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數是學生對數的認識從自然數到有理數拓展的關鍵節點。本文以“負數\"教學為例,探討如何通過結構化活動設計,讓學生在概念形成、意義建構與拓展運用中經歷連貫的認知過程,理解負數的本質。
基于數學史料,體會概念產生。數學史料中蘊含著數學認知發展脈絡和思維過程,將其融人教學實踐,能有效促進學生對數學概念產生過程的理解。
教學前,教師設計“古代商號賬本”主題活動,將學生分成4\~5人一組的若干小組,為各組設立一個商號。實踐中,學生分別扮演掌柜、賬房先生、采購員等角色,進行模擬貿易活動,如掌柜負責經營決策、賬房先生記錄每筆交易、采購員負責進貨等。教師為各組準備一本仿古賬本,設定初始資金500文,讓學生記錄一個月的收支情況。在模擬經營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各種交易場景,如購人綢緞300文、售出商品獲利200文、借貸往來100文等。當某個組進貨資金不足需要借貸時,學生自然產生用不同符號區分收入與支出的需求,體會到負數產生的必然性。
借助實踐活動,深入理解概念。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建模思維系統建構負數概念,強化數感。
課堂上,教師創設“校園小店\"情境,將全班學生分為采購組、銷售組和核算組。采購組負責以負數形式記錄商品進貨成本,如進購某種文具花費-15元,意味著支出15元;銷售組要按正數價格售賣商品,如文具標價12元;核算組要計算每日盈虧。活動過程中,學生遇到正負數運算問題,如某天采購支出-20元,銷售收入30元等,核算組需計算當日涉及的資金總額。之后,教師在黑板上畫出數軸,以0為盈虧平衡點,正方向表示盈利,負方向表示虧損,讓學生在數軸上標出-20和30等正負數的位置,進而觀察發現兩點間距離為 130-(-20)1=50 ,代表當天總資金流動為50元。教師總結:數軸上兩數差的絕對值就是它們對應的實際數值差距。通過數形結合,學生深入理解了盈虧問題中正負數運算的實際意義,有效構建起數感。
利用信息技術與可視化工具,拓展運用概念。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在直觀的數軸圖示上呈現,引導學生在操作中深入理解負數本質,發現負數運算規律。
在“城市地鐵線路”探究活動中,教師借助動畫演示乘客從地下三層(-3)到地上二層 (+2) 的乘梯過程,使學生清晰地借助動畫中的數軸圖示看到乘客經過了5層,直觀地理解-3和2所代表的兩點間的距離。如何用數學表達式表示這一距離呢?學生知道在數軸上計算兩點之間的距離,要用較大的數減去較小的數。這里 +2 大于-3,因此可以先計算 +2 與-3的差值,即 +2-(-3) ,再根據有理數的減法法則一一減去一個數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數,得出 +2- (-3)=+2+3=5 ,進而理解這個結果5就是兩點之間的距離。從絕對值的角度看,數軸上兩點間的距離等于這兩點所對應數的差的絕對值,所以從-3到 +2 的距離也可以用絕對值表示,即I-3-2l。在此基礎上,教師點撥:因為-3到 +2 的距離與 +2 到-3的距離相等,所以無論是用 |a-b 還是 |b-a| 表示兩點間的距離都可行。這樣學生就從實際的乘梯距離過渡到理解算式 ∣-3-2∣=5 的實際意義。為深化理解,教師設計了“數軸漫游”活動,讓學生探索任意兩點
之間的距離 d 與 |a-b| 的關系。例如,當 A 點在-1處, B 點在 +1 處時,兩點間距離為2,而I1- (-1)1=2 ;當 A 點在-2處, B 點在 +3 處時,距離為5,而I3-(-2)I=5。在反復觀察、推理的基礎上,學生得出結論:數軸上任意兩點間的距離等于這兩點所對應數的差的絕對值。
(作者單位:漢川市實驗小學)文字編輯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