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雙減”政策的推行對初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為初中美術學科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本文探討了在“雙減”背景下,初中美術學科融合教學的重要性、可行性,并結合實踐案例詳細闡述了初中美術與其他學科融合教學的具體實踐路徑與探索成果,以期為初中美術教學的創新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雙減”;初中美術;學科融合教學;實踐探索
“雙減”政策旨在通過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提高教學質量,確保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參與體育鍛煉、社會實踐和家庭互動,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一政策的實施,要求學校和教師重新審視教育教學的方式和內容,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豐富課后服務形式。初中美術作為一門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創造力和綜合素質的重要學科,在“雙減”背景下,應積極探索創新教學模式,加強與其他學科的融合,以更好地發揮其育人功能,促進學生個性化成長。
一、“雙減”背景下初中美術學科融合教學的重要性
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融合能夠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讓學生從多個角度認識和理解知識,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和跨學科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學科融合,將美術與學生熟悉的其他學科知識相結合,能夠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和新鮮感,激發學生對美術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
在學科融合的過程中,美術學科能夠更好地展現其獨特的價值和魅力,提升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得到更多的重視和支持。當今社會對創新型、綜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學科融合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
二、“雙減”背景下初中美術學科融合教學的可行性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美術課程要與其他學科相互滲透,拓展學生的視野和思維方式。初中各科教材中存在許多與美術相關的內容,如語文中的詩詞配圖、歷史中的文物古跡、數學中的幾何圖形等,為學科融合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多媒體、互聯網等現代教育技術為學科融合教學提供了便利條件,使教師能夠更加生動、直觀地展示跨學科的知識和作品。隨著教師培訓的不斷加強,教師的專業素養和跨學科教學能力逐漸提高,為開展學科融合教學奠定了基礎。
三、“雙減”背景下初中美術學科融合教學的實踐路徑
1.美術與語文的融合
(1)詩畫結合。讓學生根據古詩詞的意境進行繪畫創作,或者為繪畫作品配上相應的詩詞,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詩詞的內涵和意境,同時提高美術表現能力。例如,在學習王維的《山居秋暝》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描繪出詩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優美畫面,感受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魅力。在詩詞歌賦中的意境之美,也為畫家提供了無盡的創作素材。如“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孤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闊,都能在美術作品中找到生動的詮釋。
(2)故事插畫。鼓勵學生為語文課文創作插畫,以此激發他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例如,在《智取生辰綱》的學習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繪制插畫,這不僅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也增強了記憶。繪畫通過色彩和線條塑造直觀形象,搭建起學生與文學作品之間的橋梁,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幫助他們更快理解文本內容,更輕松地吸收新知。
在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中,教師應不斷學習,與時俱進。高效的課堂應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思考,而非單向灌輸。將美術與語文教學相結合,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和探究興趣,通過繪畫引導他們理解課文結構、內容細節,并體會作者情感,從而培養對語文的熱愛,并提升審美鑒賞能力。這種方法讓學生在發現美、感知美、創造美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語文學習的興趣和效果。
2.美術與歷史的融合
(1)文物鑒賞與仿制。結合歷史教材中的古代文物,讓學生欣賞文物的造型、紋飾和色彩,了解其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并嘗試仿制文物,感受古代工藝之美。例如在學習嶺南版八年級第一課《沉雄瑰麗的中國青銅器藝術》時,學生可以通過運用超輕黏土仿制或繪出青銅器的造型和紋飾,使學生更加了解青銅器的鑄造工藝和藝術特點,并借助青銅器背后的歷史故事,深刻理解青銅禮器的美,讓他們認識中國不同時期青銅器的結構、造型、紋飾特征,引導他們深刻感受中國青銅器藝術之美,激發學生感悟“沉雄瑰麗”的文化內涵與熱愛祖國青銅藝術的情懷。
(2)根據歷史事件進行創作。繪畫作品的欣賞,透過歷史場景再現的瞬間,增強對歷史的感性認識。例如在學習新教材嶺南版七年級上冊第一課《誰是最可愛的人》時,一幅幅抗美援朝題材的美術作品,反映出戰爭場景或英雄人物的高尚形象。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涌現出一大批英雄,他們的名字如同璀璨星辰,永遠鐫刻在歷史的長卷之上。這些英雄人物不僅是那個時代的驕傲,更是后人學習的楷模,激勵著每一代人不斷前行。在這些英雄的感召下,我們更加堅定了繼承遺志、弘揚愛國精神,誓要為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對于同學們而言,了解抗美援朝戰爭的英雄故事,不僅能夠增長歷史知識,更能激發內心深處的愛國情感。讓大家在緬懷英雄的同時,也將這份愛國情懷轉化為實際行動,努力學習、奮發向上,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夢想而不懈奮斗。
(3)發掘歷史文本中的美術基因。閱讀歷史能夠啟迪智慧,而名畫則是歷史的生動記錄。在攝影技術出現之前,畫家們用畫筆記錄重大事件,通過藝術作品把握歷史脈絡。因此,美術與歷史相輔相成,我們應該用融合的視角去探索它們。在歷史教學中融入美術元素,可以讓學生通過美術作品直觀感受歷史,使學習歷史不僅是對文字和年代的記憶,而是一次美的探索之旅。
例如在宋朝歷史的教學中,學生了解到宋太祖的重文輕武政策導致國力衰弱,而《清明上河圖》卻展現了北宋開封的繁榮。這幅畫不僅是對北宋表面的繁榮的描繪,也隱含著對國家未來的憂慮,反映了畫家張擇端深刻的現實主義精神和對時代變遷的敏銳洞察。通過學習這幅畫,學生能夠深入理解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和中國古代社會的風貌,體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對歷史的尊重和對藝術的熱愛將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激發他們對祖國輝煌歷史和璀璨藝術瑰寶的認同與自豪。這樣的教育體驗對于培養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和促進其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3.美術與數學的融合
(1)幾何圖形的創意設計。幾何圖形以其簡潔、醒目和強烈的形式感,不僅是抽象視覺元素的代表,也是創造性思維的展現。通過引導學生運用數學中的幾何圖形進行創意繪畫或設計,旨在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與創新能力,讓他們體會數學與美術之間的深刻聯系。
例如立體派藝術家畢加索通過解構日常物體的幾何形狀,挑戰傳統視覺和空間感知;荷蘭畫家蒙德里安,作為幾何抽象畫派的先驅,通過直線和基本色彩展現了對藝術本質的深刻理解。每種圖形都有其獨特的特性,不同的幾何形態帶來不同的視覺和心理效應:圓形象征聚焦,三角形傳達尖銳與穩定,方形則表達正式感。極簡主義藝術家通過簡單的幾何形狀和純粹的色彩探索形式與空間的關系,創作出視覺沖擊力強的作品。因此,簡單即美,數學中的點、線、面和幾何圖形將抽象概念簡化,使之更加易于理解。
(2)透視原理的應用。美術中蘊含著數學,如果沒有數學的理性,沒有邏輯思維,人又怎能分辨出內心的真善美呢?我們可以把數學透視原理引入到美術的課堂教學中來,充分體現數學和美術之間的相輔相成,融會貫通,讓學生掌握如何在繪畫中表現空間感和立體感,提高繪畫技巧,從而開辟出美術教學的新天地。
透視,猶如一把神奇的鑰匙,能夠帶領學生打開通往三維世界的大門。例如在學習嶺南版七年級上冊第3課《校園風景》講解平行透視、成角透視和黃金分割等知識時,通過幾何透視法中的“近大遠小”規律,讓學生繪制具有透視效果的建筑或風景,使學生理性的學習美術,增加了興趣,為美術課的探究提供幫助。
(3)寫畫體驗,積淀核心素養。在繪制“中華扇子”活動中,學生將國畫和書法技藝應用于扇面創作,精確勾畫出符合幾何原理的扇面,實現了數學與國畫課程的巧妙結合。這種跨學科教學不僅點燃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在愉悅的氛圍中掌握數學知識,而且在藝術的滋養下,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應用能力。這樣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從數學邏輯中發現美,從國畫中領悟數字與圖形的和諧,激發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拓寬了思維視野,增強了技能多樣性,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養的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為培養未來創新型人才打下了基礎。
4.美術與音樂的融合
(1)音樂感受與繪畫表達。讓學生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通過色彩、線條和形狀來表達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實現聽覺與視覺的通感。例如在《面與色的美感》這一課時,筆者播放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學生可以用強烈的色彩和有力的線條來表現音樂的激昂。
(2)音樂海報設計。結合音樂演出或音樂專輯,讓學生設計音樂海報,將音樂的主題和情感通過視覺元素傳達出來。例如為一場校園音樂會設計海報,學生需要考慮音樂的風格、演出的主題等因素,運用美術知識進行創意設計。通過海報的編制,使學生擴展了文化生活面,提高了美術文化修養,豐富了校園生活。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心靈的啟示,極其富有感染力,因此,教師可以在美術課堂上引入那些旋律優美的音樂作品,這樣做不僅能瞬間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有效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應當適時引導學生,讓他們學會聆聽音樂中的韻律之美,感受美術作品中的意境與情感,從而培養起高雅的審美情趣,引導學生向真、向善、向美。
5.美術與科學的融合
(1)自然觀察與寫生。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觀察動植物的形態、結構和色彩,進行寫生創作,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表現力,同時增強對科學知識的理解。例如在學習生物的多樣性時,學生可以通過寫生來記錄不同生物的特征。通過觀察寫生喚起美的情感、美的體驗,學生與自然相擁,于自然中尋找扣人心弦的美。
(2)科學幻想繪畫。鼓勵學生結合科學知識與想象進行繪畫創作,將傳統文化與未來科技巧妙融合,以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索欲。例如以“未來城市”為主題,學生可以通過繪畫展現對未來科技發展及其對城市生活影響的想象。這種科幻繪畫不僅展現了對未來生活的創意構想,還可能觸及科技與人性、環保與發展平衡、社會結構變化等深層議題。
美術與科學共享追求“真善美”的愿景,科學為藝術開辟了新的表現途徑,兩者在推動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服務于人類。
6.美術與傳統文化的融合
在時光的長河中,美術與傳統文化宛如兩顆璀璨的明珠,交相輝映,綻放出絢麗奪目的光彩。
(1)民間工藝是美術與傳統文化融合的生動體現。精美的剪紙、絢麗的刺繡、古樸的陶藝、華麗的服飾,在學習這些傳統工藝的同時還能學習到相對應的禮儀。例如,在學習新教材嶺南版七年級上冊第2課《制茶具明茶禮》和第3課《賞服飾知禮儀》這兩課時,讓學生先了解中華文化,明茶禮和衣冠禮儀文化。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我們守禮、尚禮,自覺地將“禮”作為言行舉止的規范,已滲透在我們的衣食住行里,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賞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2)傳統的建筑藝術在美術作品中得到精妙的展現。飛檐斗拱、雕梁畫棟的古建筑,在畫家的筆下盡顯莊重與典雅。每一處細節都承載著歷史的沉淀,訴說著先人的智慧與審美追求。
美術與傳統文化的融合,不僅是藝術的創新,更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它讓古老的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活力,引領我們在美的世界里追尋歷史的足跡,感受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
四、結語
在融合教學實施中,教師應強調實踐與應用,通過跨學科美術創作活動和合作設計綜合課程項目,讓學生在項目中整合多學科知識。同時,鼓勵學生參與多樣化藝術活動和比賽,以拓寬視野和提供實踐機會。這些活動旨在鍛煉學生能力,展示才華。
“雙減”政策旨在深化而非削弱教育,要求教育更注重質量,讓教育影響更深遠。它鼓勵學生滿懷信心和希望,追求個人價值的實現。教師需承擔起責任,為學生創造一個積極健康的教育環境。
【參考文獻】
[1]瞿紅.基于“雙減”背景的小學語文課堂中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策略[J].教育界,2023(28).
[2]趙祝筠,吳強.中國畫跨學科融合教學探究——以《清明上河圖》為例[J].芒種,2024(3).
[3]高樹芬.激活美術課教學的三步棋[J].赤子(中旬),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