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實踐中,教師積極探索文本細讀教學活動的設計,促進教學活動全面創新,構建全新的古詩詞教學指導體系,引發學生對古詩詞內容的思考和探究,從而強化學生對語文課程知識的綜合學習體驗。鑒于此,新時期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重新思考古詩詞教學要點,重點探索文本細讀教學指導策略和方法,旨在構建全新古詩詞教學活動體系,引導學生深度閱讀文本,從而提高語文教學指導成效。
1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文本細讀教學價值
對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活動而言,教師開展文本細讀教學指導,能促進學生對古詩詞內容深度探究,強化學生閱讀學習體驗。下面就對古詩詞教學中開展文本細讀教學指導的價值進行細化分析:
其一,有助于深化詩詞理解。文本細讀強調對詩詞字詞句章的細致剖析,教師在教學指導中開展文本細讀教學活動,能讓學生全面而深入地理解詩詞內容,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和解讀能力。具體分析,在古詩詞中,每一個字、每一個意象都承載著詩人豐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教師組織學生參與文本細讀,能讓學生逐字逐句地品味詩詞,理解其字面意義與深層含義,把握詩詞的主題、情感和意境。同時,教師在開展文本細讀指導環節,會鼓勵學生關注詩詞的用詞、句式、修辭手法等,使學生在審美鑒賞和解讀中深切體會到“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中“不覺”二字的微妙,感受到詩人對春天寧靜、閑適生活的向往,進而促使學生準確把握詩詞的主旨,讓他們更加深入地領略詩詞的藝術魅力。
其二,有助于提升審美能力。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蘊含著豐富的美學價值。教師組織學生參與文本細讀,能讓學生更加敏銳地感知詩詞中的美,從而提升自身審美能力。同時,古詩詞中的美,既體現在音韻的和諧、節奏的明快等語言形式上,也體現在山水的壯美、情感的細膩等內容意境上。教師組織學生參與文本細讀過程中,能指導學生逐步欣賞詩詞的語言美,感受唐詩的雄渾壯麗、宋詞的婉約柔美,還能讓學生被詩詞中的意境所吸引,感受到詩人通過文字所描繪的美麗畫卷,進而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逐步激發他們的創造力,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善于發現美、創造美。
其三,有助于強化文化傳承。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民族的歷史記憶和文化精神。教師在古詩詞教學活動過程中開展文本細讀,能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詩詞背后的歷史背景、文化內涵和時代精神,從而強化自身文化傳承意識。同時,教師在開展文本細讀指導教學活動中,能讓學生接觸到古詩詞中蘊含的儒家思想、道家哲學、佛教理念等傳統文化元素,感受古詩詞的思想基礎,進而促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這些傳統文化元素在古詩詞中的體現,逐步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增強學生的文化傳承責任感。
2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文本細讀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想發揮文本細讀教學指導的作用,就應該遵循特定的原則,對古詩詞文本細讀進行細化,促進教學指導活動創新實施。下面就針對文本細讀教學中應遵循的原則進行細化分析:
2.1整體性原則
整體性原則強調在細讀古詩詞時,應先把握作品的整
知識文庫 第8期
體結構和情感基調,而非孤立地分析局部細節。教師遵循整體性原則開展古詩詞教學活動過程中,應盡量從宏觀視角出發,理解詩詞的主題思想、情感傾向及藝術特色。在細讀過程中,教師應避免讓學生過早地陷入字詞解釋或個別意象的探討,而應引導學生先對全詩有一個整體的感知和把握,可以鼓勵學生綜合采用誦讀、默讀等多種方式,讓學生感受詩詞的韻律美、節奏感和情感流動,從而在整體上形成對詩詞的初步印象和深刻理解。同時,教師遵循整體性原則開展古詩詞文本細讀指導,也能培養學生全局觀念,避免斷章取義,確保學生能對古詩詞形成全面準確的理解。
2.2細致性原則
在古詩詞文本細讀教學中,與整體性原則相輔相成的是細致性原則,教師遵循細致性原則開展古詩詞指導,能使學生對古詩詞字詞句等形成比較深刻的認識。具體分析,教師在開展語文古詩詞文本細讀的過程中,基于細致性原則的指導,應深入剖析詩詞的語言藝術、表現手法和深層含義,還應細致入微地分析詩詞中的每一個字、詞、句,探究其背后的意象、象征、修辭等,以及這些元素如何共同構建詩詞的意境和情感世界。在文本細讀指導的基礎上,教師就能指導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詩人的創作意圖和詩詞的美學價值,提升鑒賞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促使學生在鑒賞和分析基礎上,逐步發現并欣賞古詩詞中的精妙之處,提升學生綜合閱讀學習體驗。
2.3開放性原則
開放性原則是指在文本細讀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多元解讀和創造性思考,避免單一固定的答案或解釋模式,促進學生開放化鑒賞和思考,提高學生綜合閱讀學習能力。具體分析,古詩詞作為歷史文化的載體,其內涵往往具有多義性和開放性。在古詩詞文本細讀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個性化解讀,鼓勵他們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去理解和闡釋詩詞的意義。同時,教師還應該遵循開放化的理念,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對比分析、開放閱讀,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和創造力,促進他們對古詩詞的深入思考和多元理解,使學生在綜合閱讀鑒賞基礎上,進行富有創見性的探索和發現,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能力,使學生語文閱讀素養、文化傳承能力得到培養。
3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開展文本細讀教學指導的措施對于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活動而言,教師合理化開展文本細讀教學指導,能引發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探究學習,強化學生對古詩詞內容的理解,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成效。下面就對古詩詞教學中文本細讀指導教學策略進行細化分析。
3.1創設古詩詞教學情境,感受古詩詞審美意境
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結合古詩詞內容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感受和品味古詩詞審美意境,能提高學生古詩詞學習鑒賞能力,促進學生文本細讀素養全面優化。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對古詩詞內容進行深層次解讀,然后采用多媒體教學、虛擬技術教學等方式,探索教學情境的創設,在情景化教學中使用語言描述引導學生想象,讓學生仿佛親眼看到、親耳聽到,從而更加深入地感受詩詞所表達的情感和意境。同時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擬,讓學生親身體驗古詩詞中的情境和人物,以此加深對詩詞的理解和感受,促使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古詩詞的審美意境,從而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和文學素養。
例如,在初中語文古詩詞《黃鶴樓》教學活動中,教師就可以創設教學情境,開展審美鑒賞教學,使學生感受古詩詞的審美意境,提高學生古詩詞文本細讀能力。在開展情景化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生動描述教學情境,即“想象一下,晨曦初破,江面薄霧繚繞,巍峨的黃鶴樓在朦朧中更顯古樸莊嚴。樓頭,一只黃鶴似乎正欲展翅高飛,留下一串串悠遠的鳴叫聲,回蕩在浩渺的江天之間。遠處,山色空蒙,近處,江流不息,一幅自然與人文和諧共融的絕美畫卷躍然眼前”基于此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師可以開展文本細讀教學指導活動,從審美鑒賞的角度引導學生探尋古詩詞的審美意境。具體從解析古詩詞審美意境的角度可以提出問題:“詩中‘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一句,是如何通過‘昔人’與‘空余'的對比,營造出一種物是人非的蒼涼感的?”從探尋古詩詞情感寄托角度,可以提出問題:“作者站在黃鶴樓上遠眺,‘白云千載空悠悠’,這‘空悠悠’三字,又寄托了詩人怎樣的歷史滄桑感與人生哲理思考?”從促進學生視覺與想象融合的角度,可以提出問題:“‘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這兩句詩是如何通過具體的自然景象,激發讀者對于廣闊時空與深遠意境的無限遐想?”此外,教師還可以從引導學生鑒賞古詩詞藝術手法的角度提出問題:“全詩在結構布局、用詞造句上有哪些獨到之處,使得《黃鶴樓》成為流傳千古的佳作?”由教師創設生動教學情境并基于文本細讀提出多元化引導性問題后,教師就可以促進學生對古詩詞內容進行鑒賞,感受古詩詞審美意境,從而提高學生的古詩詞文本細讀能力,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基礎,使學生語文綜合學習素養進一步提升。
3.2開展古詩詞多維研讀,品味古詩詞語言特色
古詩詞的語言精練、含蓄,富有韻律美,初中語文教師在古詩詞文本細讀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品味古詩詞的語言特色,可引導學生進行多維度的研讀,使學生從字詞、句式、修辭等多個層面入手,深入分析詩詞的語言魅力。下面就針對古詩詞多維度研讀教學進行系統分析,指導學生從多角度對古詩詞語言特色加以品味和感悟。
(1)研讀字詞
在字詞層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詩詞中的關鍵詞匯,理解其字面意義與深層含義以及它們在詩詞中的作用,還可以在文本細讀環節讓學生嘗試用其他詞匯替換原詞,比較替換前后的效果,從而更深刻地體會原詞的精妙之處。以初中語文古詩詞《使至塞上》文本細讀教學為例進行分析,在對《使至塞上》字詞進行賞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關注“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中的關鍵詞匯,其中“大漠”描繪了廣袤無垠的沙漠景象,“孤煙”則形象地勾勒出邊疆的寂靜與荒涼,而“長河”與“落日”的搭配,不僅展現了壯麗的自然景觀,更寓含了時間的流逝與歷史的滄桑。在學生對《使至塞上》的語言特色形成初步認識后,教師可以嘗試指導學生替換這些關鍵詞匯,比如將“孤煙”替換為“炊煙”,將“長河”替換為“小溪”,讓學生感受到替換后雖然字面意義相近,但原有的壯闊與荒涼感卻大打折扣,無法與原詞的意境相媲美。在此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在文本細讀環節嘗試對詩詞中的字詞進行替換與比較,能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原詞的精妙之處,感受詩人在字詞選擇上的匠心獨運,也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詩詞中的字面意義與深層含義以及它們在詩詞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2)研讀句式
在句式層面,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分析詩詞長短句、對仗句等句式結構,理解它們對詩詞節奏、韻律的影響,還可以讓學生嘗試模仿詩詞的句式,創作自己的詩句,以加深對詩詞句式特色的理解。在教學指導環節,教師可以選擇《江城子·密州出獵》作為切入點,組織學生對詩詞的句式進行鑒賞,基于文本細讀提高學生古詩詞語言學習能力。在文本細讀環節,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觀察詩詞中的長短句交錯,感受“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短句緊湊有力,展現出詞人的豪情壯志;通過“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稍長的句式,將詞人的英勇與豪邁展現得淋漓盡致。在學生對句子結構進行細讀和品鑒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對仗句的運用,對“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等進行品味和鑒賞,感受詩詞內容對仗工整、韻律和諧的美感,使得詩詞更加朗朗上口,易于傳誦。在此過程中,教師為了加深學生對詩詞句式特色的理解,可以指導學生嘗試模仿這種長短句交錯、對仗工整的句式,創作自己的詩句,進而促使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這種句式結構對詩詞節奏、韻律的深遠影響,從而更加深入地領略《江城子·密州出獵》古詩詞的魅力所在,提高學生文本細讀綜合能力。
(3)研讀修辭
在修辭層面,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探討詩詞中的修辭手法,重點對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進行鑒賞,理解這些手法在詩詞中的運用及其效果,深入品味古詩詞的語言特色,領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例如,初中語文教師在組織學生鑒賞《雁門太守行》古詩詞語言的過程中,可以先組織學生關注古詩詞的比喻手法,比如“黑云壓城城欲摧”,將敵軍比作“黑云”,形象地描繪出敵軍壓境、形勢危急的緊張氛圍,此句中的比喻既生動又貼切,能讓學生在閱讀環節迅速感受到戰爭的緊迫與殘酷。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鑒賞詩詞中的擬人手法,重點對“甲光向日金鱗開”進行鑒賞,感受詩人將戰士們的鎧甲比作“金鱗”,并賦予它們生命,仿佛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展現出戰士們的英勇與威武。同時,教師在詩詞鑒賞環節,還可以根據“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中所使用的夸張手法,強調戰士們為國捐軀的決心與忠誠。在綜合開展古詩詞鑒賞教學活動后,教師引導學生對古詩詞修辭手法進行鑒賞,能使學生深入地領略《雁門太守行》這首古詩詞的獨特藝術魅力,感受詩人對戰爭的深刻描繪和對戰士們的崇高敬意,提高文本細讀教學指導成效。
3.3發布古詩詞探究任務,挖掘古詩詞主題思想
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活動中,教師在開展文本細讀教學活動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挖掘古詩詞的主題思想,可以發布一些探究任務,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教師在古詩詞任務探究教學中,從文本細讀視角,可以讓學生探討詩詞中的愛國情懷是如何體現的,或者分析詩詞中的思鄉之情是如何通過具體意象表達出來的,使學生在合作交流和深度探究中多元化地理解和認識古詩詞內容,進而更深入地理解詩詞的主題思想。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疑問,與學生進行交流和討論,系統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例如,在《望岳》古詩詞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嘗試發布綜合探究任務,對古詩詞主題思想進行深度挖掘,形成古詩詞綜合鑒賞教學效果。在古詩詞鑒賞教學環節,教師可以對具體文本細讀探究學習任務進行細化,即“查閱資料,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創作《望岳》的時代背景,探討這些因素如何影響詩詞的主題表達”;“仔細閱讀《望岳》,分析詩詞中描繪的泰山景象,探究詩人通過描繪泰山所表達的主題思想”;“品味詩詞中的關鍵詞語,如‘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等,探討這些詞語如何凸顯泰山的雄偉壯觀,以及詩人對泰山的敬仰之情”;“領悟詩詞中蘊含的哲理,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探討此哲理如何體現詩人的遠大抱負和人生追求”;“結合個人經歷或社會現實,探討《望岳》所給予的人生啟示,如勇于攀登、不畏艱難等精神品質”。在發布綜合探究學習任務后,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對古詩詞主題思想進行深度探究,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古詩詞的語言、思想和哲理,領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促進學生古詩詞綜合學習能力進一步提升。
3.4實施古詩詞個性品讀,傳承古詩詞文化品格
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品格,教師在開展文本細讀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傳承古詩詞的文化品格,可鼓勵他們進行個性化的品讀。在文本細讀指導環節,教師應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審美偏好,選擇自己喜歡的古詩詞進行深入研究,同時應鼓勵學生關注詩詞中歷史典故、民俗風情等文化元素,理解它們在詩詞中的作用和意義,還可以讓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語言解讀詩詞,表達自己對詩詞的理解和感受。如此,教師開展古詩詞鑒賞教學活動,就能指導學生深入地領略古詩詞的文化魅力,培養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和認同感,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讓他們在品讀過程中產生新的思考和感悟,從而更好地傳承古詩詞的文化品格。
例如,在初中語文古詩詞《登飛來峰》教學活動中,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文本細讀技巧,對古詩詞內容進行個性化品讀,從而強化學生古詩詞綜合閱讀學習體驗。一方面,教師可引導學生深入細讀《登飛來峰》的文本,品味詩詞中的語言美,如“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中的“千尋”和“日升”,既描繪了山峰的高聳入云,又暗示了詩人對光明和希望的追求,在古詩詞品讀中引導學生感受古詩詞的韻律美和意境美,從而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傳承文化品格的角度,探究詩詞中蘊含的哲理和人生啟示,如品讀“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這句詩,能看出詩句表達了詩人對高遠的追求,更蘊含了面對困境時應保持堅定信念、不畏艱難的哲理,在古詩詞鑒賞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思考哲理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能培養他們的堅韌品格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此外,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他們對古詩詞的理解也會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解讀,鼓勵他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對古詩詞進行深入的品位和思考,使學生能從古詩詞中汲取文化品格的滋養,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和人生智慧。
4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古詩詞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將文本細讀教學作為基礎,不斷探索教學活動的改革創新,構建全新教學指導模式,促進學生對語文課程知識高效化學習,切實提高教學指導成效。如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該重點探索文本細讀教學指導模式的構建,促進古詩詞教學科學發展,切實優化教學指導模式,引發學生對古詩詞內容的思考,使學生對課程知識產生新的理解和認識,切實促進學生參與古詩詞審美鑒賞和文化傳承。
(作者單位:陜西省榆林市吳堡縣繼續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