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該學科屬于思政課程范疇,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教育任務的關鍵課程,對學生正確“三觀”的形成、良好品行的塑造均有積極意義。新課標對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提出了新要求。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應明確學科育人目標,關注學生成長需求,重視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同時,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兼具生活性與實踐性的課程,應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讓學生在真實體驗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升道德理解力和判斷力。教師要將學習活動置于具體生活情境中,引發學生思考,在思維碰撞中形成良好品質。
現狀分析
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與不足,影響了該學科的整體教學效果。
教師教學觀念落后。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教師對該學科的認知程度以及自身的教育理念、教育水平都會給教學活動的開展造成直接影響。隨著教學改革的縱深推進,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要求也在不斷提高,以往以成績為導向的教育觀念顯然已經不符合新課標的要求。但是事實上,很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仍然以成績為導向,認為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讓學生考上好的學校才是重點,對道德與法治學科不夠重視。這種認知下,道德與法治學科容易被邊緣化,教學效果必然受到影響。
教學方式較為單一。新課標強調要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組織教學活動,體現教學方式的多樣化、系統化。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多數教師缺乏探索新方法、新手段的積極性,仍通過“填鴨”的方式授課,學生課堂參與度低、對知識的探索深度不足,所達到的教學效果自然有限。
教學內容較為局限。從當前教學情況來看,很多教師通常僅依托教材編排內容進行授課,缺乏對教學內容的延伸、整合。這會影響學生學習的深度和廣度,不利于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教學評價簡單粗暴。在教學評價方面,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仍然存在評價方式單一和評價標準不明確的問題。相當一部分學校仍采用考試分數作為唯一的評價方式,缺乏對學生綜合能力和實踐能力的考核。這種簡單粗暴的評價方式影響了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忽視了思政課的實際意義和價值。
實施策略
轉變教學觀念,以現實生活為基石,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從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現狀來看,教師教學理念落后、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性無法發揮的現象仍非常普遍。這是影響該學科教學有效性提升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師需要積極轉變理念認知,深化對道德與法治學科重要性的認識,更加重視教學模式的創新優化。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轉變課堂角色,將自己從主導者的角色轉變為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將學生從被動從屬地位轉變為課堂的主體,盡可能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強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從而活躍課堂氛圍,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例如,執教統編版小學四年級上冊《我們所了解的環境污染》時,在具體分析教材整體內容、班級學情的基礎上,教師在導入時先拋出思考問題:“你了解過什么是環境污染嗎?”“日常生活中你是否見過污染環境的情況?”“你在平時的生活中有沒有做過污染環境的事情?你認為使用塑料袋、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餐盒這些行為是否會造成環境污染呢?”設置和學生們生活緊密關聯的問題來導入課堂,相對于開門見山地進行理論知識講解,更加能夠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主動展開思考,并在回答問題、互動交流中逐漸深入到本節課內容的學習之中,增進對環境污染的了解。采用這種方式進行教學,既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能拓展學生的學習深度,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環保意識。
優化教學方法,立足生活基礎,滿足學生實際需求。千篇一律、機械固化的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新課標背景下,要想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質量,就必須突破固有思維、固有教學模式的局限,從教學實際情況及學生真實生活出發,靈活調整教學模式。教師要拓寬視野,將觸角伸向更廣闊的社區、社會、世界大課堂,豐富學生現實生活經驗,以適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方式來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真正習得德性素養。例如,在統編版教材一年級下冊《我們愛整潔》的課堂教學中,考慮到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教師想要讓學生認認真真完成40分鐘坐班式學習,難度較大。因此,從低年級學生的實際特點出發,教師可以在課堂開始時先為學生播放動畫片,如《邋遢大王歷險記》《愛整潔的佩奇》等動畫視頻片段,以此來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視頻觀看完畢后,教師再為學生預留一定時間,讓學生說一說自己觀看的體會和感受,以滿足學生愛說、愛表達的特點,同時讓學生在表達闡述中,完成對視頻內容的輸出,讓學生對邋遢和整潔形成直觀的感受認知。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再引導學生扮演“形象管理大師”,相互檢查儀容儀表,并說一說自己的檢查結果、看法想法,以此滿足小學生愛表演的特點,并讓學生在角色扮演及相互檢查中進一步增進對整潔的理解。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教材中的圖片,并闡述自己的看法,同時討論如何才能做到干凈整潔。最后再由教師帶領學生系統地學習教材內容,看一看到底如何才能做到愛整潔。通過這種教學方式,為學生營造輕松、自由的學習環境,在此過程中教師始終是課堂的引導者、輔導者,學生則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進行觀察、思考、討論和總結,真正成為知識的主動探索者和獲取者。這不僅讓學生加深了對知識的印象,提高了課堂效率,也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綜合素養的發展。
設置驅動任務,挖掘生活實例,擴展學生學習深度。新課標下開展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活動時,教師需要打破以往單一課時的限制,從教材整體單元視角出發,適當地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整合拓展,從而形成一個新的完整教學體系。靈活整合教材內容,創造性使用教材。在學習教材的基礎上,教師還可以把教學內容延伸到課堂之外,采用“走出去”的辦法,組織開放性活動,擴展學生生活的經驗和活動體驗。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圍繞教學內容,設置驅動任務,以任務推進教學進度,擴展學生學習的深度,幫助學生構建多元知識體系。以《讓生活多一些綠色》一課為例,本單元需要3個課時,從《我們所了解的環境污染》到《變廢為寶有妙招》再到《低碳生活每一天》。從內容上來看,三個課時的內容是層層深入的,第一課時主要是帶領學生了解環境污染問題,第二課時則是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實踐來感受垃圾再利用的價值,第三課時則是倡導學生踐行綠色、低碳生活,用實際行動保護環境。教師分析完本單元各課時內容后,就要對三個課時的內容進行梳理整合,形成單元整體教學目標,并由此出發進行單元內容講解分析,同時為學生設置單元實踐任務,以此來驅動學生深入學習單元內容。
基于生活實際,健全評價機制,強化學生學習效果。評價機制的健全和一體化評價體系的搭建是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在評價機制上,教師應制定明確的評價標準和方法,確保評價的科學性和公正性,同時還應采用多元評價方式,更全面、更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個性表現。在評價內容上,應注重對學生知識、能力、情商、價值觀等進行綜合評價。評價是教學實踐過程的重要環節,是檢查、評估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道德與法治課程評價更強調過程性評價,更關注學生在課堂的參與度與實際生活能力的表現。因此,教師更應該關注學生個體的多元多維表現,重視對學生的學習、成長過程的觀察、分析、記錄。例如,在《讓生活多一些綠色》單元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任務完成情況,還要關注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對環境污染的理解、與小組成員的配合程度等,從而達到對每位學生結果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的合理結合。在評價主體上,應采用多個評價主體有機結合的方法,比如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評、互評,最后再由教師進行評價等,通過自評、互評、師評相結合的方式來完善評價,從而更加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在搭建一體化評價體系方面,教師可以為學生建立個人學習檔案,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成果。這有助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需求,為教學提供反饋和改進依據。
以教師為課堂主體,由教師進行理論知識講授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新課標的要求。身為該學科一線教育工作者,要及時更新自身教育理念認知,充分尊重、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性,在具體授課時對學生學情、特點進行綜合考量,并以此為依據靈活地調整教學方法,合理地為學生設置驅動任務,開展綜合全面的評價,盡量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興趣,助力學科教學質量有效提升。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專項課題《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跨學科教學的實踐研究》(立項批準號:Fjxczx23-437)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華大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