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要求人才具有較高的知識技術水平以及思想素養,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顯得尤為重要。為此,教師要重視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一體化建設,將各個階段的思政課教學有效銜接起來,以此有效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微型項目化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能改變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被動教學局面,增強學生的參與感,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思政素養。由此可見,探究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一體化建設的微型項目化教學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一、概念分析
(一)微型項目化教學
微型項目化教學是基于項目化教學的一種延伸式教學方式。項目化教學是一種以問題為中心、以任務為驅動的教學方式,強調通過項目設計和實施,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能夠進行探究性學習、合作交流和自主思考,最終獲得多個方面的提升。在思政課教學中,教師在運用微型項目化教學方法時,可設計具有時代性和社會意義的微型探索性項目(時間在15—20分鐘),讓學生在實際情景中加深對思想政治內容的理解。這樣的教學是項目化教學最基礎的教學樣態,主要用于解決課堂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1]
(二)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一體化
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一體化是指將大學、中學和小學階段的思政課教學銜接起來,使它們形成有機整體,提升它們內容、形式和評價的連續性和一致性。這樣能讓學生在不同學段接受邏輯連貫的思政教育。
首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教師通過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能讓學生在各個階段都接受科學的思政教育,從而有效培養他們的責任感與愛國情懷。同時,這樣的思政教育能夠拓寬學生的思政視野,提高他們的思政素養。
其次,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借助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可以將不同的知識點串聯起來,拓寬教學范圍,豐富思政課教學內容[2]。而豐富的思政課教學內容可以讓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最后,有助于推進社會主義教育。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中,中小學思政知識多為理論性內容,能夠夯實學生的政治基礎,使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他們的社會認同感。而大學思政知識則偏向于實踐性,能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社會,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一體化建設的微型項目化教學原則
(一)以學生為本
以學生為本是進行高中思政教育的關鍵。所謂以學生為本,就是將學生放在第一位,了解他們的實際情況,關心、愛護、尊重他們。在思政課堂上,教師要主動地與學生交流互動,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并給予他們思想啟迪[3]。為此,在實施微型項目化教學時,教師要始終遵循以學生為本的原則,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與知識水平設計教學內容。在選擇教學方法時,教師要考慮學生的興趣點,給予他們選擇的權利,從而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獲得個性化發展。
(二)以項目為載體
在開展微型項目化教學時,教師要始終以項目為載體,引導學生在探究中自主學習。如此,學生可以在完成項目任務的過程中掌握理論知識與技能,學會遷移運用所學知識。教師在設計教學項目的時候,要保證內容的一致性、銜接性、針對性。另外,在開展微型項目化教學時,教師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項目活動,如社會實踐、課件制作等,以此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與探究熱情,讓他們在實踐中獲得多個方面的發展。
(三)以能力為本
高中階段是學生走向成熟、走向獨立的關鍵階段,在這一階段,他們不僅要學習基礎知識,還要不斷提升能力[4]。這里所說的能力是指綜合能力,包括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溝通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為此,在進行微型項目化教學時,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讓學生成為知識素養與綜合能力全面發展的人才。
三、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一體化建設的微型項目化教學策略
下文以“全面依法治國”的教學為例,深入探討微型項目化教學的實施。
(一)分析高中思政課內容與其他階段思政課內容之間的關聯,確定微型項目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為高中思政課教學指明了方向。要想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一體化建設,教師在開展思政課教學時,要深入解讀新課標,分析教學內容與其他階段的思政課教學內容的關聯,并在此基礎上確定微型項目主題,梳理項目內容,構建項目框架,以此為后續的項目探究奠定基礎[5]
新課標明確提出,要通過“全面依法治國”這部分內容的學習,讓學生了解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知道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的基本要求,培養具有法治意識的學生。因此,在微型項目化教學中,教師要以此為基礎設計項目內容,確保學生在項目實踐中得到相應的發展。
“全面依法治國”這一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特色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小學與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也闡述了法治的內容。比如,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我們的守護者”一課講述了憲法的內容,能讓學生初步了解法律與法治的知識;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堅持憲法至上”一課也闡述了憲法的知識,能讓學生了解憲法的地位、作用、原則等,領會我國憲法的原則和精神。此外,大學思政課程中也有不少與憲法相關的知識。可見,這四個階段關于憲法知識的教育是層層遞進的,小學與初中的教學是基礎,高中的教學強調探究,而大學的教學強調實踐。因此,教師在設計微型項目的時候,要注重融入其他三個階段的知識,以此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幫助學生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
教師可以確定本課微型項目的主題為“全民科普依法治國”,以此讓學生了解憲法知識,明白依法治國的重要性,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促使學生自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在確定微型項目主題后,教師可圍繞該主題完善課程內容,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知識。
(二)設置驅動性問題,實施項目活動
任務是微型項目開展的內驅力,好的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究欲,讓他們積極參與到項目活動中。為此,在“全民科普依法治國”項目活動中,教師要基于學科特點和學生學習情況設計具有開放性和層次性的問題[6]。之后,教師可借助問題引領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完成項目任務。
1.呈現驅動性問題
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段展示2025年全國兩會調查結果的視頻,并讓學生分析結果。之后,教師可呈現驅動性問題。
【核心問題】
為什么要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如何建設法治社會?
【驅動性問題】
(1)憲法是什么?其基本原則是什么?(2)我國憲法如何保障國家權力屬于人民?(3)如何理解憲法至上原則?(4)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之間的內在聯系是什么?(5)如何避免出現煙花傷人、高空墜物、高鐵霸座等事件?
(6)如何用法律解決煙花傷人、高空墜物、高鐵霸座等問題,建設法治社會?
2.開展子項目活動
教師呈現驅動性問題后,可引導學生開展子項目活動。
子活動一:知識復習與資料搜集
在該活動中,學生需要先回顧在小學與初中學習的相關知識。小學階段的“我們的守護者”這部分內容的學習讓學生了解了我國不同法律的不同作用,明白了憲法是實行依法治國的根本依據,依法治國的核心是依憲治國。初中階段的“堅持憲法至上”這部分內容的學習讓學生明白了憲法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憲法是所有組織和個人的根本活動準則,在國家法律體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和法律效力。
之后,學生需要搜集與憲法相關的資料,制作一份調查問卷,了解人們對憲法的認識,以及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法律問題與解決方法等。
子活動二:問卷調查結果分析與整理
在該活動中,每組學生要調查五個人,并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與整理。以下是A小組的問卷調查分析:在調查的五個人中,僅有一人對憲法有較深入的認識,了解法律的作用及運用途徑,剩下的四人僅僅知道有憲法,對其作用了解較少。在生活中遇到煙花傷人、高空墜物、高鐵霸座等事件時,有三人選擇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而剩下的兩人則選擇私了。
在此基礎上,學生需要思考問題:通過調查問卷結果看出了什么?有的學生表示:“我國部分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較為淡薄,對我國法律的了解較少,在遇到問題后會選擇自行解決。”有的學生表示:“我們需要向人們科普法律知識,讓大家對法律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要讓學生設計一個科普法律知識的方案,并制作相關的課件。學生所設計的方案要能體現憲法的內涵、基本原則以及憲法是如何保障國家權力屬于人民的。如此一來,學生便能對“全面依法治國”這部分內容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學會在實際生活中利用法律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子活動三:赴法院開展旁聽活動
在該活動中,學生需要走進法院,了解相關的維權事件,感受法律的威嚴。在旁聽的過程中,學生要認真記錄,了解哪些法律適用于哪些事件,并在旁聽結束后寫一份旁聽感悟。這樣的活動能培養學生的法治思維,讓學生明確生活中的法律和道德底線。
(三)展示項目成果,開展項目評價
在完成上述子活動后,教師要讓學生公開展示其項目成果,如問卷調查報告、科普方案、相關課件等。在學生展示成果之后,其他學生與教師要進行點評,指出其中存在的不合理之處,并給出改進建議。
在微型項目化教學中,評價至關重要。新課標指出,在評價學生時,既要關注過程,又不能忽略結論,要做到以評促學、以評促教。因此,在本次項目活動的評價環節,教師要重點評估學生是否解決了驅動性問題,是否能夠運用憲法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可將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過程性評價是對學生項目實施過程的評價,總結性評價則是對學生項目成果的評價。在評價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從憲法理論知識、基本原則、實際應用等方面分析、總結微型項目化教學成果,明白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必須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公民意識,讓其積極參與到依法治國實踐中。
結語
總而言之,在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一體化理念下,高中思政課教師開展微型項目化教學,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思政知識體系,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想認同感,從而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目標。
[參考文獻]
[1]徐淑純,郭紹儀.巧用微項目教學構建“四真”課堂[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29):43-45.
[2]劉欣.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微項目化”的建構: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為例[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3(6):32-34.
[3]高林燕.課程思政背景下大中小一體化武德教育實踐路徑研究:以南京市為例[C]//四川省體育科學學會,四川省學生體育藝術協會.2024第二屆四川省體育科學大會論文報告會論文集(2).成都:四川省體育科學學會,2024:220.
[4]吳望雁.微項目化學習重構道德與法治課堂[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3(5):24-26.
[5]奚彬,韓雪.項目化學習:讓道德與法治課程“全息”而至[J].華人時刊(校長),2023(12):92-93.
[6]陳小琳.項目式學習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名師在線,2024(30):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