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5)17-0020-05
AI(ArtificialIntelligence)技術即人工智能技術,它不是一種單一的技術,而是涵蓋了深度學習、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機器人技術、專家系統、推薦系統、語音識別、強化學習等多種技術和算法的綜合體?!督逃筷P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提出以數字技術賦能學校美育,促進數字技術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融合;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活化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豐富藝術體驗。此外,《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強調,要利用AI技術構建系統化課程體系,實施常態(tài)化教學與評價,開發(fā)普適化教學資源。這為AI技術賦能高中美術課堂教學提供了指南。
高中美術非遺課程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融入高中美術教學的美育課程。非遺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了勞動人民的智慧與藝術創(chuàng)造力,承載了獨特的藝術魅力與深厚的文化內涵。AI技術賦能高中美術非遺課程教學,是促進數字技術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融合的實踐,也是利用AI技術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實現常態(tài)化教學的有力舉措。教師可以利用AI智能化手段提高教學效能,讓學生通過學習高中美術非遺課程,拓寬審美視野,加深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有效提升綜合素養(yǎng)。
一、利用AI搜索高中美術非遺教學素材
教學素材是指教師直接用于課堂教學的基礎材料。它是教學內容的載體,也是師生互動的媒介,貫穿于教學活動全過程。在高中美術非遺課程中,教學素材是與非遺相關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這些素材分散于研究論著、畫冊、新聞報道,以及當地博物館、非遺傳承基地之中。教師需要預先搜集專業(yè)資料。傳統網絡搜索引擎(如百度、谷歌等)常常通過匹配關鍵詞篩選信息,返回成百上千個網頁搜索結果,教師如果逐一瀏覽將耗費大量時間與精力。而AI搜索是通過實時檢索網絡信息,篩選高質量信息來源,智能分析整理、提煉總結,并以對話的方式回答用戶問題,同時提供清晰的信源鏈接2。教師針對AI提供的結果進行查閱,可以提高搜集素材的效率。
教師使用AI搜索時,應提供明確且詳細的指令,便于AI全面篩選。例如,筆者要準備一節(jié)“侗族木構建筑”的高中非遺美術課,可以向人工智能模型,如秘塔AI搜索輸入指令:“幫我尋找‘侗族木構建筑’的美術教學素材,包括歷史背景、工藝介紹、攝影圖片、視頻、考察地點。請列舉專業(yè)的網站、準確的書籍名稱、學術論文、考察地點。書籍名稱后要列出具體作者。每一項結果都做簡單介紹。”由于秘塔AI搜索有“簡介”“深入”“研究”三種模式,筆者選擇了“研究”模式。之后,AI根據筆者的指令篩選歸納整合,生成了歷史背景相關的書籍及作者信息、工藝介紹相關的書籍及作者信息、攝影圖片專業(yè)網站/數據庫、工藝教學視頻資源專業(yè)平臺、考察地點及文物保護單位、相關學術論文數據庫及關鍵詞等六項搜索結果。每項結果都附有簡要信息介紹,并配有網頁鏈接(如圖1所示)。筆者只需點擊這些鏈接即可獲取更加詳細的信息。
隨后,筆者逐項查閱,最終篩選和提取適用于非遺美術課堂教學的素材。由于不同人工智能模型的搜索結果存在差異,筆者同時使用2一3個人工智能平臺進行搜索,如DeepSeek、通義千問等,從中獲得更多的豐富且準確的教學素材。
二、利用AI處理高中美術非遺教學素材
美術是視覺藝術,可通過視覺圖像傳遞信息,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情感。在高中非遺美術課堂中,圖片教學素材是知識的傳遞工具,更是審美體驗的觸發(fā)點與藝術思維的培養(yǎng)器。美術課堂尤其需要利用圖像激活學生的感知,幫助學生形成審美認知。同時,學生在美術創(chuàng)作中也需要參考大量圖片案例進行創(chuàng)意實踐。然而,并非所有圖片素材都天然適配于課程教學。在設計課件和準備活動材料時,教師往往需要對圖片進行優(yōu)化和處理。此時,AI便成了教師的有力幫手。在課件設計方面,排版精美的幻燈片能夠為學生提供直觀的審美效果。然而,通過網絡獲取或教師拍攝的非遺照片可能存在不必要的背景元素,不僅影響圖文排版的美觀度,而且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為此,教師可以使用美間AI等人工智能圖像處理平臺進行智能摳圖。
例如,在制作“五彩衣裳—廣西少數民族服飾”教學課件時,筆者對非遺服飾圖片的背景不滿意,希望獲得純凈的服飾圖像,于是在美間AI官方網站找到“AI智能摳圖\"功能,并上傳圖片。AI智能摳圖完畢,筆者下載PNG格式的透明背景高質量圖片,靈活制作教學課件,實現自由排版(如圖2、圖3所示)。此外,如果圖片素材清晰度不高,教師可以通過“AI無損放大”與“AI真實增強”功能,提升圖片的分辨率與清晰度;如果非遺照片素材不夠完整,某些區(qū)域未能拍攝入鏡,教師可以使用“AI智能擴圖”功能嘗試彌補缺失的部分。
在活動材料準備方面,教師通常需要為學生的創(chuàng)作活動準備素材或范例圖片,可以通過人工智能圖像處理平臺,如即夢AI等,對圖片進行不同風格與形式的處理。例如,在“壯錦”課程的“壯錦色彩”教學環(huán)節(jié),筆者先發(fā)放紙質的壯錦紋樣線稿,讓學生依據所學的壯錦色彩風格進行填色創(chuàng)作,以檢測其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能力。壯錦紋樣精美繁復,教師如果手工繪制線稿,將會耗費大量備課時間。因此,筆者在備課環(huán)節(jié)訪問即夢AI官方網站,找到“AI作圖”模塊的“圖片生成”功能,將壯錦照片作為參考圖導入App,通過文字指令讓AI生成線描稿(如下頁圖4、圖5所示)。文字指令需要包括作品形式、線條粗細、線條質量、背景顏色等,比如“轉換為幾何風格線條白描稿。僅保留黑色輪廓線、細線,徹底去除所有填充色塊與內部陰影;用直線/折線,線條連續(xù)無斷裂,線條邊緣銳利;背景純白”。若AI的首次生成結果未達預期,教師需要多次對其傳達不同的指令,再從生成結果中選擇效果最佳的圖片;如對多次生成結果仍不滿意,則考慮修改或補充文字指令。另外,如果AI生成的圖片整體達到預定要求,但圖片的局部細節(jié)有疏漏或錯誤,教師可以使用“細節(jié)修復”“局部重繪”等功能進行小范圍修改,從而使AI生成的素材滿足課堂教學需求。
圖5AI生成的黑白線描稿
三、利用AI創(chuàng)設高中美術非遺課堂情境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是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本位美術教學活動的起點和關鍵。相較于義務教育,高中階段的非遺美術課程需要體現一定的理論深度,容易導致課堂沉悶。因此,教師尤其需要創(chuàng)建生動的教學情境和藝術氛圍,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持續(x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AI技術能夠讓教師突破傳統教學方式,營造信息化的課堂情境。教師可以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創(chuàng)作軟件,如即夢AI、有言3D數字人等,創(chuàng)造與課程主題相關的虛擬人物,并將預先準備的臺詞通過AI配音合成。新奇有趣的AI虛擬人物可以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壯錦”課程教學中,筆者通過創(chuàng)設AI少女角色引入教學情境,具體步驟如下。
一是設計情境編寫臺詞。筆者創(chuàng)設AI角色“阿秀”,將其設定為熱情好客的壯族少女,創(chuàng)設“阿秀遇到新朋友(即學生) $$ 邀請朋友欣賞家鄉(xiāng)壯錦 $$ 和朋友分析壯錦 $$ 帶朋友設計壯錦紋樣”的故事情境,以此設計課程環(huán)節(jié)。筆者為“阿秀”編寫詳細的臺詞文本,課程中固定呈現、不需要學生參與互動的知識理論與設問均由阿秀講解,而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需要靈活應變的部分,則由筆者完成(如表1所示)。
二是生成AI人物。為了增強高中非遺美術課程的專業(yè)性,筆者找到身著壯族傳統服飾(非演出服)的正面女性照片,使用即夢AI的“圖片生成”功能,導入圖片并輸入文字指令:“生成Q版壯族女孩形象,正面,笑容,可愛,大頭,3D人物,單獨一個人物,背景干凈?!痹贏I多次生成的Q版圖片中,筆者選出服裝還原度高、面部表情最陽光的一張作為“阿秀”形象(如圖6所示)。
三是進行AI人物配音。筆者在即夢AI官網找到“數字人”模塊,選擇“對口型”功能,將之前生成的Q版“阿秀”圖片再次導入即夢AI?!皩谛汀惫δ芸梢宰寛D片人物通過AI配音開口說話,且口型與話語同步并生成動態(tài)視頻。筆者根據不同教學環(huán)節(jié)分別輸入寫好的臺詞文本,生成多個“阿秀”視頻。
四是制作教學課件。筆者根據環(huán)節(jié)內容,將“阿秀”說話的不同視頻分別插入教學課件,并進行圖文排版,設置視頻自動播放(如圖7所示)。筆者只需切換到相應的幻燈片,“阿秀”便開口說話,為課堂增添了生動的情境感。
由于AI的臺詞文本都是由教師預先編寫的,AI人物“講述”的固定知識理論與設問,其實也是教師原本所要講述的內容,因此,AI人物實際上是教師的“代言者”。學生在日常教學中習慣了聽教師講述,而AI人物這個特殊的“代言者”能夠營造不同于傳統非遺課堂的情境氛圍,令學生耳目一新,從而使他們在課堂學習中更加專注。
四、利用AI豐富高中美術非遺教學互動形式
互動式教學是通過營造多邊互動的教學環(huán)境,從而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式,它可以促進知識的傳遞、理解與內化。在傳統高中美術非遺課程中,教學互動通常以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為主。而AI技術賦能的高中美術非遺課程除了進行傳統互動,還可以嘗試學生與AI互動。學生與人工智能對話,可以讓AI成為課堂的“新朋友\"“小老師”。教師需要在人工智能語言模型軟件,如豆包、通義千問等創(chuàng)建簡易的“AI智能體”。智能體可以理解為存在于軟件中的AI助手或輕應用,它有明確的主題,能夠處理基于該主題的各種自然語言相關的任務,如文本生成、知識問答、閱讀理解等。教師根據課程內容給智能體設定名字和形象,選取合適的聲音與語言風格。學生可以基于課程內容進行提問,通過文字或語音與智能體互動,智能體再根據學生的提問進行回答。
以“瑤族服飾”課程教學為例,在備課環(huán)節(jié),筆者使用豆包軟件創(chuàng)建“AI智能體”,將其命名為“錦繡姐姐”,選用瑤族少女圖片做頭像,并選擇了“溫柔女性”的AI聲音,在“設定描述”中輸入智能體的知識范圍與語言風格??紤]到要與學生互動,筆者將智能體描述為溫柔耐心、熟知課程內容、語言易于學生理解,即“你溫柔熱情有耐心,熟悉瑤族服飾的歷史文化背景、圖案寓意、制作工藝、藝術特點。你的輸出形式以文字描述為主,語言有條理,邏輯清晰,簡潔凝練”。隨后,課堂的認知環(huán)節(jié)由筆者講授改為學生向“錦繡姐姐”詢問。學生先以小組形式討論,基于筆者提供的瑤族服飾圖片素材提出問題。在好奇心驅使下,學生往往會提出諸如“瑤族人什么時候會穿這些衣服?”“這些衣服有什么特殊寓意?”“制作這些服飾要多久?”“為什么衣服色彩這么鮮艷?\"“可以買嗎?一套多少錢?”等問題。筆者再將手機投屏到希沃屏幕上,抽選不同的小組代表,讓他們通過豆包軟件向“錦繡姐姐”提問,全班學生共同觀看,并傾聽回答。這種互動式的課堂,把求知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并通過一些有趣的問題活躍課堂氣氛。但由于存在技術局限性,“AI智能體”的回答還比較籠統,僅適用于傳授基礎的非遺知識,無法像教師一樣對藝術作品抽絲剝繭分析其特點。因此,在與“AI智能體”互動了解基礎知識后,筆者還帶領學生對非遺藝術品進行深入探討,以提升學生對非遺的探究興趣。
五、利用AI助力高中美術非遺文創(chuàng)設計
文化和旅游部印發(fā)的《“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guī)劃》指出,推動非遺在人民群眾的當代實踐中實現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不斷增強非遺的生命力。高中美術非遺課程體系中的文創(chuàng)設計課程,讓學生了解非遺藝術的風格特點并提取非遺元素,再運用現代思維進行文化創(chuàng)意設計,以實現非遺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然而,受教學條件制約,學生的文創(chuàng)設計大多以紙質繪畫的形式呈現,如手繪書簽、手繪明信片、設計圖紙等,教學中很難有足夠的條件支持所有學生做出傘、服裝、書包等文創(chuàng)實物。而AI技術的融入,可以讓學生看到課堂上難以呈現的設計成品,以激發(fā)他們實現設計夢想。
例如,在“壯錦文創(chuàng)T恤衫設計”課程中,學生提取壯錦紋樣元素,并根據其“造型幾何化、色彩斑斕”的風格特點,手繪T恤衫設計圖。教師可將學生設計圖拍成照片,照片背景要干凈,無任何文字或符號,以免對AI造成干擾(如圖8所示)。筆者在即夢AI“AI作圖”模塊的“圖片生成”中,將照片作為參考圖導入,輸入文字指令“依據圖案生成一件T恤,3D,有質感,有立體感”。接著,將生成的立體T恤圖片再次導入,輸入文字指令“一個年輕的中國男生穿著這件衣服,寫實風格”。經過多次嘗試,即可得到成品效果圖(如轉頁圖9所示)。
利用AI生成的效果圖,能夠讓學生對非遺文創(chuàng)設計產生具象認知。對學生來說,這不僅是一張畫紙、一次作業(yè),而且是一種未來可能實現的愿景、一份真實的期待,能增強學生傳承與創(chuàng)新非遺的自信心。
當今時代,AI以其多元且強大的功能為非遺美術教學提供了多樣化的技術手段。在教學素材搜集與處理、課堂情境創(chuàng)設、教學互動、作品呈現上,AI能夠給予教師有力的幫助與支持,不僅提高了教學效率,而且增強了學生的學習體驗。因此,高中美術教師應當主動適應技術變革,積極響應教育信息化的號召,正確認識AI技術、學習并掌握AI工具,從多方面優(yōu)化和豐富非遺課程教學,提高高中美術課堂的教學效能。
參考文獻
[1]潘紅芳.AI技術在中職美術色彩教學中的實際應用研究[J].色彩,2024(9):97-99.
[2]王彥博,張洪忠.從搜索引擎到AI搜索:大模型賦能下的信息獲取變遷分析[J].編輯之友,2025(3):74-80.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4年度專項課題“基于廣西本土資源的初中美術項目式學習課程開發(fā)與實踐研究”(2024ZJY826)的階段研究成果。
(責編 楊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