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5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0692(2025)02-0048-08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致信參加全國優秀教師座談會的教師代表,開創性提出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教師群體中涌現出一批教育家和優秀教師,他們具有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現了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1]。2024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提出:“工作中要堅持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引導廣大教師堅定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堅持教育家精神引領激勵,建立完善教師標準體系,納人教師管理評價全過程,引導廣大教師將教育家精神轉化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2]當前,在教育理論研究領域,對于教育家精神的剖析多集中于傳統教育理念、教育史及道德倫理等主題。隨著其他學科與教育學的交叉融合,“自我實現人假設\"理論作為關于個體發展的重要理論,為深人理解教育家精神提供了全新的切入點。該理論注重個體內在的自我實現需求對行為和發展的驅動作用,強調人都需要發揮自己的潛力,展現自已的才能,只有人的潛力充分發揮出來,人才會感到最大的滿足。而教育家精神的形成與踐行存在復雜的動力系統,涵蓋了堅定的教育信念、對教育事業的熱愛與奉獻、不斷創新探索的精神等核心要素。顯然,二者之間存在緊密的內在關聯,體現為目標指向的一致性、人性積極層面的認同性、強調個體成長的自主性、持續發展與進步的積極性。運用“自我實現人假設\"理論分析教育家精神,有助于深化對教育家精神動力機制的理解,全面把握教育家精神對教師成長的影響,并揭示教育家精神在教育改革中的推動作用。
一、基于“自我實現人假設”理論的教育家精神分析框架
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HaroldMaslow)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Maslow'shierarchyofneeds)[3],為“自我實現人假設\"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此外,美國組織行為學家阿吉里斯(ChrisArgyris)的研究也對“自我實現人假設\"理論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而美國心理學家麥格雷戈(DouglasMcGre-gor)總結歸納了馬斯洛等人的觀點,并結合管理問題提出了“自我實現人假設\"理論(Self-ActualizingMan,又稱Y理論)。該理論強調個人與組織目標的融合,認為人具有自我管理與自我實現能力。“自我實現人假設\"理論在強調人自我實現過程的階段性特征的同時,還提出人能夠進行自我激勵和自我控制,外部的激勵與控制會對人產生威脅,并產生不良后果。整體而言,該理論既關照個人,又關照組織,以關照個人為直接切入點,從而達到關照組織的目的[4]。
(一)“自我實現人假設”理論的框架結構
“自我實現人假設”理論有其獨特的理論框架、內在邏輯與理論支點(見圖1)。

1.理論起點一人的本質與需求層次
理論起點是某一理論的起源性概念,即理論形成、發展的邏輯起點。“自我實現人假設”理論認為,人具有一種內在的傾向,基于這種傾向,人力求充分發展自己的潛能,展現自己的能力,實現自己的理想和價值。人的需求是多層次的,并且按由低到高的順序排列。在這種內在傾向與自我實現需求的驅動下,人會進行一系列的自我發展活動。
2.理論意蘊 —人的自我發展的層次性
理論意蘊是指理論應有的含義。理論的天然屬性在于對事物的解釋力,是說明一事物發生發展原因的話語分析體系。“自我實現人假設\"理論強調人的自我發展的層次性:人總是在追求自我實現的過程中實現著自主性或自我;人天然地具有自主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并非被動地接受外部環境的影響,而是能夠主動地調整自己的行為與態度,以適應環境的變化。
3.理論支點 —工作的動機與意義
理論支點是指某一理論起支撐作用的核心概念。人的自我價值的實現需要借助于外在事物,即工作。工作作為一項事物,是人與周圍環境交往的介質。工作本身具有內在的激勵性,人在工作中能夠獲得成就感、滿足感和成長的機會。人會積極主動地尋找具有挑戰性的工作任務,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4.理論指向一人的成長與發展
理論指向是指某一理論所追求的價值目標,是一種理論應有的思維品質。人具有學習和進步的能力,通過不斷的學習與實踐,可以提高能力和素質,實現自我超越
5.理論外援 -人際關系與團隊合作
理論外援是指理論形成發展的外部條件。人際關系和團隊合作也是人的自我實現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社會條件。雖然“自我實現人假設\"理論強調個體的自主性和獨立性,但并不意味著個體不需要與他人合作。人在團隊中可以相互學習、相互啟發,共同實現更高的目標。
(二)基于“自我實現人假設\"理論的教育家精神分析
教育家既是指在教育領域起到引領和示范作用的教師群體[5],也是指在教育理論和實踐方面有卓越貢獻、具有高尚師德與教育情懷的教師個體。教育家精神彰顯了教育家和優秀教師內化于心的集體人格、職業精神與外化于行的價值追求、時代精神[6],是新時代廣大教師的精神航標[7]。
1.人的本質與需求層次—“以文化人\"教育理想的內生動力
人的本質與需求層次是教育者追求“以文化人\"教育理想的內生動力。一方面,教師是促進人類社會知識生產和時代變革的關鍵人物,必須有高遠的志向、宏偉的追求。教育家精神“以文化人\"的理想信念,彰顯了新時代教師的教育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另一方面,“以文化人”是古往今來教育家所展現的優秀品質,是一種崇高的職業精神的彰顯與教育理想的追求,是教師內心本質的積極進取的傾向。教師在職業生涯中實現自身價值的強烈心愿及進行的努力奮斗,是教育家精神引領師德成長的強大“驅動力”。
2.人的自我發展的層次性 一 一由\"學\"到“行” 是教師發展的客觀規律
人的自我發展的層次性是教師在追求理想過程中的必然經歷?!白晕覍崿F人假設\"理論認為,人是不斷成長和發展的。一名普通教師成為教育家型教師,既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一個經由知識學習、能力提高、覺悟提升到服務社會的過程。首先,教師要勤學求實,將不斷學習、追求真理作為自身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徑;其次,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育人水平,即啟智潤心、因材施教;再次,教師要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覺悟,通過高尚的行為和品德來規范與引領學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8];最后,教師要具備服務社會的品質,明晰自身的責任與擔當,以胸懷天下的氣度服務社會。
3.人的工作動機與意義—“躬耕態度\"教育責任的外在驅動力
人的工作動機與意義是教師負有“躬耕態度”教育責任的外在驅動力。對于教師來說,其自我價值的實現需要借助于工作。教師在工作中能夠獲得成就感、滿足感和成長的機會。一方面,教育家精神為教師工作賦予了求是創新的鮮明特質,彰顯出教師工作的獨特意義與動機,體現出教師職業的復雜性和創造性特征;另一方面,教師甘于奉獻的特點使其與其他職業角色存在一定差異。無數將一生奉獻給教育事業的教育家的事跡表明,教育中的“大愛”與“奉獻\"正是教育事業的意義和價值體現,在諸如此類的工作動機的驅動下,教師更愿意肩負起教育的責任與使命。
4.人的成長與發展—“育智躬耕\"教育行動的價值指引
人的成長與發展是教師踐行教育家精神“育智躬耕\"的價值指引。教育家精神中的\"育人智慧、躬耕態度\"引領教師的成長與發展進步,是教師的教育行動的價值追求。教師要始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豐富自己的內在世界,堅持理想信念,形成“大我”意識,要以“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為價值尺度,做教育家精神的信仰者和踐行者。
5.人際關系與團隊合作—“仁愛之心\"社會價值的支撐基礎
人際關系與團隊合作是教師踐行教育家精神“仁愛之心\"社會價值的支撐基礎。教育家精神倡導教師具有“樂教愛生”的仁愛之心,就是要熱愛教育、熱愛學生。一方面,樂教就是教師要熱愛教育事業,全身心投人教育工作,這有助于構建教師共同體。教師的團隊合作也能凝聚教師群體之力,使教師相互學習、相互補充,共同應對教育過程中面臨的各種挑戰。另一方面,教師關愛學生,有助于處理好教師與家長的關系,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夠促進教師與學生、家長及同事之間的有效溝通和交流。
二、“自我實現人假設”理論視角下教育家精神的鑄師育德理據
師德是教師最基本的道德規范。教育家精神中所體現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態度、仁愛之心及弘道追求,與師德師風建設之間存在互嵌互動的關系,揭示了師德師風建設的“根”與“魂”,在引導教師從“他律”走向“自律”增強師德師風建設實效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9]
(一)自我實現需求與師德修養層次的提高
教育家精神中的“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與“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引領教師個人自我實現的遠大志向與奮斗目標,是指引教師成長發展的精神導向。
1.心懷大我,為國奉獻
黨和國家對教師的師德要求不僅是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還包括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教師通過樹立遠大理想信念,以“小我”鑄就“大我”,心懷“國之大者”,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積極實踐者,以理想信念之堅定給學生播下信仰的種子,才能賦予教書育人實踐永恒價值和偉大意義[10]。教師是國家教育發展強盛之基,教師的“立志\"要以國為先,以家國理想指引個人理想,將個人成長融入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大局之中。換言之,教師只有將國家的教育建設目標融入個人的理想中,方能達成自我實現的目標,以及提升師德修養層次。
2.志存高遠,持之以恒
對于教師的專業發展而言,理想信念是自我實現的基礎。擁有理想信念的教師,才能在師德規范與專業發展中自覺與優秀教師保持一致,從而提升師德水平,更加熱愛教育事業,能夠為教育事業而不懈奮斗。為此,教師要在工作中做到持之以恒地堅定目標志向,通過完成教育教學中的小目標推進自身樹立的宏大目標的實現,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逐步完成自我實現的目標,促進師德修養層次的提升。
(二)內在激勵機制的激發與豐富師德內涵
“言為士則”“行為世范”\"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等要求是對師德修養的規范。從“自我實現人假設\"理論出發,當教師認同教育家精神中的奉獻、敬業等內涵時,就會產生內在激勵。例如,“樂教愛生\"的精神能喚起教師內心深處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對學生的關懷本能。這種內在激勵使教師主動提升師德修養,而不是基于外部的強制要求。教師通過樹立德行來規范自身言行舉止,從內心深處認同教育家精神的內涵,產生內在激勵,從而豐富師德內涵。
1.嚴以修身,以德養性
黨和國家不僅要求教師具備優秀的教學能力,還要求教師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教師要在教育家精神的指引與涵養下內煉自身、外修品德,讓自己逐步成長為一名師德純粹、品行高尚、心靈純凈的教師。作為教書育人的代表,教師被賦予了獨特的社會道德范型的意義。因此,堅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在內在的道德修為和外在的道德行為中達成向上向善目標,是教育家修養的基本路向[1]
2.身正為范,教化為師
言傳身教的職能要求教師必須在教育實踐中不斷提升教學能力,在強化自律中加強修養,以深厚的人文素養支撐教學能力,用多彩的倫理底色涵育教育情懷,涵育引領學生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風范[12]。一方面,教師作為肩負著國家教育重任的重要角色,應以自身的一言一行為范,做好德育工作;另一方面,教師在德育工作中要以教育引導學生為主,幫助學生成長與進步。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規范自身師德標準及提高自主控制能力,為學生樹立道德標桿,為社會引領良好風尚及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三)價值觀的培養與師德標準的內化
“樂教愛生\"\"甘于奉獻\"“以文化人\"等要求是教師自我價值的重要體現。按照“自我實現人假設\"理論,當教師在踐行教育家精神的過程中感受到自我價值得以體現時,就會更加深入地在教育工作中將師德標準內化為自己的行為底線。這種自我價值感會強化教師的師德信念與教育初心,使其在教育實踐中始終堅守良好的師德品質。因此,教育家精神引領師德成長的本質特征是“育人智慧”,促使教師內化師德標準,堅守自身的師德底線。
1.不忘初心,永懷熱忱
教師具有的“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在教育實踐中體現為關愛每一位學生;教師具有的“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在教育實踐中體現為積極踐行愛國行為,在教學中自覺融人愛國主義教育,并以高尚的品德和行為影響學生。二者對師德提出的要求,都需要教師不忘教育初心、永懷啟智熱忱?!皭凵鶿"“奉獻”“以文化人\"皆是教師為師的本心,古往今來的教育家無不在教育事業上堅守初心。新時代教師也應不忘初心、永懷熱忱,在教育實踐中實現自我價值、內化師德標準。
2.樂教愛生,弘揚正氣
教師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的奉獻是無私的、不求回報的。在教育事業中,教師的愛體現為“博愛”。無私博愛的職業性質決定了教師必然要廉潔清律、堅守底線、弘揚正氣,學校落實廉潔文化、教師落實廉潔從教是教育本質的客觀要求。堅守師德底線、落實廉潔從教既是教師堅守初心的基本體現,更是教師師德標準的紅線。教師只有內化師德標準,堅守師德底線,才能更好地弘揚社會正氣。
(四)成長需求的滿足與師德行為的強化
教育家精神中的躬耕態度是教師個體成長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教師職業的基本遵循?!白晕覍崿F人假設”理論認為,人有不斷成長的需求,教師在弘揚教育家精神的躬耕實踐中,會不斷反思自己的師德行為。勤學篤行、求實創新要求教師潛心向學,但不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而是需要教師在實踐中思考、發現教育規律,不斷拓展和創造新的教育教學理論,從而更好地指導教育教學實踐活動[13]。
1.明本從教,勇于創新
明本從教是指教師要明晰自身在教育過程中的職責與定位。在新時代的教育教學中,教師角色更多表現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與監督者。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鼓勵學生探索和提出問題,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同時,教師作為監督者,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進展,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夠達到學習目標[14]。勇于創新是指教師要在明本從教的基礎上進行教育教學的創新。不論是為推動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人民教育家\"于漪,還是中國高等教育學科開拓者與奠基人潘懋元,都是勤奮學習、刻苦鉆研、求真務實、勇于創新、躬耕不輟的典范[15]。所以,教師要自覺以教育家的事跡勉勵自己,強化自身的師德行為。
2.終身學習,誨人不倦
教師在專業發展的過程中還要保持終身學習、誨人不倦的品質。教師的教書育人立足在教授真理與時代發展的基礎上,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的進步與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教師還要不斷學習新技術、新教法。因此,教師必須堅持終身學習,這樣才能促進自身的成長與發展,才能在自身反思中不斷強化師德行為。
(五)團隊合作的基礎與師德成長的條件
教育家精神的各個組成部分具有一個共同特點,即教師無私奉獻與無我工作形成的合作互助。在教育領域中,互助不僅是團隊合作的基石,更是師德成長的顯著特征?;ブ鶢I造的積極氛圍能夠激發教師的潛力,促進教育質量的全面提升。
1.無私無我,共同成長
教師在工作過程中始終都要保持無私無我、共同成長的品質。一方面,互助分享是教育團隊中至關重要的環節。教師之間通過交流教學經驗、分享教學資源和心得,能夠實現知識與智慧的互補。另一方面,互助分享并非單向的傳授,而是雙向的互動與成長,從而達到教師雙方共同進步的效果。在無私無我的互助分享過程中,教師能夠從彼此的教學實踐中汲取靈感,發現新的教學方法和策略。
2.協作共進,德業兼修
協作共進是推動教師團隊發展的強大動力。在面對復雜的教育任務或挑戰時,教師需要攜手合作,共同攻克難關。通過協作,教師能夠整合各自的優勢并形成合力,高效地完成教育目標。在協作過程中,教師彼此支持、相互學習、共同進步。教師在協作中通過傾聽、理解和包容,養成關愛他人、尊重差異的品質。德業兼修即是在協作中得以實現,教師不僅能夠在專業領域取得進步,更可以在師德修養上不斷升華。
三、“自我實現人假設”理論視角下教育家精神引領師德成長的實現路徑
本研究基于“自我實現人假設\"理論對教育家精神進行分析后發現,要以教育家精神引領教師師德成長,應激發教師內在自我實現需求,提供榜樣示范與激勵機制,培養積極情感與品質,提供專業發展機會與平臺,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與氛圍。
(一)激發教師內在自我實現需求
第一,要喚起教師的教育理想與使命感。教育理想是教師對教育的美好憧憬和追求,使命感則是教師對教育事業肩負的責任與擔當。教育家精神能夠以高遠的教育情懷和卓越的教育成就,激發教師內心深處的教育理想與使命感。例如,學校組織教師參與支教、關愛貧困學生等教育公益活動,使教師親身體驗到教育對于改變學生命運、促進社會公平的重要意義,進而增強使命感
第二,要培養教師內在的教育動機與熱情。
內在的教育動機與熱情是教師持續投入教育工作的動力源泉。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要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為教師提供專業發展的機會與平臺,通過組織教師學習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實踐經驗,使教師能夠樹立起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第三,促進自我認同與價值感的提升。自我認同與價值感是教師保持積極工作態度和職業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一是鼓勵教師進行自我反思和評價。學校要鼓勵教師學習教育家的反思精神,定期對自己的教學工作進行反思和評價,發現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從而更好地認識自己,提升自我認同感。二是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傳統的評價體系偏重學生的考試成績,忽視教師的教育過程和教育成果。教育家精神倡導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綜合考慮教師的教學能力、教育創新及學生發展等方面,能夠對教師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三是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學??梢酝ㄟ^開展團隊建設活動、舉辦教師文化節等方式,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讓教師在和諧的環境中工作和成長,提升自我認同與價值感。
(二)提供榜樣示范與激勵機制
第一,表彰優秀教師。表彰優秀教師是激勵廣大教師不斷提高自身師德水平的重要方式。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應定期開展優秀教師的評選活動,對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表現突出、師德高尚的教師進行大力表彰,從而使廣大教師學有榜樣、趕有目標。
第二,宣傳教育家精神與事跡。宣傳教育家精神與事跡有助于弘揚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激勵廣大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師德修養水平。媒體和教育管理部門應加大對教育家精神與事跡的宣傳力度,通過報紙、電視、網絡等多種渠道,廣泛宣傳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教育成就和師德風范,讓廣大教師了解教育家的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并從中汲取力量,促使自身在提高師德修養方面不斷努力。
第三,建立教師榮譽制度與激勵機制。建立教師榮譽制度與激勵機制,可以有效激發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與師德提升。教育管理部門應建立健全教師榮譽制度,設立不同層次的教師榮譽稱號,對獲得榮譽稱號的教師進行表彰和獎勵,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與付出得到了認可和尊重,從而激發教師的工作積極性與創造性,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和師德提升。
(三)培養積極情感與品質
第一,激發教師的愛心與責任感。愛心與責任感是教師必備的品質,能夠激發教師對學生的關愛和對教育事業的奉獻精神。一方面,弘揚教育家的仁愛精神。學校可以通過講述教育家的仁愛故事、開展仁愛教育主題活動等方式,弘揚教育家的仁愛精神,讓教師在學習中感受到教育愛心的力量,激發自己的教育愛心。另一方面,強化教師的責任感。學??梢酝ㄟ^組織教師學習教育法律法規、開展師德師風建設活動等方式,強化教師的責任感,讓教師認識到自己的職責與使命,努力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第二,培育教師的樂觀心態與堅韌精神。樂觀心態與堅韌精神是教師應對工作壓力和挫折的重要品質。一方面,宣傳教育家的樂觀精神。學??梢酝ㄟ^宣傳教育家的樂觀精神,讓教師學習他們的積極心態,面對困難時能夠做到不氣餒、不放棄。另一方面,開展挫折教育活動。教師在工作中會遇到各種挫折和失敗,挫折教育能夠幫助教師提高應對挫折的能力。學??梢越M織教師參加挫折教育講座、拓展訓練等活動,讓教師學會正確對待挫折,培養堅韌不拔的精神。
第三,培養教師的創造力與創新意識。創造力與創新意識是教師推動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動力。一是鼓勵教師學習教育家的創新精神。學??梢越M織教師學習教育家的創新案例,激發教師的創新意識。二是提供創新的平臺和機會。學??梢怨膭罱處焻⑴c教育科研項目、教學改革實驗等活動,為教師提供創新的平臺和機會。三是營造創新的氛圍。學校通過開展創新大賽、創意展示等活動,營造創新的校園氛圍,使教師在濃厚的創新氛圍中激發出創造力,勇于嘗試新的教學方法與教育模式。
(四)提供專業發展機會與平臺
第一,加強教育培訓與研修活動。教育培訓與研修活動是教師提升專業素養和師德水平的重要途徑。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應定期組織教師參加各種形式的培訓和研修活動,如學科培訓、師德培訓、教育技術培訓等。通過培訓,教師能夠掌握先進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拓寬知識面和視野,提高教學能力與師德水平
第二,提供學術交流與合作機會。學術交流與合作機會可以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和師德提升。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應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學術交流活動,如學術會議、研討會、論壇等。通過這些活動,教師可以了解到教育家型教師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和發展動態,與同行專家進行深人的交流與探討,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和研究能力。
第三,實施教育科研與實踐項目。教育科研與實踐項目是教師提升專業素養和師德水平的重要手段。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應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教育科研與實踐項目,結合教學實踐開展課題研究。通過項目研究,教師可以深入思考教育教學中的問題,探索有效的解決方法,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
(五)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與文化氛圍
第一,學校的文化氛圍。學校既是教師工作和成長的主要場所,也是教師人際交往的主要場所。良好的學校文化氛圍對于教師師德修養的提高至關重要。學校應致力于營造積極向上、團結協作、充滿人文關懷的校園文化,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如教師文化節等活動,增強教師的凝聚力和歸屬感。學校還要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師評價體系。評價體系應注重教師的綜合素質和專業發展,不僅關注教學成績,也要考慮教師的師德表現、教育創新能力等方面。
第二,教育政策與制度的保障。教育政策與制度是教師提高師德修養的重要保障。教育管理部門應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法規,為教師的職業發展與師德建設提供有力支持。一是完善教師準入制度,確保新入職教師具備良好的師德素養和專業能力;二是制定合理的教師待遇政策,通過提高工資待遇、福利待遇和社會地位,使教師能夠安心從教、樂于從教;三是建立健全師德監督和獎懲制度,加強對師德行為的監督檢查,及時發現和處理師德失范問題。
第三,完善教師社會服務活動機制。教師參與社會服務活動對于提高師德修養和社會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一是明確活動的目標和定位。社會服務活動應緊密圍繞教育教學的核心,旨在將教師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回饋社會,促進教育公平和社會進步。二是采取多樣化的活動形式。學??梢蚤_展教育咨詢、教育講座、教育調研等活動,滿足不同社會群體的需求。三是提供必要的資源支持。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應為教師參與社會服務活動提供時間、經費、物資等方面的保障,確保教師有足夠的精力參與服務活動。四是加強宣傳和推廣。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應通過各種渠道宣傳教師社會服務活動的成果,提高社會對教師工作的認可度,進一步推動教師積極投身于社會服務活動,促進師德修養的升華及體現個人價值。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致信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強調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N].人民日報,2023-09-10(1).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弘揚教育家精神 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4-08-27(1).
[3]張寶亮,李俊策,王培森,等.需要層次理論下的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徑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4(30):181-184.
[4]李培挺.試論作為積極人性假設的自我實現人:管理學視域中馬斯洛自我實現人思想價值之揭示[J].科學與管理,2010(2):12-16.
[5]張雨秀,張睦楚.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教育家精神的內涵闡釋、時代價值與養成路徑[J].教育文化論壇,2024(5):22-31.
[6]楊國良,張良.教育家精神引領教研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與實踐路向[J].人民教育,2024(8):43-46.
[7]張志勇,史新茹“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演進邏輯、本質內涵和時代價值[J].中國教育學刊,2023(11):1-6.
[8]謝敏,鄒太龍.教育家精神的生成之道、價值之維與弘揚之徑[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5):1-9.
[9]夏斌,申守權.教育家精神引領下職業院校師德師風建設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24(26):13-19.
[10」楊超.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家精神重要論述的價值意蘊、踐行標準及貫徹路徑[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24(4):1-5.
[11]方健華.弘揚教育家精神造就時代“大先生”:教育家型教師隊伍建設的邏輯理路與實踐意蘊[J].江蘇教育,2024(31):7-13.
[12]劉鳳彪.做\"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大先生”:教師如何弘揚教育家精神[J].河北教育(中旬),2024(1):14-15.
[13]李佳卿.教育家精神的邏輯理路、本質內涵及弘揚路徑[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4(3):18-28.
[14]鄧涵文,解凱彬,朱晨菲.人工智能引領教育變革中教師角色與素養重構研究[J].教學與管理,2024(27):1-5.
[15]盛正發.以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引領教師職業發展[J].中國高等教育,2023(21):34-37.
Inner Logic and Practical Path of Educator Spirit Leading the Growth of Teacher Morality Based on the “Self-Actualizing Man” Theory
Li Shuanglong, Chen Bin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Kashi University, Kashgar Xinjiang )
Abstract:The educator spirit has become a core pursuit and professional objective for teachers in the new era.Grounded in “Self-Actualizing Man”theory from managementstudies,this research delves into the inherent logic and practical pathways through which the spirit of educator fosters the growth of teacher ethics.By analyzing the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and logical frameworkof the“Self-Actualizing Man”theory,as wellas theconnotation of the spirit of educator,this study reveals the intrinsic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wo concepts,thereby elucidating the internal mechanisms by which the spirit of educator guides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 ethics. Building on this foundation,the research proposes practical strategies to enhance teacher ethics, including stimulating teachers' intrinsic self-actualization needs,establishing role model demonstrations and incentive mechanisms, cultivating positive emotional dispositions and professional qualities, and provid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nd supportive platforms.The educator spirit emphasizes the cultivation of noble moral integrity, professional pedagogical competence,and sustained learning motivation among teachers,which aligns closely with the core tenets ofthe“Self-Actualizing Man”theorythat prioritizes individual growth and value realization. By activating teachers’intrinsic motivation while ofering external guidance and institutional support,this approach can holistically elevate teacher ethics and drive the high-quality advancement of educational endeavors.
Key words:“Self-Actualizing Man” theory; the educator spirit; the growth of teacher mor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