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采用了以“崗位能力為牽引、崗位需求為導向、基礎能力為起點、反饋結果為依據、潤物無聲貫始終”五面賦能式方法對于計算機基礎類課程的教學改革進行了探索與實踐,針對性解決課程中存在的教學手段傳統導致的學生主動學習意愿不強、教學內容單一引起的學生對于學習興趣度不高、學生情況復雜導致的基礎不一起點不同、學習反饋不及時造成的課程迭代優化的阻滯等問題,方法經由課堂實踐驗證能夠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并達到預期效果。
關鍵詞:計算機基礎課程;五面賦能;課程改革
Exploring"and"Implementing"a"\"Five"Dimensions"of"Empowerment\"
Approach"in"Computer"Fundamentals"Course"Reform
Liu"Shirui"Wang"Zhen"Li"Chunyan"Zhang"Ze
NCO"School,Space"Engineering"University"Beijing"102249
Abstract:“Low"students'"willingness"to"learn"actively,monotonous"teaching"content"causing"low"interest"in"learning,complex"student"situations"leading"to"different"foundations,and"delayed"learning"feedback"causing"obstacles"in"the"iterative"optimization"of"the"course”"are"common"problems"encountered"in"curriculum"implementation.In"order"to"solve"the"above"problems,this"papernbsp;explores"and"practices"the"teaching"reform"of"computer"foundation"course"from"five"aspects:Job"competency,Job"demand,Foundation"ability,Feedback"design,and"Ideological"and"political"design.The"method"in"this"paper"has"been"verified"in"improving"the"effectiveness"of"classroom"teaching"and"achieving"the"expected"results.
Keywords:Computer"Foundation"Course;Five"Dimensions"of"Empowerment;Course"Reform
基礎類計算機課程的授課對象一般有“三多”的特點,即“人數多、專業多、層次多”。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保證授課對象的學習效果,讓授課對象從“跟不上”變為學有余力的“很輕松”、從“吃不飽”變為大有所得的“有收獲”,如何突破在傳統的相關課程中知識與崗位實際存在脫節、學生對內容吸收程度不高等禁錮,從而全方位對教學和課程內容進行提升是本文研究的內容。
一、課程痛點
(一)教學手段傳統,“要我學”如何轉向“我要學”
在傳統的基礎課程教學中,教師作為課堂的中心,對于課堂進行絕對的把控[13]。這種教學手段存在著一定的劣勢:其一,學生參與感不強,在全面監管、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模式下減少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機會;其二,學生學習熱情度不高,學習的魅力在于未知和探索以及在探索過程中遇到和解決各種意料之外的問題,傳統課堂的“高可控性”限制了問題的出現,減少了學生發現學習樂趣的機會。尤其對于計算機基礎類課程而言,實踐知識多、動手操作多,更需要學生對于知識的主動求知和配合。
(二)教學內容單一,“好平淡”如何轉向“真有趣”
計算機基礎類課程顯著的特點之一在于知識點繁雜散亂、顯性關聯不強。以計算機基礎課程中常會講授的演示文稿的學習為例,字體的調整在開始選項卡、形狀的放置在插入選項卡、母版的設置在視圖選項卡,很難說上面的幾個操作有什么直接的聯系,但他們確實是在進行演示文稿制作時必須掌握的知識。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這些關聯性不強的知識點是造成學生學習大感無聊的原因之一。
同時,在目前的計算機基礎實訓教學中缺乏真實的案例和場景,無法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4]。“學的知識能不能直擊痛點,解決我專業的困難”是學生在學習相關課程時關注度非常高的一個問題,但計算機基礎類課程往往著力于打地基、做輔助工作,這樣與專業的低聯系度就造成了學生在學習計算機基礎課中的興趣缺乏、表現不佳的狀況。
(三)學生情況復雜,“跟不上”如何轉向“很輕松”
計算機基礎類課程面向全校各專業學生開設,但是由于學生不同的家庭情況、生長環境、所在地區等眾多因素的影響,每位學生對于計算機基礎知識的了解、掌握和應用水平都有著較大的差異[5]。差距的形成造成了同一教學進度下學生的接受度不一。如果不加以控制,那么表現優秀和表現薄弱的學生差距必將越拉越大,最終形成兩極分化,而究竟滿足哪一方的需求,教師在其中兩面為難。
(四)評價反饋不及時,“怎么改”如何轉向“這樣改”
在傳統方法中,教師獲得教學評價反饋的方式一般包含兩種:第一種,通過觀察課堂中學生表情以及在教師拋出問題時學生的反應來判斷學習狀態;第二種,通過各類考試成績獲取學生對于被考查的知識點的掌握情況;而學生獲取其學習反饋的方式則更為有限,通常是通過考試結果的反饋。這樣的反饋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首先,部分反饋存在難以量化的問題;其次,諸如觀察學生學習狀態等獲取反饋的方法難以覆蓋全部的學生樣本;最后,反饋結果回傳不及時。這些模糊、不精準、難以量化的反饋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課程迭代優化的阻滯。
二、本課程做法
(一)以崗位能力為牽引,進行理論+實踐“雙腿走路”式教學
通過跟進畢業學生情況,學生崗位多具有“懂理論、強實踐”的需求。這里的理論不僅指的是知識原理,還包含使用原理解決問題與困難的方法論;同時實踐也不僅僅是書本上的操作,還應包含利用單項操作組合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在本課程的實際教學中,課程組主要用到了兩個方法:其一,“翻轉課堂+學生講解”的結合使用。以課程教學模塊“演示文稿的使用”部分中“幻燈片設計”這一次課的課堂為例:本次課程開始前,將知識點內容以作業的形式下發給學生,令學生基于給定主題自由設計、制作一個演示文稿;在課堂中,教師將課堂主動權交由學生,由學生基于課前完成的作業,在課堂上對于相關知識點諸如設計思路、設計注意要點進行講解;同時設置問題答疑環節,講解組在講解知識的同時還需回答其他人提出的問題和疑惑,這一環節令學生在自主講解答疑的過程中加深學習效果;最后教師對于重難點和共性問題進行總結和補充。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角色轉換為課堂的組織者,這樣的設置將有助于學生發現問題,培養其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這種模式將每次課程的任務具體到個人,每個學生都有上臺展示、講解的機會,利用學生展示自己的心理,進一步加強和鞏固其主動學習的意愿。
其二,“以賽促學”培養學生理論與實操能力的同時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課程在每章節的最后一次課都會組織學生進行一次比賽,并使用積分賽的模式將課內比賽與最終成績進行聯動。這里以課程中Photoshop的使用為例,見下表。
(二)以崗位需求為導向,進行實景式教學
無論何種學科課程,在設定教學方式方法之前都應該明確目標。對于計算機基礎類課程來說,所學知識很難直接和學生崗位產生聯系,部分學生甚至會出現學了技能但是不知道如何與崗位聯系應用的情況。課程組通過深挖學生崗位特性、走入學生崗位調研的方法,挖掘出本課程在學生日常崗位工作中的應用場景,進行整理并將其融入教學。
本文中提到的實景式教學,就是通過在課堂中對學生崗位工作場景的構建與模擬,將學生置入在崗位中可能會遇到的真實場景中去,從而實現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訓練自身的適崗能力的目標,讓知識的習得過程更貼近于崗位中解決相關問題的過程,助力學生找到知識與崗位的聯系,完成“好平淡”向“真有趣”的轉變。
(三)以基礎能力為起點,進行學生分層式教學
為解決公共基礎類課堂學生專業繁雜造成的基礎不一的情況,課程按照如下流程推進。
首先,本課程中使用了BOPPPS模型為框架進行課堂的設計,在本次課的知識點講解前使用前測對于學生的現狀進行摸底,充分了解學生起點、現有水平以及基礎情況。
其次,在進行參與式學習之前,教師會對學生進行分組。在分組時,除了會充分考慮學生的自我意愿,每一分組內都應涵蓋基礎優秀、平均以及薄弱的三部分學生,并盡量保證每一小組內同一專業學生不超過兩人;這樣的設置使得學生們既可以實現組內互助也能夠讓不同基礎能力、不同專業背景的同學產生思想以及知識運用的碰撞,從而發現解決問題的多個角度,達到各有所得的目的。
最后,基于慕課平臺等豐富的在線資源,教師會根據課程內容以及學生基礎為學生推薦適合于不同知識階段的在線資源,使學生各取所需,充分有效地利用課下時間。以上三點的逐步操作,是本課程實現學生從“跟不上”向“很輕松”轉變的方式。
(四)以反饋結果為依據,進行不斷層式課程迭代
教學評價方式的好壞決定了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吸收程度[6]。在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通過獲得的反饋對于課程進行更新迭代,學生也需要必要的反饋調整自身學習的方式方法,傳統的反饋結果往往不能夠及時、量化反映學生對于課程的學習情況。
在本課程中,課程組除了采用“課前問卷+考試反饋”的常規方法,還使用到了“AB板”以及“課程反饋卡”的形式分別獲取學生對于單個知識點的掌握反饋以及學生對于本次課程的感悟與反饋。
其中,“AB板”一般運用在一個知識點結束,學生通過展示“AB板”的A面或者B面來實時向教師反饋對于本知識點的學習情況;“課程反饋卡”運用于一次課結束,反饋卡包括令學生一句話形容本次課所得、本次課與自身崗位的聯系以及本次課中產生的困惑等,從而使教師能夠及時得到學生對每次課的學習狀況反饋,也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學生及時回顧課堂、找尋自身不足。通過不同反饋方式的運用,使教師和學生都能及時、便捷獲取對于知識學習情況的反饋,從而使“怎么改”向“這樣改”的轉換成為可能。
(五)以潤物無聲貫始終的方式,進行符合計算機基礎學科特色的思政教學
如何讓思政點的設置潤物無聲并入腦入心。課程組嘗試從本專業的角度找準著力點,對于同一故事從學科角度出發挖掘內涵[7]。同時使用“教師設置+主動找尋”的方式。除了在課程設計中對內容直接嵌入預設的思政元素以外,還會通過設置課堂作業的方式進行。以計算機基礎課程中的“演示文稿的使用”這一章節為例,教師會為學生布置幻燈片制作的作業并對制作主體進行限定,要求學生基于“兩彈一星”元勛們的經歷自行選題制作幻燈片并講解,于是自行學習、感悟相關人物的事跡就是學生在進行幻燈片的制作和準備中必須做的事情,而其余學生在講授組展示其作業的過程中也將有所學習和感悟。通過以上的方法拓寬公共基礎課程在思政案例和思政方法上的選擇面,從而進一步提升思政效果。
結語
針對傳統的計算機基礎類課程存在教學手段不多、教學內容基礎單一、學生情況復雜、評價反饋不及時的問題,本文提出了以“崗位能力為牽引、崗位需求為導向、基礎能力為起點、反饋結果為依據、潤物無聲貫始終”五方面賦能的解決方式。經由教學實踐,該方法能夠有效提高教學有效性、進一步加強學生適崗能力,并為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增添助力。
參考文獻:
[1]呂露,李勤,袁曉桂,等.基于BOPPPS模型的教學創新設計:以《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為例[J].電子元器件與信息技術,2024,8(04):190193.
[2]薛文超.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的差異化教學模式分析[J].集成電路應用,2023,40(12):8082.
[3]馬鵬衛.計算機基礎課程中的教學思維設計[J].電子技術,2023,52(09):236237.
[4]張熙.基于任務驅動法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策略研究[C]//百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省德風文化藝術中心.2023年高等教育科研論壇桂林分論壇論文集.桂林:2023年高等教育科研論壇桂林分論壇,2023:375376.
[5]秦永彬,林川,楊志,等.數字化背景下計算機公共課程教學方法探索[J].高教學刊,2024,10(15):4650.
[6]吳連偉,王淋永,陳耿,等.基于“方法—內容—評價”多維提升的統計計算語言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計算機教育,2024(08):97102.
[7]王博倫,史珂,陳慧女.以“走向深藍戰場”為牽引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思政資源優化[J].計算機教育,2023(06):3540.
作者簡介:劉世睿(1994—"),女,漢族,吉林舒蘭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計算機基礎類教學研究;王珍(1984—"),女,山東濰坊人,漢族,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計算機基礎類教學研究;李春彥(1988—"),女,漢族,山東菏澤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計算機基礎類教學研究;張澤(1994—"),男,河北曲陽人,漢族,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計算機基礎類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