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南寧市國凱路小學通過打造紅色陣地、研發紅色文化校本德育課程體系、構建紅色文化融入學校德育課程實施模式、編匯紅色文化特色資源庫、完善學生評價體系等多種方式,開展以紅色文化為主線的系列校本德育課程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學生傳承紅色基因,推進“三全”育人。
關鍵詞:紅色文化;校本課程;德育課程;紅色基因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5)04-0060-03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南寧市國凱路小學(以下簡稱國凱路小學)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紅色文化引領學校德育課程建設,以傳承紅色基因、培育時代新人為目標,探索傳承和發揚紅色文化的可行途徑和有效方法,構建城鄉接合部小學紅色文化校本德育課程,形成“一校一品”辦學特色。
一、構建紅色文化校本德育課程的主要思路
學校應結合辦學定位,從頂層設計出發,明確發展的方向和目標,以生為本,聚焦學生的核心素養,以黨建帶團建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厚植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以紅色文化為主線構建系列校本德育課程,推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國凱路小學以少先隊為陣地,以豐富多彩的活動為載體,以“三德”教育(公德遵守、美德傳承、品德修養)為主題,把相對抽象的紅色文化具化為形象可視的“閃閃紅星”,提出“三程融合、三位一體”的紅色文化融入學校德育課程的實施模式,構建星系列“三階三德五美”體系,形成“公德素養教育、中華美德教育、先烈品德教育、活動體驗”等滲透紅色基因的多元互動德育課程群。同時,研發四本“星火傳承”系列紅色文化學生讀本,不斷提高紅色文化育人的效果。
(一)頂層設計,價值引領
建設紅色文化校本德育課程應做好頂層設計,從學校文化入手,進行價值引領。學校可通過文獻搜集、整理與分析,完善課程構建與實施等機制,借鑒相關研究成果,從紅色文化和時代精神中汲取營養。國凱路小學以葉瀾教授倡導的“三底”理論(正底色,厚底蘊,守底線)為價值取向,以紅色文化教育為德育特色,以“育國家棟梁,奏凱旋樂章”作為學校使命,致力于以紅色文化浸潤童心,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學校思想文化體系建設對學校文化各個部分的建設起到引領作用,它融合在學校“一訓三風”中,滲透于德育文化建設中。在學校文化建設中做好頂層設計,應明確紅色文化校本德育課程體系建設的內涵、標準和價值,貫穿立德樹人各環節。
(二)整合力量,整體推進
育人工程的開展,離不開方方面面的配合。在問題解決過程中,要以系統的思維,整合各方力量統籌推進。一是整合學校各部門的力量。國凱路小學黨支部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黨建引路、美育樹人”為核心,以“五美”為黨建目標,以紅色文化教育為抓手,從學校自身實際、優勢出發,圍繞學校教育教學中心工作,不斷優化育人環境,提高育人質量,促進黨建與辦學特色相融,讓黨建貼近素質教育,讓黨員教師成為學校特色發展的引領者,把學校黨支部建設成為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團結廣大師生共同奮斗的堅強戰斗堡壘。二是整合家長、社區力量。學校應深入社區、家長群體、教師群體中進行調查,發現問題、分析原因,推進社會、家庭、學校三位一體育人體系建設。國凱路小學黨支部與南寧市江南區金凱街道洪凱社區黨總支聯建,聯合開展“愛閱讀、進社區”公益實踐等活動,通過梳理學科與活動、課堂與課外、學校與家庭的育人關系,確立學段進階和課程實施路徑,整體推進文化、家校、環境協同育人,為紅色文化校本德育課程的開發實施提供重要保障。
(三)以生為本,個性發展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的真諦,絕不應是生成一張令人滿意的成績單,而應是教出一個個鮮明而富有個性的活生生的人,應是追求每個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1]。學校應該讓學生“站在學校的中央”,順應學生發展的個性化需求,完善學生的自我發展動力系統。紅色文化德育課程的出發點是學生,落腳點也是學生,要讓紅色文化精神滋養學生成長,就需要學生自覺認同紅色文化的精神價值。國凱路小學把紅色文化滲透進學生的成長過程,增強學生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充分發揮學生主體能動性,激發學生自我成長的內驅力。通過研發星系列評價體系,讓學生們從小立志向、有夢想、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努力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四)實踐反思,動態完善
國凱路小學在紅色文化校本德育課程實踐中,緊扣關鍵問題,不斷豐富和完善課程改革方案。通過盤活案例、創設情境、角色替代、對話交流等方式引導教師在課程實踐過程中反思,對開展的學科課程和各項社團活動進行實例分析,為紅色文化校本德育課程體系建設提供翔實的案例,解決紅色文化校本德育課程在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形式化、抽象化、淺表化等問題。經過一系列的實踐探索,形成系統的紅色文化校本德育課程框架。
二、紅色文化校本德育課程構建的實施路徑
國凱路小學在實踐中反思,在探索中完善,積極探索紅色文化校本德育課程的實施路徑。
(一)打造以學校少先隊為主的紅色陣地
國凱路小學打造以學校少先隊為主的紅色陣地,充分發揮少先隊員的小先鋒作用,使其成為德育活動課程的組織者、參與者、學習者。
一是開展紅色教育主題實踐活動。國凱路小學以“傳承紅色基因,培育時代新人”為主題,扎實開展各類實踐活動,包括:開展“流動的時光,前進的中國”“紅領巾我為你驕傲”“童心向黨,唱響新時代”紅歌比賽、“尋革命精神,傳紅色基因”紅色研學等系列紅色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營造紅色文化氛圍;組織學生參觀鄧穎超紀念館、觀看紅色書籍和影片、繪制主題手抄報等,從紅色基因中汲取前進的力量,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引導學生熱愛和擁護中國共產黨,從小聽黨話、跟黨走。
二是將紅色文化育人常態化。每周一堅持開展升旗儀式,讓學生養成聽到國歌便站在原地行注目禮的習慣,并進行以“美德故事伴我成長”為主題的國旗下的講話。每天下午上課前10分鐘,紅領巾廣播站進行國凱之聲廣播,以榜樣力量帶動學生向上發展。
三是培養小主人翁意識,提高學生自主管理能力。學校少先隊大隊部負責五星班級和五星標兵的評比,通過評比中培養學生自主管理能力。近年來,國凱路小學被評為南寧市優秀少先隊學校,學校少先隊大隊部被評為南寧市優秀少先隊集體。
(二)構建“三階三德五美”紅色文化校本德育課程體系
在紅色文化校本德育課程構建中,國凱路小學從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反映現代課程理論的要求出發,將小學階段的六個年級分為低(筑基)、中(合一)、高(致遠)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再從不同方面細化,以“三德”教育(公德遵守、美德傳承、品德修養)為主線,構建具有紅色文化特色的德育課程群,實現循序漸進、螺旋上升、整體發展,從而達成“五美”(思想美、思維美、言行美、體健美、勞動美)育人目標,實現“五育”并舉。
(三)探索“三程融合、三位一體”紅色文化融入學校德育課程的實施模式
國凱路小學立足學校實際,按照“五育”并舉理念,探索“三程融合、三位一體”紅色文化融入學校德育課程的實施模式(如下頁圖1)。
一是“三程融合”。“三程融合”即“活動課程+德育課程群+家長共育課程”,將紅色文化作為一種課程資源融入學校常態化管理中,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學科與活動育人要素,增強學科內知識與紅色文化育人的有機聯系,充分發揮各學科育人的獨特價值,提高學科融合育人效果。活動課程主要有:“走出去”的紅色研學活動,如參觀民族博物館、鄧穎超紀念館等;“請進來”的榜樣宣講,如邀請南寧市第四人民醫院黨委書記吳鋒耀、重癥醫學科主任劉升、護理部主任韋彩云到學校給學生宣講抗疫事跡。德育課程群即常態化開展的學科育人與課后服務社團走班課程,包含六大類:心靈手巧熱愛生活課程、博學雅韻青衿芳華課程、漢語風韻傳承經典課程、理解文明放眼世界課程、完善自我自立自強課程、科技暢想點亮思維課程等,組成紅色德育課程群;此外還有“三禮四節”、社區公益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家長共育課程即利用家長會、家訪等進行家校共育課程。學校還開設家長學校、設立家長課堂,邀請專家給家長上課,讓家長理解認同學校紅色文化校本德育課程,積極參與陪伴孩子成長的伴童年課程。
二是“三位一體”。德育校本課程的實施應是學校、家庭、社區“三位一體”和教師、家長、學生“三位一體”的有機統一,搭建學校、家庭、社會共聯共生的資源平臺。國凱路小學以學校資源為主體,以家庭資源為補充,以社會資源為輔助,三方互為融合,形成育人合力,共同提高紅色文化校本德育課程的實施成效。
(四)匯編星火傳承系列紅色文化資源讀本
豐富的課程資源是課程實施的重要支撐,也是課程實施的載體。在紅色文化校本德育課程實施過程中,國凱路小學匯編了“星火傳承”系列《紅色故事》《紅色歌曲》《紅色詩文》《紅色足跡》等學生讀本。《紅色故事》讀本蘊含了先輩們可貴的思想品質和正確的價值觀念,有利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養成良好品行。紅色歌曲是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特有的文化載體,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不屈不撓的偉大精神,體現著不同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團結一心、奮勇殺敵、同仇敵愾的決心[2]。《紅色歌曲》讀本編選了關于革命、戰爭內容的紅色歌曲作品。通過對紅色歌曲的學習,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了解它所編選的歷史內容,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準確地選擇未來的人生道路[3]。《紅色詩文》讀本選編了反映革命歷史、革命精神和愛國情懷的詩歌和散文作品,具有革命性、時代性等特征,對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塑造高尚品格、提升人文素養具有重要意義。《紅色足跡》讀本匯編廣西各地著名的紅色景點,向學生展示了廣西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教育價值。“星火傳承”系列學生讀本的匯編為學校各項課程的開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五)構建五星系列學生評價體系
為了符合小學生心理發展特點,確保紅色文化校本德育課程實施的效果,國凱路小學把抽象的紅色文化具化為學生熟悉喜愛的“星星”。《閃閃的紅星》是學生熟悉的紅色歌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偉大領袖毛澤東的光輝著作,把“星星”作為紅色文化的具象物十分貼切。為了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引導學生向榜樣靠攏,學校開展了班級層面和個人層面的星系列評價,可以自評、同伴評、師長評。評比內容有面向班級每周一評的五星班級,有面向學生每月一評的五星標兵,包括學習之星、紀律之星、文明之星、衛生之星、勞動之星等,評比內容涵蓋學生品行養成的方方面面。
總之,紅色文化校本德育課程體系的建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方式。面向未來,國凱路小學在已取得成果的基礎上,找準存在的差距和問題,深化以科研引領學校發展的基本思路,繼續關注學生全面發展,關注教師專業成長,探索學校內涵發展之路,努力辦好城鄉接合部群眾家門口的優質學校。
參考文獻
[1]王麒僑.紅色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課教學對學生文化自信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信陽師范學院,2022.
[2]賴光春,劉劍南.播灑激勵賞識之光 締造生本教育之美:尋烏三中實施“以生為本 激勵賞識”班級管理模式簡介[J].南昌師范學院學報,2016,37(06):138-140.
[3]楊照民.紅色歌曲對愛國主義教育的價值和意義[J].陜西教育(高教),2020(03):74.
(責編 覃 鷗)
作者簡介:楊健珍,1980年生,廣西賓陽人,本科,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基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