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鄉土地理資源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有利于跨學科主題學習聚焦于真實問題的發現和解決,實現綜合育人的功效。本文以“成都蓋碗茶”為例,充分挖掘蓋碗茶相關資源,創設“品天府茶韻,享幸福成都”主題情境,圍繞設計“成都印象·蓋碗茶”名片這一驅動型任務,以地理學科為主干,并整合歷史、生物、勞動、美術等相關學科的知識和方法,開展系列鄉土主題活動的探究,旨在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創意物化等跨學科素養以及熱愛家鄉、堅定文化自信的家國情懷。
關鍵詞:鄉土資源;跨學科主題學習;核心素養;綜合實踐活動
中圖分類號:G633.5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5207(2025)08-0027-05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的課程內容增設了“跨學科主題學習”,明確要求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學情,聚焦真實問題的發現和解決,體現鮮活的時間特征[1]。因此,地理教師應以“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為理念指引,優選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及符合“最近發展區”的素材進行任務設計,著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地理實踐能力以及運用多學科知識與技能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素養。鄉土視域下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能夠為學生提供“聚焦真實問題的發現和解決”的探究機會,有利于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等素養,進而實現“1+1gt;2”的育人效果。本文以“成都蓋碗茶”為素材,創設“品天府茶韻,享幸福成都”的主題情境,圍繞設計“成都印象·蓋碗茶”名片的驅動型任務,開展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以實現多學科協同育人的功效。
一、鄉土視域下初中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內涵與價值
1.鄉土視域下初中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內涵
鄉土地理資源指教師、學生及學校所處的某一個具體的行政區域內的自然環境、社會經濟和當地人類生產生活等,是一種存在于學生、教師身邊的小區域綜合地理[2]。鄉土資源兼具區域性、綜合性和生活化等特點,契合新課標跨學科主題學習“聚焦真實問題的發現和解決”的要求,是開展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的重要載體。
鄉土視域下初中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是以鄉土資源為載體,以地理學科為主干,圍繞某一具體主題,通過整合其他學科的知識與方法,開展具有探究性、實踐性的綜合活動,培養學生跨學科素養的學習方式。其核心內涵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①以鄉土資源為載體進行情境化學習,拉近知識與學生生活的距離,幫助學生建立“地理環境—社會文化”的整體性認知;②依托鄉土主題觸發多學科關聯,突破傳統學科壁壘,形成“地理+”的復合認知思維;③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實踐育人,在探究性、實踐性的物化生成中深化社會責任、文化認同等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鄉土視域下初中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價值
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注重培養學生在真實環境下學習多學科知識并運用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場域不局限在校園,要調動相關社會資源,引導學生走進自然和社會大課堂[1]。鄉土視域下的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通過挖掘鄉土資源,創設鄉土情境將學習場域由課堂拓展至自然和社會大課堂,跨越學科邊界,運用多學科知識與技能解決現實中的復雜問題,具有多維度的教育價值和社會價值。
(1)育人價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學生在鄉土情境中融通多學科知識與技能解決真實問題,深化認知,實現知識體系的自主重構,促進多學科素養的有效落地。同時,學生對地方文化的認同感被喚醒,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得到提升,進而實現多學科協同育人的功能。
(2)課改價值:推動教學方式的轉型
鄉土視域下的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打破傳統課堂的“知識灌輸”模式,轉向“做中學”“用中學”,呼應新課標對“學科實踐”和“綜合學習”的要求。教師及時更新教學觀念,基于鄉土資源設計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在實施中不斷強化跨學科協作能力,創新教學路徑,成為推動課程改革的主力軍。
(3)社會價值:服務地方發展
鄉土視域下的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注重挖掘鄉土資源的育人功效,在鄉土主題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家鄉自豪感和責任感,將其培養為具有鄉土情懷的“地方專家”。此外,學生的物化成果也可轉化為地方資源,為地方發展提供智慧。
二、鄉土視域下初中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的目標與原則
1.鄉土視域下初中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的目標
鄉土視域下初中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旨在通過融合地理學科核心素養與跨學科實踐,培養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的綜合素養。
(1)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系統培養
以鄉土情境為載體可深化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系統培養。通過解析人類活動與自然系統的關系,揭示“因地制宜”的可持續發展邏輯,樹立尊重自然的人地協調觀。整合鄉土自然要素、人文現象及時空演變規律,構建多尺度、多要素綜合分析框架,發展綜合素養。以微型區域的鄉土資源為案例,剖析其地理特征、功能定位及外部聯系,培養區域認知。依托戶外調查、動手體驗等實踐,提升數據采集、工具應用與問題解決等行動能力,提升地理實踐力。
(2)跨學科關鍵能力的融合培育
鄉土視域下跨學科主題活動以鄉土任務為軸,通過學科工具交叉、認知視角互補,培養學生在真實世界中解決問題的綜合素養。本文在合作探究與創新層面,圍繞“品天府茶韻,享幸福成都”主題,組建跨學科小組,融合地理調研、藝術設計、歷史敘事,通過可視化地圖、文創產品、紀錄片等多元成果,實現科學邏輯與人文表達的有機統一。在文化理解與傳承能力層面,以蓋碗茶文化為例,揭秘其地理成因及社交功能,揭示“一器一禮”中蘊含的人地和諧智慧,增強學生對地方文化的價值認同。
(3)社會性素養的協同發展
基于鄉土資源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注重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在實踐中提升社會責任感和綜合素養。以成都蓋碗茶為例,在家鄉責任感與家國情懷層面,引導學生探究“蓋碗茶文化與城市發展”,理解蓋碗茶折射的“幸福成都”符號印記。在體驗蓋碗茶文化的過程中品味“幸福成都”,熱愛家鄉文化,增強家鄉自豪感。在社會參與意識層面,以蓋碗茶文化為載體,組織學生設計“成都印象·蓋碗茶”名片,傳承優秀文化,樹立責任擔當,為“幸福成都”邁向“世界蓉城”貢獻力量。
2.鄉土視域下初中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原則
鄉土視域下跨學科主題學習通過開發真實情境、整合多學科知識、強化實踐探究、凸顯學生主體及多元評價方式,推動學生在鄉土環境中實現知識建構與素養提升。
(1)鄉土性與情境化原則
情境創設強調以真實鄉土素材為依托,緊扣學生生活經驗,并整合本地自然與人文資源,構建具象化學習場景,避免知識疏離。
(2)跨學科整合原則
跨學科主題與內容選擇以地理學科為軸心,打破學科壁壘,有機融合其他學科的內容,圍繞真實主題統整多學科任務,構建系統性解決方案,避免知識碎片化。
(3)實踐性與探究性原則
跨學科活動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個體差異和興趣,主張“做中學”,通過野外考察、社會調查、動手體驗等實踐活動,提升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評價多元化原則
跨學科活動可將過程性評價、表現性評價與社會性評價有機結合,通過多維評估體系引導學生積極開展地理實踐,在實踐中實現綜合發展。
三、“成都蓋碗茶”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設計與實施
1.設計思路
新課標提出活化地理課程內容要優先選擇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地理素材,促使學生在“做中學”,獲得并積累學習經驗,關心并樂于探究現實中的地理問題[1]。“品天府茶韻,享幸福成都”活動是基于成都“蓋碗茶”文化的深度挖掘,引導學生走出室內學習場域,拓展至成都周邊茶園和成都老茶館,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深化認知”的蓋碗茶系列主題探究中融通多學科素養,于實踐中深入了解家鄉茶文化及蓋碗文化;在體驗優秀的蓋碗茶文化中品味“成都幸福”,設計“成都印象·蓋碗茶”名片,傳承優秀文化的同時,樹立責任擔當,實現多學科協同育人效果,具體設計思路如圖1所示。
2.實施策略
(1)精研課標明確方向
新課標在“我的家鄉在這里”跨學科主題設計中建議圍繞“家鄉”主題,將地理學科與其他學科涉及的鄉土知識,以及學生身邊的各類學習資源進行整合,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旨在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1]。根據以上跨學科主題學習提示,本文立足“如何更好地傳承蓋碗茶文化,擦亮彰顯幸福成都的名片”的鄉土真實問題,將“設計成都印象·蓋碗茶名片”作為核心任務,關聯歷史、生物、勞動、美術等學科知識與技能,旨在學生于實踐與探究中落實核心素養,培育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家國情懷,進而培養具有鄉土情懷的創新人才。
(2)深挖鄉土確定主題
選擇一個好的主題,能把散落在各個學科以及實踐難題中的碎片按一定邏輯聯合起來,為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奠定良好的基調[3]。適切的鄉土主題,是連接課堂內外真實世界、融通學科素養的核心環節,能保障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有趣味、有深度、有邏輯地開展。本文選取成都的鄉土特色——“成都蓋碗茶”為主題,創設“品天府茶韻、享幸福成都”的主題情境。學生在完成核心任務“成都印象·蓋碗茶”名片制作的過程中,關聯歷史(立足時空、史料歸納)、生物(生物與環境)、勞動(了解職業勞動、尊重勞動)、美術(審美與創意)等學科,在學科深度融合的過程中生成階段性物化成果,既凸顯地理跨學科學習效果,又實現多學科協同育人價值(圖1)。
(3)學科整合明確目標
跨學科主題學習重在引導學生在鮮活的實踐中,增強運用多學科知識進行綜合探究的能力,不但注重對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培育,而且尤為強調學生在過程中的交往與協作、探究與發現、實踐與收獲,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走向自主建構,這是對傳統知識本位教學目標觀的超越[4]。地理教師應用系統、整體的觀念看待課程育人要素,通過學科整合明確學習目標,協同支撐綜合育人的理念[5]。跨學科主題學習應引導學生在明確學習目標的基礎上“做中學”,形成整體觀念和多學科的認知視角。由此,明確學習目標是“品天府茶韻,享幸福成都”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開展的前提,旨在培育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多學科協同育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圖2)。
(4)任務進階落實核心素養
跨學科主題學習是基于任務的學習,良好的驅動型任務能持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促進學科內容的整合與學生跨學科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6]。本文根據任務職能,將驅動型任務劃分為核心驅動型任務和進階驅動型任務(表1)。核心驅動型任務(設計“成都印象·蓋碗茶”名片)聚焦跨學科主題核心問題的解決,貫穿于整個跨學科主題活動過程,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階驅動型任務對核心任務的實施進行難度分解與內容細化,由多個子任務構成,由易入難,層層進階,促進學生知識的系統化和認知水平的提升,逐步實現核心驅動型任務的育人功效(表1)。
“品天府茶韻,享幸福成都”每個進階子任務下的任務群,均以調查實踐、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深入探究,任務驅動激發學生探究欲望,深化學習過程,生成子任務的物化成果。物化成果的生成過程是學生提升解決問題能力的過程,也是跨學科深度融合的過程,更是完成核心任務——設計出“成都印象·蓋碗茶”名片的重要過程。
(5)多維評價促發展
活動評價是對跨學科主題學習全過程的綜合性評價[7],為了解學生學習效果,可以通過制定活動評價表將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結合起來,為學生積極搭建展示與交流的平臺[8]。“品天府茶韻,享幸福成都”跨學科主題活動主要安排在課外(周末或假期),以戶外調查、實踐探究的形式有序開展,部分主題任務的完成需要家長給予支持與配合,所以家長評價至關重要。“品天府茶韻,享幸福成都”活動通過確定評價指標、制定評價量表,從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家長評價、教師評價4個角度,對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和學生成果進行多元評價,堅持“肯定表彰”與“反思改進”并重,持續改進與優化,以實現核心素養培育和實踐育人的目標(表2、表3)。
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強調以物化的學習產品(各種文本、模型設計圖等)作為基本學習成果[1]。學習成果源于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凝聚了學生的創新和智慧,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實用的學習產品還會產生一定社會價值。教師應積極為學生搭建展示平臺(班級表彰、公眾號推廣、藝術節展覽等),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及學習成果的持續改進。
四、結語
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為宗旨[9],注重培養學生用多學科視角認知世界。跨學科設計之初,需著重厘清主題、目標、任務3個要素,先清晰回答“主題關聯哪些學科”“目標指向哪些學科素養的培育”“任務需要融合哪些學科內容才能完成”等問題,再進行深入思考與頂層架構的設計。“品天府茶韻、享幸福成都”跨學科主題學習,是在厘清以上3個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整合歷史、生物、勞動、茶藝、美術等學科內容,引導學生從多學科視角整體性認識蓋碗茶,傳承蓋碗茶文化,并初步培養學生發現美好、感知幸福的跨學科素養。
學生積極的學習反饋保障了“蓋碗茶”跨學科主題活動方案的持續修訂與優化。“品天府茶韻、享幸福成都”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實踐檢驗表明:適切的鄉土資源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持續的探究欲望,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搭建了展示平臺,促進地理學習質量的提升;鄉土視域下的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能拉近知識與生活的距離,鏈接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增進學生運用多學科思維重新認識家鄉、熱愛家鄉的情感,厚植家國情懷。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 劉振英,劉利科.基于核心素養的鄉土地理課程資源教學應用分析[J].中學教學參考,2020(34):81-82.
[3] 郭華.跨學科主題學習是什么?怎么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3.
[4] 楊明全,趙瑤. 從分化到融合:跨學科主題學習的三重維度[J].教育科學研究,2023(5):5-12.
[5] 王向東,鄧若蘭,梁秀華. 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整合培育的內涵與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24(4):140-145,159.
[6] 謝歡芳,葉清香. 湘教版(2024年版)初中地理教材“探究與實踐”欄目的跨學科內容分析及教學建議[J].地理教育,2025(1):60-64.
[7] 邱玉順,葉回玉. 鄉土視角下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的邏輯價值與案例設計——以“惠東海龜保護區”為例[J].地理教學,2023(19):56-59.
[8] 劉云,韓加強. 整合鄉土資源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教學設計與實施——以“探尋古蜀輝煌,綻放精彩大運”為例[J].地理教育,2023(2):27-30,36.
[9] 姜永清,張文革. 核心素養培養導向下初中地理加強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創新實踐[J].地理教育,2023(3):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