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著重指出,科學課程旨在全方位培育學生的科學素養,其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維度意義重大。科學素養囊括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科學知識、科學—技術—社會—環境(STSE)等多個關鍵領域。在教育教學進程里,對學生科學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育,與科學知識的傳授同等重要,甚至在某些層面更具深遠影響。本文以教科版科學二年級上冊《椅子不簡單》這一課程為研究對象,深入且系統地探究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樹立科學價值觀的有效策略與路徑。
〔關鍵詞〕" 小學科學;科學價值觀;樹立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17" " 0043-03
在小學科學教育領域,如何巧妙地將科學價值觀培育融入日常課堂教學,以生動、有效的教學方式引導一到二年級學生初步建立科學價值觀,成為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和積極探索的重要課題。《椅子不簡單》這一課程看似平常,卻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和深刻的教育價值。通過這堂課,教師引導學生從習以為常的事物中發現科學的奧秘,進而塑造正確的價值觀。例如,當學生在戶外野餐時,可能會使用到折疊椅,這種椅子攜帶方便,能適應不同的場地。但他們可能并未意識到,折疊椅的設計和材料選擇背后,有著科學原理,通過課程學習,就能讓他們明白這些日常用品中隱藏的科學價值。
一、生活與小學科學教育的緊密關聯
(一)“生活即教育”理念在科學課程中的體現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之一,這一理念在小學一到二年級科學課程中有著生動具體的呈現。一年級新生剛踏入校園,對周圍世界充滿好奇與探索欲望,這種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成為他們主動接觸外界環境的強大動力,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他們的大腦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得到初步開發與鍛煉。
在一年級科學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引導學生觀察身邊常見的植物、動物等事物。
大自然是一個豐富多彩、充滿奧秘的“大課堂”,對學生有著極大的吸引力。自然環境中的山川、河流、花草樹木、飛禽走獸等元素,能夠激發學生大腦細胞的活躍度,提升他們的興奮度和注意力集中程度。同時,大自然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情感表達和情緒釋放的廣闊空間,讓他們在欣賞自然美景、感受生命奇跡的過程中,充分挖掘自身潛在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錘煉堅強的意志力,實現知識增長與心靈成長的同步發展。
(二)從一年級到二年級科學學習的進階與生活的聯系
當學生步入二年級,他們在一年級科學學習的基礎上,對大自然已有了更為豐富和深入的認識。二年級上學期第一單元的課程內容,進一步引導學生對地球家園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幫助學生了解地球家園中各種事物的相互關系和變化規律。
在“生活即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教師結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將觀察視角從大自然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的常見材料。以餐具、家具等日常物品為切入點,讓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從不同角度對材料進行觀察和分析。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材料的特性,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導熱性等,還能在實踐中積累豐富的科學知識,實現知識的不斷更新與拓展。
這種將科學學習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科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從而激發學生對科學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科學問題、解決科學問題的能力。
二、引導學生樹立科學價值觀
(一)課程背景與學生基礎
《椅子不簡單》是教科版科學二年級上冊“材料”單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習這一課之前,學生已經對常見材料進行了初步的探究學習。
在之前的學習中,學生在觀察木頭時,發現有的木頭紋理直,有的則呈現出彎曲的形狀。摸起來,木頭表面粗糙,有明顯的凹凸感,湊近聞一聞,能聞到淡淡的木香味。觀察塑料時,他們看到塑料有透明的、半透明的,還有各種鮮艷顏色的。摸起來光滑,而且不同種類的塑料質地也有所不同,有的硬一些,有的軟一些。同時,通過之前的學習,學生也初步了解了材料的革新與性能優化對生產生活的重要影響,這些都為《椅子不簡單》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們知道從最初的木質椅子到后來出現的金屬椅子、塑料椅子,材料的變化讓椅子有了不同的特性,也滿足了人們不同的需求。比如,金屬椅子更加堅固耐用,適合放置在戶外公共場所;塑料椅子則輕便且色彩豐富,受到家庭和一些休閑場所的喜愛。
(二)課程導入與問題驅動
課程伊始,教師通過揭示《椅子不簡單》這一富有懸念的課題,迅速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引導學生圍繞課題提出一系列問題,例如“椅子為什么不簡單”“它不簡單的地方表現在哪些方面”等。
在課堂上,一個小男孩滿臉疑惑地舉手問道:“老師,椅子看起來就是我們每天坐的東西,怎么會不簡單呢?”他的問題引發了其他同學的共鳴,大家紛紛交頭接耳,討論起來。這種問題驅動式的教學方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為后續的課堂教學營造良好的氛圍。就像在平靜的湖面上投下一顆石子,激起層層漣漪,學生的思維被充分激活,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探索椅子背后的奧秘。
(三)課堂觀察與合作探究
為了讓學生全面深入地了解椅子所蘊含的科學知識,教師在課堂上展示了塑料座椅、學生座椅、辦公椅、按摩椅等多種不同類型的椅子。首先,教師引導學生聚焦辦公椅,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辦公椅的靠背、扶手、坐墊等主要部件進行細致的剖析。
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學生相互交流、共同探討,積極分享自己的觀察發現。一個小組的學生圍在辦公椅旁,其中一個小女孩興奮地說:“你們看,這個辦公椅的靠背可以調節角度,這樣我們坐著就更舒服啦!我在家寫作業的時候,有時候坐久了背會疼,如果椅子靠背能調節就好了。”另一個小男孩接著說:“對呀,而且這個扶手軟軟的,靠在上面很舒服。我爸爸的辦公椅扶手也是這樣的。”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鍛煉了觀察能力,還在合作交流中提升了小組協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在觀察過程中,教師發現學生對按摩椅、辦公椅等功能較為復雜、外觀相對新穎的“高檔”椅子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而對常見的塑料椅和學生座椅關注度較低。這一現象符合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他們往往更容易被新鮮、有趣、功能多樣的事物所吸引。在課堂上,當按摩椅啟動,發出按摩的聲音時,許多學生都好奇地圍過去觀看,眼睛里充滿了新奇和興奮。而對于普通的塑料椅,學生只是簡單地看了一眼,就沒有太多關注了。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四)引導思考與觀念轉變
教師適時提出“什么樣的椅子才是好椅子”這一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學生基于自己的直觀感受和生活經驗,大多從椅子的舒適程度、功能多樣性等角度進行回答,在回答過程中很少提及塑料椅和學生座椅的優點。
在課堂討論中,一名學生大聲說:“我覺得按摩椅才是好椅子,它可以幫我們按摩,可舒服了!我爺爺經常腰疼,要是有個按摩椅,他肯定很開心。”另一名學生附和道:“對,辦公椅也不錯,能調節高度和靠背角度。我爸爸在辦公室工作,他說這種椅子能讓他工作起來更輕松。”很少有學生提到塑料椅的好處。這一現象反映出學生在認知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容易以偏概全,僅僅依據外觀和部分功能來評判椅子的優劣。
為幫助學生打破這種認知局限,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交換觀察椅子的活動。在交換觀察過程中,學生逐漸發現不同椅子由于使用材料的差異,在功能上存在著明顯的區別。
在一次小組交換觀察中,一個小組的學生發現塑料椅很輕便,一個人就能輕松搬動,而且用水潑在上面,水直接流走了,椅子也不會損壞。這個學生驚訝地說:“原來塑料椅這么厲害,又輕又不怕水。我們在學校開運動會的時候,如果用這種椅子,搬運起來就很方便了。”通過這一活動,學生開始領悟到“椅子不簡單”這一課題的深刻含義,認識到每一種椅子都有其獨特的價值,不能僅僅依據表面現象來判斷事物的好壞。
(五)情境創設與實踐體驗
課程進行到這里,教師并沒有滿足于學生初步的認知轉變,而是進一步引導學生重新審視被忽視的塑料椅和學生座椅。教師創設了一個露天舞臺擺放椅子的情境問題,提出椅子需要具備輕便、耐臟、防水等特性,以適應露天舞臺的使用環境。
接著,教師讓學生親自動手搬移不同的椅子并進行防水測試。在實踐過程中,學生驚喜地發現,看似普通的塑料椅在這個特定情境下展現出了顯著的優勢:它輕便易搬移,能夠快速滿足舞臺布置的需求;同時,塑料材料的防水性使其在露天環境中不易受潮損壞。在一次模擬露天舞臺布置的實踐中,學生需要在短時間內擺放好椅子,他們發現塑料椅可以輕松地被搬到指定位置,而且在模擬的小雨環境下,塑料椅沒有任何損壞,而木質椅子卻被雨水浸濕了。
通過這一實踐體驗,學生深刻認識到,即使是那些看似平凡普通的物品,在特定的情境下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這一結論讓學生逐漸摒棄了“以貌取人”的片面觀念,樹立起了平等對待一切事物的科學價值觀,可以糾正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以偏概全”“以貌取人”的錯誤觀點,充分體現了“要成才先成人”的觀點。
三、結語
《椅子不簡單》這一課程雖然只是小學科學二年級眾多課程中的一節,但它卻以小見大,從生活中常見的椅子這一物品切入,成功地引導學生建立了科學價值觀。通過這一課程的學習,學生不僅學到了關于材料的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不能僅憑外表去評判事物,每一個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應該得到平等的對待。
這一課程案例為小學科學一到二年級教學中科學價值觀的培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參考。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教育資源,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認知特點,設計出更多生動有趣、富有啟發性的教學活動,以點帶面,引導學生逐步構建起科學的價值觀體系,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未來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例如,在后續的課程中,可以通過觀察不同材質的杯子,讓學生了解杯子在不同場景下的優勢,進一步強化學生對事物價值多樣性的認識。比如,陶瓷杯保溫性好,適合裝熱飲;塑料杯輕便且不易破碎,適合戶外活動時攜帶;玻璃杯透明美觀,能清晰看到飲品的顏色,適合在餐廳等場所使用。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明白不同材質的杯子都有其獨特的價值,不能簡單地認為某種杯子更好或更差。
科學價值觀的培育是一個長期而系統的工程,需要小學科學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持續關注、不斷探索。教師應將科學價值觀教育融入每一個教學環節,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科學精神的熏陶。
參考文獻
[1]施捷波.“問”之有道智慧生焉:對小學低年級科學課堂提問策略的研究[J].小學教學研究,2023(36):41-42.
[2]孫楠.小學低年級科學教學中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策略研究[J].小學生(下旬),2023(11):124-126.
[3]邱弟孝,李祖敏.淺談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1(26):22.
[4]夏添.例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策略:以小學科學為例[J].湖北教育,2012(28):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