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何娟子(1984—),女,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拱辰中心幼兒園。
混齡游戲能夠幫助幼兒發展認知能力、情感、社會性。混齡區域游戲的設計有一定技巧。在實際工作中,教師除了要立足幼兒的認知水平、興趣愛好、生活習慣選取適合幼兒的游戲內容和形式,還要在組織游戲時將幼兒視為獨立的個體,鼓勵幼兒與同伴通過合作與互動解決問題,推動幼兒形成良好的適應能力[1]。
一、開展幼兒園混齡區域游戲的意義
(一)有利于幼兒的社交能力發展
混齡區域游戲,從字面上看,是指不同年齡段幼兒參與的區域游戲。在混齡區域游戲中,不同年齡、能力水平、興趣愛好、性格的幼兒可以交流、互動,合作玩游戲。在這樣的情況下,年紀小的幼兒可以通過觀察年紀更大幼兒的態度和行為進行學習,而年紀更大的幼兒則會不自覺地照顧年紀小的幼兒,并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進行自我管理。這也可以增進幼兒之間的友誼,使幼兒形成良好的社會關系[2]。
(二)能夠滿足幼兒的認知發展需求
由于幼兒的發展水平存在很大差異,在玩混齡區域游戲時,幼兒之間常常會出現認知沖突。在這種情況下,年紀更大的幼兒可以分享游戲經驗,幫助年紀小的幼兒提高認知水平,讓混齡區域游戲的玩法更加復雜。由此,不同年齡幼兒的游戲體驗、游戲收獲都會更豐富,他們的認知水平也會在游戲過程中逐步提高[3]。
(三)有利于幼兒協調發展
在混齡區域游戲中,幼兒可以在同伴的協助下完成各種各樣的探究性任務,從中獲得成就感與滿足感。不同年齡段的幼兒一起玩游戲時,他們可以協商解決輪流玩滑梯、蹦床等游樂設施的問題,確定不同人扮演的角色,一起建構游戲規則和游戲秩序,而不僅僅是按教師設定的游戲規則玩游戲。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的交流、協商、合作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發展,幼兒的創新思維也會得到培養[4]。
(四)讓幼兒更充分地感受游戲樂趣
相較于傳統的區域游戲,混齡區域游戲的自由度更高,內容和形式更加豐富。在這類游戲中,幼兒不僅可以自由選擇想要玩的游戲,還可以靈活地選擇游戲同伴,與同伴一起調整游戲玩法、改變游戲規則。這會推動幼兒更積極地參與混齡區域游戲,并從中體會到游戲的樂趣,享受探索與創造的過程[5]。
二、幼兒園混齡區域游戲設計策略
(一)根據功能區域設計游戲
幼兒園通常包括多個功能區域,如角色扮演區、建構區、美工區、閱讀區、益智區、戶外活動區等。教師可以利用這些區域設計符合幼兒發展需求的混齡區域游戲,并盡量將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興趣愛好的幼兒安排在同一區域內[6]。
比如教師可以帶領小班幼兒和中班幼兒到建構區玩混齡區域游戲,指導他們組成中班幼兒帶小班幼兒的游戲小組,并向他們提供積木等游戲材料,鼓勵他們一起玩游戲。建構區的玩具相對簡單,適合教師組織小跨度混齡區域游戲。在玩游戲的過程中,年齡相近的小班幼兒和中班幼兒,可以結合生活經驗展開對話與互動。
又如教師可以帶領小班幼兒、中班幼兒和大班幼兒到科學區玩混齡區域游戲,指導他們組成大跨度的混齡游戲小組,一起玩科學觀察類游戲。教師需要給幼兒提供放大鏡、多肉植物等游戲材料,并鼓勵年紀較大的幼兒帶領年紀小的幼兒觀察、分析游戲材料,一起探尋生活現象背后的科學知識。
(二)投放適宜游戲材料
教師投放的游戲材料會在很大程度影響幼兒的游戲參與度和游戲積極性。在確定混齡區域游戲的內容和形式之后,教師需要投放有層次的游戲材料,確保不同年齡段的幼兒都可以玩得開心、獲得發展。要做到這一點,教師需要先確定參與混齡區域游戲的幼兒為哪個年齡段的,以及這一游戲是大跨度的混齡區域游戲還是小跨度的混齡區域游戲,再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投放有層次的游戲材料[7]。除此之外,為確保混齡區域游戲的安全性,教師需要選擇安全、無毒的游戲材料,并在合適的時候引導幼兒學習游戲材料的正確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比如教師可以在組織面向中班幼兒和小班幼兒的小跨度混齡區域游戲時,投放拼圖、積木、帶標簽的玩偶等顏色鮮艷、功能明確的游戲材料,并鼓勵幼兒自主選擇材料參與游戲活動。
又如教師可以組織大跨度的混齡區域游戲“超市購物”。考慮到大班幼兒、中班幼兒、小班幼兒均參與游戲,而且這一游戲的玩法比較豐富,教師應當投放大量游戲材料,以便幼兒利用游戲材料展開交流、互動。教師可以投放玩具收銀臺、玩具購物筐、玩具蔬菜等游戲材料。在幼兒玩游戲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認真觀察不同年齡段幼幾對游戲材料的使用情況,并通過適當調整游戲形式和內容等手段來引導幼兒交流與合作。教師也可以鼓勵大班幼兒帶領中班幼兒、小班幼兒改造材料,在這樣的情況下,幼兒會有更強的參與感,也更容易感受到被接納,獲得來自同伴的關愛與支持,體會到同伴之間的情感。
(三)及時介入指導
在混齡區域游戲活動中,教師要找準介入指導的時機,尊重不同年齡段幼兒自主選擇材料、自由開展游戲活動的權利。考慮到小班幼兒、中班幼兒、大班幼兒在認知水平、興趣愛好、性格特點等方面均存在差異,教師要堅持在指導幼兒合作解決問題時遵循因材施教原則,讓他們通過游戲活動獲取知識、經驗,發展能力[8]。
比如教師可以組織“神奇的花朵”美術類混齡區域游戲,為中班幼兒、大班幼兒提供畫紙、水彩筆等游戲材料,著重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表達能力。在混齡區域游戲開始前,教師提前分析了中班幼兒、大班幼兒存在的性格差異、興趣愛好差異和認知差異,由此研判幼兒可能遇到的問題,并準備了一些能夠幫助幼兒合作解決問題的道具。在開展混齡區域游戲期間,教師盡量不打擾幼兒的觀察、分析、討論,僅在發現幼兒陷入困惑后,適時向幼兒提問,指導他們選擇符合自己游戲需求的游戲材料和工具。在幼兒完成畫作后,教師引導他們相互點評畫作,交流繪畫的感受,讓他們學會從不同的角度欣賞他人的畫作,以及運用恰當的語言和肢體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在游戲最后,教師幫助幼兒總結在本次混齡區域游戲中的表現,稱贊他們互相幫助、合作完成任務的舉動,為游戲活動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四)根據幼兒意見豐富游戲玩法
教師不僅要設計滿足幼兒發展需要的游戲,而且需要通過觀察幼兒游戲過程、參與幼兒游戲等方法,了解幼兒想要如何改造游戲,并根據幼兒的意見,給幼兒提供其他類型的游戲材料,引導幼兒科學改造游戲的內容和形式,讓幼兒從混齡區域游戲中獲得更多樂趣。
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健康你我他”科學類混齡區域游戲,讓小班幼兒、中班幼兒、大班幼兒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身體部位展開探究,先了解這一身體部位常見的疾病,再由此進行交流、互動。這一游戲既可以讓幼兒意識到保持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及科學方法,又可以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在組織混齡區域游戲前,教師需要投放適合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科學類繪本,以便幼兒了解相關科學知識;也需要投放玩具聽診器、玩具針筒、玩具溫度計等游戲材料,鼓勵幼兒在了解科學知識之后一起玩游戲。在組織“健康你我他”混齡區域游戲的過程中,教師既要關注小班幼兒對游戲類型、游戲內容的反饋,也要關注中班幼兒、大班幼兒的游戲體驗,并適時引導不同年齡段幼兒溝通與交流。在跟不同年齡段幼兒交流后,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反饋,給他們提供不同的學習支架,以指導小班幼兒養成勤洗手的生活習慣,指導中班幼兒了解身體不同器官,指導大班幼兒了解影響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
(五)完善評價體系
在組織幼兒園混齡區域游戲的同時,教師還需要構建科學的游戲評價體系,獲取幼兒及家長對混齡區域游戲的反饋,并由此優化游戲活動。為此,教師需要在設計游戲活動后,確定細致的評價指標,并在組織游戲活動時,密切關注小班幼兒、中班幼兒及大班幼兒的游戲表現,分析他們的行為、態度和語言,評估他們的發展情況,且及時給予幼兒真實、客觀的激勵性評價,激勵他們繼續進行溝通、交流。
比如在組織大跨度混齡區域游戲前,考慮到參與游戲的人數較多,教師應當確定詳細的評價指標。教師設計的評價指標應既包含對游戲材料(投放量、幼兒使用情況、安全度等)、游戲玩法(是否豐富、是否有延展性)等的評估,也包含對幼兒游戲態度(年紀較大的幼兒是否主動幫助年紀較小的幼兒完成游戲任務、年紀較小的幼兒是否愿意參與游戲等)、游戲行為(幼兒是否在玩游戲的過程中產生較為激烈的沖突、矛盾,是否在玩游戲的過程中交流、合作等)的考查。
在組織游戲活動后,教師要傾聽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看法,了解幼兒的游戲需求和真實感受,適時給予他們言語上的激勵或者小紅花等物質獎勵。在了解幼兒的看法、評估幼兒的游戲表現后,教師需要綜合分析評價結果,確定優化混齡區域游戲的思路,逐步完善混齡區域游戲,讓混齡區域游戲更好地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結語
總而言之,幼兒園混齡區域游戲可以讓幼兒釋放天性,通過玩游戲發展協商、溝通、合作能力。這有助于幼兒形成良好的社會關系。在設計和組織混齡區域游戲時,教師要根據幼兒園功能區域的特點確定游戲內容和形式,投放適宜材料,還要適時介入幼兒的游戲,指導他們選擇合適的游戲道具、豐富游戲玩法。除此之外,教師應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以有效評估幼兒在混齡區域游戲中的表現,明確幼兒的游戲需求,并由此完善混齡區域游戲。
【參考文獻】
[1]袁婷婷,師遠賢.基于混齡游戲的幼兒園課程建構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6(2):50-53.
[2]周穗萍,劉韻,沈杭凱,等.設計和組織滿足幼兒發展需要的游戲[J」.學前教育研究,2007(6):43-44.
[3]莊曉青.戶外混齡游戲與幼兒合作能力的發展[J].學前教育研究,2021(6):85-88.
[4」王成銘.發展適宜性實踐視角下幼兒園混齡自主性區域游戲的研究[J」.教育界,2023(32):89-91.
[5]葉莉.基于兒童視角的幼兒園混齡區域游戲組織策略研究[J].教育界,2023(32):113-115.
[6]許麗萍.幼兒園生活化混齡區域游戲實施策略探究[J].智力,2023(21):187-190.
[7」時英愷.幼兒園戶外混齡自主性區域游戲的實踐[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3(2):166-167.
[8」陳芳.基于兒童視角的幼兒園混齡區域游戲組織與指導[J].教師,2022(20):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