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2013—2023年我國30個省份面板數據,運用熵值法測度新質生產力與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同時,通過修正的引力模型構建新質生產力空間關聯網絡,量化省際間新質生產力空間交互強度;并將新質生產力空間關聯網絡作為空間權重矩陣,引入空間β收斂模型,探究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收斂特征。結果表明,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呈現逐年上升態勢,存在“東部gt;中部gt;東北gt;西部”的區域差異;經濟高質量發展存在顯著的全域性收斂趨勢,且相較傳統的空間收斂模型,在新質生產力空間關聯條件下,經濟高質量發展收斂速度更快,周期更短。據此,我國各省份應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優化資源配置效率,構建新質生產力空間關聯網絡,借助網絡效應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空間關聯;經濟高質量發展;時空收斂;修正的引力模型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5)07(a)--05
1 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高質量發展是關鍵。在數智經濟時代,海量數據、網絡化、智能化賦予了傳統生產力更深層次的內涵,新質生產力為實現經濟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賦能,持續推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體系。“要牢牢把握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是習近平總書記為新質生產力提出的重要指示,這既尊重了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規律,也推進了中國高質量發展。由于中國各地區的地理和戰略優勢各不相同,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能夠充分發揮優先發展區域的帶動作用,加強區域間的協同聯動,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實問題,進而促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然而,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在各省份區域內存在顯著差異。新質生產力空間關聯作為空間組織新形式,對加強區域內城際協作和優化要素資源布局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因此,加強新質生產力的空間關聯性不僅是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提升的內在邏輯,更是推動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與迫切需求。基于此,本文構建綜合指標體系測度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和評估經濟高質量發展時空演變現狀,建立新質生產力空間關聯網絡探究新質生產力空間關聯對經濟高質量發展收斂的影響機制。
關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相關研究主要從理論和評價測度兩方面展開。理論層面上,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以高效率為基礎,兼顧公平、穩定、低碳、和諧的良性可持續的發展方式,從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在評價測度層面上,一類學者采用單一指標測度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全要素生產率等,但該方法存在局限性,無法全面準確地解釋經濟高質量發展情況。另一類學者則嘗試從更為多元且豐富的維度,構建綜合指標體系來衡量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趙濤等(2020)從產業結構、包容性全要素生產率、技術創新、生態環境、居民生活水平五方面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測度我國地級市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王小華等(2022)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五個二級指標,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測度我國各省份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牛麗娟(2023)將經濟增長與新發展理念相結合建立指標體系測度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
經濟高質量發展收斂性作為衡量經濟發展水平和潛力的重要指標,揭示不同經濟體或地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趨同與分化趨勢。Liu F等(2023)采用空間計量模型對我國149個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收斂性進行分析,研究發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絕對β和條件β收斂趨勢。楊武和許紅丹(2024)通過α收斂和β收斂模型探究中國八大經濟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收斂性,發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不存在α收斂,但均存在絕對和條件β收斂。張秀等(2024)通過構建β收斂的動態空間自回歸模型和β收斂的動態空間誤差模型來探究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收斂性。研究結果表明,全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存在絕對β與條件β動態空間收斂特征。以上研究均表明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明顯的空間動態收斂性。新質生產力空間關聯作為新型空間組織形態,具有地區間關聯強度稠密化和復雜化、網絡關聯和空間聚集等特點。魏峰和范曉凱(2024)研究發現,省域新質生產力空間網絡的復雜度逐年增加,網絡關聯和互動不斷增強,其中東部沿海省份始終處于核心區域,中部省份逐漸進入核心區,而東北地區始終處于邊緣區域。黃杰等(2025)從省級層面出發,研究發現在新質生產力空間關聯網絡中,中國東部地區具有較強的空間溢出效應,而中西部地區則主要接受來自高水平地區的空間溢出。部分學者通過研究新質生產力的空間效應,明晰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協同提升路徑。王鋼等(2024)構建空間效應模型研究新質生產力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空間效應,證實其不僅有直接促進作用,還對相鄰地區經濟發展有明顯的空間溢出效應。劉偉(2024)發現新質生產力可以通過提升技術創新水平和優化創新要素配置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同時新質生產力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存在明顯的空間溢出效應。因此,新質生產力本身具有空間相關性和溢出性,空間關聯網絡的構建使新質生產力的空間效應突破地理鄰接的局限性,促進區域協同創新和優化資源配置,推動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綜上所述,目前雖有大量相關的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新質生產力研究,但仍存在不足。現有研究多聚焦于新質生產力或經濟高質量發展收斂性特征的割裂式分析,尚未建立兩者間的系統性關聯研究框架,新質生產力是否能夠通過復雜網絡的作用進一步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也有待考究。鑒于此,本文參考相關研究,構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運用熵值法測度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并對經濟高質量發展進行時空演變分析;構建絕對β收斂模型和條件β收斂模型探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全域性收斂特征,再采用修正的引力模型構建新質生產力空間關聯網絡,并將其作為空間計量模型中的權重矩陣,結合時空收斂模型探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空間收斂特征。
2 研究設計
2.1 指標體系的構建
2.1.1 經濟高質量發展
參考相關文獻,構建全面的評價指標體系衡量高質量發展水平。
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個維度構建指標體系,其中創新包含投入、產出、人才和環境;協調包含城鄉、地區和結構協調;綠色包含生態保護、資源利用、環境治理;開放包括開放程度、開放環境和開放成效;共享包含公共服務和公共保障。采用熵值法對五個維度的指標進行綜合測度。
2.1.2 新質生產力
參考相關文獻,從勞動者、勞動對象和生產資料三方面構建指標體系,采用熵值法測度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勞動者分為技能、生產率和意識三部分;勞動對象分為新質產業和生態環境兩部分;生產資料分為物資生產資料和無形生產資料兩部分。
2.1.3 控制變量
基于相關研究,本文選取以下指標作為控制變量。(1)政府行為,采用政府財政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衡量,反映政府在經濟高質量發展中采取的干預行為。(2)工業化水平,采用第二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衡量,反映地區工業發展程度和工業生產的技術水平及效率。(3)人口密度,采用年末人口與地區區域面積的比重衡量,反映地區在經濟發展中的資源需求和市場潛力。(4)公路里程,采用區域境內公路里程總數衡量,反映地區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規模及經濟發展中的驅動能力。(5)金融發展水平,采用地區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比重衡量,反映經濟發展中金融在資源配置、風險管理、信息傳遞等方面功能的發揮情況。(6)城鎮化率,采用城鎮人口與總人口比重衡量,反映地區城鎮聚集的過程及程度,以及經濟發展中人口的遷徙情況。
2.2 熵值法
熵值法是基于指標變異性確定權重的客觀賦權方法,該方法通過量化各指標數據的離散程度來分配權重,有效規避主觀人為判斷可能產生的偏差,能夠真實、準確地體現數據的原始信息特征,使所得權重具備較高的可信度和判斷價值。因此,對新質生產力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后,可運用熵值法,借助Stata18.0軟件工具,對兩者的發展水平展開測度。
2.3 修正的引力模型
參考相關文獻,采用引力模型度量省份間的新質生產力的空間關聯強度,根據研究對象的不同對傳統的引力模型進行修正,得到2013—2023年新質生產力空間關聯強度均值作為空間計量模型中的空間權重矩陣。
2.4 計量模型構建
構建傳統β收斂模型,模型(1)為絕對β收斂模型,在模型(1)的基礎上,加入控制變量后則為條件β收斂模型,檢驗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否呈現絕對β收斂和條件β收斂。
構建β空間收斂模型,模型(2)為動態空間滯后模型(SAR),該模型結合時間滯后效應與空間依賴性,在收斂性分析中用于捕捉經濟變量在時空維度上的動態演變與空間溢出特征。在模型(2)基礎上,引入和為空間杜賓模型(SDM),該模型將動態空間滯后模型和空間誤差模型相結合,最后通過一系列檢驗確定最終模型,以檢驗新質生產力空間關聯對我國高質量發展收斂的影響。其中,i,t分別為省份和年份,H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數,W為權重矩陣,X為控制變量,μ,ν分別為個體和時間固定效應,εit為隨機誤差項。
2.5 數據來源
由于西藏、港澳臺地區數據缺失嚴重或無法獲得,故剔除在外。本文選取中國2013—2023年30個省市相關數據指標,數據主要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各省市統計年鑒、國家統計局、EPS數據庫等,個別缺失數據使用線性插值法補齊。
3 實證分析
3.1 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和時空趨勢分析
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結果如表1所示。在時間層面上,我國整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從0.137上升至0.230增長率為67.3%,整體呈現上升趨勢。均值為0.181,較接近2023年的發展水平,表明相較前五年,經濟高質量發展在2018—2023年有較大提升,這可能與我國前五年的相關要素累積,以及后五年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優化、高新技術和新興產業發展迅速有關。在空間層面上,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呈現東部地區、中部地區、東北地區、西部地區依次遞減的趨勢,其中,東部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大于全國整體發展水平,表明東部地區可以在經濟高質量發展中起到帶頭作用;而西部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相較其他三地區仍具有較大發展空間,可能是由于西部地區處于我國內陸地區,且前期經濟發展基礎薄弱,因此西部地區的發展仍有待加強。在增長率上,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增長率大于全國整體的增長率,中部地區的增長率達到95.0%,表明中部地區在11年的發展中較為迅速;西部地區雖然整體的發展水平較低,但增長率達到71.0%,表明西部地區在發展中也具有較大潛力。東北地區的增長率最低,可能與我國工業戰略調整有關,東北地區擁有傳統的工業鏈,在產業轉型升級上仍需一定時間。東部地區的增長率處于中等水平,這可能與東部地區大部分省份處于我國東南沿海,在2013年已經具有較好的經濟高質量發展基礎,且相較我國整體發展處于領先地位,以及區域協調戰略推進有關。
3.2 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收斂性分析
3.2.1 經濟高質量發展絕對β收斂和條件β收斂
為深入分析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收斂性特征,對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絕對β收斂和條件β收斂分析,結果如表2中“一般收斂”所示。通過豪斯曼檢驗,采用雙向固定效應,同時固定時間和個體。從估計結果可知,表2中收斂系數均為負數且顯著性檢驗通過,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呈現顯著的全域性收斂趨勢,表明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市場機制的不斷完善,區域之間在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的差距正逐步縮小。相較絕對β收斂的收斂系數絕對值0.443,加入控制變量的條件β收斂系數絕對值0.731更大,這說明在考慮各地區資源稟賦、產業結構、政策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后,不同地區將以更快的收斂速度、更短的收斂周期達到穩態,區域發展差距會隨時間推移逐漸縮小。
3.2.2 經濟高質量發展空間收斂
采用莫蘭指數檢驗引力矩陣的空間自相關性,以探究我國新質生產力的空間分布特征。研究樣本期間內,莫蘭指數取值范圍為 [0.24, 0.30],這表明我國新質生產力在各省份間存在交互作用。此外,為選擇合適的空間收斂模型,需進行一系列檢驗:LM 檢驗中,LM-Error 和 LM-Lag 的統計量均通過顯著性檢驗,穩健性 LM-Lag 通過顯著性檢驗,而穩健性 LM-Error 未通過顯著性檢驗,因此初步選擇空間滯后模型(SAR)。但由于該模型對收斂性的時空分析考察不足,最終選用空間杜賓效應模型(SDM)作為收斂回歸的主要模型,因其能同時考慮時空、時間和空間的滯后效應。最后,經豪斯曼檢驗,結果顯示需使用雙向固定效應模型進行收斂回歸。為揭示我國新質生產力空間關聯對經濟高質量發展收斂的影響,運用空間收斂回歸模型進行考察,結果如表 2 中 “地理鄰接” 和 “空間關聯” 所示。
從估計結果可知,在考慮空間因素和新質生產力空間關聯后的收斂系數為負數且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存在空間收斂特征。相較于不考慮空間因素的傳統收斂模型,在考慮地理鄰接和新質生產力空間關聯后的收斂系數絕對值更大,收斂速度更快,表明考慮空間因素后,經濟高質量發展趨于穩態的速度更快、周期更短。此外,新質生產力空間關聯的絕對收斂與條件收斂速度(0.059,0.130)高于地理鄰接的絕對與條件空間收斂模型的收斂速度(0.054,0.122),驗證了新質生產力空間關聯可以突破傳統的地理條件限制,進而加快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收斂速度。
3.3 穩健性檢驗
為驗證結論的穩健性,對數據進行穩健性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其中,常數項/rho1為絕對收斂中的一般收斂的常數項或時空收斂中的rho值,常數項/rho2為條件收斂中的一般收斂的常數項或時空收斂中的rho值,收斂速度1為絕對收斂速度,收斂速度2為條件收斂速度。
3.3.1 縮尾處理和剔除直轄市
為驗證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存在絕對β收斂和條件β收斂,確保該結論的可靠性和穩健性,本文進行剔除直轄市和對樣本5%縮尾處理后,結果如表3中“一般收斂”所示。從穩健性檢驗結果可知,無論是否考慮樣本偏差及直轄市的政策效應干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收斂系數均為負數且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呈現顯著的收斂態勢。條件收斂的收斂速度始終大于絕對收斂的收斂速度,與上文的收斂回歸結果一致,說明該結論穩健。
3.3.2 縮尾處理和更換空間計量模型
為驗證“考慮新質生產力空間關聯后,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收斂速度更快”這一結論的穩健性,結果如表3中“地理鄰接”和“空間關聯”所示。在對樣本進行5%縮尾處理后并更改為SAR空間計量模型的回歸中,從穩健性檢驗結果可知,無論是否考慮模型局限性及樣本偏差因素,空間收斂系數均在1%水平上顯著為負。加入控制變量后,空間條件收斂速度大于絕對收斂速度,且新質生產力空間關聯的收斂速度高于地理鄰接的收斂速度。相較傳統地理條件對經濟高質量發展收斂的空間影響,新質生產力空間關聯對經濟高質量發展收斂具有更明顯的促進作用,結論依然穩健。
4 結語
通過對2013—2023年我國30個省份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發現:我國整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在時間上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在空間上呈現“東部gt;中部gt;東北gt;西部”的發展不平衡特點;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全域性收斂趨勢,在空間收斂中,且在新質生產力空間關聯條件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收斂速度比傳統的地理鄰接的收斂速度更快。基于以上研究結果,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1)完善創新機制,充分激發發展活力。推動產業升級是激發新質生產力發展活力的重要途徑。運用新質生產力改造傳統產業,提高傳統產業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積極培育新興業態,如人工智能、大數據、新能源等產業。加強人才培育與引進是創新發展的根基,構建多層次人才體系,既要注重培養本土人才,加強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也要積極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促進國內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提升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建立監測評估機制是確保新質生產力持續健康發展的保障。動態跟蹤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及時發現問題并調整政策方向。通過科學的評估指標和方法,對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效果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確保各項發展目標順利實現。
(2)優化政策環境,實施精準扶持策略。政府應深入調研各省市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不同階段和實際需求,制定差異化的政策措施。對于處于起步階段的省市,政府應加大財政扶持和金融支持力度,并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這些地區的信貸投放,拓寬融資渠道。發展較為成熟的地區已經具備一定的產業基礎和技術實力,但可能面臨創新動力不足、產業升級困難等問題。政府應提供稅收優惠等激勵政策,引導資源向具有發展潛力的區域和行業匯聚。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加強知識產權執法力度,嚴厲打擊侵權行為,為創新活動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只有讓創新者的權益得到充分保障,才能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推動新質生產力的不斷發展。
(3)強化統籌與區域聯動,精心構建高效協同網絡。國家層面的統籌協調是區域協同發展的基石。應明確各省市的功能定位與發展方向,避免盲目發展和同質化競爭,由于不同省市在多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因此需因地制宜發展生產要素,打破區域間的物理和信息壁壘,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構建緊密的新質生產力空間關聯網絡,形成強大的網絡效應,推動整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網絡中各省市不再是孤立的發展單元,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技術、人才、資本等要素在不同區域間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將激發創新活力,加速產業升級,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進而推動整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高培勇,杜創,劉霞輝,等.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一個邏輯框架[J].經濟研究,2019,54(4):4-17.
趙濤,張智,梁上坤.數字經濟、創業活躍度與高質量發展:來自中國城市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20,36(10):65-76.
王小華,楊玉琪,羅新雨,等.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空間關聯網絡及其作用機制[J].地理學報,2022,77(8):1920-1936.
牛麗娟.數字金融與經濟高質量發展: 理論分析與實證檢驗[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44(1):125-138.
Liu F,Zhang G,Li C,et al.Analysis o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Pattern and Convergenc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Quality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J].Sustainability,2023,15(20):
楊武,許紅丹.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分布動態、空間差異及收斂特征[J].統計與決策,2024,40(16):112-116.
張秀,張耀峰,張志剛.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時空演變與動態空間收斂性[J].經濟問題探索,2024(1):15-37.
魏峰,范曉凱.中國省域新質生產力空間網絡結構動態演進及驅動力分析[J].金融發展研究,2024(9):14-24.
黃杰,陸洪陽,劉華軍.中國新質生產力的空間關聯網絡結構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25,44(01):1-7.
王鋼,郭文旌.中國新質生產力水平測度及其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效應[J].金融發展研究,2024(7):15-25.
劉偉.數字新質生產力賦能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理論依據與經驗事實[J].管理現代化,2024,44(4):150-159.
王曦.數字新質生產力、國內國際雙循環與經濟高質量發展[J].統計與決策,2024,40(10):17-22.
王玨,王榮基.新質生產力: 指標構建與時空演進[J].西安財經大學學報,2024,37(1):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