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59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8135(2025)04-0055-1
一、引言
旅游業作為綜合性產業,是推動社會經濟建設的重要力量[1,其產業關聯帶動作用受到眾多關注。作為旅游業的核心載體,鄉村旅游不僅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更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選擇[2]。“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的應用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成功范例。然而,隨著鄉村旅游的高質量發展,傳統生產力模式已難以適配其高質量發展的需求。在此情境下,新質生產力的引入成為鄉村旅游的新動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3]新質生產力所蘊含的強大動力,為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提供廣闊空間。
有關新質生產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礎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研究兩大方面。一是基礎理論研究,主要探討新質生產力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內涵特征和價值意蘊[4-5],意在解析新質生產力的本質特征;二是實踐應用研究,主要闡述新質生產力將如何作用于旅游領域,推動旅游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并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可持續旅游發展模式[]。還有研究從文旅產業融合發展視角切入,強調新質生產力不僅是助力鄉村振興的強大動力、弘揚傳統文化的有效路徑,也是實現幸福中國的必然要求[7]。在鄉村旅游方面,現有研究探討了新質生產力驅動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內在機理、外在機理及創新實踐路徑,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新質生產力與鄉村旅游的內在關聯和發展規律,為推動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8]。盡管前期成果為本文奠定了研究基礎,但關于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關系研究仍存在不足。賦能理論源于經典的賦權理論,能夠為加深新質生產力與鄉村旅游之間關系的認識提供新的理論視角。鑒于此,本文基于賦能理論,在深入分析新質生產力與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內涵和內在聯系的基礎上,厘清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底層邏輯、價值邏輯、生態邏輯和實踐邏輯,揭示賦能過程中的實踐堵點,并提出推進路徑,以期為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依據與實踐參考。
二、新質生產力與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內涵
(一)新質生產力與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內涵
新質生產力是基于傳統生產力實現“質的飛躍”的新型先進生產力形態,是生產力發展史上的創舉,主要包括新質勞動者、新質勞動資料和新質勞動對象三大核心要素。新質勞動者通過系統教育與專業培訓,掌握更高水平的技能,并具備較強的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9];新質勞動資料以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高科技為核心,豐富勞動資料的形式與種類,改變勞動過程的本質[10];新質勞動對象則通過技術改造和升級,不斷向太空、極地、深海等新興領域擴展,為生產活動提供更加豐富的選擇和更加廣闊的空間[1]。總之,新質生產力是一種新型的、高水平的現代化生產力形態。它以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和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為催生條件,通過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全面躍升及優化組合,實現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
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既是滿足需求端多樣化和個性化出游需求增長的必然要求,也是供給端深化內涵發展,推動鄉村旅游從數量型供給模式向質量型供給模式轉變的內在需求。因此,鄉村旅游應摒棄過去“填鴨式”“一窩蜂式”擴大供給的增長模式,通過創新旅游方式、豐富旅游內容來提供高質量的有效供給[12]。同時,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還追求全面均衡的發展模式,其目的是化解供需錯配的矛盾,助力經濟穩定增長,并始終堅守綠色發展的原則,確保鄉村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協調共進。此外,鄉村旅游發展要秉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新發展理念的核心要義,契合地方發展的實際需求,發展內外聯動,遵循產業發展規律,優化資源配置,減少資源和環境成本。總之,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是滿足市場需求、優化供給結構、堅持綠色發展與創新驅動的復雜系統,旨在實現鄉村特色資源的高效利用,為鄉村提供宜居的生態環境[13]。
(二)新質生產力是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步入新的歷史階段,正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4]。生產力的進步是經濟社會向前發展的基礎與標志,而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更是推動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素,尤其為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驅動力。新質生產力以創新為主導,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特征,是對傳統生產力的全面迭代升級[4]。它以數字技術為核心,通過科技創新不斷提升生產效率與質量,催生出一系列新興業態,使鄉村旅游服務更加信息化、智能化,推動鄉村旅游產業高效、高質量發展。同時,鄉村旅游的繁榮也進一步激發了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形成了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新質生產力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重要動力,持續推動高新技術發展、新型勞動力培育、農業現代化轉型及綠色發展理念深化,還賦予鄉村旅游高創新性、高素質性、高質量性和可持續性等特征[15]。對鄉村旅游而言,新質生產力賦能目標在于盤活旅游資源、推動產業融合、拓展產業鏈條,促進鄉村旅游智能化和數字化的轉型升級,實現鄉村旅游更高質量發展[16]。
(三)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旨歸
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是時代演進的必然要求,而新質生產力的出現為其提供了關鍵支撐。新質生產力作為重要的手段,通過科技、文化、創意等新興要素的融入,推動鄉村旅游逐步擺脫對資源驅動與經驗驅動的過度依賴,將擴大內需與供給端結構性改革相結合,構建需求與供給的高水平動態平衡,以創新為驅動引領鄉村旅游轉型升級[17],進而形成新增長動能。本質上是借助新質生產力的要素重構能力,形成適應時代需求的新增長動能。隨著旅游美食[18]、文化演藝[19]、研學體驗[20]、康養旅居[21]等新興需求的興起,鄉村旅游催生出助力高質量發展的新業態。從國家戰略高度看,鄉村旅游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通過技術賦能產品更新和服務升級來促進高級形態的演進,切實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及應用,正引領鄉村旅游邁向更繁榮、可持續的未來。因此,鄉村旅游要積極拓展傳統業態的邊界,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強產業鏈條的延伸與拓展,優化產業生態布局,加快產業聚集步伐,共同推動鄉村旅游在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中穩步前行。總之,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是新質生產力在鄉村地區的具體實踐,也是新時代推動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它標志著鄉村地區正在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多元化社會轉型,也預示著鄉村旅游在新質生產力推動下將邁向更加繁榮、更可持續的發展階段。
三、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
賦能是指通過提供相應的能力支持、資源積累、信息互通和服務保障,促進個體或組織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釋放潛能、應對挑戰,并達成更高目標的過程。賦能的過程既是對資源的整合與配置,又是對組織結構和運行機制的實質性優化。在鄉村旅游領域,賦能理論精準契合了動態環境對鄉村旅游應變能力的要求。面對鄉村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難點與現實堵點,新質生產力的引入機制與賦能模式正成為一種創新性的解決方案,既為鄉村旅游發展帶來新動力,也為其在產業布局、人力資源、生態環境及技術應用等多個層面的升級提供發展空間。基于賦能理論,本文構建了由底層邏輯、價值邏輯、生態邏輯、實踐邏輯組成的理論分析框架(圖1)。底層邏輯作為鄉村旅游發展的資源基礎,立足產業結構的優化與融合;價值邏輯作為鄉村旅游發展的內在動能,聚焦人力資源的培育與提升;生態邏輯作為可持續性支撐,依托鄉村旅游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生;實踐邏輯作為關鍵驅動力,落腳科技創新的應用與推廣。在此框架中,新質生產力作為創新性要素嵌入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進程,能有效賦能各旅游資源的整合與優化配置,激活鄉村旅游發展潛力,應對新時代與社會發展大變革的戰略選擇,推動鄉村旅游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底層邏輯:推進新業態融合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新質生產力以鄉村旅游為切入點,其底層邏輯是實現資源要素和產業領域的重新配置與整合。通過挖掘旅游資源的潛在價值,催生鄉村旅游發展的新模式與新業態,進而激發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22]。借助“互聯網 + ”等信息技術手段,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業 + 鄉村旅游”“體育 + 鄉村旅游”“節慶 + 鄉村旅游”等新業態發展,將鄉村旅游的資源要素與農業、餐飲、零售等產業要素進行有機銜接,由此形成具有終端導向和體驗導向的鄉村旅游可循環發展模式。在此背景下,鄉村旅游市場將會進一步擴大,服務品質優化升級,行業產業的供需質量顯著提升。進一步而言,文旅融合是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實踐。隨著新型文旅產品的更新迭代,消費者的旅游體驗也逐步升級,帶動了旅游服務系統與管理平臺的整體優化,推動傳統文化和旅游產業的數字化升級,重塑消費體驗與服務體系,引領行業邁向智能、高效、多元的新時代。總之,發展新質生產力,通過新業態融合為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價值邏輯:培育新質勞動力
新質勞動力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推動鄉村旅游實現產業升級與發展的關鍵力量。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需要高素質、高水平的勞動力隊伍來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對高素質、高水平的勞動力隊伍培養目標和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是契合市場需求和推動鄉村旅游產業升級的關鍵舉措。這意味著人才培養必須突破傳統模式,注重培養具備前瞻性學科知識和實踐應用知識的旅游新質人才,以解決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需求不匹配的難題。換言之,在新質生產力推動下,人才結構正從單一服務型向多元復合型演變。以導游、領隊或講解員等傳統角色為主的傳統旅游服務崗位,正逐步轉為智能化、數字化的新質人才崗位。同時,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將會改變人才結構[23],創造大量高技術、高增值的就業崗位,吸引大量城市優質人才回流鄉村,緩解鄉村全面振興中的人才短缺問題,推動農村勞動力就業增收與高質量充分就業,為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經濟潛力提供內生動力支持。
(三)生態邏輯:深化綠色發展理念
我國作為內需體量巨大的經濟體,綠色發展理念不僅強調國民經濟循環的可持續性,更將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視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要素。新質生產力引入了知識與技術等新型生產要素,顯著降低了對傳統自然資源與能源的依賴,為綠色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與動力[24]。鄉村旅游作為連接城市與鄉村的橋梁,其高質量發展以綠色生態為核心。在生態環境閾值內,鄉村旅游能夠調和人與自然的潛在沖突,破解人口增長、資源有限和環境保護之間的失衡問題,實現資源利用與經濟增長的平衡發展。同時,新質生產力的數字化與綠色化特征也為鄉村旅游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鄉村旅游通過數字化賦能,優化了產業形態生產方式和發展模式,提高了旅游服務的效率與游客的滿意度。綠色發展理念則促使全社會形成生態友好的旅游發展與生活方式,強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積極引入綠色內涵的新質生產力,培養具有生態文明意識與綠色生活理念的新型職業農民,助力鄉村旅游的綠色化轉型,促進鄉村資源的高效利用與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
(四)實踐邏輯:科技創新驅動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于創新,而科技創新發揮著主導作用[25],推動了產品和服務的迭代升級。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沖擊并顛覆傳統模式,更好地服務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傳統鄉村旅游的推廣多依賴詩詞歌賦、攝影作品等藝術化手段。雖賦予了自然景觀文化底蘊,但推廣效果和規模往往受限于資源和人力。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鄉村旅游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服務創新和模式升級的契機。一方面,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先進技術的應用,向鄉村旅游需求端發力,引領社會步入數字驅動的新階段,為游客帶來沉浸式體驗[26-27],提升游客滿意度與忠誠度,推動鄉村旅游高效化、智能化發展。另一方面,智能技術提升了鄉村旅游目的地的管理與運營效率。管理者通過物聯網與云計算技術能夠實時監測客流量、安全狀況等關鍵信息,及時調整管理策略,確保旅游活動順暢進行。此外,在品牌建設與傳播層面,旅游管理者可借助社交媒體、短視頻等新媒體平臺的廣泛傳播,吸引更多人參與鄉村旅游,從而提升鄉村旅游品牌影響力。科技創新作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驅動力[28],正全面賦能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使其成為鄉村振興的“助推器”。
綜上,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應以新質生產力為導向。從底層邏輯出發,通過新業態融合回答鄉村旅游的生產內容(即“生產什么”);價值邏輯界定鄉村旅游的主體要素——新質人才(解決“誰來生產”的問題);生態邏輯強調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性(指導“怎么生產”);實踐邏輯依托科技創新,打破鄉村旅游傳統生產方式,革新生產工具(明確“用什么生產”)。在此框架下,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目標被清晰定義、生產主體活力得到激發、生產質量持續提升、生產方式實現可持續優化、生產工具不斷創新。在新舊經濟動力轉換和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借助新質生產力三要素,共同推動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
四、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實踐堵點
(一)產業結構發展模式固化
鄉村旅游產業結構單一化降低了其應對外部沖擊的抵抗能力,阻礙了新質生產力在鄉村旅游中的創新應用。新質生產力,如數字生產力、綠色生產力等,本應是推動鄉村旅游發展的關鍵力量,但在單一化的產業結構下,其創新潛力被嚴重削弱,難以在鄉村旅游領域得到充分的展現和應用。同時,產業結構優化不足將會進一步加劇資源整合層面的矛盾。由于鄉村旅游資源各要素的整合力度不足歷史文化底蘊、生產生活面貌、生態景觀等資源未能實現深度融合與高效轉化,嚴重制約了鄉村旅游的產業效能與創新效果[29]。同時,資源整合的滯后性會導致鄉村旅游與農業、文體、科教、康養等領域的融合度不足,旅游產品缺乏新意與吸引力,難以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例如,大量鄉村集中開發農家樂等傳統項目,加劇了產品同質化現象,而集生態、休閑、會務功能于一體的中高端產品供應不足,無法充分滿足游客的品質化旅游需求。可見,旅游產品結構與鄉村旅游需求不匹配,限制了鄉村旅游向更高層次發展。此外,多數農產品集中于初級生產領域,以簡單加工為主,產業鏈的延伸不足,難以形成高附加值[30]。同時,農產品在精深加工與品牌培育的整合方面略顯薄弱,其價值難以轉化為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阻礙了城鄉要素的有效流通。在鄉村旅游發展中,產業鏈的斷層將會降低客流、貨流、信息流的流動效率,難以激發產業活力和市場消費潛力。
(二)高質量人力資本存在短板
高質量人力資本是旅游產業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張和轉型升級的加速推進,對旅游新質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但現有的供給體系尚不完善,導致需求與供給結構性失衡[2]。一方面,從教育體系看,旅游管理本科專業交叉性明顯、產業綜合性強,導致基礎核心課程體系不清晰、專業方向課程體系無特色等問題,制約了旅游管理專業的育人成效[31]。在研究生教育層面,以旅游管理碩士(MTA)教育為例,存在國際化接軌不足、跨學科專業方向欠缺、課程體系本土特色不鮮明等問題,導致人才培養在知識結構與實踐能力上難以滿足當地旅游行業對跨界融合發展的需求,加劇了旅游產業鏈與教育鏈、創新鏈的脫節[32],引發了人才供需錯位現象。另一方面,鄉村旅游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其屬性在于村民可以參與其中,降低了旅游行業準入門檻,使得村民成為鄉村旅游經營的建設者和受益者。事實上,鄉村旅游從業人員專業素質參差不齊,對旅游業務知識的了解停留在表面,難以掌握核心的服務技能和溝通技巧,導致服務難以滿足游客的需求,給游客帶來困擾甚至不滿。同時,鄉村旅游管理者和經營者的管理水平有限,缺乏系統的專業知識和現代管理技能,難以適應產業結構化升級的要求。此外,在數字化與綠色化轉型的關鍵環節,相關從業者由于缺乏數字化意識和綠色實踐技能,限制了新技術應用和綠色化轉型,進一步凸顯出鄉村旅游從業者在數字化和綠色化方面存在的認知缺陷與實踐差距。
(三)綠色發展理念踐行不充分
綠色發展理念主張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強調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相互作用,是一種新的發展模式。盡管我國已經提出要長期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但在鄉村旅游實踐中,其落實程度仍顯不足。一方面,游客與經營者的環保意識普遍薄弱,部分游客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足夠的環保責任感和利他精神。有研究表明,在冰雪旅游活動中,部分旅游者對冰雪運動相關環境保護知識了解不足,導致亂扔垃圾、破壞生態環境等不文明行為時有發生,不僅給冰雪旅游目的地帶來了沉重的生態負擔,還增加了彌補目的地環境損耗的成本[33]。部分鄉村旅游經營者過度追求短期效益,對生態環境保護重視不足,粗放式開發旅游資源,加劇了鄉村環境的惡化。另一方面,政府在推動鄉村旅游綠色化轉型方面,政策支持力度不足,財政補貼有限,難以滿足綠色轉型的實際需求,不能有效調動經營者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積極性。有研究發現,即使是資金實力較強的A股上市重污染企業,綠色補貼總額僅占企業總資產的 0.044%[34] 。鄉村旅游企業大多規模較小,資金儲備不足,且主要依賴外部資金支持。因此,綠色補貼的匱乏問題更為突出。此外,鄉村旅游企業在爭取有限的財政資源時,面臨更激烈的競爭,許多急需資金支持的綠色轉型項目可能因資金不足難以實施。
(四)數字技術應用生態構建受阻
數字技術通過技術創新、知識經濟和數字化經濟等多個方面,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經濟發展水平、地理區位及教育資源的差異導致數字鴻溝,加劇了城鄉之間發展機會的不平等[35],制約了鄉村旅游在數字化轉型中的步伐,阻礙了新質生產力有效滲透至鄉村旅游領域,進而影響其高質量發展。一方面,農村地區因經濟發展滯后、財政資金緊張及投資回報周期長,其鄉村旅游項目往往規模有限、承接能力不足,難以吸引足夠的資金支持科技賦能,導致數字技術在鄉村旅游中的投入不足,業務生態落地滯緩,難以形成有效的科技應用體系。另一方面,大部分農村地區的通信基礎設施尚不能滿足互聯網旅游、智慧旅游等新型旅游模式的發展需求,使得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旅游的效果大打折扣。同時,數據孤島現象也是阻礙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重大難題。不同組織、行業及平臺間信息壁壘明顯,數據難以互通共享,拖慢了產業數字化的步伐,增加了經濟運行成本,阻礙了數字鄉村與鄉村振興的有效勾連與協同決策[3。數據作為核心生產要素,其自由流通與深度融合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37]。然而,鄉村旅游領域普遍存在數據孤島問題,嚴重限制了數字技術賦能旅游業的效能。具體而言,城鄉、地區、階層間的發展不均衡導致旅游信息化建設水平存在差異,以及數字鄉村建設中新技術、新場景的疊加推進不足,都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數據流通與共享。數據孤島的存在也使游客游前規劃、游中體驗、游后反饋的數據在時空上存在割裂現象,無法形成完整的信息流閉環,數據采集、存儲和管理的質量參差不齊,影響了其對游客需求與偏好的精準分析,削弱了鄉村旅游目的地在數據交換與決策響應中的主動性。
五、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推進路徑
(一)新業態賦能:推動多元模式創新,構建鄉村旅游新業態
在數字經濟背景下,產業融合和業態創新是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推動了從生產要素到生產模式的升級。一是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以豐富的鄉村自然資源為基礎,依托田園綜合體、特色小鎮等載體,發展生態農業、綠色食品產業等,提供農業科普教育和研學旅游服務,打造生態農業樣板與鄉村旅游研學基地。同時,深挖農產品文化內涵,創新特色文創產品,如非遺衍生品、主題文化禮品等,提煉文化內核,構建故事化鄉村旅游IP,增強游客吸引力,實現將游客“引進來”且“留下來”的目標。二是優化產業互動延伸機制。發揮政府引導與市場調節的雙重作用,促進企業間的協同創新、協調發展。通過創新產品內容和形式,挖掘新的文化和旅游功能,提升現有產業鏈的總體品質,推動各個環節向高附加值轉變,引導資源要素流入鄉村旅游產業,培育新的旅游業態。三是創新旅游品牌與產業鏈整合模式。在品牌塑造方面,通過特色農產品深加工,進行創意品牌包裝,有助于緩解區域市場分割,為游客提供富含地方特色的優質產品。在產業鏈整合過程中,運用“智能加減法”,精準優化現有產業鏈結構,淘汰低效環節,強化高效環節,并引入新興產業元素和技術手段,重構產業鏈生態,推動農業、工業、交通、旅游等多產業之間的雙向賦能與相互支撐,進而形成更加高效的產業鏈結構體系。
(二)新智能賦能:強化新質人才培育,激發鄉村旅游創新活力
新質生產力倡導的創新驅動、科技賦能和綠色低碳,其根本動力源自新質人才。因此,需要構建高效、全面的旅游新質人才培養體系,推動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一是構建“學校一市場”雙輪驅動的人才培養新模式,確保教育與市場需求緊密對接。具體而言,加強對數字旅游教育的投入,支持高校設立數字旅游交叉型專業和課程,推動現代旅游教育體系的創新,實質性解決數字旅游領域人才供需失衡的問題。同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暢通數字旅游人才的引進、培養、流動和使用等環節,注重數智文旅知識產權的應用轉化,打造覆蓋研發、服務、運營和管理的數字化文旅人才梯隊,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二是實施鄉村旅游新質人才強基計劃。鄉村旅游產業應高度重視新質人才的引進與培育,打造具備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旅游新質生產力創造者和建設者隊伍,充分發揮人的主體能動作用,鼓勵個體和集體發揮創造性能力,將技術、知識、規則、制度等資源整合并嵌入鄉村旅游業發展中,推動旅游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與發展。三是實施鄉土人才振興工程,構建鄉村旅游人才生態。具體而言,推進鄉村旅游創業協會建設,為返鄉農民工、大學畢業生等創業群體提供全面咨詢、定點定向支持及資源共享平臺,以降低創業的不確定性,激發創業者主觀能動性。同時,鼓勵當地退休的基層文化專干、業余骨干發揮專業知識技能,整合政府部門、企業單位和行業組織等多方資源,服務鄉村旅游建設,激發鄉村旅游主體創新活力。
(三)新理念賦能: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引領鄉村旅游品質躍升
新理念賦能既是推動鄉村旅游綠色生態發展的關鍵路徑,又是綠色友好型鄉村建設的重要標志。一是構建綠色旅游教育體系,以游客為中心,深化環保認知。通過設置虛擬現實體驗、環保挑戰賽等活動,倡導低碳出行方式,將綠色出行融入鄉村旅游體驗中,增強游客的環保責任感和參與感,使其成為綠色理念的傳播者和實踐者。二是引導旅游企業秉持綠色發展觀,注重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對鄉村資源進行綠色開發和使用,推進生態補償建設,確保經濟活動限制在生態環境承載力的范圍內,保護鄉村旅游的原真性。三是加強政策支持,優化財政補貼分配機制,確保資源能夠有效扶持鄉村旅游企業發展。在財政政策層面,地方政府應結合稅收減免、直接補貼、獎勵機制及特許經營權使用費減免等多重激勵措施,為積極響應國家綠色環保政策且應用低碳技術的旅游企業和鄉村旅游景區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在金融政策層面,地方政府應加大對綠色發展轉型活動的直接補貼力度,推廣綠色保險等金融工具,為鄉村旅游經營主體提供足夠資金支持,助力其開展綠色技術創新,降低融資成本和風險,推動鄉村旅游品質躍升。
(四)新科技賦能:深化數字科技融合,打造鄉村旅游體驗“升級版
數字技術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發力點,推動了旅游資源的高價值轉化,加速文化創意產品發展,提升了旅游產品創意的傳播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進鄉村旅游業發展的現代化進程。一是拓展科技創新與技術應用的深度與廣度。根據鄉村旅游流中的足跡分布偏好,將體驗游、云旅游等前沿場景充分結合,營造“移步換景”的空間感受,提升旅游節點項目的意境和品質,賦予其教育、互動、休閑娛樂等多重功能,進而打造從游前準備到游中體驗再到游后反饋的全方位服務體驗閉環,增強鄉村旅游的凝聚力與游客黏性。二是打造“互聯網 + 鄉村旅游”信息集成平臺。通過鼓勵平臺數據共享,打破數據壁壘,推動跨區域數據的互聯互通,整合鄉村旅游資源和配套服務,為游客提供橫縱結合、供需互動的信息檢索、預訂和支付服務,實現供需高效互動,進而提升行業在運營監測、網絡營銷、市場動態分析及應急管理等方面的處理能力,為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三是推動數字經濟新業態在鄉村旅游中的創新應用。利用現代網絡和信息技術,與旅游博主、網紅達人等合作,借助社交媒體、在線論壇、虛擬活動等渠道,增強鄉村旅游沉浸式體驗,形成官方與自媒體協同的傳播矩陣引導村民、企業、游客和社會各界人士參與宣傳,提升鄉村旅游的影響力,為旅游產業增添新創意。
六、結語
新質生產力作為新時代科技創新的集中體現,有助于重塑鄉村旅游發展格局成為推動其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面對鄉村旅游轉型升級的現實需求,本文剖析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實踐堵點,據此提出四大推進路徑:第一,突出產業融合創新價值,培育新興業態,鼓勵鄉村旅游與其他產業緊密聯動,推動旅游產業提質擴容;第二,重視旅游業新質勞動者培育,優化生產力要素的分配,構建高效且專業化的鄉村旅游人才梯隊,確保人才培育方向與市場需求精準契合,助推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第三,以綠色化轉型為導向,將綠色理念貫穿鄉村旅游發展的每一個環節,突破經濟與環境壓力的雙重約束,實現經濟與生態的協同發展;第四,利用數智技術,推動鄉村旅游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改造,使新質生產力成為高質量發展的主導性力量,為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能。展望未來,隨著新質生產力的不斷演進與深化應用,鄉村旅游又有何種發展前景?新質生產力的關鍵三要素將如何作用于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哪些指標要素會發揮關鍵作用?又有哪些成功的賦能新模式可供借鑒?這些命題為未來的研究提供了方向,未來將探究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組態效應及其賦能新模式,對激活鄉村旅游內在價值,實現品質化提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LIU J, NIJKAMP P, LIN D. Urban-rural imbalance and tourism-led growth in China[J]. Annals ofTourism Research,2017(1):24-36.
[2]辛本祿,劉莉莉.鄉村旅游賦能鄉村振興的作用機制研究[J].學習與探索,2022(1):137-143,2.
[3]習近平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強調 牢牢把握東北的重要使命 奮力譜寫東北全面振興新篇章[N].人民日報,2023-09-10(1).
[4]張林,蒲清平.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理論創新與價值意蘊[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6):137-148.
[5]魏崇輝.新質生產力的基本意涵、歷史演進與實踐路徑[J].理論與改革,2023(6):25-38.
[6]張劉軍,劉林琪,常俐麗.新質生產力推動旅游可持續發展:理論邏輯與實現路徑[J].生態經濟,2024(9):121-126.
[7]徐政,陳佳,江小鵬.新質生產力賦能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6):22-29.
[8]吳開軍.新質生產力驅動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機理和路徑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6):30-37.
[9]朱富顯,李瑞雪,徐曉莉,等.中國新質生產力指標構建與時空演進[J].工業技術經濟,2024(3): 44-53.
[10]王凱,劉美倫.新質生產力與旅游業高質量發展耦合協調關系及影響因素[J].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5(1):125-137.
[11]彭學龍,黃術.知識產權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理論邏輯與實踐進路[J].知識產權,2024(5): 44-59.
[12]吳彥輝.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內涵、動力與路徑[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5): 102-107.
[13]陸林,任以勝,朱道才,等.鄉村旅游引導鄉村振興的研究框架與展望[J].地理研究,2019(1):102-118.
[14]劉偉,范欣.以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 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J].管理世界,2023(4):1-16.
[15] CHEN S, SOTIRIADIS M, SHEN 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n service experiences in ruraltourism: An integrated approach[J]. 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023(6):1-13.
[16]李丹.新發展格局下鄉村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農業經濟,2022(9):136-138.
[17]舒伯陽,蔣月華,劉娟.新時代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理論思考及實踐路徑[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1):73-82.
[18]朱宇軒,謝彥君,王一雯.旅游世界的美食意象及旅游者的美食具身體驗——基于表征和非表征的雙重視角[J].旅游學刊,2023(4):115-132.
[19]李任.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文旅融合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理論月刊,2022(1):88-96.
[20]陳東軍,楊定,謝紅彬.研學旅游服務能力評價體系構建與實證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22(2):428-439.
[21] PAGE S J, HARTWELL H, JOHNS N, et al. Case study: Welless, tourism and smallbusiness development in a UK coastal resort : Public engagement in practice[J]. TourismManagement, 2017(6):466-477.
[22] ROSALINA P D, DUPRE K, WANG Y. Rural tourism: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ondefinitions and challenges[J].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Management, 2021(6):134-149.
[23]陳健,王丹.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全面振興的內涵特征與實踐路徑[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2):99-107.
[24]侯冠宇,張震宇,董劭偉.新質生產力賦能東北農業高質量發展:理論邏輯、關鍵問題與現實路徑[J].湖南社會科學,2024(1):69-76.
[25]杜傳忠,李鈺葳.強化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機理研究[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1):100-109.
[26] JEONG M, SHIN H H. Tourists’ experiences with smart tourism technology at smart destinationsand their behavior intentions[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20(8):1464-1477.
[27] TALWAR S, KAUR P, ESCOBAR O, et al. Virtual reality tourism to satisfy wanderlust withoutwandering : An unconventional innovation to promote sustainability[J]. Journal of BusinessResearch,2022(11):128-143.
[28]徐政,鄭霖豪,程夢瑤.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與實踐構想[J].當代經濟研究,2023(11):51-58.
[29]陳劍,李忠斌,羅永常.特色村寨民族文化產業業態創新與高質量發展[J].廣西民族研究,2020(4):167-172.
[30]陳慶玲,伍艷.民族地區鄉村生態振興助力共同富裕的理論基礎、現實挑戰及系統治理[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8):20-28.
[31]田里,隋普海,劉亮.旅游管理專業本科課程體系認知與重構[J].中國大學教學,2023(5):28-34.
[32]郭強,王秋娜.面向海南自貿港建設的MTA人才“雙跨融合”培養模式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4(1):86-93.
[33]張瑞林.新時代冰雪旅游協同生態文明建設:邏輯理路與推進策略[J].體育學研究,2024(2):52-62.
[34]楊朦.政府綠色補貼如何激發企業綠色創新——基于戰略響應視角的解釋和證據[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1):61-74.
[35]烏·吳云,朱紅艷.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產業振興的理論邏輯、現實瓶頸及發展路徑[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24(4):31-38.
[36]陳琳琳,徐金海,李勇堅.數字技術賦能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理論機理與路徑探索[J].改革,2022(2): 101-110.
[37]沈坤榮,金童謠,趙倩.以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J].南京社會科學,2024(1):37-42.
(責任編輯:張新玲)
收稿日期:2024-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