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STEAM教育已成為世界各國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的關鍵戰略,是國內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趨勢.研究基于STEAM教育理念,以“球的表面積與體積”一節為例,綜合運用信息技術、人文歷史、實驗探究、數學建模等方式整合各學科資源,進行“丈量地球之大”主題的教學設計與實踐,為一線數學教師提供參考與借鑒,助力STEAM教育的本土化發展,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和科技素養的綜合創新型人才.
關鍵詞:STEAM教育;高中數學;教學設計
1" 研究背景
STEAM教育[ 1 ]是集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藝術(Arts)和數學(Mathematics)多領域融合的綜合教育,倡導問題解決驅動的跨學科整合學習.國際上的STEAM課程主要以學科為主,進而實現學科內綜合、學科間輻射、跨學科整合的學習路徑[ 2 ].STEAM教育的核心理念與我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要求一致[ 3 ],是培養的科技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
基于STEAM教育理念,融合《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強調數學與生活以及其他學科的聯系,提升學生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 ]”的課程要求,研究以高中數學“球的表面積與體積”一節為例進行“丈量地球之大”主題的教學設計與實踐,以期為國家培養綜合創新型人才提供新思路.
2" "“丈量地球之大”教學目標分析
通過對“丈量地球之大”的教學內容進行分析,梳理各學科之間的聯系,將教學目標與STEAM教育進行有效結合,如表1.
3" "“丈量地球之大”教學過程
3.1" 激活階段
環節1:渲染情境,明晰問題
播放紀錄片《地球》的部分內容,在感受地球浩瀚的同時提出數學問題:如果將地球近似抽象地看作一個球體,是否可以“丈量”出地球表面積呢?類比圓的學習,思考哪一個因素決定了球的大小?
設計意圖:課堂開始以極具挑戰的“丈量地球”為目標,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
環節2:登高望遠,直擊目標
介紹古希臘科學家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測量地球半徑的方法.
問題1:如圖1,已知某天賽伊尼城的正午立桿無影,同時亞歷山大城的立桿日影角大約為7.2°,兩地距離大約800 km,則地球的赤道周長為多少?赤道半徑為多少?
高科技發展的今天,科學家用精密儀器測得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 371.393 km,埃拉托色尼的結果與其極為接近,無愧于“地理學之父”的稱號.埃拉托色尼的結果存在誤差是因為地球不是一個標準的球體,并且受制于當時的測量限制,賽伊尼城與亞歷山大城不在同一經度上,兩地距離通過衛星導航實測為838.2 km.為確保計算的準確性,后期采用6 371.393 km進行計算.
設計意圖:直接要求學生測量地球的表面積存在一定困難.通過埃拉托色尼的故事,幫助學生克服地球測量的抽象性與棘手性,將問題轉化為球體表面積與半徑之間的關系,進而抽象出數學模型,解決問題.
3.2" 剖析階段
環節3:實體感受,抽象模型
問題2:已知地球半徑,如何測量地球的表面積?
借助身邊的近似球體實物,如橘子、荔枝等,操作感受球的表面是無法展平的,且任意一個平面圖形都無法“貼合”成球面.隨后引導學生從三維空間“退”到二維平面,類比圓周長與面積關系的研究方法,運用分割求和取極限的思想探索球的表面積和體積之間的關系,將表面積轉化為體積進行解決.
設計意圖:通過生活中的實體模型,將數學抽象問題轉化為實操問題,感悟立體幾何圖形的奇妙,培養類比、極限等數學思想.
環節4:頭腦風暴,方案設計
問題3:已知地球半徑,如何測量地球的體積?請給出具體的實施方案.
設計意圖:依據工程思想對后續的實踐探索進行方案設計,確保工具準備齊全、團隊協同合作、成果科學準確,培養統籌規劃、嚴謹認真的品質.
3.3" 實操階段
環節5:合作實施,技術驗證
組織學生在課前完成網絡資源學習、實驗儀器借用、軟件工具調試等準備工作,課上進行實驗活動,教師及時提供指導與幫助,具體參考方案如下.
方案1:實驗法
通過稱重法、排水法、注水法、塑形法等實驗方法,測量不同大小的球體積.采用繞線法測量球的半徑,得到球體積與半徑的成對數據.利用MATLAB、SPSS、EXCEL等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擬合,探究球的體積與半徑之間的函數關系,如圖2.
方案2:觀察法
方案4:極限法
方案5:積分法
微積分是求解空間幾何體積的重要方法.教師可提供優質微課、教材等學習資料,輔助學生自主學習求解.
方案6:力學法
定義一個半徑為r的球體,一個底面半徑為r、高為2r的圓柱,一個底面半徑為2r、高為2r的圓錐,三個立體圖形的質量分布均勻,密度均為ρ,將其放在空間直角坐標系中,如圖7.從這三個立體圖形上分別切下一條鉛直的細長塊,厚度小到可以將其近似看成圓柱.則球體的細長塊體積為
利用環節3“球的表面積與體積關系”,最終得到地球的表面積約為5.1億平方千米.可見地球之廣袤,它容納著萬物生命,等著我們去探索與發現.
各小組收集整理實驗數據,檢驗最終結果的準確性與合理性,分析方案的優勢與不足,最終將方案設計、實踐過程、結果與分析等內容制作成PPT、視頻等進行展示.
設計意圖:最終回歸到主題問題,實現STEAM教學的閉環.通過回顧復盤小組方案,便于發現問題、彌補缺漏,培養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等高階思維.融入德育元素,宣傳保護地球的理念,激發探索欲望.
3.4" 評價階段
環節7:小組匯報,多維評價
各小組有序地進行匯報,同時以小組自評、組間互評、教師點評的方式,對方案設計、實踐過程、展示結果等方面進行多維度的評價,討論交流各方案的優缺點,總結實踐收獲.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匯報進行成果展示,實現思維的碰撞.同時運用多維度的評價方式,檢驗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4" 結語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的興起,跨學科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通過“球的表面積與體積”一節中“丈量地球之大”的主題教學設計與實踐,能夠發現一般的STEAM教學思路“激活—剖析—實操—評價”,其注重在真實情境中以問題為導向,以項目為中心,依托技術工具整合各學科資源,通過團隊合作進行深度學習.STEAM教學一方面可以增加課堂的交互性和參與性,培養學生問題解決、創新創造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與能力素養.相信隨著STEAM教育的本土化研究進一步融合與推廣,高中數學教學將會邁上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 鐘啟泉.基于“跨學科素養”的教學設計:以STEAM與“綜合學習”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22,51(1):3-22.
[2] 胡衛平,首新,陳勇剛.中小學STEAM教育體系的建構與實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35(4):31-39,134.
[3] 胡畔,蔣家傅,陳子超.我國中小學STEAM教育發展的現實問題與路徑選擇[J].現代教育技術,2016,26(8):22-27.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