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證”一詞來源于醫學領域,將循證醫學的理念遷移至教學領域,就是要科學、審慎、準確地捕捉教與學過程中的最佳研究依據,結合教師的專業技能及經驗,充分考慮學情及學習動機等因素,作出最佳的教學設計。課堂循證是一個“循規蹈矩”還原真相的過程,它的意義在于指導實踐,開拓創新。
“循證\"是一種理念和方法,強調在面對各種問題、復雜任務或活動時,以系統收集、嚴格篩選和科學評估后的最佳證據作為基礎,從而作出合理且有效的判斷與評價。表現性評價相比于傳統的紙筆測試,更加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這些表現主要是指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運用知識、形成技能,以及展現各種能力與素養的表象。作好表現性評價的難度更大,對教師的專業素養要求更高。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各種學習表象稍縱即逝,若教師不能作出明確的判斷、及時準確的評價,學生的思維閃光點就會如流星劃過,很難形成高階思維問題鏈。
循證的過程可以幫助教師更加準確有效地作好課堂教學的表現性評價。教師在課堂中“看到\"學生的學習表現,不等于“看懂\"學習行為背后的理解與感悟。從“看到\"走向“看懂\"需要客觀有效的證據作為支撐,“循證”的過程就是走向“看懂\"的最佳路徑。
如何幫助教師科學循證,在課堂中抓住學生的關鍵“表現”,作到有效“評價”?下面以北京大學附屬小學石景山學校為例,談談該校借助人工智能結合循證理念及課堂教學評價細則捕捉教與學行為表現,推進表現性評價有效性的研究與實施。
一、錨定標準循證,評價有的放矢
課堂教學評價指標是評價教學活動是否達成教學目標的重要準則,表現性評價也是圍繞評價指標進行設計與實施的。為了讓教師更直觀地“看懂\"學生的表現,北京大學附屬小學石景山學校將語文評價指標進行了教學行為描述的細化,主要從教學目標達成度、教學策略的選擇與運用、問題鏈設計的有效性、學生課堂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等維度進行可操作、可監控的描述性細化。
例如,“學生課堂自主學習\"評價維度進行了由低到高五個等級的學習行為的描述。其中第五等級(最高等級)的行為描述為“課堂自主學習時,能根據學習任務,在規定時間內集中精力自主開展有序的學習探究;能記錄自己在閱讀時的想法,運用批注、學習單等方式將學習思路呈現出來;能用較簡練、清晰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愿意將自學中的所思與他人分享”。課堂教師行為“教學課堂評價語言\"評價維度的第五等級(最高等級)的行為描述為“能從學生的發言、學習單等學習反饋中,捕捉到學生的思考路徑和思維亮點,同時從一個學生或一組學生的反饋引發全體學生的思考,通過評價形成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習”。課堂學生行為“課堂發言之觀點表達\"子因素中第五等級(最高等級)的行為描述為“在表達觀點時能主動面向同學,向學習同伴闡述自己的學習觀點。當對其他人的觀點有補充或異議時,示意并直接與同學面對面交流,形成生生間自主互動”。
細化的課堂教學評價指標、課程標準、課堂觀察相關理論等為循證提供了標準,再結合教學設計、教學目標及課堂教學實錄,通過人工智能記錄并分析課堂教學過程性數據。
二、AI助力循證,評價有跡可循
以下是依據課堂教學評價標準,人工智能系統捕捉到的教齡1年的C老師執教《灰雀》與教齡4年的W老師執教《魯濱遜漂流記(節選)》的課堂教學行為循證數據。
1.課堂教學行為占比分析。
C老師課堂上,教師講授17分鐘,師生互動14分鐘,學生獨立學習5分鐘,學生合作學習5分鐘。W老師課堂上,師生互動14分鐘,教師講授10分鐘,學生合作學習11分鐘,學生獨立學習5分鐘。循證兩位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C老師的課堂教學實施以教師講授為主,給予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約為課堂時長的四分之一;W老師留給學生16分鐘的自主探究時間。從循證數據可以看出在教學目標及教學設計環節均合理的前提下,教師的教學能力、“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意識及教學經驗存在著一定差異。
2.教師評價反饋分析。
基于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課堂教師行為中“教學課堂評價語言\"評價維度的第五等級(最高等級)的行為描述為“能從學生的發言、學習單等學習反饋中,捕捉到學生的思考路徑和思維亮點,同時從一個學生或一組學生的反饋引發全體學生的思考,通過評價形成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習”。基于這一細則,循證系統捕捉到的兩位教師教學行為相應的數據如下:
C老師課堂上的師生交流反饋數據中,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后給出的簡單鼓勵占比較高,為 43% ;W老師課堂上的師生交流反饋數據中,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后給出的轉問占比最高,為 82% 。根據循證數據可知,教師在提問策略的運用中存在明顯差異。C老師的簡單鼓勵是體現教師對學生回答的認可和肯定,但單一、封閉式的反饋評價很難激活高階思維,教學活動的挑戰性低。而W老師將轉問的提問策略運用得較好,自的是使提問鏈的主要問題得到更多學生的討論,有利于學生專注于學習活動,改善思維方式,激活高階思維。
3.師生互動情況表現分析。
圖注:沿橫軸方向的線段代表老師在講話,沿縱軸方向的線段代表學生在講話。當曲線偏向橫軸時,表示老師活動占多數;偏向縱軸時,學生活動占多數。當某段曲線與橫軸成 45° 角時,表示在此段時間內教師與學生互動充分。
從圖形數據的整體走向來看,C老師課堂表現以師生對話為主,屬于問答對話型課堂;W老師的課堂更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留有學生自主思考和學習的時間。
從整節課教師在教室中的移動位置也可明顯看出:教齡4年的W老師比教齡1年的C老師更關注學生的課堂表現,能在教學中通過位置的移動關注學生的聽講及自主學習狀態。
以上列舉了兩位教師的部分教學行為循證數據,為我們分析教師教學行為背后的教學思考,幫助教學指導團隊運用客觀、科學的數據為授課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提供了證據支持。C老師是一名新手型教師,需要在提問策略、反饋評價和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等方面加強練習。W老師有一定教學經驗,能在把握學情的基礎上實施教學設計。指導團隊可根據學生學習狀態的循證數據,引導W老師如何通過問題鏈的實施,根據學情實現分層教學。
三、增強循證意識,評價精準多元
作好課堂循證要強調\"以學生為證據起點”,這是作好表現性評價的基本原則。無論循證的主體是教師、學生,還是教學工具等,作為評價者都應將循證的數據和結果作用于學生的表現和學習效果。
課堂循證能客觀而精準地刻畫學生的表現,循證的數據來源也應廣泛,使評價更有說服力。它包括學生主動舉手回答問題的次數,學生的參與率、抬頭率,以及學生個體平均思考問題的時長、實踐操作成果等多個維度。教師可以根據所使用的循證工具的功能或教學實錄等資源,整合不同方面的數據進行表現性評價,全面衡量學生在知識掌握、技能運用、情感態度等多方面的發展狀況。
循證也可運用于長周期的表現性評價。教師可讓學生看到就某一學習狀態或習慣基于循證數據生成的課堂表現方面的反饋,比如,教師可向學生公布每次循證數據中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的時長、聽講過程中的抬頭率、學生個體主動發言的次數等,讓學生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表現,促其喚起對學習的元認知,在后續的學習中主動改進表現,實現自我成長。
根據區域、學校及教師的實際情況,循證數據的獲取與分析會受到條件的限制。教師要根據現有評價資源,運用可操作、可評價的策略方法展開循證。教師應作好充分的教學設計,善于在動態的課堂環境中進行觀察,學會運用掃視、聚焦等觀察方法,掃視全班整體的學習氛圍和參與情況,聚焦到個別學生身上察看其具體的表現細節。能夠同時關注多個、多組學生的表現,根據教學目標快速作出反饋評價。課堂循證無論是采用傳統的紙筆記錄(聽課教師的觀察記錄單、教學反思等),還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記錄(電子記錄表格、課堂觀察軟件、課堂行為采集系統等),都要保證數據準確、完整、及時,為作好循證分析提供可靠的資料。
教師還需要具備一定的數據分析能力,能從中提取關鍵信息,準確了解數據反映的學生學習規律、存在的問題等。例如,通過學生對某一問題回答的正確率統計分析,判斷出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水平;通過解讀學生小組合作中互動行為的數據,了解學生個體的合作能力和溝通水平。
(作者單位:北京市石景山區先鋒小學)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