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必須強化科技推動和農民增收。文件特別提出實施鄉村振興人才支持計劃,旨在壯大鄉村人才隊伍,通過加大鄉村本土人才培養、有序引導城市專業技術人才下鄉服務,全面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政策文件為新農人培訓評價工作明確了導向,旨在培育高素質農民群體,吸引更多人才投身新農業建設,適應綠色農業、科技農業、數字農業等的發展需求[1]。當前,在政府部門、社會組織等的推動下,新農人培訓體系基本形成。然而,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如何評價新農人培訓效果,已成為推動新農人培訓與發展的新需求,也是優化培訓體系的關鍵所在。
■鄉村振興背景下新農人培訓評價的現狀調查
為了全面掌握新農人培訓評價的現狀,一方面,在陜西省內,針對曾參加過培訓的新農人群體,包括返鄉創業、種植大戶、養殖大戶及農產品電商經營等農業生產經營個體,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重點評估了新農人培訓的實際成效。另一方面,針對參與培訓的新農人,制定了詳細的訪談提綱,并進行了10人次的面對面訪談,旨在深入探究新農人對當前培訓各環節方面的具體評價及反饋意見。
問卷調查分析
根據問卷結果整理所得數據,本次調查問卷共發放150份,剔除無效問卷后,共得到有效問卷133份,有效回收率為 89% 。根據問卷調查的相關標準,這一回收率表明了較高的數據可靠性和代表性。
在調查中,傳統的一般農戶占比最高,為70.68% ,其次是涉農個體戶和返鄉創業青年,占比為22.56% 。農業合作組織和種植、養殖大戶相對較少,占比為6 .77% 。農業數字化發展為農業、農村和農民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借助新技術、新方法、新型生產經營方式等,進行農產品種植、銷售和經營管理是農民增收增效、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2]。同時,也能夠吸引更多的青年群體加入鄉村振興的隊伍中來。
為了更好地評估新農人培訓的效果,在分析問卷基本情況分析的基礎上,利用SPSS軟件對培訓效果滿意度和技能提升度進行了詳細的描述性統計分析。新農人培訓效果的滿意度情況和技能提升度采用季克特五級量表,對滿意度和技能提升度方面各自的12個問題進行加權統計。其中,新農人培訓效果滿意度的水平均得分為3.89,標準差為0.87,培訓效果滿意度水平平均得分大于3分,可以看出新農人培訓效果整體水平良好。技能提升度平均得分3.96,標準差為0.86,說明通過培訓,農民有所收獲,技能有所提升。但是,在問卷中培訓效果滿意度和技能提升度題項中,填寫者都存在有最大值5分和最小值1分的現象,即最大值與最小值差距大的問題。這顯示出不同的參訓人員對參加的培訓效果的評價存在差異,同時也反映出新農人在培訓內容、培訓方式上的設計尚有不足,針對性不強,表明培訓的精準性仍有待加強。
訪談結果分析
針對參與培訓的新農人,制定詳細的訪談提綱,并進行了10人次的面對面訪談,訪談人員涉及參與培訓的新農人學員7人、駐村干部1人、村干部2人,農業收入在1萬到10萬元以上不等。
在訪談中針對新農人培訓的建議,參訓人員談到了培訓內容、方式、效果和持續性等問題,如從事蘋果種植的農民談道:“主要問題在于培訓與實際需求脫節,內容常與農民生產需求和當地農業發展不符,影響培訓成效?!绷碛修r民指出,技術適應性問題成培訓應用障礙,所學先進技術難與本地氣候、土壤匹配,應用受阻。還有農民提到“培訓質量參差不齊,培訓機構的質量和培訓師資的水平不一,可能影響培訓效果”。此外,關于培訓持續性,農民期望跟蹤服務和技術支持機制,以解決應用難題,確保培訓效果持久。
在訪談過程中,新農人肯定了培訓的效果,通過培訓,學到了農業生產經營的新知識和新技能,拓寬了知識面,掌握了農業生產、經營、銷售的新技能,同時對于培訓也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各級政府及農業主管部門要意識到新農人培訓評價的重要性,完善相關制度,持續增強培訓效果。
鄉村振興背景下新農人培訓評價存在的問題
新農人培訓針對性不強
在訪談過程中,部分參加培訓的農民認為部分電商培訓課程內容針對性不足。培訓內容過于理論化,未能緊密結合農民實際需求,培訓組織過程中調研不足,農民意愿與想法未能有效收集,致使培訓內容與實際生產、生活需求嚴重脫節。因此,農民對培訓的關注度不高,缺乏持續參與的意愿。農業生產經營實踐性很強,雖然理論指導必不可少,但培訓中對實踐操作訓練的重視度明顯不足。特別是在數字化、互聯網電商快速發展帶給農產品經營銷售非常大的利好空間,新農人迫切需要新技能,然而,參加培訓的農民在數字化、電商技能方面的提升有限,難以將理論知識有效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和經營能力[3]。部分培訓課程雖能結合市場需求,如線上銷售,但在如何有效地推廣、提高銷售額方面,缺乏必要的實踐指導,進一步影響了銷量和收入。目前,數字鄉村建設雖讓農村的互聯網發展起來,但是如何有效地利用網絡,實現助農,還需要更多的持續培訓來提高新農人的相關技能。同時,實踐中也存在缺乏具有培訓經驗的師資力量,無法根據不同新農人的實際情況進行個性化電商營銷的指導和培訓。
對新農人培訓認知不足
首先,年輕群體參與培訓的數量普遍偏低。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許多年輕人追求更好的生活條件和發展機會,使得農村人口數量迅速衰減,造成了新農人培訓年輕對象群體的缺失。這一現象主要源于農業對年輕人缺乏吸引力。傳統的農業生產投入時間、精力和成本較高,但是收益不高。新農業發展,在傳統農業的基礎上融入新技術與新方法,因此培訓更加側重于實踐性和創新性,然而,對培訓認知的缺乏卻使得部分人產生了抵觸心理。其次,農村的中年群體培訓意愿較低,一方面,由于年齡和文化水平的問題,使得他們覺得數字化、互聯網平臺的技能培訓學習難以理解和掌握,有畏難情緒。另一方面,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已經熟稔于心,不愿意多做改變,使得農村的中年群體培訓意愿普遍偏低。應結合當地農業在數字化生產、經營、銷售的特點,順勢而為,通過樹立典型案例,進行示范引領,從而更新他們的理念,提升認知,激發中年群體參與培訓的積極性。
忽視培訓評價,缺少長期跟蹤
鄉村振興,人才先行。新農人展現的實踐能力和豐富經驗是他們適應數字化的農業市場變化、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基石,更是推動數字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4]。新農人運用這些寶貴的實踐技能和經驗,能夠在農業生產經營中運用數字化的新技術、新方法,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然而,以往的培訓模式往往存在著一些局限性,尤其是在培訓結束后,對培訓評價和持續性反饋的忽視,使得我們難以確切知曉參訓者是否真正地掌握了某項技能,以及他們是否從這項技能中獲益,這也揭示了現有的培訓方式和制度的不盡完善。
實踐中,部分培訓機構僅僅追求培訓人數和課時的完成,卻忽視新農人數字化技能培訓質量及其實際效果,長此以往,缺乏必要的跟蹤和反饋使得新農人數字化技能培訓效果不佳,難以滿足新農人在實踐中的培訓需求。培訓機構對于培訓效果評估的重視程度也不高,盡管相關負責人知道評估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培訓任務繁忙,培訓評價指標不清晰,新農人數字化技能培訓反饋周期長,從而忽視了培訓評估[5]。
鄉村振興背景下新農人培訓評價指標的構建
在新農人培訓評價的調研過程中,參訓人員對于實踐中開展的各類培訓的感受不一,如何科學、全面地評定培訓的全過程,并有效提升培訓效果,成為當前的核心議題。本文借助CIPP模型,新農人培訓評價指標從背景層面、投入層面、過程層面和結果層面進行指標構建,通過層次分析法賦予權重,并對指標結果分析說明。
新農人培訓評價指標
以CIPP評價模型的背景評價、投入評價、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四個維度為新農人培訓評價的一級指標;然后,參考國內新農人培訓的相關文獻資料、政策文件,以及柯氏四級培訓評估模型內容,擬定新農人培訓評價二級指標,確保培訓評價指標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本研究從新農人培訓評價的研究視角、實施環節和受訓人員反饋等多個層面,精心挑選了7位評審進行打分,評審成員包括參訓的新農人、從事鄉村振興研究的高校教師和鄉鎮基層工作人員。評審期間,研究者逐一與評審成員面對面溝通,詳盡闡釋了各項指標的具體含義。
經過評分篩選后,各項指標的變異系數均小于0.25,說明在服務于鄉村振興的新農人培訓評價指標的咨詢中,評審意見分歧減少,基本一致。同時,結合評審咨詢建議,在結果評價中加入了“輻射帶動效應”,進一步強化新農人培訓評價的持續性特點,得出了涵蓋4個一級指標及18個二級指標的最終評價指標評價體系。其中,背景指標包含培訓需求、培訓對象、培訓目標和培訓計劃;投入評價包含培訓場地、培訓設施和設備、培訓內容、培訓時長、培訓形式、教學方法、培訓經費、培訓師資和培訓執行率;過程評價包含培訓執行效率、學員出勤情況及課堂測試達標率;結果評價包含技能考核合格率、職業農民證書獲得率和輻射帶動效應(見圖1)。
新農人培訓評價指標權重分析
采用層次分析法來確定指標權重,借助Yaahp軟件進行不同判斷矩陣的分析。根據軟件分析結果,得出新農人培訓評價指標體系(見圖1)。

從指標權重排序來看,結果評價權重最高,符合興農的初衷,對應的結果評價維度中輻射帶動效應權重最高。首先,參加培訓的人員更多關注的是培訓的結果。農村人力資源能夠通過參加技能培訓提高技能水平,提高農民收入,并通過技能提升,帶動更多的群體參與到現代農業生產實踐,形成示范效應,以此吸引更多的群體參與到技能培訓中來。其次,輻射帶動效應也體現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以及現代農業技術、方式、方法的不斷更新,農業生產經營群體期望生產經營過程更高效,經濟收益更高,以此形成規模,打造特色農業,吸引更多年輕群體投身農業。通過規模經營和互聯網營銷,以及政府、企業、行業協會等多方協同,能吸引人才、資金、物資、信息和技術等的投入,逐步構建起品牌效應。
培訓場地的權重最小,說明在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參訓群體對于在哪兒培訓關注度并不高,他們更加關注的是農業生產經營技能的掌握程度,課堂測試的合格率,以及技能考核的合格率等。在投入評價方面,培訓對象、師資、目標、時長等要素中,培訓對象和師資的權重尤為突出,說明精準選擇參與培訓的人員,認真遴選新農人培訓的授課老師是保障培訓結果的重要基礎。在過程評價層面,課堂測試合格率和出勤率的權重也較高,說明技能培訓的習得必須有一定時間的學習,參加培訓的學員不能隨意缺勤、遲到,要完整地參與整個培訓過程,并在課堂測試中達到合格,才能獲得預期的效果。
鄉村振興之要,在于鍛造一支兼具高素質與創新精神的新型農民隊伍,以此驅動農村經濟持續繁榮,而新農人培訓正是通往此目標的橋梁與紐帶。通過精準培訓,農民不僅能弘揚傳統農業文化的精髓,還能夠巧妙地利用鄉村資源,推動鄉村文化薪火相傳與創新發展,此舉的價值與意義深遠。
參考文獻:
[1]唐智彬,周夢嬌,楊儒雅.論技能型鄉村建設[J].職業技術教育,2023,44(22):65-72.
[2]王揚,樂晶.技能資本:農村職業教育助力鄉村振興的內在機理與行動邏輯[J].中國電化教育,2022(05):66-74.
[3]王強.淺談懷寧縣高素質農民培育培訓助力鄉村振興的思考[J].基層農技推廣,2023,11(04):93-96.
[4]張洪芳.農民技術技能培訓與農村發展的多效益研究與建議[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4(07):104-106
[5]林媛媛,張晨明.農業類干部院校參與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實踐與創新研究[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24,38(02):53-60
2025年西安市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數商興農視域下新農人循環培訓體系構建研究”(項目編號:25JX51)。
(作者單位:西安財經大學行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