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與初中作為我國義務教育的兩個基礎階段,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具有重要作用。在這一“拔節孕穗”的關鍵時期,作為市直唯一一所九年一貫制的公辦義務段學校,注重扣好“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第一粒扣子,以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近年來,學校始終遵循“黨建統領、以人為本”“螺旋上升、一體推進”“顯隱結合、融通內外”以及“素養導向、教學評一體”的原則,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小初思政教育的一體化進程,致力于實現高質量發展。
堅持黨建統領、以人為本的原則
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機融入小初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的重要前提,在于堅持黨建統領和遵循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第一,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包括政治領導、思想領導和組織領導等,為小初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提供了根本保障,確保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新時代民族工作的核心得以有效落實,并在實踐中實現一體化建設的規律性和目的性的統一,增強其融合度。第二,堅持以人為本,關注人的全面發展,是小初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和基石。在具體實踐中,教師牢記并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強調“人”這一核心概念,充分發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育人育才方面的作用,以培養未來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堅持一體推進、螺旋上升的原則
推動不同學段一體化發展是關鍵路徑,在實踐中要堅持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原則。教師要遵循學生成長的認知規律。例如,小學階段注重通過講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各民族團結進步的故事來增強國家認同,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初中階段則強調文化認同,引導學生將知識學習與感性體驗相結合,認識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培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小學至初中階段,應逐步加強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知識教育,促進學生對歷史和文化的了解,增進文化自信。為有效融合“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思政教育”,教師應在充分理解兩者特性的基礎上進行系統布局,科學劃分各階段任務,橫向明確職責分工,縱向強化各學段間的梯度銜接,確保教育過程有序遞進,實現全面系統的育人目標。
堅持顯隱結合、融通內外的原則
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協同、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融通是關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須深刻把握思想教育的基本特征,既要通過教師講解傳遞基本概念、史實原理等知識,也要結合社會實踐加強課內外聯結,實現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融通及隱性與顯性課程的協同。社會生活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起點和歸宿,對于小學和初中不同學段的學生而言,具象、生動且貼近生活的教學內容更易被接受。特別是針對低年級學生的好奇心,教師可通過角色扮演和模擬活動等體驗式教學方法,引導他們主動探索周圍的新鮮事物,逐步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此外,僅靠學校單方面的努力不足以全面實現這一目標,還要積極推動“教聯體”建設,促進家庭、學校和社會各主體間的協同合作,形成同向同行的良好局面。
堅持素養導向、教學評一體原則
核心素養作為課程育人價值的核心體現,應成為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教師通過深入挖掘“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生動案例和典型文化符號,并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演示和在線學習平臺,增強學生的興趣。例如,使用圖像、視頻等形式展示,以及通過遠程教學、在線討論和資源共享等活動,逐步推進富有趣味性和教育意義的教學活動,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實現小初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目標。此外,評價作為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須充分發揮其引導作用,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并結合學生自我評價、教師評價、同伴評價及家長評價,實現教學評一體化,確保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