2024,(15):61-64.
[5]皇甫晨潔.新媒體營銷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研究[J].當代教研論叢,2023,9(11):93-95.
[6]杜巍,易加斌.課程思政理念融入“新媒體營銷”教學的實現路徑研究[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23,40(08):31-34.
(作者單位:廣東南華工商職業學院)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