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經濟浪潮與“一帶一路”倡議交織的時代背景下,以數智賦能為引擎,深度推進AI技術與職業教育全鏈條融合。學校立足廣西沿邊沿海的區位優勢,以跨境商務為核心突破口,構建起“技術驅動教學、標準聯通東盟、人才服務產業”的職教新生態,為中國一東盟職業教育合作與區域經濟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AI技術深度融入,重構職教全鏈條
智能課程開發,破解跨國教學壁壘。學校將AI技術嵌入國際化課程資源建設全流程。一是多語言資源智能轉化。我們開發AI跨境營銷實務等4門中英泰三語課程,通過智能翻譯工具實現教學課件、案例庫等資源的實時語言轉換,突破跨境教學的語言壁壘,目前累計5020名中泰師生使用該系列課程。二是動態數據賦能跨境業務場景。我們依托校政企共建的RCEP產學研創數據平臺,構建“AI + 跨境業務場景”動態數據模型,將國際貿易流程、供應鏈管理等核心環節轉化為可交互的數字教學資源。同時,學校將跨境商貿類課程與真實跨境業務深度融合,商務數據實現虛擬與實際交互,促使生產與教學形成孿生共進的有機融合。三是國際標準認證。相關課程獲泰國教育部國際化認證,14項泰語數字資源被東盟院校采用,形成“課程共建一學分互認”國際化合作機制,實現職業教育資源的跨國共享。
虛實融合實訓,鍛造數字商科新人才。“點擊鼠標賣芒果,敲代碼闖東盟——這就是我們的‘新商科’!”學校電商專業學生吳子騫,在2024年學院聯合廣西啟迪創新跨境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等企業舉辦的中國一東盟AI + 跨境數字營銷大賽中,帶領團隊使用面壁智能等20余種工具,為廣西特產芒果設計的“AI選品 + 直播引流”方案斬獲一等獎。
這場賽事折射出職業教育改革的育人邏輯。一是以賽育才。
校企共建的跨境電商產業學院的學生在國家級、自治區級跨境電商職業技能競賽中表現卓越,累計獲獎超百項,多名學生獲評為自治區優秀畢業生,成為職業教育育人成效的鮮活注腳。二是以賽筑橋。為豐富競賽資源,學校創新開發AI + 數字營銷策劃等特色課程,通過云平臺面向RCEP成員國開展課程培訓,累計培訓量達6000余人,助力中國一東盟跨境電商人才生態建設。三是以賽促產。借力競賽項目,學校先后向50余家相關跨境產業鏈企業、20余個“桂品出海”項目輸送數字化人才,推動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形成“共生共長”的良性循環。
從教學者到產教“連接器”,培育智慧師資。學校跨境電商教師團隊構建企業數據與教學資源的AI轉化通道,即基于TensorFlow框架搭建用戶行為分析系統,對TikTok越南企業賬號直播間的120萬條彈幕進行語義聚類,識別出“價格敏感度峰值時段”等8類教學標簽;通過LSTM模型生成動態教學案例庫,并開發嵌入式AI沙盤模塊,使學生在“跨境電商行業分析”的課程實訓中,輸入直播方案即可獲得“黃金時段匹配度”“互動話術缺陷熱力圖”等智能診斷結果,使企業級數據轉化為可交互的教學資源。
此外,教師團隊深度介入產業一線,將合作企業的數字人直播、AI實景無人直播等最新業務系統拆解為“數字人形象定制實訓”“產品特征分解實訓”“智能客服訓練”等教學單元,指導學生輸入目標產品特征,生成適配特定市場的虛擬主播、虛擬直播間;通過虛實融合技術打造全息直播場域,實現文化適配與產業場景的深度融合,完成從形象定制到場景落地的閉環實訓。例如,在數字人形象定制的文化適配訓練中,學生基于RCEP國家市場特性定制虛擬主播,利用工具生成泰國消費者偏好的主播面容參數,為泰國市場設計融合泰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元素的服飾動作庫,同步配置多模態交互功能,實現“榴蓮甜度”關鍵詞觸發味覺陶醉表情等智能反饋效果。
東盟產教融合,構建“技術一標準一人才”生態圈
智能驅動,構建“技術 + 場景”產教協同新范式。學校以憑祥友誼關口岸為原型,搭建“智能報關AR沙盤”,復刻保稅倉實景,植入脫敏通關數據流,學生佩戴AR眼鏡即可開展沉浸式實訓。在深化“院園一體”產教融合實踐中,學校與廣西啟迪創新跨境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共建自治區級跨境商務產業學院,構建了“校區 + 園區”雙元育人體系,即學生于第二學年進入南寧綜合保稅區,在企業導師的帶領下進行“AI工具 + 真實工單”項目化實踐,了解智能選品數據看板操作、東南亞直播話術AI優化等內容,第三學年則進入合作企業實習,在“技能認知一場景應用一崗位勝任”的進階路徑中成長。
標準體系互通,輸出職教“中國方案”。目前學校積極構建面向東盟的職業教育共同體,累計開發12門自治區級東盟國際化職業教育課程與培訓包,配套建設泰語教學資源29項,在東盟國家布局多個“桂海商學院”“桂海商坊”,與泰國、老撾、越南等國共建職業標準及課程標準,推動中國職業教育理念與技術標準的區域化落地。2024年,“鄉村振興學院推動職教助力鄉村振興”案例入選全國鄉村振興產教融合聯盟典型案例,為發展中國家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提供可借鑒的“中國范式”。
專業群“鏈”動產業,AI賦能產業升級。學校以“八桂飄香”戰略為引領,深耕“桂商”文化,圍繞廣西的特色產業,精準打造三大專業群,構建“桂香”專業群體系,全面服務“桂品”出鄉出海,打造“桂海”國際化職教品牌。跨境商務專業群聚焦“桂品出海”,在南寧綜合保稅區建立產業學院,植入AI報關核驗、跨境物流數字孿生技術,推動跨境電商全鏈路數字化升級;市場營銷專業群賦能亞熱帶水果產業發展,搭建果香智能數據工場,運用AI模型分析東南亞市場價格波動,指導武鳴沃柑等14地市特色農產品精準營銷;旅游管理專業群融合非遺傳承,與橫州市人民政府、廣西旅游發展集團等機構簽訂合作協議,共建智慧文旅產業學院,通過VR復現壯族歌圩、數字劉三姐等場景和經典人物形象活化旅游新業態,帶動文旅消費提升。此外,學校建設老友粉產業學院等“桂味”模塊融入當地職教體系,形成“專業群鏈動產業鏈、技術標準服務雙循環、桂香文化聯通東盟”的產教融合新格局,為中國一東盟命運共同體建設注入“桂人匠心”。

黨建引領與生態協同,筑牢發展根基
“商海紅帆”賦能,創新三級聯動機制。學校黨委打造“商海紅帆”基層黨建品牌,構建“黨委把舵、支部揚帆、黨員劃槳”三級聯動機制。黨委統籌謀劃,以黨建引領專業群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同頻共振,錨定跨境商務、邊貿服務等領域制定戰略規劃;支部攻堅落地,國際貿易學院教師黨支部聚焦邊境口岸產業需求,在憑祥、東興等地培育跨境電子商務生態圈,聯合中越企業共建國際聯合工作坊,開展“中文+ 跨境商務”定向培訓,助力企業發展;黨員示范引領,引導黨員教師牽頭開發AI報關核驗系統、跨境電商數字孿生平臺等技術工具,培養一批扎根憑祥綜合保稅區等邊貿樞紐的數字化轉型人才。
生態共建,深化“AI + 國際化”創新實踐。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學校將上線“智融匯”智能化教學中臺,開發“個性化學習路徑系統”,為東盟學員定制“漢語 + 智能質檢\"\"AI+跨境物流”等模塊化課程,實現“千人千面”精準培養。未來,學校將啟動三大行動打造中國一東盟職教共同體,一是開展平臺升級行動,整合RCEP產學研創數據平臺并構建跨境數據安全流通體系,支撐中國一東盟30所院校課程共建與200個產業應用場景共享;二是開展標準拓展行動,在已輸出的14項職業標準基礎上,聯合泰、越等國職教機構制定《跨境直播營銷》《智能供應鏈管理》等新標準,推動東盟區域學分互認;三是開展生態聯動行動,以玉林市中醫藥產教聯合體、南寧老友粉產業學院為樣板,在東盟布局5個技術應用創新中心,賦能區域產業鏈智能化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