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鄉村振興文創產品設計現狀分析
(一)盲目追求商業利益而忽視農耕文化
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在金融市場的驅使下,偏向于市場的需求,以惡搞低俗的形式進行產品設計,忽略回歸記憶,喚起鄉野意象的農耕文化主題,不利于維護消費者的身心健康,還可能會有負面的社會影響。文化創意產品作為一個文化承載物,它不應該是時代的附庸,而是承載記憶的主體。
(二)農副產品與文創產品關聯性弱
在農產品文化創意產品設計過程中應兼顧農產品的外觀設計和產品功能的綜合性設計,將農產品功能性和文化元素兩者結合,開發農產品文化創意產品。例如將特色農產品與地方傳說、民俗文化結合,設計特色農產品包裝或文化創意產品,將產品變成有故事的產品,增加農產品的文化趣味性、互動性。產品設計的實用性和耐用性的兼顧。農產品的使用者在利用產品時可以感受農產品的獨特性,并享受到產品的內涵,從而產生品牌競爭力和產品受關注度。
(三)歷史文化挖掘深度不足
隨著故宮、三星堆、唐侍女俑、敦煌飛天文創IP產品的熱銷,歷史文化題材的文創產品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所接受,于是出現了歷史文化產品開發“熱”的想象,不乏出現了“照貓畫虎”和“移花接木”的現象,一方面,把圖案復制粘貼到不同的物品上,另一方面,照抄模仿,增加一些小功能調整,使得文創產品停留在“新瓶裝老酒”的狀態。究其原因就是歷史文化挖掘深度不夠,缺少創新力和文化自信。
二、產品思維在案例中的應用與效果評估
(一)提煉農耕視覺符號元素
農業圖像符號元素有農田、農具以及農作物,其中農田可分為單個農田、農田互動以及農田四季景觀。農業文化是地域性的獨特民風,其積極地暗示著人們的情感訴求。把農業特色融入數字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中,可以增加用戶的視覺體驗和互動感。《嶺南農業數字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立足于嶺南農業生產和生活,滿足受眾的審美訴求,更加有效地對這些作品進行保存與推廣。《詩經》中“采薇”“采菊”“采茶”等篇章賦予農業文化以積極的生活態度和淡然生活體驗,農業文化融合自然環境與人的關系,在農業文化情感的影響下,農事活動與民俗事象形成特色產品,這可以引起用戶的共鳴。
(二)農產品 + 文創產品的情感化設計
近年來,消費者對農產品文創設計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傳統功能因素,而是逐漸轉向情感功能方面的需求,在農產品設計過程中加入情感性的元素。一方面使農產品具有功能性,同時提升產品的情感性,這將會有效推動農產品文創設計的發展。竹藝村是我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之一,位于四川省崇州道明鎮,是四川省農民休閑旅游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道明竹編”的發祥地,因而被稱為“竹藝村”。道明竹編作為崇州道明鎮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手工技藝,可追溯2000多年前。道明鎮因竹編名,竹編產品有獨特的材料,又具有獨特工藝,造型風格獨特,工藝精湛,堅固耐用。其竹編手工藝不僅是當地手工藝人賴以生存的必備技能,也是祖祖輩輩延續下來并經由改良創新形成的立體竹編、平面竹編、瓷胎竹編3種系列的重要表現形式,立體竹編最為突出。貴州銅關村充分利用生態資源,挖掘其經濟價值。此外,還有深得好評的《侗鄉茶語》《侗鄉有米》等,《中國人的一天》用騰訊的覆蓋面講述了一個農民的故事。對用戶的情感需求進行深入挖掘,通過文化元素與產品功能的融合,研發出具有觸動人情感,實現產品的情感化設計。


(三)歷史文化賦能數字文創產品
隨著科技進步和個性化定制的不斷興起,特別是在產品制造環節,通過三維數字雕刻技術給個性化流程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大大提升了產品制造的多樣性和效率。這種技術基于計算機控制,直接將人腦想法通過機器加工成為有型物品,大大加快了個性化流程向數據化和智能化發展,進一步提升了個性化生產流程的效率和品質。比如思看科技與阿里巴巴公益聯合推出的文化數字藏品計劃,2021年8月,作為響應國家鄉村振興工作的號召,思看科技參與阿里巴巴公益的“守護遠方的美好”數字藏品計劃。思看科技與阿里公益通過三維數字化技術,在西昌喜德縣對彝族漆器進行精確定位信息采集,將彝族漆器復刻成1:1復制品文化數字藏品。消費者可以在淘寶88VIP首頁通過會員積分換購這一獨一無二的藏品。每次兌換成功,將會在平臺捐助6元用于彝族漆器的保護中。
三、優化產品開發流程推動鄉村振興數字文創設計的韌性發展
(一)前期調研
以翠湖村文創產品開發為例,翠湖村位于云南省麗江市永勝縣三川鎮,包括普楓村委會,北鄰金官村委會,有龍潭、顧官、芮官等3個自然村5個村民小組。全村有3995人,其中3951人從事農業,國土面積8.33平方公里,年降水量921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玉米、藕等。翠湖村保留了明朝和清朝的傳統建筑,如龍華寺和狀元樓。據歷史文獻記載,明朝正德六年永勝地區發生地震,形成了草海濕地。中泥河兩岸有萬畝濕地,盛產蓮藕等水生生物,村民喜歡種植蓮藕,形成“龍潭蓮綿”景致。明代洪武年間,朱元璋在云南實施“衛所制度”,推行“寓兵于農”的政策(表1)。
兵農合一是指將軍事與農業生產密切聯系,體現了軍隊幫助民眾、民眾輔助軍隊共同發展的理念,具有中華民族幾千年治國思想文化的精髓,是一項以漢族與少數民族民族融合為目的,通過邊疆防務活動中的人口遷移來實現本地人民或者少數民族漢化,將各民族和諧統一的精神。
(二)《豐收龍》系列“農耕文化”文創產品設計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進一步推進,翠湖村從原來單一的農業到多種產業全面發展,但無論怎樣改變,農耕文化是村民們無法忘懷的過去,也是翠湖村人民勤勞、樸實、播種希望動力的來源,農耕文化符號既能體現當地村民們的精神面貌,又能突出當地農業特色及民俗文化。經過調查,翠湖又名為“九龍潭”,每逢初一和十五當地也都會有舞龍和舞獅的傳統活動,龍的形象也是所有中國人的圖騰,有著“美好”“騰飛”的寓意,作為鄉村振興文創產品除了特色還應該具有一定的推廣性,綜合以上內容考慮,可提煉“龍”的形象賦予翠湖村民日常勞作的動作情境,開發系列盲盒,Q版的比例能大幅提升產品的趣味性,真實勞作情景的再現承載了翠湖人民的過往和初心。為了繪制出符合目標形象的設計,本次設計采用人工智能輔助的方式,如圖1所示,在生成的方案中加入裝飾性較強的紋飾,增強其視覺沖擊力,在卡通形象塑造中,通過對眼睛的形狀和大小進行調整、微表情的細化,塑造出豐收龍“萌”“可愛”“時尚”的特點,這也和翠湖村民“風趣”“善良”“愛美”不謀而合。在塑造形體方面,參照草圖,從輪廓剪影和內部造型進行反復比對,不斷優化比例、結構、體塊。同時保持每一個部分的完成度是接近的,由于表情在初期就需要確定,所以需要在一開始就把眼晴顏色繪制在模型上。細節塑造方面摒棄寫實的龍鱗,造型采用舞獅、舞龍的形象,紋樣采用傳統花、卷草等紋樣,色彩搭配以純色為主,給觀眾帶來視覺上的沖擊感。動作設計方面,除基礎款造型,分別設計了擔柴龍、插秧龍、捉魚龍,動作“呆萌”“可愛”,趣味性和農耕文化相統一,同時,色彩、動作、尺寸保持一致增加產品的系列性。

(三)《蓮童》系列“農產品 + 文創”產品設計應用
翠湖村的境內以萬畝荷塘著稱,其中養殖570畝。2008年,該村養殖業產值212萬,產值約占整個村總產值近19% ,水產業和旅游業成為該特色產業發展項目。每年的六、七月份,荷花盛開,大量游客涌入觀賞。本村特色美食是以荷花為主題,如荷葉卷、荷花酥等等。荷元素存在于各類時蔬佳肴,成為此美麗鄉村的名片。本文選擇以蓮花特產食品、蓮子酒等農產品為切入點,通過農產品與文創的關聯性,以提高農產品的文化附加值。選擇《天書奇譚》《哪吒鬧海》中的主角人物形象,突出項圈蓮花造型。根據平面圖利用數字雕刻工具進行三維模型的塑造,色彩搭配上突出荷花的粉色外,盡可能簡化了色彩,增加了顏色的純度,提升了顏色的明度。如何增加藕粉、蓮花酥等農產品的附加價值呢?經過調研,否定了在已有的包裝上進行改造升級的想法,改為文創產品捆綁售賣的思路。因此,“文創大禮包”肯定是首選。如果只是用普通手提袋裝產品,一方面沒有什么特色,另一方面也不適合長途攜帶。因此,蓮童系列雙肩包的設計解決了高識別度,同時滿足了消費者長途需求。由于顏值高,極具收藏價值,有望進一步增加農產品的銷量。另外,蓮子酒包裝設計采用與蓮花粉紅色和白色相近的永勝陶瓷燒制,游客在品嘗佳釀的同時也可以把永勝陶瓷帶回家收藏。同時,加入統一的《蓮童》形象設計,賦予產品系列性。
(四)《明龍王朝》系列“歷史文化”數字文創產品設計
明朝時期,因明朝征兵進將,大批中原漢族遷入云南屯兵屯田,進而向云南邊境傳播漢文化和中原地區文化。外來文化和當地文化的交融經過幾百年的相互融合,形成了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的云南邊屯文化。屯兵制度的建立也是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呈現,是民族融合的一個標志。不同的民族交流、融合,促進了民族國家的形成和民族融合,在今天仍舊是華夏族為之奮斗的自標,所以這段歷史成為人們所創作的明龍王朝的主人公形象,包括將軍龍、沖鋒龍、盾龍、弓箭龍等,他們的身體便是龍身,擁有了自己的歷史文化屬性、形象、服飾、武器等,來展現當時明朝將士們戍邊的英勇事跡。
以三維數字雕刻和輔助人工智能設計、三維掃描打印技術為工具,“明龍王朝”象棋藕粉包裝、蓮子包裝及茶葉盲盒設計實現了創新設計。“明龍王朝”系列包裝設計不僅反映了“寓兵于農”的深刻歷史意義,也更能寄托消費者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情結。“明龍王朝”系列包裝個性化定制給消費者更多選擇的機會,并借助三維打印技術節省文創產品的生產時間,避免傳統鑄模制造浪費和同構化的弊病。
四、結語
鄉村振興數字文創設計符合市場需求,能夠促進文化傳承和創新。然而,技術與人才瓶頸、文化傳承與創新問題以及市場需求和供給不匹配問題的存在限制了其發展。為解決上述問題,加強技術支撐和人才培養是創新鄉村振興數字文創設計的關鍵。引入如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術,以提升數字文創設計的智能化和個性化水平。在今后非遺的持續發展中,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培養一批具有跨界融合能力和創新思維的數字文創設計人才也是關鍵。
參考文獻:
[1]趙美川.個性·根性·共性:蓮花鎮特色文創產品設計策略——廣西特色小鎮文創產品研究系列論文之一[J].廣西城鎮建設,2021(9):10-13.
[2]毛穎.基于數字化技術的鄉村文創產品設計創新研究[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23(14):40-42+46.
[3]鄭莉莉.農耕文化在數字文創產品設計中的應用[J].上海包裝,2024(4):68-70.
[4]美國唐納德·諾曼.《情感化設計》[M].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5.
[5]程文婷,曾夢媛.全球本地化視野下的文創產品設計前期研究[J].包裝工程,2023,44(12):358-367.
[6]劉嘉欣,施愛芹.鄉村旅游文創產品設計與開發[J].美術教育研究,2020(24):70-71.
[7]朱鴿.鄉村振興視角下的文創產品設計研究[J].美術文獻,2022(2):134-136.
注: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香格里拉尼西黑陶燒制技藝的三維數字化開發與應用,(項目編號:2020J0898);重點學科建設項目,戲劇與影視,(項目編號:2022xk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