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用失誤是指語言使用者在特定語境下未能正確運用語言規則,表現為形式或功能上的偏差。這種偏差不僅反映了語言知識的不足,更深層次上揭示了文化理解的局限性。通過列舉中國—西班牙跨文化交際中的一些語言行為的失誤現象,探究其原因發現,主要是雙方擁有不同的文化價值觀、不同的思維模式和不一樣的民俗習慣,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外語使用者在使用目的語時由于母語和母語文化的影響而套用母語語用規則的現象,稱為負語用遷移現象。應對策略是,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及技能,切實提高語用能力。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語言行為;對比分析
中圖分類號:H34;H02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5)08-0066-04
On Pragmatic Failure in Language Behavior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Case Study of Chinese-Spanish Communication
Cao Xiny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Foreign Languages,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0)
Abstract: Pragmatic failure refers to the improper use of language rules by speakers in specific contexts, manifested as deviations in form or function. Pragmatic failure reflects not only a lack of language knowledge but also, more profoundly, limitations in cultural understanding. Through analyzing some language behavior failures in China-Spanish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main reasons are as follows: different cultural values, different thinking patterns, and different folk customs. Additionally, there is a phenomenon called negative pragmatic transfer, where foreign language users apply the pragmatic rules of their native language when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as a result of the influence of their native language and culture. The strategy to address this is to enhanc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wareness and skills,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pragmatic competence.
Keyword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ragmatic failure; pragmatic behavior; comparative analysis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跨文化交際已成為人類社會日益頻繁的活動。然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際者在語言使用中常會因為文化差異和語言習慣的不同而產生語用失誤,進而導致交際障礙甚至文化沖突。語用失誤是指語言使用者在特定語境下未能正確運用語言規則,表現為形式或功能上的偏差。這種偏差不僅反映了語言知識的不足,更深層次上揭示了文化理解的局限性。
在中西方跨文化交際中,語用失誤尤為常見。例如,中國人傾向于間接表達,以維護對方的面子,而西班牙人更傾向于直接溝通,以追求效率。這種差異導致中西交際者在請求、道歉、感謝等語言行為中的誤解頻發,進而影響交際效果。語用失誤的研究不僅對跨文化交際理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還能為外語教學及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提供實踐指導。
一、語用失誤的定義
何自然等學者是這樣解釋英漢語用差異的:“一般觀點認為,在社交言辭交流中,若講話者應用了符號之間的關聯性,那么句子可能既正確又不當;或者語言表達風格適宜,源于習慣等優點。然而,如果談話者無意識地違反了交際規則、文化傳統或是脫離語境,忽略了交流對象和交際雙方的身份認同,以及與目標語言文化價值觀脫節,這將導致交際中止或失利,形成語言交流障礙,進而影響到交流目的的完全實現。由此產生的錯誤被稱為語用失誤。而在跨文化環境下,就狹義而言,跨文化語用失誤特指不同語言,尤其是母語人群間發生的語用失誤。”[1]在跨文化領域,從狹義上講,跨文化語用失誤是指使用不同語言,且使用的語言為自身母語者之間的語用失誤。因為對話雙方的語言和文化背景不同,交際中難免由于語義理解不當而產生失誤,使得交際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從廣義上講,跨文化語用失誤是指交際雙方除語言差異外,由于文化知識的差異培養出的不同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或習俗,而導致的交際失敗。
二、語言行為語用失誤案例研究
語用失誤大致可以分為兩類:語言失誤和社會語用失誤。前者是指學習者的目的語語言標記所攜帶的語言能力與本族人的常規語言能力之間存在系統性不一致而導致的失敗。后者源于對適當語言行為形成的不同文化認知,認知上的差異是由于影響語言選擇的不同文化參數造成的。此外,社交語用失敗則是由于說話者對聽者的態度(如依從性、權利義務、社交距離等)進行了較為主觀的判斷而產生的。在跨文化交際的語用失誤中,通常將語用失誤分為三類:語用語言失誤、社會語用失誤和語用行為失誤。前兩者屬于語用層面,后者屬于非語言層面[2]。在本文中,我們只關注語言層面。
(一)語言語用失誤案例分析
陳國明發現在民族語言和民族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即便是屬于同一民族的人,由于所處環境的不同,對本民族文化中的某些特定語言表達也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因此,非母語人士會受到對母語理解的影響而產生語用失誤的理解[3]。
例如,當西班牙人稱贊中國人的漂亮衣服時,就會發生這樣的對話:
A(西班牙):Te queda muy bien el vestido.Es muy mono.(你穿這條裙子真漂亮。)
B(中國):No,no me queda bien.(不,我穿它不好看。)
在西班牙文化中,當有人稱贊你的衣服時,你應該說謝謝,并和他們談談衣服的優點(如顏色或形狀)。但中國人覺得被表揚很不好意思,所以我們會反駁別人的表揚。這樣的反應在西班牙人看來是不禮貌的。從學術的角度來看,當人們用非母語進行交流時,母語對人們的生活有很大的影響。如何減少母語文化的負面影響,是跨文化交際學者不可忽視的研究課題。研究表明,西班牙語中使用道歉和感激用語的頻率遠低于其他歐洲語言。在西班牙文化中,對其他人的容忍度比其他歐洲國家要高,西班牙人所具備強烈的自主性和熱情品質使得他們能在精神和物質上互相支持,除非是在極端情況下,他們一般不會需要表達感謝或者抱歉。同樣的低頻言語行為,在不同的語言和文化中,可能有著完全不同的原因。在中國文化中,由于強調血緣關系是一種情感紐帶,親戚之間往往愿意不分彼此,尤其是在父母和孩子之間,說“謝謝或對不起”往往被認為是一個非常見外的詞。
一般來說,無論是否處于同一語言環境中,只要談話雙方的文化背景不同他們對同一語言行為的理解就可能存在偏差。同樣,在不同文化的影響下,不同的言語行為也會導致對話雙方產生誤解。
(二)社會語用失誤案例分析
稱謂是社會語言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交際中不同的稱謂表明了說話人之間不同的關系。錯誤的稱謂會讓雙方都有被冒犯的感覺。例如,在中國,人們通常稱呼長輩、上級,以示對他們的尊重。然而,在西班牙,人們習慣直呼其名來表達親密關系。對于受人尊敬的人,他們只在名字后面加上Senor(先生)或Senora(小姐)來表示尊敬。在溝通之初能夠正確稱呼對方,是溝通成功的第一步。對不同文化中的特殊稱謂進行研究,有助于跨文化交際學者找到更多解決社會語用失誤的途徑。
此外,漢語和西班牙語在禁忌語方面也存在差異。例如,在中國,談論死亡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在中國的清明節,人們對祖先的墳墓保持尊敬的態度。相比之下,西班牙人對死亡持樂觀態度,他們通過舉辦亡靈節來慶祝與死者的團聚。
綜上所述,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雙方都要特別注意社交語言的使用。稱呼用語和禁忌語的語用失誤會使對方感到被冒犯,從而使談話不愉快。在交際中給對方留下好印象是非常重要的。
三、失誤原因探究
(一)不同的文化價值觀
要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價值觀的差異,首先要定義什么是價值觀。對于本文來說,價值觀是指同一社會群體內的人們判斷事物的相同標準。價值觀既可以影響個人的行為方式,也可以影響整個社會的風氣。一個社會作為一個整體的價值觀是由其中的個人維系在一起的,它們也以各種方式將該群體共有的思想傳遞給個人。從跨文化交際中產生語言錯誤的原因來看,價值觀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中國和西方對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的不同態度上。同時,這些差異也影響著交際中語言行為和非語言行為的選擇。
比如,中方自古以來就強調天下大同的理念。這個思想是,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人成為一個和諧的整體,那么就不會有戰爭和盜竊。崇尚集體主義觀念的中國人,強調個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當兩種方式發生沖突時,集體利益要放在第一位。在交流時,西方人則樂于提出不同的觀點,表現出強烈的自信。這也是西方人如此英雄主義的原因之一,他們認為需要強調個人改造世界的力量,肯定個人存在的意義。西方人更強調自我奮斗和大膽競爭。因此當雙方在溝通中出現沖突時,中國人可能會選擇同意對方的觀點以避免沖突,而西方人則會直面爭議,努力讓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
(二)不同的思維模式
思維模式,又稱“思維風格”,對跨文化交際有著最根本的影響。因此,具有不同思維方式的人的不同言語和行為對交際的成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中西思維方式差異的根源在于哲學基礎的不同。對于同樣的問題,中國人喜歡從整體上看,而西方人喜歡從部分上分析。中國人認為宇宙是一個整體,而西方人認為宇宙是原子[4]。
漢語和英語的語言結構也充分反映了中國和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中國人的思維結構是具象思維。漢字是表意文字,是從圖片的視覺表現演變而來的。在原始時代,中國人通過具體形象所喚起的有意義的聯想來表達抽象的內容。表意文字的使用發展了中國人的具象思維,對文化的創造和傳播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培養和提高了中國人的綜合和歸納能力。
與漢語相反,英語構詞和構詞的特點被稱為“原子論”,表現為事物僅有名字,卻沒有從事物的整體和聯系來命名事物的習慣。英語是一種音韻學,詞與義之間沒有明顯的聯系:它與發音的聯系極為緊密。音位學必須通過特定的語法和邏輯關系來表達思想和傳達信息。從分句結構來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必然會以語言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思維習慣和特點。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具有直觀、整體性、圓形的特點,喜歡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相反,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以邏輯、分析、線性為特點,他們喜歡把自己的想法直接說出來。因此,中國人的句子結構比較松散。
中國人和西方人的思維方式盡管不同,但對一個概念意義的理解,必須通過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共同運用來實現,從而引出對概念意義的推導和更深層次的理解。由此可見,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毫無例外地是認識事物獲取真理的根本手段。這兩種思維可以相互輔助,使積累的文化知識更加豐富。
(三)不同的民俗
民俗,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生活的人們在其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些固定的生活習慣,這不僅與地理環境有關,也與他們的生活方式有關,這也是一種社會規范。任何民俗都不是一種個人行為,而是由全體民族成員在共同的社會生活中建立起來的[5]。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往往會出現由于不了解對方的民俗和生活方式而導致的交際失誤,甚至出現暴力沖突。比如,中西方的時間觀念不同。中國人一般在約定的時間之前到達約定的地點,美國人一般準時到達,但西班牙人總是遲到十分鐘甚至更多。如果一個西班牙人去拜訪中國人的房子遲到很久,中國人就會不高興。相反,如果中國人在約定的時間之前去了西班牙人的家,就會給西班牙人帶來不便。
由此可見,只有雙方了解了對方的風俗習慣差異之后,才容易避免這方面的摩擦和沖突,心理上也更容易適應。敏銳的觀察和按當地人的做法去做,是減少跨文化交流障礙的重要一環。
(四)負語用遷移
語用遷移是指外語使用者在使用目的語時,由于母語和母語文化的影響而套用母語語用規則的現象。人們在使用第二語言進行交際的過程中,往往依賴于母語的結構、發音、語義、文化等語言規則。負語用遷移是指外語學習者在用目的語進行交際時套用母語的語用規則,造成語用錯誤和交際失敗。這種負遷移會干擾跨文化交際。由于交際者之間的文化背景、交際習慣、思維模式、價值取向、行為規范等方面的差異,往往會出現負語用遷移導致交際失敗的例子。例如,一位西班牙教授在中國的一所大學舉辦講座。在這場持續了兩個半小時的講座結束時,一位中國學生對他說:“教授,您辛苦了,請回家休息一下吧。”這是中國人表示關心的問候語。一般的中國老師聽到這句話會很高興,因為他的工作得到了學生的認可。但那位西班牙教授聽到后卻非常生氣。他覺得學生們不認可他講課的水準。那么,向西班牙人表達這種感受的正確方式是什么呢?學生們可以說:“謝謝您,教授。您的課對我們很有幫助。”
總的來說,為不同的文化設定適當的文化標準是很重要的,尊重每種文化的具體組成部分是使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之一。
四、應對策略
(一)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及技能
學者盧軍穎將跨文化交際意識定義為對不同文化間文化差異的敏感和理解,跨文化意識可以通過學習逐步提高[6]。由于這種能力往往與跨文化交際聯系在一起,所以跨文化交際意識也指跨文化交際意識。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的提升,主要有利于以下兩個方面的發展。
首先,增強文化共情。移情是指與他人共情,從而產生情感共鳴。跨文化交際中人與人之間最大的交際障礙是自我中心,這導致無法對其他文化做出正確的評價和理解。發展文化共情,就是要消除文化中心主義,提高對其他文化的接受度[7]。其次,發展雙向溝通。溝通是對信息進行編碼、解碼和解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雙方都需要具備復雜的編碼和解碼技能。由于文化差異是不可避免的,交流雙方總是從自己的文化角度來解讀對方發出的信息。這就決定了對信息的理解不準確,從而導致判斷失誤,導致語用失敗。因此,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意識也是解決跨文化交際中語用失誤的途徑之一。
(二)提高語用能力
雖然,語言研究一直重視在實際語境中使用語言的能力,但語用能力是為了特定交際目的而有效使用語言的能力,以及在特定場景中理解詞語的能力,并且有效實施交際行為的能力是語用能力,是交際能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語用能力的缺乏必然會導致語用失誤。語用失誤并不是指在一般用詞和句子中出現的語言使用錯誤,而是指由于言語不當或錯誤的非言語行為而導致的交際未能達到預期效果。這些問題經常出現在語言使用和語言理解中,成為語言學習者使用語言進行交流的障礙。
五、結論
在文化沖突中,我們理解并接受其他文化之間的差異。在這個過程中,人們以語言為載體,通過語言行為,努力實現順暢的溝通。語用失誤是跨文化交際中的最大障礙之一,分析語用失誤的原因并找出正確的解決方法是研究跨文化交際的學者必須面對的問題。
語用失誤往往是由于說話者受母語或本國習俗的影響,說出不符合對方文化背景的句子,聽話者誤解了說話者的意圖,未能達到交際目的而造成的。跨文化交際失敗的根源可以進一步分為語用語言失敗、社會語用失敗和非言語交際中的語用失敗。為了減少或避免交際失敗,有必要找出造成交際沖突的具體原因。由此可見,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跨文化交際者,我們需要學習目的語文化中的價值觀、思維方式、民俗習慣以及正確的語用策略。
參考文獻:
[1]何自然,陳新仁.英語語用語法[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3):88-89.
[2]丁景輝.言語交際與非言語交際差異芻議[J].懷化學院學報,2008(5):92-93.
[3]陳國明.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65-67.
[4]胡文仲.跨文化交際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56.
[5]王召軍.跨文化交際視角下的語用失誤及教學策略[J].校園英語,2022(41):172-174.
[6]盧軍穎.探究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學生跨文化意識培養[J].科教文匯(中旬刊),2021(32):76-78.
[7]趙鑫榮.跨文化交際下大學生文化移情能力培育策略研究[J].校園英語,2021(38):39-40.
作者簡介:曹欣穎(2001—),女,漢族,江西宜春人,單位為中國計量大學人文與外語學院,研究方向為漢語國際教育。
(責任編輯:趙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