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作為一門邏輯性較強的學科,對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至關重要。小學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重要階段,教師應注重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促進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發展。以青島版小學數學(五·四學制)教學為例,分析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意義,探究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策略,如創設問題情境、注重分層施教、設計數學游戲和開展自主評價等,旨在為小學數學教學提供參考,促進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獨立思考能力;問題情境;分層施教
獨立思考能力指學生在面對問題時,能夠自主分析、判斷、解決問題,并形成獨特見解和觀點的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獨立思考能力表現為學生能夠結合認知經驗深入理解數學知識,科學選擇數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并積極反思,有效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教師應充分意識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意義,并采取積極、有效的策略,以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讓學生獲得獨立思考的成就感,培養學生自主反思的習慣。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高效實現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目標。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意義
(一)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實踐應用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一方面,獨立思考能力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數學概念和原理;另一方面,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可以在面臨實際問題時更加認真、充分地解讀問題情境,快速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有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與創新
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目標要求學生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有助于其數學思維的發展。在獨立思考的過程中,學生的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聯想與想象能力、分析與對比能力都可以得到有效發展。與此同時,獨立思考的過程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潛能,促使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勇于提出新觀點、新方法,進而提升思維品質。
(三)有助于學生充分體會數學學科的學習樂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感知到學習的樂趣,才能產生學習內驅力。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學科的學習樂趣,從而增強其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基于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設置有趣的問題情境、游戲情境和任務情境,能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使學生充分體會到思考帶來的成就感,進而增強學習自信心,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數學學習活動中[1]。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策略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思考興趣
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首先需要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創設問題情境是激發學生思考興趣的有效途徑。小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較為旺盛,教師可以結合數學教學內容、學生的生活經驗及其學習基礎水平,創設具有趣味性、挑戰性和創新性的問題情境,以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學生可以在此基礎上主動參與數學學習與探究活動,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以進一步激發學習動力[2]。
以青島版小學數學(五·四學制)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巧手小工匠——認識多邊形”的教學為例,學生要學習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等概念,掌握三角形的三邊關系、內角和等知識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比如,教師可以提問:“你有哪些物品是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或者梯形的嗎?”這不僅有助于拉近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距離,也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三角形三條邊的長短之間存在什么樣的數量關系。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可以發現,在三條線段中,如果其中兩條首尾相連,其長度加起來小于或者等于第三條線段的長度,那么這三條線段就無法構成一個三角形,由此得出結論: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繼續追問:“那么三角形的兩邊長度之差與第三條邊的長度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呢?”學生可以基于剛才得出的結論進一步思考:假設三角形的三邊長度分別為a、b、c,那么a+b>c,再根據不等式定理——“不等式兩邊同時加或者減同一個數,不等號方向不變”,可以得到a>c-b以及b>c-a,進而得出“三角形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的結論。
綜上,在問題情境中,學生可以體會到獨立思考的樂趣,也可以基于問題的解決過程,獲得成就感與提升自信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靈活運用問題情境教學法,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并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解決數學實際問題,以進一步鍛煉其獨立思考能力,培養其獨立思考的習慣。
(二)注重分層施教,鼓勵學生獨立思考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分層施教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有效手段。這是因為學生的數學認知基礎和思維發展水平往往存在差異。教師如果向所有學生提出相同難度的問題或者布置同等難度的學習任務,就容易導致基礎較為薄弱、思考較為緩慢的學生無法獲得充足的思考時間,也無法滿足那些基礎扎實、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的學習需求,會同時影響二者的思考積極性。為此,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學情的分析,采用分層施教的方法,保證處于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都能積極、主動、深入地進行獨立思考[3]。
以青島版小學數學(五·四學制)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包裝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教學為例,學生需要系統地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知識,包括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表面積、體積和容積的概念、計算公式,以及不同單位間的進率等。在教學過程中,為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多樣的學習任務,如自主總結本單元的知識點、解決相關的應用題等。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課堂表現、測驗成績以及學生的自我評價,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層次,如基礎層、拓展層和拔高層。在布置學習任務時,教師可以為處于基礎層次的學生設置適當的學習支架,如為其提供解題提示,幫助其復習關鍵公式等,這有助于提升這一部分學生的自信心;為處于拓展層次的學生提供更多的鼓勵和支持,引導其更加深入、充分地進行獨立思考,找出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這有助于進一步激發這一部分學生的思考積極性;為處于拔高層次的學生提高任務難度,如要求學生在總結本單元知識點的過程中加入適當的例子,或者為學生提供難度更大、更有挑戰性的數學問題,這有助于激發這一部分學生的挑戰心理,使其更加積極、主動、深入地思考。
綜上,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分層施教,提高學生思考的主動性和自信心,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分層施教有助于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能充分拓展學生的課堂思考空間,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足夠的思考時間,完成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實現能力提升。
(三)設計數學游戲,使學生體驗思考的樂趣
寓教于樂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強調通過趣味化的游戲過程,使學生體會到學習與思考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提高學生學習與思考的積極性。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寓教于樂的方法,結合教學內容設計有趣的數學游戲,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和動腦思考。這樣一來,學生可以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提高獨立思考的積極性,同時不斷積累思考經驗,進一步提高獨立思考能力[4]。
以青島版小學數學(五·四學制)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大海邊——100以內的加減法(二)”的教學為例,學生要學習100以內的加法進位和減法退位運算過程,并積累100以內的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運算經驗。在教學過程中,為充分激發課堂活力,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以下數學游戲:盒子里放置10顆彈珠,兩名學生輪流從盒子里拿出彈珠,每人每次拿出的彈珠數量應是一個或者兩個,直至盒子里的彈珠全部被拿出,最后一個從盒子里拿彈珠的學生贏得游戲。教師需要向學生講解游戲規則,并鼓勵學生認真思考游戲策略,積極主動參與游戲。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需要獨立思考,摸索出游戲規律,即后拿彈珠的學生更有利于掌握游戲主動性,可以根據前面兩人拿出彈珠的總量,計算盒子里剩余彈珠的數量。直到己方拿完后盒子里還剩三顆彈珠,這時無論對方從中拿出一顆還是兩顆,后拿彈珠的學生都可以將盒子里剩下的彈珠全部取出,進而贏得游戲。這一過程有助于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并使學生充分體會到獨立思考的樂趣,提升思考積極性。在此基礎上,教師也可以適當提升游戲難度。如,一名學生隨機說一個10以內(不包括10)的數字,另一名學生在其所說數字的基礎上加上一個10以內(不包括10)的數字,進而說出一個新的數字,以此類推,先說到數字100的學生贏得游戲。學生在上一輪游戲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經過進一步思考可以發現仍可運用“倒推法”得出“游戲攻略”。如,當一名學生所說的數字大于或者等于91,則下一名學生必然贏得比賽。對方所說的數字是不可控的,而己方所說數字是可控的,所以要想贏得比賽,必須保證自己不能說到91。
通過這一過程,學生不僅可以鍛煉數學運算能力,也可以充分體驗到數學游戲的樂趣,還可以從獨立思考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提高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和動腦思考的積極性,進而有效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自主設計游戲,以此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思維潛能,促進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發展。
(四)開展自主評價,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
自主評價和反思也是鍛煉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有效路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以培養學生的反思習慣,進而促進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發展。在自主評價與反思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深度挖掘自身的潛能,及時發現自己在學習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存在的不足,進而積極思考有效的解決辦法。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支架,如用于自我檢驗的學習任務、自我評價的標準、出現問題的可能原因,以及自我提升的策略等[5]。
以青島版小學數學(五·四學制)三年級下冊第十單元“小小志愿者——混合運算”的教學為例,本單元要求學生掌握整數四則混合運算法則,并應用其解決實際問題。單元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自我評價,以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課堂表現、測驗情況、解題過程中的薄弱之處、常見的錯誤類型等展開評價。這一過程有助于提升學生思考的全面性和深入性,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在獨立思考過程中獲得成就感,提升學習積極性。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讓學生思考可以采取哪些策略避免常見的錯誤、如何避開題目中的“陷阱”等。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準備一本錯題本,在上面記錄自己常見的錯誤類型,分析錯誤原因,總結解題經驗,反思學習方法,進而改進學習策略。例如,當題目中信息較多時,學生就很難算出準確的答案。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解題步驟,分析錯誤原因,如列式錯誤、計算錯誤、抄寫錯誤等。
通過自主評價和反思,學生可以有效復習所學知識,全面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采取更加有效的學習方法,提高獨立思考能力,培養熱愛思考和積極反思的良好習慣。
三、總結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是一項重要且艱巨的任務。教師可以從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和培養學生的思考習慣兩方面入手,運用分層施教法擴大學生的思考空間,通過構建游戲化的數學課堂,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這樣一來,學生可以積累豐富的思考經驗,不斷提升獨立思考能力,產生更強的數學學習動力,提升數學學習與思考的水平。
[參考文獻]
邱國忠.小學數學教學中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策略[J].小學生(上旬刊),2023(11):127-129.
梁曉紅.基于學生認知,合理創設情境: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J].求知導刊,2023(30):32-34.
裴海宏.關于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3(28):155-157.
王新秀.小學數學教學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培養的探討[J].山西教育(教學),2023(8):21-22.
李曉梅.小學數學教學中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3(19):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