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青春中華”集中展現民族新生、社會新起的行動追求,是對長期以來發展受制的反思與突破,反映進步要求的先聲。青春中華與民族復興一脈相承,寓淬于行,近代此起彼伏的浪潮始終未扭轉國破局衰的悲慘境遇,便催生以先進思想為指導并以民族、國家、人民三位一體為行動旗幟的中國共產黨,并指引著黨探索實現民族復興的現代化道路。一定程度上,青春中華奠定了民族復興的思想基礎與價值追求,成為支撐黨帶領人民在逆境中謀生,在貧弱中圖強主動性與自覺性的積淀。本固邦興,把握青春中華的深刻內涵就要不斷推進“兩個結合”,拓展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理論深度與實踐廣度,從而在歷史深厚滋養與現實價值選擇中拓寬現代化道路。
關鍵詞:民族復興;青春中華;歷史條件;建構過程;未來前景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5)05 — 0119 — 05
“青春中華”是由李大釗提出的,闡述中華“青春之未來”主體力量與精神動力,即實現青春中華的前提條件是自我覺醒意識、自我能動作用、自我主體價值三位一體,深切表現了對民族與國家發展的美好夙愿及對當下目標任務的清醒把握。從新文化運動初期到“五四運動”爆發,李大釗相繼發表《青春》《〈晨鐘〉之使命—青春中華之創造》等文章,而在《〈晨鐘〉之使命—青春中華之創造》中,李大釗對青年的要求則更加明確,號召廣大青年“以青春中華之創造為唯一之使命”[1],深刻闡述其“青春中華”思想,青春力量發掘與青春目標構建相互交織,彰顯其辯證發展觀與堅定愛國觀,成為催化民族復興、人民覺醒的重要思想來源。
“青春中華”在民族復興進程中確立,在尊重歷史規律和人民主體中發展,實現時代變革、國家發展與人民期待三者有機統一。青春中華的發展要求是長期實踐的“應然”,發展成就是人民共同努力的“必然”,因此深刻汲取“青春”孕育“中國夢”的歷史進路與時代價值對實現民族復興偉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青春中華”思想形成條件:兩種力量交織
(一)反思與批判:挖掘自身價值,確立“青春中華”精神力量
十月革命后,世界革命形勢發生新變化,無產階級政黨作用凸顯,革命任務發生變化,迫切需要為實現民族復興創造根本社會環境,雖目標較為抽象,但覺醒意識作為全民斗爭的思想條件已充分展現,科學理論“結合性”則是民族自決的鮮明特征。以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為代表通過建立研究學會、翻譯外文著作、創辦新式刊物(如中央理論機關報《新青年》與中央政治機關報《向導》)等形式加強理論建設,對民眾進行啟蒙,為黨的早期組織建立奠定堅實的思想準備。
由落后受制大國在反思與突破中尋求新生,此起彼伏的跌宕局面呼喚社會先聲,亟須新的社會力量對歷史問題與現實難題作出正確回答,便引發了“青春中華”的目標追求與發展要求。李大釗在“晨鐘”之使命中闡述了時代背景之下的中華現狀,是基于“外人之詆語者,輒曰:中華之國家,待亡之國家也;中華之民族,衰老之民族也”[2],是對外部詆毀威脅論的批判,也是對自身“有精神、有血氣、有魂、有膽”的挖掘與審視。
時代背景是促成青春中華形成的外部因素,在革命目標確立中堅定信念則給予其思想層面的指導。思想上堅定,行動才更加有力,青春中華是在回擊與反思中形成的,道路問題至關重要,尤其對中西差異關于道路選擇的認識。在論戰與爭議中,要首先闡明革命動機,要識別近代國破民敗根源,辨析錯誤思潮。“言國情者,必與歷史并舉。”“吾以為近今之國情,較往昔之國情為尤要。”[3]因此他在批判美帝代言人古德諾等所謂中國國情不適合民主政治的謬論闡述帝國主義侵略本質的認識,在“大亞細亞主義與新亞細亞主義”思辨中揭露帝國主義侵略本質,倡導在“民族自決”與“民族解放”基礎上聯合起來反抗侵略,挖掘自我革命能動力量,實現從壓迫的時代到“解放的時代”轉變。
在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方面,表達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方式及社會結構應遵循適當的運作原則,即促成個人自由和社會秩序之間的平衡。個人行為應當尊重社會秩序,單純強調“社會主義”也并不意味著否定和排斥個人自由,不應該“存天理,滅人欲”,也是個性的充分發揮的過程,在德謨克利希(指民主)的政治、經濟亦或社會上要給予人的個性的充分尊重,這種尊重與自由是建立在個體解放與個體價值上的,是社會主義帶來世界觀、革命觀的新變化的結果。與以往“階級分化”與“社會對立”恰恰相反,對個體的自由價值重視為大眾接受和理解社會主義理論奠定基礎,成為促成青春中華目標必不可少的思想保證。
(二)融合與突破:把握一般形勢,奠定“青春中華”物質力量
對中國革命問題的回答是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的生動運用,揭示了現實情況差異下路徑的不同。近代中國社會存在左中右三種不同利益派別,分別代表反革命派、革命派、妥協派不同意志的階級群體,而農民階級則是革命中的關鍵一環,一方面占據絕大多數,另一方面卻缺乏生產生活資料可靠來源,土地兼并和農民破產愈演愈烈。農民問題逐漸暴露加劇關系革命何去何從,在反對機會主義者弱化農民運動中,李大釗認為中國革命主體力量與依靠力量在于深入群眾,發動群眾,武裝群眾,并將對民眾“再教育”問題放在革命關鍵位置。
以往的革命活動主要參與者主要包括一些具備先進思想的知識分子,他們雖然有條件率先受到“西式”思想浸染,對社會有深刻獨到的洞察,但卻缺乏對民眾力量的重視和對國情的考究,因此在思想多元并存、個體素質差異顯著條件下調動運用主體力量的能力有待增強。在“青春中華”構建中,李大釗兼顧社會改造與主體改造并重,即闡述社會改造力量在于社會主體自由自覺的活動,涵蓋物質精神兩面一體(少年中國),精神改造作用在于改造被“舊社會”侵蝕價值以適應主體在未來新社會角色,從而將發掘中華民族文明主體性價值放在革命基礎地位,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中教育青年,引導民眾,重組力量。
其次,在對資本主義發展下的社會主義實踐上,他敏銳地覺察到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規律性,這是十月革命后世界革命發展大勢所趨,更是人類創造新文明的必經之路,他提出十月革命“是社會主義的勝利,是Bolshevism的勝利,是赤旗的勝利,是世界勞工階級的勝利,是二十世紀新潮流的勝利。”[4]而社會主義的出現,會徹底改變社會面貌,尤其在生產和分配上。生產上推行公有制,將資本歸公與集中,可使人人都有工作的機會,摒棄資本主義社會“雇人的游惰階級”;社會主義在分配上是公平的,“一切生產品底產額及交換都由公的機關統計調節或直接經營”[5],將會徹底消滅資本逐利下的危機現象,滿足社會需求和個人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安逸享福,過那一種很好的精神和物質的生活。”[6]基于對十月革命的歷史性意義和社會主義的認識,李大釗準確把握住中國的具體國情,提出發展實業的客觀需求,認識到“經濟的構造”下的“經濟問題的解決”是中國社會改造的前提和基礎,只有通過階級斗爭和工人階級的“平民政治”,發揮歷史發展動力人民群眾的作用,一個“赤旗的世界”與“青春之中華”才能屹立于世界之上。
二、“青春中華”思想建構過程:“兩個結合”探尋
(一)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內在契合性”
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與世界意義,在于“新紀元”“戰后之世界潮流”揭示世界進入社會主義革命時代,愈多知識分子從革命民主主義者轉向共產主義者,理性分析革命道路問題。而“走自己的路”是最為成功的回答,一方面揭示了對共產主義指導下貧困落后國家實現絕大多數的主體完成解放的貢獻,對代表社會大眾利益的政黨革命成功的正確道路的驗證;另一方面是對主義“具體化”的運用,即長期西學東漸下多次嘗試失敗的反思,摒棄“教條主義”“形式主義”,反對簡單套用,將理論與中國學派、問題進行有機結合,在批判錯誤思潮(包括對民族文明鄙視偏見)中堅定科學革命觀與實踐觀,在揭露“華盛頓會議”“四國銀行團”“門戶開放”等丑陋罪行中堅定信念,在同頑固派、西化觀斗爭中用思想上的自覺與行動上的堅定詮釋“青春之中華”的“精當”。
二十世紀的中國是“新舊不調”的社會矛盾體,新的革命前途尚未明朗,舊的革命浪潮此起彼伏,但“青春之中華”成為新興群體的集中追求,為助推現代化從“依附外來”到“認識自我”的科學轉變。李大釗強調青年一代應肩負起改造舊中國、建設新中國的歷史使命,這一思想本身就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革命、階級斗爭以及人的全面發展等理論的本土化詮釋。他認識到,中國社會的特殊性要求我們不能簡單照搬外國經驗,而必須結合中國的歷史文化、社會結構、經濟基礎和民族心理等實際情況,創造性運用馬克思主義。這種理論上的自覺與探索,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和方法論指導。
實現再造“青春”之中華同樣蘊含鮮明的主體價值導向。因此其在論述少年中國之“五性”,即自由性(自由的活動、自由的生活)、進步性(改造以往社會惡性與剝削制度、揚棄以往重思想輕經濟)、基礎性(物質決定文化,對經濟的改造重于文化)、世界性(世界責任)、組織性(社會成員合力、世界成員角色)中提到,青年是如同朝日一般的,同樣在《青春》《青年與農村》中,闡述了青年應當積極投身理論宣傳與革命實踐,應當與最廣大的革命力量站在一起,共同應對今日時代之危,他對青年的重視既受早期個人經歷留日訪學開學風之新,又與其投身革命實踐密不可分。從發起籌建少年中國學會、《新潮》雜志到擔任新潮社與救國會等愛國組織的顧問,革命形勢催動青年群體不斷追求真理、追求進步,實現民族振興之要,“不數年間,將見青春中華之參天翁郁,錯節盤根,樹于世界,而神州之域,還其豐穰,復其膏腴矣。”[7]不斷昭示現代“青春中華”要實現思想自覺與行動堅定內在統一。
“青春中華”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早期重要探索,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偉大實踐開辟了先河。對馬克思主義不是隨意跟風、盲目信仰,而是結合世界與中國形勢不斷推敲、反復思考,才有了“五四運動”前后對馬克思主義的逐步推崇、信仰[8],他積極參與并領導了“五四運動”,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通過宣傳馬克思主義,激發了廣大青年的愛國熱情和革命斗志。在他看來,“青春中華”不僅是精神層面的覺醒與追求,更是實際行動中的革命與建設,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對中國社會進行深刻改造的初步嘗試,從而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后的革命斗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二)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時代價值性”
“青春中華”深刻體現了李大釗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在《青春》一文中李大釗對“中華”之“華”進行了釋義,即“華者,文明開敷之謂也,華與實相為輪回,即開敷與廢落相為嬗代”[9],對中華文明既不過分推崇自滿,也不一味否定,而是在行動中驗證著文明的存續價值何在,這種氣派推動現代化“體用結合”邁向更加理性層面,即秉持正確文明觀與發展觀,辯證看待文明發展價值。
在批判繼承與創新發展的過程中,不僅僅停留在對傳統文化的簡單否定或肯定上,而是深入剖析其內在價值,區分精華與糟粕。“斯民秉彝之明,悉懾伏于圣智之下,典章之前,而罔敢自顯,遂以荒于用而拙于能耳”[10]這種深度剖析不僅體現在對傳統文化內容的篩選上,更在于對傳統文化精神內核的重新詮釋,使之與現代社會發展需求相契合,揭示了傳統文明向現代文明過渡轉變的必要性。
在實踐中,李大釗通過教育、宣傳等方式,推動新文化運動深入發展,努力構建一個既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富含中華民族特色的新文化體系。在塑造現代意義的文化體系過程中,注重民族精神的現代轉化,深入挖掘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元素,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將其與現代社會的價值觀相結合,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同時,倡導民主、科學等現代觀念,推動民族精神的全面升級,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國際視野下的李大釗對東西兩大文明有著獨特理解,認為東方文明是“主靜”“偏靈”的文明、西方文明是“主動”“偏肉”的文明,并且將前者視為“第一文明”,后者視為“第二文明”[11],棄置“文明調和”假說轉而發展新文明現代方案,在比較兩者文明沖突根源中創造提出“第三新文明”,從全球發展視野中系統分析了近代落后根源與西方“文明陷阱”。李大釗期待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及其對人類“第二次大貢獻”,乃是李大釗探索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一條基本線索[12]。通過挖掘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鼓勵青年一代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勇于創新,推動文化繁榮發展。這種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的培育,為中華民族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獨立性和特色提供了重要保障,對“青春中華”目標鞏固提供精神上的支撐。
三、“青春中華”思想未來前景:三重價值共進
(一)青年之力:“青春中華之克創造與否,當于青年之覺醒與否卜之”
“青年覺醒”與“大眾覺醒”是同頻共振的,青年作為眾多思想先驅集成者,擁有思想上的先決條件,要主動站在社會大眾之中,與人民共同經受革命考驗,要深入群眾體恤民生國情,尤其是在改變黑暗不堪社會現狀中,青年奮斗的意義尤為重要。在“青春中華”思想中,“青年覺醒”是探索開啟現代化的前提,“青年奮斗”是其動力及保障,而奮斗的方向則關系到是否青年能夠幫助中國走向真正適合的現代化道路,[13]兩個主體相輔相成、相互交融,共同推動國家與社會進步,引導民族復興縱深推進。
青年主體要在教育與引導中成長,青年與大眾的受教程度關乎革命成敗,這里的“青年”不僅指代在生理界限上具有新生的群體,更突出“青春之力”,要將國家前途與個人理想相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一百周年大會上強調:“新時代中國青年運動的主題,新時代中國青年運動的方向,新時代中國青年的使命,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同人民一道,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14]這恰恰從現實與歷史結合角度揭示了當代青年要在民族國家發展中展現主動,要深植家國情懷,勵志勤學、矢志奮斗,將厚重歷史基因融入時代浪潮之中。
(二)文明之根:“靈肉一致的文明,理想之文明,向上之文明也”
一個民族的復興與強盛,不僅是物質基礎上的豐盛,更在于內在基因與文明價值的賡續延伸,理論的生命力在于為現實世界服務,其來自于實踐,來自于文化傳承及創新發展,理論的價值深刻揭示了行動的科學性和指導性。青春中華的確立、發展與演進離不開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思想,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實張力中,尋求結合之道與治世之方,生動詮釋中華未來與現代中華相伴隨的進程,既從方向、行動上闡明了道路問題,又在肯定與審視自我中挖掘中華文明的現代價值。
在當代中國,人類文明新形態具有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和民族特色,是中華文明發展的當代形式和最新形態。[15]中華民族擁有數千年文明基因,飽經滄桑卻生生不息,內涵深厚并涵養育人,既蘊含“仁政”“德治”“天下為公”“民本”等治國理政深刻的思想來源,也彰顯對和諧、包容等當代價值取向的追求。文化于發展之要體現在與國家為一體、與民族為一脈,也具化為融入社會主體思想與行為規范中,以“共生性”實現對發展前途的共鳴。
“青春”中華之文明要義,必須堅定文化自信,要從歷史深度中挖掘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增強對文化傳承發展的緊迫性、使命性認識;同時,從實踐廣度上理解新時代文化使命強調的文化繁榮、文化強國與現代文明的契合性,提煉治國理政重要原則,以文助興,以神養氣,構筑思想與價值引領新高地。在國際發展中,要從多元文明交匯中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共同體建設,在創新文化體例形式更好潤物育人,為推動民族復興提供價值機理支撐。
(三)發展之要:“物心兩面的改造、靈肉一致的改造”
將青春中華的目標踐行同樣需要精神上的主動與行動上的自覺。在推進青春中華進程中,李大釗將希望寄予青年人的身上,不僅是因為看到現實中新生的中堅力量,而且是基于舊社會復辟與荼毒中部分青年迷失自我的揭露。對此,李大釗呼吁青年當有不破不立的氣魄、方死方生的果決,發揚奮斗精神,堅定心中理想信念,從舊傳統的束縛中徹底解放,從個人的“破”與“立”上升至整個民族的“破”與“立”,[16]這就需要堅定的歷史自覺、歷史主動。
“我現在只說我自己理想中的少年中國,我所理想的少年中國,是由物質和精神兩面而成的少年中國。是靈肉一致的少年中國”“一個是精神改造的運動,一個是物質改造的運動”[17]明確闡明了發揚斗爭精神,改變現存遭遇的重要性,行動與思想改造處于同等地位,在這背后,是基于改造阻力即“交通阻塞”與文化阻塞作出的正確判斷。交通的阻塞可通過現實斗爭手段共同創造,而文化上的阻塞則需要聚集民力與民智,要發掘“青春主體”即青年群體中的活躍力量,引導其貼近民眾,宣傳黨的理論主張,用理論來教育武裝群眾,緊緊圍繞研究、學習與傳播這個過程,在研究中開拓視野,共同推動青春中華向現代中國轉變。要緊緊立足中國具體實際和發展階段守正創新,準確把握時代特征新變化,適應人民需求呈現多層次及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凸顯的實際,著眼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翔實體系,創新展開,豐富科學社會主義實踐,最終推動民族復興與青春中華形成行動上的一致性與價值上的互動性。
四、總結與展望
一定程度上,青春中華是在推進“兩個結合”中的必然產物,而發展現代化則是提升和拓展這一內涵的結論歸宿。從確立青春中華發展目標到中國式現代化成為實現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一定意義上就是青春中華的歷史積淀與時代表現。“青春”彰顯政黨獨特標識,“中華”則映照歸宿。青春中華的政黨觀,包含了現代化政黨觀念的合理成分,體現了現代政黨政治精神,[18]復雜的發展環境促使政黨提高斗爭本領,從建黨理論來源與治黨長期實踐中汲取養分,其突出中國共產黨的鮮明特質,彰顯著中國共產黨清醒的歷史自覺、堅定的歷史自信與強烈的歷史擔當。
時至今日,李大釗的“青春中華”思想依然閃耀著時代的光芒,為我們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新時代新征程中,必須繼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緊密結合中國實際,不斷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使之更加符合時代要求、更加貼近人民需求。同時要勇于擔當、敢于創新,積極投身到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實踐中,為實現青春中華目標貢獻青春之力。
〔參 考 文 獻〕
[1]李大釗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33.
[2]李大釗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58.
[3]李大釗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76-477.
[4]李大釗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63.
[5]陳獨秀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19.
[6]李大釗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57.
[7]新青年[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11.
[8]龍國存,劉維榮.五四運動前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以《每周評論》為中心的考察[J].北京檔案,2024(5):63-67.
[9]李大釗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88.
[10]李大釗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74.
[11]郭瑤.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李大釗青春中華論述的價值意蘊[J].南方論刊,2024(2):11.
[12]吳漢全,劉宏偉.李大釗對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早期探索[J].新視野,2023(5):41-47.
[13]郭瑤.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李大釗青春中華論述的價值意蘊[J].南方論刊,2024(2):11.
[14]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4.
[15]唐愛軍.中國式現代化的新現代性邏輯及其超越意義[J].社會科學輯刊,2024(5):5-11.
[16]馮留建,張志浩.李大釗“青春中華”思想的科學內涵及其當代價值[J].毛澤東研究,2023(4):39-48.
[17]紅藏·少年中國:第一卷[M].湖南:湘潭大學出版社,2014:127.
[18]張靜如,楊娜.李大釗研究的創新與突破——評《李大釗與早期中國共產黨》[J].中共黨史研究,2012(1):121-123.
〔責任編輯:包 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