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的出臺,讓教育教學更好地回歸學校這一主陣地。但與此同時,這也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雙減\"政策出臺后,學科類校外培訓得到有效規范。而“吃不飽”的學生群體和“消化不良\"的學生群體這一需求差異更集中體現在學校課堂教學中。這也對課堂教學的引領者——教師群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著實考驗著教師的教學素養和教育智慧。
以前,面對基本相近水平的學生,教師研究和思考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何種方式呈現知識和傳遞知識。在“雙減\"背景下,除關注呈現知識和傳遞知識外,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開展個性化教學。因此,如何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差異化、個性化教學,讓每一個學生得到適合的發展,是“雙減\"背景下值得廣大教育工作者關注和研究的新問題。
“雙減”文件也明確指出,要提高學生在校學習效率。“雙減\"精神下,教師要認識到,不只有減,更要有增。“減\"的是機械性、重復性、無效性的作業和訓練,“增”的是靈活化、個性化、有效化的腦力活動和訓練。這體現出對精細化教學、精準化教學的時代呼喚和剛性需求。我們要思考如何“減”、如何“增\"以及“增”“減\"之間的平衡問題。
對學生而言,小學階段是人生關鍵的奠基時期。扎實的知識基礎、優良的學習習慣、適宜的學習方法,能影響學生的未來發展。而由于學生個體的生理和心理發展差異,以致其在知識接受快慢、知識掌握程度、學習習慣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差異會長久且深遠地影響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然而,既然差異是無法消失的,那面對學生的差異,教師應該如何去做,成為不斷思考并且想要沖出當前現實的困境,探索解決的實際問題。
在不斷思考、實踐、總結這一循環往復的過程中,我逐漸總結出隱性分層教學這一教學策略,成為應對學生差異、實施個性化教學的重要舉措。
一、隱性分層教學策略的選擇
面對學生之間客觀存在的各項差異以及新背景下的需求差異,教師要有專業敏感度,在教學中適時而變。根據已有的差異狀況進行分層教學,幫助各層次學生獲得發展和進步。從某種意義上說,“分”是為了最后的“不分”。
對于分層教學而言,總體上,可以分為顯性分層和隱性分層。顯性分層是指以公開的形式,將學生分為兩到三個不同等級,在課堂教學中以及作業布置上都有明顯的區分。顯性分層的優缺點十分鮮明。優點在于:學生有明確的任務感,知道應該做什么、怎么做。但是缺點也不容忽視。公開形式的分層,對實施操作要求較高,稍有不慎,會對學生的身心發展產生不可逆的影響,如標簽化、等級化、歧視化,挫傷自信心。多需要其他補償辦法配合實施,如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和滾動機制等。隱性分層是指以非公開的形式,對學生有所區分,教師應掌握學生的分層情況。其優點在于去標簽化,尊重學生個體,保護學生尊嚴,有效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積極性。但是不可避免地也存在缺點,如在布置任務時掌控難度大,出于畏難本能,往往出現學生選擇低于自己水平任務的現象。因此,操作時要采取一些鼓勵性的措施,如加分、言語激勵等。
在權衡顯性分層和隱性分層的優缺點和自身教學風格后,我在任教班級選用了隱性分層的教學方法。
二、隱性分層教學策略的實踐
(一)恰當分層是前提
正確定位、恰當分層是分層教學成功的一半。在任教的班級,我將學生劃分為三層。第一層次學生群體的標準是基礎知識扎實,學習習慣良好,學習主動性強,知識掌握程度優異且穩定,絕大部分可以自學掌握,有難度部分需要教師幫助后掌握;第二層次學生群體的標準是基礎知識一般,學習習慣一般,學習主動性較差,知識掌握程度忽高忽低不穩定,部分內容可以自學習得,部分內容需要幫助習得;第三層次學生群體的標準是基礎知識薄弱,學習習慣較差,學習被動,知識掌握程度較低,需要幫助才能達標。
在確定各層學生名單時,經過實踐和反思,我歸納了以下幾個原則。
第一,全面原則。在確定名單前,要對學生進行全面了解,兼顧學生的客觀和主觀兩方面。客觀方面指學生的現有知識掌握程度、知識接受速度、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等。主觀方面指學生的學習狀態、對自我的期待等。
第二,就高原則。有的學生處在兩個層次之間,在這種情況下,我會將其劃歸到高一層次,就高不就低,給學生一個高起點。
第三,告知原則。為了防止學生自暴自棄和自信心受挫,我采用隱性分層,不告知學生歸屬的層次,但是會明確告知學生努力的目標層次,激發其斗志和興趣。
(二)應用分層是關鍵
完成對學生的分層后,在哪些方面應用分層教學至關重要。我主要將分層教學運用到以下方面。
第一,課堂提問。在備課時,我會準備出不同層次的問題,對應預留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來回答。把對基礎知識的提問留給第三層次學生群體;把舉一反三的問題留給第二層次學生群體;把延伸拓展的問題留給第一層次學生群體。借助課堂提問,讓每個學生找到課堂的歸屬感,同時教師獲得全面且有針對性的反饋。
第二,課堂活動。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習的落腳點在于基于情境的交際和應用。因而,在情境創設,操練語言的應用環節,教師往往會出于課堂流暢度的考慮,經常給予學習成果較好的學生展示的機會,這勢必會損傷其他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同時也助長了他們的學習惰性。因此,我把課堂活動進行分層。比如pairwork活動,我會進行分層任務布置,如要求第三層次學生群體能熟讀對話并嘗試表演展示;第二層次學生群體能根據已給情境,替換關鍵詞進行對話改編并展示;第一層次學生群體能創設新情景進行語言應用,自編對話進行表演,以此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自身生長點上繼續進步。
第三,課后作業。課后作業設置為難、中、易三種層次的題目,讓每一個學生在作業中都有鞏固提升的空間。第三層次學生群體以活動形式為主,調動其對知識鞏固的興趣,主要有朗讀、配音等;第二層次學生群體以變型練習為主,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主要有造句、填空、復述課文等;第一層次學生群體以提升訓練為主,滿足學生獲取更新、更深知識的需求,主要有簡短寫作、閱讀理解等。
第四,班級座位。學生之間的各項差異客觀存在。辯證地看,差異也是一種可以加以利用和改造的教學資源。因此,在班級內可以利用學生之間的差異開展合作學習。我將班級座位有意識地排成隱性小組式,周圍的同學兼顧三個層次的學生,以便互幫互助、各展才能,合作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共同實現最優發展。
(三)調整分層是保證
隱性分層具有動態性,教師要保持敏感性,時刻關注學生的動態發展,以此進行動態微調。這是隱性分層教學行之有效的保證。在微調前需要采用多元評價標準,多主體參與的評價方式,鼓勵學生自評、互評,發揮評價的反饋、激勵與調整功能。評價的過程要體現民主,師生攜手一起對收獲及問題進行客觀的總結和評價,及時鼓勵學習主動且取得進步的學生,讓評價成為激發其進步的催化劑,使他們既收獲信心,又看到差距,讓學生逐漸體會到自己才是破解學習困境的關鍵。最終通過分層的動態變化激發每一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幫助所有學生實現自身最大化發展,減少兩極分化。
實踐表明,隱性分層教學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行之有效,每一個學生都得到了足夠的重視,收獲了精準、精細、有效的指導與幫助,學習積極性十足,進步顯著,素養發展得以在每一個學生身上展現。隱性分層教學模式成功實現了為不同層次學生搭建階梯,推動其向上進步,取得最優發展,實現顯性收益。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