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實際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方法,主張通過具體情境的探討分析,指導學生更加深刻地感知理解案例中蘊含的理論知識,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學科應用能力。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正確把握案例教學法的理念內涵和實施策略,圍繞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內容特點,精選各種類型的案例材料輔助教學,依托多元化案例教學資源,為學生營造富有探究性、開放性的課堂學習氛圍,使學生在案例探討和分析中充分碰撞學習思維,實現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深度學習和理解。
一、精選案例教學材料,引發學生認知沖突
教師要增強課程教學資源開發意識,在日常生活和教學當中加強各類案例教學材料開發整合,立足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內容特點和具體目標,精心篩選生活化案例材料和社會熱點案例材料,借助這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素材,引發學生課堂學習認知沖突,激活學生課堂探索學習欲望。
1.精選生活案例材料
將生活案例應用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可以拉近課堂教學知識與學生的距離,調動學生課堂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生活事件的能力。教師篩選整合生活案例材料時,首要原則是堅持真實性,要確保選擇的生活案例是真實存在或符合生活實際的,切不可為了吸引學生課堂學習注意力而隨意捏造,導致學生接收的學習信息過于混亂,而影響學生課堂知識學習效果。此外,教師引入生活案例是為了更好地輔助課堂教學的,所選的生活案例必須與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內容相契合,促使學生在案例分析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其中的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助力學生突破課堂學習重難點。
初中生的生活經驗有其局限性,教師精選生活案例材料時,一定要站在初中生的生活視角,選擇貼近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生活的案例材料。如教學“法律保障生活”小節內容時,教師搜集了近一年來校園周邊發生的違法犯罪案例,將這些生活中的真實案例素材引入課堂:某年,學校周邊的一個社區內,兩人吵架其中一個人從8樓陽臺向下拋出三個瓷質花盆,險些傷及路人,被法院判處拘役三個月,處罰金2000元的處罰;兩個月前,轄區民警破獲了一起偷竊案件,案件為兩個隱匿面容的年輕人深夜時拉拽停在路邊的汽車車門,若發現未上鎖的汽車,便盜走其中的財物。兩人共計作案四起,盜得現金及財物折款人民幣1000元左右,兩人因此被判有期徒刑六個月,并處罰金2000元。這些生活案例材料為學生了解法律對個人生活、社會秩序的作用搭建了學習支架,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法律知識,掌握法律的本質和特征,實現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內容的深度學習和理解。
2.精選熱點案例材料
除了生活材料外,各類社會新聞、熱點問題、法律判例等案例材料也都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內容有著廣泛聯系,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案例教學法的重要資源選擇。相比于生活案例,這些熱點案例材料往往有著更強的典型性、爭議性,能夠很好地引發學生學習認知沖突,激活學生批判思維,啟動學生道德與法治課堂深度學習思維程序。教師要發散熱點案例材料教學資源發掘視角,拓寬熱點案例來源渠道,可以通過信息網絡、新聞APP、教學論壇等渠道搜集、整理當下的熱點案例材料,并根據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需要進行加工,運用到具體教學當中。
教師可以利用各類新聞案例作為道德與法治課堂導入的教學抓手,引導學生更快進入到課堂學習狀態之中,提高學生道德與法治課堂學習效率。如“學會管理情緒”小節教學中,教師依托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向學生展示課前整理好的多組新聞報道圖文、視頻素材:廣西一初中生因作業問題與父母起爭執,情緒失控后用水果刀刺向父母;山西一初中生沉迷手機游戲,為搶奪手機,和身體瘦弱的母親產生爭執并動手教師展示相關新聞案例后,啟發學生思考問題:“這些行為都是不對的,從這些新聞案例中,你能發現什么?”學生分析這些案例材料,很快抓住其中的共同點,回答道:“這些新聞的主角都是初中生,他們都是在情緒失控的情況下闖下了大禍。”教師順勢切入課堂教學知識內容:“沒錯,情緒管理非常重要,一旦情緒失控,很容易給自己和身邊的人帶來傷害。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呢?”由此完成新課導入教學,引導學生在思維活躍的學習狀態下探索課堂新知,為課堂后續教學做好了鋪墊。
二、優化案例教學實施,增強學生認知體驗
為了做到案例教學法的“精準施策”,教師要注重課堂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的優化調整,基于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實際需求,為學生設計問題探究活動、合作學習活動,提高學生課堂學習參與效度,使學生在案例分析學習中,收獲豐富的認知體驗和情感體驗。
1.設計問題探究活動
課堂提問是教師啟發學生學習思維,引導學生深度思考的重要教學手段。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實施案例教學法時,要做好課堂問題的針對性設計,結合案例材料的具體內容,設計符合學生認知加工特點的課堂問題,引導學生圍繞問題展開學習思考和交流討論,深入分析和探究案例材料中蘊含的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助推學生課堂知識自然生成。教師加強課堂探究問題的連貫性設計,關注問題設計的不斷深化,圍繞具體案例材料,將多個問題素材串聯成問題鏈或問題組,引領學生在案例分析和問題解決中,層層深入地走進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知識核心,提高學生課堂知識建構的準確度。
教師設計的課堂探究問題須具備較強的啟發性、引導性和思辨性,能夠誘導學生深入思考和分析案例材料,對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建立豐富的表象認知。如教學“做有夢想的少年”小節內容時,教師精心篩選案例教學材料,包括:岳飛自幼立下報國之志,年少時便勤奮習武、研讀兵書,長大后抗擊外敵,成為民族英雄;祖遜年少時就有遠大抱負,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每天聽到雞鳴后便和好友劉琨起床練劍,留下了“聞雞起舞”的美談,他也最終成為偉大的軍事家、民族英雄;少年周恩來目睹了當時中國的貧弱和人民的苦難,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宏偉志向,并為之奮斗終身。這些都是古往今來少年立志,勇于追夢的典型案例,教師對接案例內容投放探究問題:如何看待案例中人物的行為?你從案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在問題驅動下,學生認真思考和分析案例內容,發現這些案例中的人物都是在夢想的支持下不斷努力,最終收獲成功的,充分認識到夢想對個人進步和成長的驅動作用。
2.設計合作學習活動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組織學生展開合作學習,能夠為學生充分感知、理解、應用學科知識搭建多元化的學習平臺,促使學生在交流合作中碰撞學習思維,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和認知品質。初中生的學科基礎和認知特點存在一定差異性,在案例分析中容易困在自己的認知體系當中,造成案例分析不夠全面、認識不夠深刻的學習問題。采取合作學習的方式,可以有效彌補學生認知體系的局限性,使學生在聆聽、思考他人的分析見解中拓寬案例分析思維,深度發掘其中的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教師豐富合作學習活動形式選擇,引入更多符合初中生學習心理的合作學習活動,激活學生案例分析思維,培養學生學科知識轉化能力。
角色扮演、課題探究、課堂辯論等教學活動都是合作學習活動組織的有效載體,并且與案例教學法有著很高的契合度。教師靈活選擇不同的活動組織方式,使學生在合作學習活動中獲得全新學習體驗。如“在集體中成長”小節教學中,學生平時能夠參與的集體活動大都是各類校園活動,教師從中選擇典型案例“策劃運動會”,設計角色扮演合作學習活動:教師向學生列出策劃運動會的具體要求,組織學生分別扮演集體策劃活動中的組織者、參與者、旁觀者,共同模擬集體運動會的策劃過程。學生分工明確地展開角色扮演活動,能夠通過切身體會,認識到每個人都是集體的一份子,各自在集體中發揮出獨特的作用,從而加深學生個人與集體關系的認知理解,強化學生集體意識。在學生間互相配合,協作完成運動會策劃任務的活動主線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在角色扮演中設計一些同學間意見不合而出現矛盾的支線情節,指導學生正確認識和解決集體生活中產生的矛盾,提升學生人際關系處理能力。
三、創新案例教學訓練,助推學生認知內化
教師關注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培養,創新案例教學訓練組織,創意設計案例變式訓練、案例實踐訓練等訓練活動,讓學生在多維度的訓練任務驅動下,理解掌握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的應用方法、場景,助推學生課堂學習認知內化。
1.推出案例變式訓練
案例教學法摒棄了傳統教學中教師講授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主張發揮學生課堂學習主觀能動性,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分析案例材料、探尋問題答案,實現學科知識準確建構和綜合能力全面發展。為此,教師在案例教學訓練組織中,要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創造豐富契機,可以從不同維度推出案例變式訓練活動,對原本的案例內容和學習問題進行變式處理,增強案例教學訓練的開放性、多元性,使學生在變式訓練引領下從不同視角分析案例內容,在復雜的案例情境中作出全面評估,進而培養學生辨析性思維和包容性思維,提升學生案例材料綜合分析能力。
教師高度尊重學生道德與法治課堂學習的主體地位,在案例分析和變式訓練中做好教學留白設計,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留出空間。如教學“珍惜師生情誼”小節內容時,教師圍繞和諧的師生交往關系,引入課堂案例:小明對老師非常敬重,與老師之間有很強的距離感,平時害怕回答老師問題,不敢主動向老師表達自己的想法,甚至不敢與老師對視。你認為這種師生關系是和諧的師生關系嗎?學生圍繞案例展開分析,指出小明與老師的關系過于疏遠,缺乏親近感的問題,為小明提出試著主動和老師交往、嘗試了解老師的初衷和用意等做法建議。在此基礎上,教師對案例材料進行變式處理,推出“再探究”訓練活動:小紅和老師的關系非常親近,但有時候對老師不夠尊重,缺乏師生交往的邊界感,時常會不敲門就進入老師辦公室、在老師講課時隨意接話,你認為這種師生關系是否和諧?該變式案例與原案例分別從兩個相反的方向引導學生分析如何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能夠破壁學生課堂知識學習思維深度和廣度,促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和諧的師生交往狀態應是彼此尊重、教學相長、攜手共進的。
2.推出案例實踐訓練
以往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后作業教學中,教師多是以形式單一的書面化作業訓練為主,旨在強化學生學科知識點的記憶掌握。在“雙減”政策要求下,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作業設計要向多樣化、高效化轉變,減少機械性較強的書面作業設計,引入更多注重學生生活實踐、社會實踐的作業訓練內容,幫助學生及時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內容的同時,讓學生認識到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的實用價值和學習意義,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解決生活問題的學習習慣,強化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學習情感。
教師推出案例實踐訓練活動,構建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內容與生活實踐聯系橋梁,調動學生課后作業學習積極性,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作業學習習慣。如“增強安全意識”小節教學中,學生通過課堂案例學習分析,了解掌握了不食用“三無食品”不攀爬窗戶和陽臺護欄、不往窗外扔東西、不爬野山、不游野泳、嚴禁駕駛電動自行車和摩托車、不要擅自與網友會面等生活中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項。教師延伸設計案例實踐活動,要求學生留意身邊的生活場景、生活現象,發現和記錄生活中存在安全隱患的地方,按照自己的理解,針對這些安全隱患提出可行性建議。結合課堂案例學習體驗,學生在課后實踐作業學習中更有方向性,記錄了社區生活場景中存在的安全隱患,包括:社區的消防安全通道有時會停放私家車輛、有居民從窗戶“飛線”為電動自行車充電、有居民把電動自行車放在樓道內充電、社區道路的地磚松動失修等。學生圍繞這些發現,針對性提出安全建議,真正將課堂所學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當中,切實增強了日常生活的安全防范意識。
將案例教學法應用實踐到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當中,可以顯著改善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學習方式,增強學生道德與法治課堂學習體驗,促進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學習力、認知力、應用力的綜合發展。精選案例教學材料、優化案例教學實施、創新案例教學訓練,都是提高案例教學法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有效路徑。教師要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在不同課堂教學環節中靈活切入案例教學材料課堂滲透,為學生課堂學習思維帶來更多啟迪,最大限度發揮出案例教學法的助學價值。
【參考文獻】
[1]趙娟.案例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課程輔導,2024(09).
[2]王曉燕.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中的案例教學法的應用研究[J].求知導刊,2024(23).
[3]孫向軍.案例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J].基礎教育論壇,20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