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將創新作為主導,擺脫傳統經濟運轉、生產力發展路徑,以高科技、高質量和高效能為特點,符合新發展理念的較為先進的生產力質態?!毙沦|生產力的發展帶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高校畢業生帶來了“廣”與“達”的就業空間和機遇。然而,在新質生產力發展浪潮中,如何精準、高效地與國家發展需求相對接,提升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是目前高等教育面臨的重要問題。因此,剖析新質生產力背景下高校就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并建立應對機制,不僅是提升大學生就業質量的關鍵突破口,更是高等教育實現創新升級的內在需求。
一、新質生產力背景下大學生就業面臨的新困境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打造一支新型勞動者隊伍。大學生作為我國就業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備受國家和社會關注。然而,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與傳統產業發展下的人才需求存在錯位,使得高質量充分就業面臨重大挑戰。
(一)就業市場出現新形勢
新質生產力以技術、知識、創新為核心驅動力,依托人工智能、生物技術、量子計算、儲能技術等新業態和新興領域發展形成。在新質生產力的推動下,眾多新業態、新模式和新場景不斷涌現,社會用工方式發生轉變,形成“靈活多變”的就業局面。
據教育部統計,2025屆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222萬人,同比增加43萬人,再創歷史新高。若再加上往年未就業人群,整個就業市場的供給壓力空前巨大。在這種就業形勢下,新質生產力的快速發展給高校大學生就業帶來更大挑戰。一方面,就業崗位朝著數字化、科技化、綠色化方向發展,這要求高校畢業生必須掌握新的科學技術,具備高科技素養與復合型技能。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對勞動者能力和素養提出更高要求。許多行業在招錄高校畢業生時,更看重他們的創新性思維與創造性能力。尤其是與數字化能力和高科技技能相關的素養,已成為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渴求的關鍵要素。
(二)就業能力面臨新要求
與傳統生產力相比,新質生產力具有更豐富的內涵特征。其“新”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面的革新,更表現為思維范式、生產模式和管理體系的系統性變革。在這一背景下,大學生就業能力與素養已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要素,直接影響著人力資源的質量標準和產業技能水平。
然而,當前高校就業教育仍存在三個突出矛盾。其一,教學模式呈現“獨立化”“封閉化”特征,數字化教學手段的應用廣度與深度不足;其二,課程內容更新滯后,仍以傳統就業技巧培訓為主,對新興產業動態和數字化能力培養等關鍵領域覆蓋不足;其三,實踐環節薄弱,大學生創新思維培育與數字技術應用能力訓練明顯欠缺。這些結構性矛盾導致高校人才培養與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求出現脫節,使得部分大學生在就業市場面臨適應性挑戰。
(三)就業服務亟待新升級
高校的就業服務體系亟待戰略性升級。經過多年建設,我國高校已構建起包含職業規劃、創業指導、招聘對接、困難幫扶等功能的就業服務體系,在基礎服務層面形成了較為成熟的運作機制。
然而,在新質生產力驅動經濟結構深度轉型的背景下,現行就業服務體系面臨多重挑戰。首先,服務手段的技術賦能不足,人工智能、大數據等與新質生產力密切相關的關鍵技術未得到充分應用;其次,服務內容更新滯后,在理念創新、知識體系和發展路徑等方面未能與時俱進,導致服務供給與產業發展需求出現結構性錯配;最后,協同機制不夠完善,政府、企業、高校三方尚未建立深度融合的聯動體系,資源整合效率有待提升。
二、新質生產力背景下大學生就業質量提升路徑
新質生產力正在重塑人類生產生活方式,驅動社會結構發生系統性變革。大學生就業質量作為衡量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標尺,不僅反映著社會文明進步的程度,更直接關系到民生福祉與社會穩定。因此,深入探索新質生產力背景下大學生就業質量提升的路徑,對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深度融合,實現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提升學生認知水平
近年,隨著高校畢業生人數持續增長,社會就業領域出現“緩就業”“慢就業”現象。許多大學生在面臨就業時缺乏對自身未來發展的長遠規劃,就業方向不明晰,遲遲無法走上職業發展道路。大學生只有對自我形成全面、清晰且具有適應性的認知,才能在新形勢和新挑戰面前游刃有余。
一方面,大學生應深入進行自我剖析,客觀、準確地認識自身特質與能力,將個人職業認知、選擇與社會發展實際緊密結合,避免單純將他人評價作為職業選擇的唯一標準。另一方面,大學生需要認識到職業生涯發展的動態性,有意識地提升自身創新能力、實踐能力與學習能力。在學習過程中,還要持續更新知識體系,增強知識應用與轉化能力。在人工智能迅猛發展的當下,大學生要不斷強化自身就業競爭力,主動提升數字素養,熟練掌握各類數字化工具和技術;扎實積累科學技能,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積極培養跨學科交流能力,打破學科壁壘,拓寬思維視野,以更好地適應新時代就業市場的需求。
(二)創新就業教育形式
在新質生產力背景下,人機協同能力、數字化技能等成為勞動者必備的“硬實力”,人文精神、開拓意識、創新思維、高階認知能力與持續適應能力等構成其“軟實力”的核心要素。因此,高校需深刻認識數字化賦能的戰略價值,借助科學技術精準培養復合型人才。具體而言,可在教學設計與教學管理中深度融人生成式人工智能,依據不同學科的專業特性創設個性化就業指導訓練內容,真正打通就業指導與專業學習銜接的“最后一公里”。
教育是系統性、持續性的育人過程,難以通過短期舉措達成目標。高校一方面可充分依托新質生產力的技術優勢,將數字化、智能化手段深度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對大學生學習軌跡與成長路徑的全過程數據分析和前瞻性引導,培養兼具專業素養與技術適應力的復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可積極引入與新質生產力匹配的技能提升體系和前沿技術創新成果,從教育供給側強化學科交叉融合的資源配置,進一步拓展大學生的專業視野,提升其跨學科溝通協作能力,激發其創新熱情與創造潛能,為其職業發展筑牢適應能力根基。
(三)優化就業服務保障
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與社會建設穩步推進的背景下,打破傳統視野下不同領域、行業間的壁壘,形成推進大學生就業工作的合力,已成為當務之急。政府層面應強化政策引導作用,制定具有激勵性的政策制度,鼓勵社會各界深度參與高校就業教育工作,從而為大學生提供更具針對性、專業性的就業服務供給。高校與企業可以共同構建創新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將前沿技術、理論研究成果轉化為助力高素質人才成長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讓大學生成為銜接創新成果轉化與市場發展需求的核心力量。此外,高校應持續增強就業服務的創新性與數字化水平。例如,通過開發“能力雷達圖”等可視化自我評估工具,為大學生精準感知自身就業能力、定向提升就業技能提供優化服務;針對信息化中數據真實性與可靠性保障的挑戰,主動構建風險防控預警平臺,為大學生就業信息安全筑牢防護屏障。
總體而言,政府、企業、高校應強化跨界協同機制,深化產教融合、校地合作,打造多方聯動的就業服務生態,為大學生提供更貼合現實需求、更具發展價值的就業支持。
三、結語
本研究立足已有的大學生就業教育與服務研究基礎,以新質生產力為獨特研究視角,系統剖析高校就業教育面臨的結構性矛盾與現實挑戰。然而,受限于研究周期與數據樣本,本研究在內容的豐富度上仍有提升空間。期待后續研究進一步聚焦新質生產力的技術特征與人才需求規律,為新時代高校就業教育的創新發展提供更豐富的支撐。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4-02-02.
[2]習近平.扎實推動教育強國建設[J].求是,2023(18).
[3]金超群.新質生產力視域下義烏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策略研究[J].公關世界,2025(3).
[4]徐磊,劉偉,王春蕊.面向新質生產力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新趨勢與應對策略[J].經濟論壇,2025(1).
[5]余曉玲,侯永雄.新質生產力與高校就業指導高質量發展:耦合邏輯與實踐路徑[J].中國人事科學,2024(9).
責編:文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