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秦兵(1975—),男,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東洲國際學校。
群文閱讀是指教師圍繞某個話題,組織學生閱讀多篇內容相關的作品,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分析和討論交流,揭示作品的內在聯系,最終形成對主題的整體認識的教學活動[1]。與傳統的單篇教學相比,群文閱讀打破了課文范圍的局限,通過橫向聯系、縱向比較,幫助學生從宏觀角度把握作品的異同,加深對作品主題的理解。此外,群文閱讀以問題為線索,以討論為主要方式,學生在積極思考和合作探究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體現其主體地位[2]。
將群文閱讀引入宋詞教學,是順應語文教學改革趨勢的舉措。首先,宋詞有著豐富的意象、細膩的情感、多樣的風格,能夠向學生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這為開展審美教育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其次,宋詞寄托著詞人的人生感懷,蘊藏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智慧,而群文閱讀有利于深化學生對詞人生平際遇、時代風貌的了解,對詞作主題、藝術特色的把握。最后,學生以群文閱讀方式學習宋詞,可突破單篇詞作的局限,梳理不同詞作的共性和特性,實現對作品的深度解讀和創造性闡釋。
一、基于審美創造素養的語文閱讀教學改革
(一)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解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深化了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強調語文核心素養是在豐富的語文實踐中形成的,是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語文情感的綜合體現,是學生終身發展的關鍵素養[3]。新課標還強調,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不斷積累、建構并內化,成為熱愛生活、熱愛語文、崇尚科學、心靈豐盈、情感健康、品格高尚的人。
審美素養作為語文學科的素養指標,既是學生人文素養的集中體現,又是實現語文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徑。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的審美理想,塑造高尚的人格[4]。初中語文教師應創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審美體驗和創造實踐,以提升其審美鑒賞力和審美創造力,促進其全面發展。
(二)審美創造素養在語文核心素養中的地位
在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個維度中,審美素養是一項強調審美體驗與個性發展的素養,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靈魂。
一方面,語文學科承擔著培育審美素養的重要使命。語文學科以豐富的文學作品為載體,以高尚的思想情感為內核,以優美的語言文字為表征,是開展美育的主陣地。學習語文是一個不斷積累審美經驗、提高審美能力的過程。在品讀文學經典、感悟作家心靈世界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逐步建構對真善美的認知,形成積極向上的審美情趣,獲得獨特而豐富的審美體驗[5]。
另一方面,審美素養強調主體性、創造性和個性化。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文化傳承與理解固然不可或缺,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知識學習和能力訓練基礎之上的,具有相對客觀、理性、普遍性的特點。審美活動源于個體的主觀感受,情感體驗是其基本特征。基于自身的生活閱歷、性格氣質、接受心理,不同學生對同一文本會產生不同的審美體驗與審美感悟。此外,學生在審美活動中常常會對作品內容、表現手法產生懷疑或聯想,甚至創造出與原作不同的意象和意境,從而深化或顛覆原有的審美認知,彰顯自我意識和開創精神。由此可見,審美創造素養是語文學習最活躍、最個性化的成果體現,是學生語文修養和人格品質的集中反映。
(三)文本互涉理論與宋詞群文閱讀
文本互涉理論又稱互文性理論。該理論強調文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之前和同時代的其他文本有著復雜的聯系的,文本的構成是對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轉化的再現。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透過文本去觀照其與其他文本的互涉關系,揭示其對話性和復調性。
宋詞群文閱讀是基于文本互涉理論而設計的教學活動。教師可選取同一詞人、同一主題或同一時期的不同詞作,引導學生從詞作內容、意象手法、風格特征等方面進行縱向梳理、橫向對比,既能把握不同詞作的個性特點,又能揭示其內在的關聯性,最終對詞人的創作歷程、宋詞的發展脈絡形成多維立體的認識。以辛棄疾的詞作為例,在圍繞“愛國”這一主題比較閱讀《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等作品時,學生會發現這些詞作在慷慨悲憤、沉郁頓挫的基調下具有不同的情感色彩:《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側重于對南宋偏安局面的憂憤之情,《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則表達詞人不甘沉淪、雄心未泯的壯志豪情。通過互文性的解讀,學生能更好地把握詞作的思想內涵和藝術特色。
由此可見,群文閱讀以開放的文本視野,跨越時空限制,通過對不同文本的重構和整合,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又為其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聯想空間,有利于學生宏觀審美認知的形成,為其創造性地解讀詞作打下良好基礎。
二、宋詞群文閱讀教學的實施路徑
(一)議題設計:鎖定知識與情感生長點
議題能夠聯結不同文本,是貫穿群文閱讀教學的主線,對學生整體把握宋詞內涵、形成宏觀審美認知具有關鍵作用。
議題的內容要緊扣新課標的要求,關注學生的認知起點,把握學生的知識生長點與情感生長點。針對知識生長點,教師應圍繞能夠體現宋詞發展脈絡、反映時代風貌、彰顯詞人風格的關鍵詞來設計議題,引導學生梳理脈絡、把握特征。例如,為了指引學生探索宋詞的發展與流變,教師可立足時代背景、詞人際遇、創作風格等要素設置議題“豪放與婉約的碰撞”,帶領學生在縱向比較中感受南宋詞壇的多種樣貌,在橫向聯系中體味不同詞人的獨特個性。針對情感生長點,教師應緊扣蘊藏在作品背后的人生況味、家國情懷來設計議題,引導學生在反復吟誦、聯想想象中產生情感共鳴,獲得心靈啟迪。例如,為了給予學生心靈震撼,凈化情感世界,教師可選取一位詞人不同時期的作品,圍繞人生悲歡、世事滄桑設置議題“香消翠減,唯有情難老”,帶領學生在縱向梳理中體味詞人情感的變化,在橫向比較中領會人生智慧。
值得注意的是,議題的設置要開放、靈活,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一方面,議題不宜過于狹隘和封閉,要具有啟發性與探究性。另一方面,議題要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緊密聯系,讓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帶著真問題、真情感去閱讀,進而產生情感共鳴。
(二)文本選擇:兼顧經典性、梯度性和關聯性
文本選擇是群文閱讀的關鍵環節。為了深化議題討論、彰顯宋詞魅力,教師需要兼顧文本的經典性、梯度性和關聯性。
第一,選擇經典作品,培養學生的審美品位。經典的宋詞具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在宋詞發展史上影響深遠,能夠讓學生領略宋詞獨特的美學精神和文化品格,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宋詞的經典作品如周邦彥的《清真集》、辛棄疾的《稼軒長短句》、李清照的《漱玉詞》等,都具有宋詞的意象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能夠啟迪與凈化學生的心智。
第二,重視詞作的難易梯度,循序漸進地設置閱讀任務。宋詞的語言、意象、思想等往往需要經過推敲,如果一開始就閱讀晦澀難懂的作品,學生很可能會失去閱讀興趣。因此,教師要全面把握學情,基于學生的認知基礎,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組織文本,設置難度稍微高于學生現有認知水平的閱讀任務,從而激發他們的探究興趣。以辛棄疾的詞作為例,教師可先帶領學生閱讀《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等內容明白曉暢的作品,引導學生初步感知其沉郁頓挫的風格,再閱讀《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等意蘊深遠的作品,引導學生感受其中的愛國情懷和人生智慧。如此一來,學生能夠循序漸進地深入語境,提升自身的審美鑒賞能力。
第三,關注不同詞作的內在關聯,形成互文闡釋的張力。宋詞群文閱讀教學旨在幫助學生理解詞作背后的內在聯系,把握宋詞的整體性、系統性。因此,教師所選的詞作要在內容、風格、意境等方面存在某種呼應,形成對比或映襯,借此彰顯宋詞的魅力,引發學生深入思考。比如,在探討“豪放與婉約的碰撞”這一議題時,教師可選取南宋前期秦觀、李清照的詞作,以及宋朝后期辛棄疾、陸游等詞人的詞作,引導學生閱讀并比較上述詞人創作風格的異同,探索南宋詞壇復雜的發展軌跡。經歷深入思考后,學生了解到宋詞豪放與婉約的交融、沉郁與明麗的碰撞,折射了時代的動蕩不安。由此可見,學生可通過互文闡釋,拓寬審美視野、提升鑒賞能力,并加深對南宋歷史和社會發展的理解。
(三)問題設置:關注核心要素,引導創造性閱讀
在群文閱讀教學中,問題是深化議題討論、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的重要元素。宋詞群文閱讀的核心要素是指體現詞人家國情懷、人生感悟的關鍵意象,表達詞人獨特審美風格的語言特色,以及組織詞作結構、營構意境的表現手法。為了使學生把握詞作內涵,引發學生創造性閱讀,教師應圍繞詞作內容、藝術表現等設置問題,并帶領學生深入解讀詞作中的核心要素,揭示其深層內涵。
以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為例,教師將“那人”作為切入點,提問道:“該詞在描寫愛情的表象下,是否寄托著更深的寓意?‘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這幾句詞呈現了繁華場景,是否又映射了某種現象?你能讀出辛棄疾怎樣的情感?”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通過細心品讀,逐步領會辛棄疾寧可過寂寞的閑居生活,也不肯與投降派同流合污的復雜心境。再以岳飛的《滿江紅·怒發沖冠》為例,教師可將排比、對偶等表現手法作為切入點,提問道:“從鏗鏘有力的排比句式中,你感受到詞人怎樣的情感?‘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對偶,營造了怎樣的意境?”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能夠感受詞人磅礴的英雄氣概與昂揚慷慨的愛國熱情。由此可見,圍繞核心要素設置問題,有助于學生通過解讀語言文字把握作品的深層意蘊,加深對作品主題的理解,為進一步的審美體驗打下良好基礎。
群文閱讀的活力在于學生能從不同視角切入,提出個性化的見解。因此,教師要以開放的心態對待學生的獨特感受,以發散性的問題激發他們闡釋和想象的欲望。例如,在探討周邦彥《清真集》的“意象之美”時,教師可提問道:“‘輕云薄霧’給你什么感覺?聯系上下文,你覺得這一意象能表達怎樣的情感?”再如,在梳理辛棄疾“以詩為詞”的藝術風格時,教師可提問道:“辛詞的詩意表現在哪些方面?這種詩化趨向對詞的題材內容、表現手法帶來怎樣的影響?”提出這樣的開放性問題,旨在鼓勵學生自由聯想、暢所欲言,在思維碰撞中獲得啟發,深化對作品的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增強學生的閱讀效果,教師要力求問題情境化、情境問題化。一方面,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借助多媒體設備,用圖片、音樂渲染意境,激活學生的聯想和思考;設置懸念,圍繞人物命運、情節發展等設問,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另一方面,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討論交流中出現的疑惑與分歧,即時生成新的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探討。
結語
培育審美創造素養,既強調人文理想,又強調生活實踐,是實現立德樹人、提升人文素養的關鍵所在。為了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創造素養,教師應立足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能力水平,開發富有情感體驗、充滿人文情懷的教學資源,設計具有開放性、互動性與啟發性的教學活動,促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審美體驗中感知語文魅力、豐富情感世界、陶冶道德情操,最終提升精神境界、塑造健康人格。
【參考文獻】
[1]潘慶玉.群文閱讀:由鏈接而群聚,因秘響而旁通[J].語文建設,2018(1):26-33.[2]張萍.群文閱讀教學:概念、范式與價值[J].上海教育科研,2016(4):75-78.[3」于強.群文閱讀教學的價值再認及實施建議[J].教學與管理,2017(35):29-32.[4]于澤元,王雁玲,黃利梅.群文閱讀:從形式變化到理念變革[J].中國教育學刊,2013(6):62-66.[5]代順麗,王榮生.語文閱讀教學有效問題的本質特征[J].課程·教材·教法,2014,34(8):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