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化工產業的迅速發展,催生了大量的化工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給高職院校化工專業的轉型升級帶來機遇和挑戰,職業教育亟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文章基于產教融合背景,分析了當前高職化工專業在人才培養中存在的不足,并指出,教師應遵循學生成長成才規律,將企業動態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有機協同,著力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專業技能及創新能力,這對高職化工專業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 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07.024
化工行業作為支撐現代工業發展的基礎產業,近年來在全球范圍內保持穩步增長。隨著新興技術的應用,化工行業逐步向高端化、綠色化和智能化方向轉型。近年來,國家政策積極推動化工行業的高質量發展,特別在安全環保、綠色制造和智能控制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時,隨著“雙碳”目標的提出,低碳環保成為中國化工行業發展的核心目標之一,促進了綠色工藝和清潔生產等領域的技術創新,也催生了大量的化工技術人才需求。
為了推進人才培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養更多產業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2017 年12 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要求教育部門深入研究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不相適應的問題,堅持深化產教融合,加強校企協同育人力度,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2019 年3 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與教育部共同印發《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試行)》,要求深化產教融合,大力拓寬校企合作育人模式。2022 年12 月發布的《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深入推進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調通過以教促產、以產助教、產教融合和產學合作等方式,實現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多方協同發展,通過推進教學改革不斷提高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質量。
基于政策支持、職業教育的發展及企業用人需求,近年來,知網關于產教融合研究的論文數量顯著增加,并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這表明產教融合研究的熱度不斷提升,受到越來越多學者和機構的關注。對文獻進行歸納總結發現,研究內容逐漸多樣化,從初期的政策分析和模式探索,逐步擴展到校企合作機制、人才培養質量和國際經驗借鑒等多個方面,內容更加豐富[1-2]。研究主體拓展到高等院校、職業技術學院、企業及相關研究機構,表明產教融合已成為教育和產業界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3]。
1 化工行業人才需求現狀及崗位要求分析
當前,化工行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重要階段,同時崗位設置和技能要求也在發生變化。在產業升級的背景下,傳統的操作型、基礎性技術人才已不足以滿足行業的需求[4]。企業更加重視技術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其具備技術創新能力、跨學科知識背景和環境安全管理技能。具備數字化技能的復合型人才,能夠應用自動化控制、數據分析和智能監控技術,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和環境影響,這類人才將成為企業的優先選擇。
在崗位層面,現代化工崗位需求不僅強調對理論知識的掌握,還注重實際操作能力,尤其是在校企協同培養的趨勢下,企業對員工的動手能力、工藝知識和創新能力提出高要求。對技術型人才的需求集中在生產操作、設備維護、安全環保管理、工藝優化及智能控制等方面,生產操作崗位仍然是化工企業的核心崗位之一,但對技能的要求顯著提升。操作人員需具備自動化設備操作、工藝控制和故障排查的技能,同時還需具備環境安全意識和基本的維護保養知識。新興崗位如環保管理、數據控制及智能化設備操作等,在現代化工企業中變得尤為重要,行業崗位逐漸走向復合型,要求從業者具備跨領域知識和創新能力。
2 高職化工專業人才培養面臨的問題
通過對化工專業職業教育現狀的調研發現,在當前化工行業競爭激烈和技術更新速度快的背景下,要培養出適應產業發展和市場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高職院校在化工專業人才培養方面需要解決以下問題。
2.1 課程更新滯后行業需求,教學內容難匹配新技術應用
目前,高職化工專業的課程體系往往滯后于行業技術的發展,未能涵蓋智能化、綠色化等最新趨勢,導致學生在校所學內容與實際崗位需求脫節[5]。化工行業逐步向高端化、綠色化和智能化方向轉型,企業對復合型技術人才的需求增加,但現行課程更新緩慢,難以快速適應這些變化。缺乏對前沿技術和新工藝的系統學習,學生在就業時無法充分展現符合崗位要求的技能,降低了其就業競爭力。課程內容的滯后性也使得學生缺乏應對復雜生產問題的創新思維和綜合應用能力。
2.2 校企合作形式化,產教融合深度不足
雖然高職院校普遍強調產教融合,但很多校企合作僅限于表面形式,缺乏深入互動和實質性內容。合作方式往往局限于短期實習或簡單的崗位體驗,企業對課程設計、教學過程的實際參與度較低,導致學生無法掌握企業需求的實際技能。因缺乏穩定的合作機制,企業的實踐經驗和技術難以融入課程體系,學生缺乏真實的職業體驗和系統的崗位訓練,難以形成適應工作崗位的能力。校企深度融合不足的問題,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實踐技能和行業適應能力的提升。
2.3 實訓設施資源有限,實踐教學質量難以保證
實訓環節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許多高職院校的實訓設備存在陳舊、數量不足的問題,導致實踐教學效果受限。化工實驗往往需要高質量的設備和嚴格的安全管理,但現有條件難以滿足需求,學生缺乏充分的動手機會。部分實驗只能以模擬或觀察為主,實踐教學流于形式,學生對實驗操作和技術流程的掌握不夠深入。缺乏高質量的實訓條件,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未能得到充分培養,限制了其職業素養的提升。
2.4 雙師型師資隊伍短缺,專業教學實用性不強
高職化工專業需要“雙師型”教師既具備理論知識又具備實踐經驗,但許多教師缺乏實際的行業工作經歷,難以將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化工行業的教學內容需要專業技術背景,但現行師資隊伍中實踐經驗不足的教師比例較高,導致學生對崗位技能的掌握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實際經驗的缺乏也使得教師的教學方法難以多樣化,課程內容與行業需求脫節,難以滿足化工行業對人才的需求。
3 高職化工專業人才培養優化策略
3.1 動態優化課程體系,緊跟行業前沿技術發展
在課程體系檢查方面,為確保高職化工專業課程內容與化工行業的最新需求緊密對接,應建立動態的課程調整機制,并定期評估和更新教學內容,使課程始終貼合產業前沿和行業發展方向。首先,在課程體系中引入綠色化、智能化等先進技術模塊,以培養學生對環保和智能化技術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其次,增加環保、安全管理等新興課題,突出安全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培養學生遵守職業規范和行業標準的意識。
同時,為了進一步保證課程的實用性和前瞻性,學校應積極與企業合作,參考行業標準和崗位需求,共同設計和調整課程內容,使教學內容與實際工作場景高度吻合。通過校企合作,學生所學技能在實踐中將更具實用性和競爭力。另外,邀請行業專家開展講座或企業工程師開展授課,定期為學生傳遞最新的行業動態、技術發展趨勢和職業規劃建議,幫助學生了解技術應用的最新進展,快速適應化工行業的工作環境,提升職業競爭力和職場適應能力。
3.2 深化校企合作機制,推動產教融合實質進展
化工領域重視實際操作,深化校企合作機制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為此,高職化工專業應積極與化工企業開展深度合作,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雙向參與”的合作模式,建立起穩定的校企協作機制。通過共建實訓基地和生產性實訓室,讓學生在校期間有機會接觸到真實的生產環境,熟悉化工行業的具體流程與技術要求,推動“訂單式培養”模式,并根據企業的用人需求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和課程,確保學生在畢業時具備企業急需的專業能力和崗位技能。
在此基礎上,校企還可以聯合開展研發項目和技術攻關,形成“教學―科研―生產”三位一體的創新平臺。通過這種模式,學生不僅能在項目中積累研發經驗,還能參與技術創新,為行業帶來新的價值。加強校企合作機制、深化產教融合,不僅能為化工行業培養高素質、實用型人才,還能為學校和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更大的活力。
3.3 加大實訓資源投入,完善實踐教學基礎設施
針對現有化工實訓設備不足的問題,學校應加大對實訓設施的資金投入,升級和購置現代化化工設備,完善實驗室環境,確保學生能在真實生產環境中進行操作訓練。同時,利用虛擬仿真技術,彌補危險實驗難以開展的不足,增加學生的實驗機會。建設校內外聯合實訓基地,安排學生定期進入企業實訓,體驗生產流程。此外,強化實驗室管理,保障安全的同時提高設備的使用效率,確保學生的實踐技能能夠在高質量的教學環境中得到充分提升。
3.4 強化雙師型教師培養,提升教學隊伍整體素質
高職化工專業應采取多種措施,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以確保教學內容緊密貼合行業需求,培養適應崗位要求的高技能人才。一方面,通過到企業掛職和參加技能培訓等方式,鼓勵教師深入一線,了解生產流程和實際操作,積累切實的行業經驗。逐步擴大“雙師型”教師的比例,使更多教師既具備理論知識,又具有實操能力,從而在課堂教學中能夠融入更多實際案例和實用技能。另一方面,積極引進具備豐富行業經驗的工程師和技術專家擔任兼職教師,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接觸到最新的生產技術和行業動態。這種校企聯合培養模式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貼近企業實際的課程指導,也彌補了學校在師資力量上的不足。同時,為保證教師始終具備高水平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還應建立教師定期培訓和考核機制,通過持續的專業提升培訓和嚴格的考核,確保教師在教學和技術上不斷進步。
4 總結
綜上所述,化工產業的升級對高職化工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高職院校加快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通過加強產教融合、提升實踐教學水平,使學生在畢業時具備適應化工行業崗位需求的綜合技能,是高職院校未來人才培養的重點方向。基于產教融合開展高職化工專業校企“雙元”育人模式創新,專業建設對接產業需求,教學內容對接崗位需求,實踐教學對接企業生產,能力培養對接職業技能,學業評價對接企業評價,校內導師對接企業導師,通過“六對接”將企業動態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有機協同,助力高職院校更好地為化工行業輸送符合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在高職院校教育改革和創新方面具有較好的借鑒價值。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4 年度一般課題“基于產科教融合的高職化工專業校企‘雙元’育人模式探索與實踐”(SGH24Y3329);咸陽職業技術學院2024 年度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化工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2024JYB05)。
參考文獻
[1] 高月勤,寧培淋,羅毅.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三教”改革路徑
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23(29):41-45.
[2] 顧榮軍,王華杰.技能型社會視域下職業院校產教融合:基本邏輯
與實踐路徑[J].教育學術月刊,2023(7):53-59.
[3] 陳貝貝.產教融合背景下“訂單班”協同育人人才培養路徑探索——
以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科教導刊,2022(25):8-10.
[4] 李愛元,彭振博,孫向東“. 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高水平化工專
業群建設方案的特征與反思[J].職業技術教育,2023,44(9):28-32
[5] 孫迎春.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發展的制度設計研究——以化工職業
教育為例[J].塑料工業,2023,51(8):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