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25)17-0137-05
Explor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Seeking Common Ground While Reserving Differences in l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Under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CHANG Xiaoxin GUO Biao’ PAN Yutong Medical Fundamentals Department,Shanxi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Jinzhong,Shanxi Province,O3o6ooChina [Abstract] Colleges arethe birthplace of new ideas and culture,and it is their responsibilitytodoa good job in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is articleadopts research methodssuchas literature reviewand logical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particularityofcu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education incollge physical educationand he differences in students'value concepts and thinking patterns under different professional backgrounds,toattmpt to clarifythe logic of student-centered and targetcurriculum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physical educatio for diffrent profesional backgrounds;A systematic exposition was madeonthe similaritiesand diferences incurriculum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educationincollgephysical education.Among them,\"same\"is reflected inthecommon needs ofstudents indiferentprofessional backgrounds forpolitical identityandpatriotismeducation;'Yi'isrefected in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s,and sports projects that are adapted to the values and thinking patterns of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professional backgrounds.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physical education;Profesional background;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Sports events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該文件指出,學校體育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性工程,是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和體育強國的重要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始終將學校思政建設置于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體育課程思政是其中的重要一環。如何發揮體育課程以體育人的獨特作用,是當前社會的研究熱點之一。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可為相關工作提供方法論指導:深入梳理專業課教學內容,結合不同課程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并將其有機融入課程教學,以實現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如何使思政元素與體育專業知識相互映射、融合、擴散,需從體育課程思政的特殊性出發,結合不同背景下學生的價值理念和思維方法學情,探索體思融合的教學邏輯和育人方式。
1高校體育課程思政教學的特殊性
高校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是以體育為載體,通過運動技能習得與體能發展過程實現思政價值涵化的教學實踐[1],其教學過程具有特殊性,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思政教學時長的有限性。2014年教育部在印發的《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中要求,一、二年級本科學生體育必修課不少于144學時,專科生不少于108學時,其他年級學生和研究生開設體育選修課。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等思政教學內容融人體育課程中,遵循“體育素養培育為主軸,思政價值滲透為延伸”的課時配置原則,可能難以保證在較短的學時內實現體育課程中思政教育的全面性和深入性。
其二,思政元素滲透的非系統性。在宏觀層面,《綱要》提供了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的主線牽引,以及政治認同、家國情懷等重點內容供給方向。然而,在體育課程中,思政教學內容的落實往往受教師主觀能動性主導,且呈現碎片化、離散化狀態[2],易受天氣、場地、器材等外部條件制約。
其三,思政教學策略的單一性。葛艷明等人3對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建設現狀進行了調查與分析,發現當前 100% 的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仍然以傳統的講解法和動作示范法作為主要教學方法,這可能不利于解決體育與思政“兩張皮”的現實問題。
綜上所述,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課程的思政承載力是有限的。若要優化體育課程的思政育人水平,需充分了解體育課程特點和體育教學規律,挖掘不同體育項目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從學生學情出發,考慮學生發展需求,定向滲透,實現體育專業性與思政育人性的雙向契合。
2以學生為本的體育課程思政教學邏輯探索
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提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明確強調教育應圍繞學生的學習與成長展開。在體育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中,應始終秉持這一教育理念,并將其作為邏輯起點(具體邏輯框架見圖1)。
首先,需清晰認識體育課程中思政教育的承載力限度,深人剖析不同專業背景學生的價值觀念特征,從而精準確定思政教學的核心內容。
其次,要依據不同專業學生的思維模式,精心挑選契合的教學方法。同時,結合教學內容及不同項群類別體育項目的教學與訓練特點,合理選擇體育項目。
此外,還需以體育項目的實施效果對教學方法的有效性和適宜性進行反饋與調整。
最后,通過多維度、多主體的綜合性評價體系,對學生的學業表現進行全面評估。以此構建完整的體育課程思政教學邏輯閉環,切實提升思政教育在體育課程中的育人成效。
3專業背景下學生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求同存異策略
3.1 求同
“樹高不離土,葉落仍歸根”,個人的發展離不開祖國的支持和滋養。任何專業均需將政治認同和愛國主義精神教育作為新生第一課,且各類體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體育項目均可切實融入政治認同和家國情懷元素。趙富學4認為,體育教學是融入政治認同與愛國主義教育的天然載體。在體育課程中,將黨的百年紅色精神進行課程化塑造,并與教學內容和方法有機結合,可引導學生在運動實踐中實現學思結合、知行合一。胡德平5認為,體育思政內容體系可從政治認同、國家意識等維度進行構建。同時,體育課程思政的推進建設可從思政目標、教學設計等方面采取路徑和行動策略,其中教學設計包括思政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的設計。在體育項目思政建設方面,王麗霞等學者[6認為,田徑課程思政建設是在體育教學中厚植家國情懷、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堅定理想信念和激揚奮斗精神的重要途徑。樊華華7對操舞類課程思政現狀進行分析指出,操舞類課程思政元素指標由家國情懷、民族意識等7個一級指標和愛國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等19個二級指標共同構成。袁紅等人8對12名教授進行訪談,總結出在教學實踐中,體能主導類耐力性項目和技能主導類隔網對抗性項目均富含國防、愛國等思政元素。
3.2 存異
《綱要》按照不同專業課程特點,將除軍事學和交叉學科以外的12個學科門類分為七大類。在此基礎上,結合專業類別特點和相關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借鑒毛振明等人9對體育教學方法的分類以及田麥久的項群理論中對體育項目的分類,對不同專業學生體育課程思政教學內容、方法、項目進行了探索,具體如表1所示。
文學、歷史學、哲學類學生體育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宜遵循優秀文化導向,適用于講解法、問答法、討論法等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體育教學方法,較適配武術、舞龍、舞獅等文化底蘊深厚、傳承中華民族精神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此類學生往往具備深厚的人文情懷,擅長思考和挖掘事物內涵、哲理,具有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強、抽象思維與邏輯推理能力突出、文化積累深厚等特點。只有厚植優秀文化,才能增強其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穩步增強文化自信,使其更好地擔任新時代優秀文化傳承者和傳播者的角色。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體育教學方法契合此類學生特點,可促進體育和思政知識的高效遷移,激發人文情感共鳴,更易提高其思政學習興趣。
經濟學、管理學、法學類學生的體育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宜遵循理論與實踐結合導向,適用于游戲法、比賽法、情境法等以比賽活動為主的體育教學方法,較適配足球、籃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網球(雙打)等團體類以及象棋、圍棋等智力類體育項目,這些項目可培養學生在運動場上的時局把控能力和理性、辯證思維能力。此類專業往往以培養具備系統理論知識和實踐應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為自標,專業課程實踐需求決定了學生更易從具體案例和實踐活動中接受思政教育。比賽活動是一種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手段,能夠通過真實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思政教育的滲透力,以其獨特的實踐性與參與性助力思政目標的達成。
教育學類學生的體育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宜遵循教師職業導向,適用于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和以翻轉課堂形式為主的體育教學方法,較適配人際交往密切的團體類體育項目。此類學生的職業目標是培養和塑造未來社會的學習者,核心是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念與社會責任感,這決定了體育課程思政內容必須以德育為核心,將立德樹人理念貫穿于課程自標、教學方法和活動設計中。語言是教育學類專業學生未來教學的主要媒介,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教學方法可培養學生清晰的邏輯表達和溝通能力。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強調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課中討論與實踐,能夠有效促進教育學類學生學習思維和創造思維的培養。
理學和工學類學生的體育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宜遵循科學探索和技術創新導向,適用于發現法、問題探究法、小群體學習法等以探究性活動為主的體育教學方法,較適配拳擊、柔道、散打、跆拳道等對抗類以及魔方、橋牌等智力類體育項目,這些項目利于建立學生頑強拼搏、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學高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理學與工學類學生作為未來技術創新的主力軍,是我國科技強國戰略目標實現的重點培養人才群體,課程思政的目標應緊密圍繞其職業與社會使命,通過體育課程思政教育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以探究性活動為主的體育教學方法符合理工科學生注重實踐和邏輯推理的特性,可激發學生對體育活動的參與動機,同時也可促進體育與物理、工程學、生物學等領域間的跨學科融合,間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農學類學生的體育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宜遵循扎根祖國和生態興農導向,適用于示范法、演示法、保護與幫助法等以直觀感知為主的體育教學方法,較適配中長跑、游泳、越野跑、公路自行車等體能類項目。這些項目有助于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培養堅持不懈、永不言棄的精神,同時高效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幫助其輕松應對農業生產中的體力勞動與戶外工作需求。此類學生普遍具有服務“三農\"領域的使命感和職業責任意識,其教育背景更易使其認同“扎根祖國大地、服務農業農村發展”的價值理念。此外,此類專業學生注重實踐能力,善于通過直觀感知和實踐體驗獲得知識與技能,這一特點使其更易適應以直觀感知為主的體育教學方法。
醫學類學生的體育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宜遵循醫德和應急導向,適用于分解練習法、完整練習法、循環練習法等以身體練習為主的體育教學方法,較適配體能類和團體類體育項目。體能類項目可通過持續的身體練習強化學生的心肺耐力、肌肉力量和柔韌性等身體素質,為應對繁重的臨床工作奠定體能基礎;團體類項自可強化隊員間的合作與溝通,提高團隊協作能力。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動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強調,醫學教育應德技并修,即注重德育與專業能力的綜合素質培養。救死扶傷是醫學生的未來工作職責,醫德是其職業操守的核心,冷靜高效的應急處理能力更是其應對突發醫療事件的保障。采用以身體練習為主的體育教學方法,旨在契合醫學類學生未來對精準的操作能力、快速反應能力和良好身體素質的需求,利于其職業化發展。
藝術學類學生的體育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宜遵循審美導向,適用于以比賽活動為主和以探究活動為主的體育教學方法,較適配競技體操、花樣滑冰、花樣游泳等難美類體育項目。這些項目可通過優雅的動作表達細膩的情感呈現和多樣化的藝術形式,幫助學生提升形體表現力和藝術鑒賞力。此類學生普遍追求藝術審美價值,注重情感表達與藝術創造,同時具有創造性思維與發散性思維,未來多從事與藝術創作、表演、教育等相關的工作,因此需具備敏銳的審美能力和豐富的情感表達能力。通過比賽活動,學生可在具體情境中感受藝術與體育的交融;通過探究活動,學生能夠以問題為導向,在動作設計、表現方式和團隊合作中體驗創新的過程。兩種教學方法均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學生藝術靈感的激發。
4結語
體育不僅是強健體魄的工具,亦是文明精神的載體。該研究基于當前體育課程思政教學中存在的承載力有限和內容不夠全面的現狀,嘗試構建高校體育課程思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邏輯框架,并為高校不同專業背景下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提供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體育項目的指導建議。未來,隨著社會科學的持續發展以及對學情的深入洞察,體育與思政融合的精準度和時效性將不斷提升。此外,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研究中對教學內容、方法及適配體育項自的確定,主要依據不同專業背景下學生的職業發展方向,這可能會忽略學生的興趣愛好,不利于部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需要靈活協調。
參考文獻
[1]劉純獻,劉盼盼.體育課程思政的內容、特點、難點與價值引領[J].體育學刊,2021,28(1):1-6.
[2]鄭繼超,董翠香,朱春山.我國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思政研究:綜述與展望[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22,38(4):67-75.
[3]葛艷明,陳云鵬,劉萍,等.項群理論視角下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證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4,14(4):130-132.
[4]趙富學.中國共產黨百年紅色精神融入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1,55(7):30-36.
[5]胡德平.體育課程思政的理論內涵、內容體系與建設路徑[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2,56(5):13-21.
[6]王麗霞,張強,韓朦.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田徑課程教學思政教育內容體系構建及實踐路徑[J]石家莊學院學報,2023,25(6):138-144.
[7]樊華華.操舞類課程思政元素整合與融人研究[D].
沈陽:沈陽體育學院,2021.[8]袁紅,馮洪恩.項群理論視角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同向育人改革與實踐——以東北石油大學為例[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21,39(3):75-80.
[9]毛振明,于素梅.體育教學方法選用技巧與案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5.