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本文主要采用大數據分析、樣本比較等研究方法,全面系統梳理濮陽市2024年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運行情況,發現其中存在的現實問題,諸如縣域經濟規模小、發展速度慢、工業增長基礎不牢、項目儲備不足、房地產供需兩端信心不足、消費品市場恢復不及預期等問題;然后針對相關問題從不同視角、不同行業進行剖析,從中找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癥結;最后,結合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向,探尋提升縣域經濟發展的路徑,諸如建立健全人才支撐體系、擴大開放合作、強化要素保障、落實補貼政策、優化產業結構、強化項目建設及招商合作等切實可行的提升路徑,從而對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論支持,進而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升路徑
引言
縣域經濟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單元,其健康、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對于整個國家的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1]。當前,我國有1866個縣域,覆蓋了全國近90%的國土面積,集聚了超60%的戶籍人口、超50%的常住人口、近40%的經濟總量[2]。然而,縣域經濟受自然資源、地域、科技、人才等因素影響,經濟總量規模相對較小,發展速度相對滯后。本文運用統計數據對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現狀及特征進行梳理剖析,結合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存在的現實問題進行探究,以尋求新的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升路徑。
一、縣域經濟發展現狀與特征
以濮陽市為例,濮陽市2024年縣域經濟統計范圍,包括濮陽縣、清豐縣、南樂縣、范縣、臺前縣5個縣。
(一)縣域GDP占比超六成,貢獻突出
2024年濮陽市地區生產總值(GDP)完成2018.55億元,同比增長5.1%,其中縣域地區生產總值(GDP)完成1238.90億元,占全市的比重達61.4%。
(二)縣域工業經濟表現亮眼,拉動全市增長
縣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及營業收入占全市比重均超過四成,拉動作用明顯。2024年,濮陽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5%,其中縣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總量占全市比重為43.1%,拉動全市增長5.4個百分點。濮陽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完成1544.91億元,同比增長6.3%,其中縣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749.57億元,同比增長5.5%,占全市比重為48.5%,拉動全市增長2.7個百分點。
(三)縣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全市比重超過五成,拉動作用明顯
2024年,濮陽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828.86億元,同比增長6.5%,其中縣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463.41億元,占全市比重達55.9%,同比增長6.9%,拉動全市增長3.8個百分點。
(四)縣域房地產投資占全市比重超過五成,下拉作用嚴重
2024年,受房地產市場低迷影響,濮陽市房地產投資142.46億元,同比下降9.6%,其中縣域房地產投資76.28億元,占全市比重為53.5%,同比下降16.8%,下拉全市房地產投資增速9.8個百分點。
(五)縣域財政收入占全市比重接近五成,財政支出占全市比重接近六成
2024年,濮陽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18.10億元,同比下降0.4%,其中縣域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55.58億元,同比增長0.8%,占全市的比重為47.1%。濮陽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344.63億元,同比增長4.4%,其中縣域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202.83億元,同比增長6.1%,占全市的比重達58.9%。
(六)縣域科技經費支出占全市比重超過四成,穩定增長
2024年,濮陽市科技經費支出10.64億元,同比增長22.1%,其中縣域科技經費支出4.50億元,占全市的比重為42.3%,同比增長17.1%。
(七)縣域城鎮就業人員占全市比重接近六成,居民就業穩定增加
2024年濮陽市新增就業人數4.62萬人,其中縣域新增就業人數2.68萬人,占全市的比重達58.0%。
二、縣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縣域經濟總體規模較小
一是產業規模小。2024年,濮陽縣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54家,工業總產值完成153.7億元,同比增長8.4%,作為百萬人口的大縣,產業規模相對較小。二是龍頭企業少。2024年,濮陽縣工業總產值30億元以上的企業僅有1家,1億—10億元的僅有25家。由于企業規模小,產業鏈帶動能力較弱。三是產業鏈條短。濮陽縣較為成熟的產業鏈條是風能產業鏈,聚齊了風葉、塔筒、風機三大件,2024年風電產業工業總產值完成16.7億元,同比增長25.6%,其他如丙烯、光伏、氫能等產業才剛剛起步,產業鏈條不完整,缺少上下游配套企業。
(二)工業增長基礎不穩定
一是工業企業承壓嚴重,生產動力不足。受國際地緣政治沖突、市場需求疲軟、成本上漲等因素影響,建材、塑編、紡織等行業產值下降明顯,部分企業生產效益下滑,縣域工業企業生產經營壓力增大。二是超四成企業產值同比下降。2024年,濮陽縣154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67家企業產值增幅同比下降,產值下降企業占比達43.5%。三是不達規企業超過三成。2024年,濮陽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營業收入不到2000萬元的企業共有55家,占全部154家企業的比重達35.7%。
(三)縣域項目儲備不足,新入庫投資項目減少
縣域能創造重大產值及稅收的大項目缺乏,補鏈延鏈強鏈項目有待招引,部分在建項目周期較長,短時間內缺乏強有力的新增長點。2024年,清豐縣、臺前縣新入庫投資項目分別較去年減少12個、6個;南樂縣、清豐縣10億元以上新入庫投資項目分別較去年減少2個。沒有大項目入庫彌補,影響后續投資支撐力。
(四)縣域生產要素保障不足
縣域基礎設施建設需進一步完善,主要體現在土地報征手續慢、雙回路電源不穩定、公共管廊建設滯后、供熱管道不完善等方面,導致企業入駐成本高、項目落地慢;人才支撐不足,高端人才匱乏。縣域由于在地域、經濟、產業等方面相對滯后,綜合實力不強,對人才的吸引力不足,高端人才待遇與市區存在差距,難以留住高端人才,人才流失多,引進難。
(五)房地產開發投資持續低迷,供需兩端信心不足
目前房地產開發企業投資意愿放緩,縣域房地產開發投資、銷售均呈下降態勢。2024年,濮陽縣房地產投資完成16.12億元,同比下降18.2%,增速低于全部投資26.3個百分點,下拉全部投資3.3個百分點,下降態勢沒能逆轉。房地產銷售面積完成46.5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8.1%,增速低于全市(-16.1%)2.0個百分點。
(六)消費品市場恢復不及預期
受市場需求減少、新能源汽車沖擊等綜合因素影響,成品油市場剛性需求降低,下行壓力增大。2024年,受各級優惠補貼政策影響,濮陽縣新能源汽車銷售大增,占限上汽車零售額比重達41.7%,導致傳統燃油車需求下降,進而影響石油及制品類消費增長。
(七)招商引資薄弱
縣域營商環境政策落實不到位,行政審批手續有待進一步簡化,公共服務意識有待加強。縣域招商力量較為分散,鄉鎮招商力量不均衡,部分縣直單位招商線索少,招商人才儲備不足,專業化招商能力有待提升。招引的龍頭型種子型企業少,尤其是缺少50億元、100億元的龍頭企業帶動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三、縣域經濟發展的提升路徑
(一)建立健全人才支撐體系,激發縣域人才活力
人才是第一資源,加強引進高層次人才,管理好現有人才資源,注重人才體系建設,為縣域發展引育大量的專業人才和創新的力量[3]。一是吸引和培養高層次人才。優化人才政策,提高人才待遇,吸引其到縣域工作。二是組建“企業家人才庫”。精選縣域內“懂經營、善管理、能創新”的優秀企業家建立“人才庫”,對企業遇到的各種難題,組織企業家進行分析研判,指導企業解難題、破困局。三是強化人才支撐。大力實施“鄉賢回歸”工程,有效促進技術、資金、項目回歸,以彌補縣域在產業、科技創新和人才方面的不足[4]。
(二)擴大開放合作,助力縣域企業做大做強
首先,應致力于拓展國際市場。縣域內眾多具有專業優勢、產品技術門檻高、市場份額顯著、掌握核心技術與發明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應積極實施國際化戰略,向海外市場邁進,以實現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其次,需加強產銷銜接并降低生產經營成本。政府應提供有效服務,促進縣域內不同行業企業之間的產銷銜接,充分利用鄰近合作的有利條件,以降低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最后,支持企業在生產管理、能源消耗、安全環保等領域進行技術革新,為企業量身定制切實可行的節能降碳方案,并在制冷、供暖、電力、氣體等方面實施節能改造,助力企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從而實現企業的規模擴張與實力增強。
(三)強化要素保障,優化縣域營商環境
一是強化用地保障。大力盤活存量土地,確保國家、省、市重大項目用地需求,優先保障縣域先進制造業項目用地需求。二是大力發展風電、太陽能發電產業,增加直供電客戶,降低電費支出。三是拓展天然氣供貨渠道,指導供氣企業引進低價氣源,互相調度,降低用氣差價,讓利企業,降低企業用氣成本。四是要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工信、商務、政法等部門要增強主動服務意識,積極發揮職能部門作用,助推縣域經濟健康發展。
(四)落實補貼政策,激發縣域消費潛能
首先,必須貫徹執行加強“兩新”政策的決策,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激發消費潛力。其次,引導企業主體誠信經營,公開承諾產品銷售價格,堅決抵制先提價后打折、惡意低價等不正當行為。再次,通過部門間的聯合行動,全力確保消費品質提升和能力增強,確保各項政策精準地惠及商家和消費者。最后,提高房地產開發投資的增長水平,推動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持續在資金信貸、土地等方面加強引導,力求房地產市場有序向好,并通過調整房貸利率、加強營銷宣傳等手段,增強消費者購房信心,穩定房地產市場。
(五)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聚焦縣域先進制造業,完善產業鏈條,不斷提升產業競爭力。著力培育領域廣、產業結構優,鏈核硬、引領作用強,質量高、支撐能力強的優勢產業集群。持續開展優質企業梯度培育行動,引導優質企業專注優勢領域、細分市場,加大研發投入、掌握核心技術,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益、更具競爭力的發展。縣域經濟發展要緊扣本地產業整體布局,圍繞重點產業鏈條,結合各自發展基礎和資源稟賦優勢,做大做強主導產業,不斷提高主導產業首位度、集聚度。
(六)強化項目建設,增強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動力
牢固樹立“項目為王、企業至上”理念,強化項目建設。充分結合縣域的優勢和定位,著力謀劃和實施一批新興產業項目,壯大項目儲備規模;主動加強與投資企業、建設單位、手續辦理部門、屬地管理鄉鎮等各方的溝通對接,對規劃選址、土地預審和能評、環評、安評、立項等前期環節全鏈條跟進、全方面負責,著力化解項目推進瓶頸問題,保障重點項目用能、用電、用水等生產要素,確保每一個項目如期落地、高效建設、及早投產、圓滿達效。
(七)強化招商合作,蓄積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勢能
招商引資是經濟發展的“生命線”,相關部門要及時出臺政策,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戰略性新興企業的優惠、扶持力度,組建招商團隊,積極引入龍頭型高新技術、戰略性新興等創新驅動企業,進一步提升縣域經濟總量,實現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在綜合運用重大活動招商、網絡招商、項目招商、以商招商等傳統招商方式的基礎上,持續拓展資本招商、股權招商等方式,開創招商引資新局面[5]。
四、結語
新時代和新征程為縣域經濟帶來了新的使命和更深層次的內涵,對縣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更高標準和更嚴格的要求。為了推進縣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必須加速發展新型生產力,構建一個綠色低碳的現代化工業體系,并深化與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協同互動。發展縣域經濟需要摒棄傳統思維的束縛,拓寬思路,利用行業現代化來引領發展,找到一條符合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在新時代,為了推動縣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縣域應加強頂層設計,繼續加大對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前沿技術的研發投入。同時,在人才培養、擴大開放合作、拓展外部空間、要素保障、刺激消費、產業結構優化、技術創新、營商環境優化和綠色發展等方面持續發力,扎實推進縣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縣域新篇章。
參考文獻:
[1]黃雪蓮.招商引資策略與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互動關系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24
(35):28-31.
[2]傅方圓,張新民,榮西武.我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經驗借鑒、現實困境和應對舉措[J].中國經貿導刊,2024(15):57-59.
[3]付忠民.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人才支撐體系研究——以云南省永善縣為例[J].經濟師,2024(12):152-153.
[4]張建平.粵西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對策研究——以湛江市為例[J].中阿科技論壇(中英文),2024(12):16-20.
[5]王洪錦.新型工業化引領四川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探析[J].當代縣域經濟,2024(12):62-64.
(作者簡介:宋保臣,濮陽縣統計局高級統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