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深入剖析了交叉學科在我國當前社會發展階段承擔的重要角色,闡述了發展交叉學科是解決人類發展進程中重大復雜科學問題和社會問題的重要途徑。針對交叉學科人才在應對未來挑戰時應具備的核心能力體系進行深入研究,包括引領行業創新的創新能力、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能力的實踐能力、適應快速變化環境的適應能力以及溝通協作能力等;闡釋交叉學科培養模式下的人才培養機制的具體路徑,采取打破學科壁壘,明確培養目標,確定培養方式等;針對交叉學科人才培養實踐研究,提出構建學科交叉平臺以及創新人才培養新范式,積極開展實踐教學,為交叉學科人才培養方法的優化與創新提供了參考和啟示。
關鍵詞:交叉學科;人才培養;創新實踐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強基礎學科建設,特別是加強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的建設,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1]。國內外高等教育的實踐教學表明,發展交叉學科是人類發展進程中重大復雜科學問題和社會問題的重要途徑[2]。單一學科的研究已無法滿足解決復雜的問題。整合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技術,培養創新型人才是建設高水平大學的共同發展趨勢。教育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等通過設置交叉學科門類,成立交叉科學部等提升交叉學科的地位,促進交叉學科的發展[2]。建立創新型國家需要各種各樣的創新型人才,這些人才具備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能夠勇于開拓,善于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和解決問題。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是在差異化發展基礎上,突破不同學科之間以及學科內部各研究領域之間的壁壘,構建出相互滲透、聚合以及共享的學科交叉融合機制,最終形成新的學科發展點,構建出新的學科發展體系[3]。因此,構建適應交叉學科的人才培養機制對培養創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1"交叉學科人才應具備的能力
本研究將交叉學科人才定位為“通過一定的教育模式培養出的具有深厚理論基礎掌握多門學科知識、精通多種技術、善于運用創新思維、對多門學科領域發生興趣并取得交叉學科研究成果的人才”[4],交叉學科培養的人才特征是能夠涉獵多個學科,在不同學科間能夠轉換自由,同時又有自己的主攻學科研究,以下幾種能力對交叉學科人才核心競爭力的培養至關重要。
1.1"創新思維
在當前形勢下,教育越來越重視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為實現這一目的,不僅要對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進行變革,還要對人的培養路徑進行變革,尤其是對人的思維進行培養,引導學生進行創新,培養創新意識,將創新思維引入研究生教育中,不僅迎合教育的發展要求,也是對人才培養內在規律的遵循。交叉學科人才需要具備進行創新思維的能力,在面對復雜問題時,能夠運用所學交叉學科的相關知識,提出新穎的觀點和解決方案,解決實際問題。
1.2"創新意識
意識驅動行為,意識與行為之間是相互依存關系,創新意識強調的是通過對創新思維的不斷激勵,促進靈感的形成,從而指導行為,通過行為的反饋,又促進創新意識的發展,使創新意識和創新行為相互依存,彼此促進。交叉學科人才應對未知領域充滿好奇心,能夠勇于探索和嘗試新的方法、路線,從而推動學科的進步,并為個人的成長提供動力。
1.3"突出的實踐能力
理論與實踐交叉也是交叉學科研究的內容之一,在交叉學科背景培養模式下,應注意培養研究生的實踐能力,理論學習通過對本學科的深入學習獲得,實踐能力則需要通過課程和項目,督促學生在不同學科領域之間進行深入學習和實踐應用,從而增強學生應對未來職業生涯中出現的復雜和多變問題。另外,在對學科理論進行深入研究的同時,需要通過實踐來進行驗證,通過驗證,理論與實踐相互交叉,提升實踐能力的同時,不斷豐富與完善理論知識。
1.4"適應性和靈活性
多學科交叉,有助于培養學生從多維度多視角對前沿科學的研究。同時,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領域的快速發展,要求交叉學科人才不僅要保持對新興技術的敏銳感知力,還要有較強的適應力和靈活性,通過掌握相關技術,促進學科的交叉融合與創新。同時,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能力,緊跟技術前沿,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邊界。
1.5"溝通與協作能力
交叉學科培養的人才能夠參與團隊合作,具備良好的團隊意識。良好的溝通與協作能力對于學科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通過交叉學科培養的人才,憑借其學術背景和知識體系,能夠在團隊中充分發揮橋梁作用,促進團隊內不同學科成員之間的深度融合和交流,這是作為團隊成員的核心素養之一。良好的溝通與協作能力能夠促進成員清晰、準確表達自己的觀點,尤其是能夠傾聽他人的想法,結合自己的知識背景理解他人的觀點,在團隊內部形成互相尊重、開放、包容的研究氛圍,從而促進思維的碰撞,產出富有創新的科研成果。
2"交叉學科培養模式下的人才培養機制
近年來,由于受科技發展的影響,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為滿足學科長足發展的目標,高校在人才培養機制方面做出了相應的調整,我國研究生培養類型分為學術型研究生和專業型研究生,學術型研究生學術能力主要表現在能夠在學習實踐中提出具有研究意義的理論問題,提出新路徑和新思路[5]。專業型碩士的培養是在專業或職業領域具有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是一種應用型人才。在交叉學科培養中,也要注意學碩和專碩的交叉培養,從而互為補充。
2.1"打破學科壁壘
基于交叉學科的教學和科研實踐,尤其是師生間的跨學科組合,可以有效突破本學科領域的固定思維模式,通過打破學科壁壘,碰撞出富有新意的研究思路、研究對象和方法等,在分析視野方面能夠從深度和廣度上得到有效拓展,為科研創新提供研究思路。
2.1.1"組建跨專業導師團隊
組建跨學科導師團隊,一個學生由多名導師指導,其中一名為主導師,其他導師為副導師,定期組織具有交叉學科特征的專題研討,促進導師與學生間的交流,拓寬導師與學生的知識面。另外,導師應在項目研究、科研訓練、選題、文獻研究等方面展示學科交叉的意義,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創造力。
2.1.2"招收跨專業學生
實施科教融合,對研究生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組織研究生參與導師的科研項目,從課程選修到文獻涉獵再到問題梳理與分析,交叉學科的培養模式具有很大的優勢。不同學科背景間的學生相互交流,可以在發揮學生專業優勢的同時,增加他們對其他學科的了解,從而拓寬其研究視角和范圍,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2.2"明確培養目標
在明確研究生培養目標時,要注意與政策導向相結合,要以區域發展特色為基礎,將區域的產業結構調整與交叉學科人才培養目標相結合,確保后續進行項目引導時有依托。根據學校的辦學特色、發展目標,以及方針政策,分析評估學校的學科優勢、劣勢,確定學科發展的戰略方向,優化學科建設的頂層布局規劃。同時,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搭建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平臺,打破學科壁壘,注重交叉學科中的全新內容,并將其作為核心研究內容。制定促進學科交叉的相關政策,培育高水平、創新型交叉學科人才,提升學校的社會服務功能。
2.3"確定培養方式
2.3.1"改變教學方式方法
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實時改變教學方式方法,在講授交叉學科相關課程前,要整合這些學科的相關理論、概念、技術等,梳理好相關問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問題。要探究交叉學科內部的相關知識內容,以合理的授課方式解決復雜課題或問題,提升研究生的思維模式。依托學校的辦學特色和科研基礎,聚焦交叉學科體系,形成優質的學科交叉課程系列、教材等,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科交叉課程構架。
2.3.2"項目引導
教師可以將項目引入培養方式中,完成一個項目,涉及的學科知識比較復雜,通過項目帶動,挖掘其背后的相關研究方法,通過不同學科間研究方法的不同,構建出項目引導下的交叉學科的研究方法,引導學生在項目研究中豐富知識內容,進一步滿足人才培養中的實際需求。
3"人才培養創新實踐研究
創新實踐教育是國家和社會對人才需求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種新的模式[6]。在創新實踐過程中,通過平臺的設立,為創新實踐提供資源。
3.1"構建學科交叉研究平臺
構建校級交叉學科研究平臺,有助于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該平臺以高素質教師隊伍為核心,以問題為導向,匯聚多學科優質資源,以便提升學科交叉融合的內驅力,為跨學科研究團隊提供科研平臺。
3.1.1"創建創新基地平臺
搭建創新基地平臺的方式較多,如成立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創建信息共享平臺,組建創客空間等方式。通過導師的積極引導和交叉學科組內成員的相互交流,并鼓勵能力較強的學生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引領學科組內同學參與各種學科競賽,參與學科相關的國內國際會議等,提升各自的創新能力。
3.1.2"構建多學科教學平臺
為促進人才培養,可以采用一體化教學思路,打破行政壁壘,在選修課程時,搭建多學科教學平臺,允許學生跨學院選課,形成學院之間聯合建立的學科交叉教學平臺,設法提高教學資源的利用率。這一舉措也有利于具有交叉學科背景的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
3.1.3"共享實驗平臺資源
各學科由于學科發展的需要,均配置了各自學科所屬領域的實驗平臺,在交叉學科背景下,單一學科實驗平臺已無法滿足教學和科研需求,為使學生實現自我提升的機會,通過學科資源共享平臺,健全平臺的相關機制,實現學生自由探索的目標。
3.2"構建交叉學科創新人才培養新范式
3.2.1"完善學科培養體制
組建跨學科學位評定委員會,制訂交叉學科領域的研究生培養方案,交叉學科學位申請辦法及學術成果要求,學位論文的要求,論文評閱的相關標準和學位評定的流程,做好交叉學科人才培養過程的監管。
3.2.2"完善交叉學科課程體系
依托學校的辦學特色和已有的科研基礎,聚焦交叉學科的知識體系,融合理論與實驗知識,開展課程與項目的交叉融合,為學生提供交叉學科背景下的知識體系。
3.2.3"積極開展校企合作
與企業開展合作,導師團隊由學校和企業人員共同擔任,組建“行業—學科”交叉式的課程體系,在參與企業項目的過程中,以工程應用中的相關理論問題為引導,開展校企合作,共享科研成果,培養跨學科人才。
3.3"積極開展實踐教學
3.3.1"新型交叉學科工程人才的實踐性教學
古人云“紙上談兵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通過對研究生實踐性教學進行培養,在提高理論知識的研究基礎上,還可以提高其動手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培養創新型人才,實踐教學的開展,可以通過多種結合方式,如開展校企聯合、課內外結合等方式,在學時設置上盡量增加實踐時數,提供充足的時間參與到實際的科研項目中,增加鍛煉的機會,增長實踐知識。
3.3.2"實踐教學設計與考核評估機制研究
為促進實踐教學的落實,應構建相應的考核評估機制。結合相關交叉學科下的課程目標,制定實踐教學的考核評估指標體系,如構建相應學科的考核評估標準,保證評估有據可依;構建動態監測機制,保證評估的客觀性和公正性。
結語
在21世紀的今天,依托交叉學科對于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進而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學科的發展,正朝著交叉融合的方向發展。黨和國家對我國人才培養提出了強國戰略要求,希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來提升我國人才競爭力,服務社會和國家戰略需求,支撐相關產業發展。為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在研究生階段開展交叉學科培養模式,系統構建交叉學科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對國家政策的把握,打破學科壁壘,突破制約學科發展的障礙,已成為各高校發展的方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1).
[2]崔育寶,陳偉,戴非凡.交叉學科建設成效評價:國外經驗與啟示[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3(4):7883.
[3]胡尚連,龍治堅,任鵬,等.多學科交叉融合下實踐教學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9,35(6):210213.
[4]伍紅軍.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機制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9.
[5]孫克競.學科交叉背景下學術型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4(06):13.
[6]劉偉,鄧志超.我國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調查與政策建議:基于8所大學的抽樣分析[J].教育科學,2014,30(6):7984.
基金項目: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項目(2023"JG141);太原科技大學校級教改項目(JG202224)
作者簡介:田保珍(1978—"),女,山西忻州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人機工效與產品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